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克隆了东北大豆花叶病毒3号株系衣壳(CP)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CP蛋白,通过亲和层析获得了纯化的CP蛋白;制备了9株CP蛋白单克隆抗体,中和试验表明,6E7、2D3、1C2这3株单克隆抗体具有中和作用,能够阻断病毒的感染。本研究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为大豆花叶病毒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和大豆花叶病毒抗病育种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大豆花叶病毒侵染大豆植株后,通过胞间连丝进行胞间运输,通过维管束系统完成长距离运输。传统的摩擦接种只适合研究胞间运输,在研究大豆花叶病毒长距离运输方面,目前还没有一个较好的方法能够将大豆花叶病毒接种到维管束。本试验通过大豆嫁接过程中苗期的选择、切口长度以及切口的处理等条件进行了摸索,利用嫁接技术将病毒接种到维管束,为研究病毒的长距离运输机制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3.
为快速有效地检测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本研究利用已制备的大豆花叶病毒衣壳蛋白(Coat Protein,CP)及其单克隆抗体,通过优化ELISA条件为:检测材料抗原包被酶标板37℃1 h,检测抗体工作浓度125 ng/mL,孵育60 min,酶标抗体工作浓度100 ng/mL,孵育30 min;SMV CP蛋白最低检测限为3.23 ng/mL;该方法重复性变异系数小于3%,重复性良好;运用上述检测条件与RTPCR检测方法对田间样品进行随机检测,结果显示一致率高达94%。SMV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成功建立,为SMV快速检测试剂盒及试纸条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 我国关于大豆花叶病毒的株系鉴定,目前已发表的只有南农濮祖芹等《大豆花叶病毒的株系鉴定》一文,而对东北的株系还没有较全面的鉴定。我们于1982年开始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5.
正大豆易受病虫害的为害,为确保大豆品质和商品性,必须及时防治病虫害。目前沧州市大豆的主要病害是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胞囊线虫病、纹枯病、锈病、霜霉病等;主要虫害由大豆蚜虫、豆天蛾、造桥虫、小夜蛾等。在防治方法上除了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倒茬、科学管理以外,药剂防治很关键。1、大豆花叶病毒。大豆花叶病毒是大豆的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病害,一般发生率30%—60%,有一些品种甚至达到100%,常用防治方法有多  相似文献   

6.
陕西大豆上引致花叶的是大豆花叶病毒(SMV)。根据病毒在东农64—3513大豆品种上的症状可认为是三个不同的新类型:花叶类型 SMV—M,泡疹类型 SMV—H,顶枯类型 SMV—T。关中地区引起菜豆、豇豆及扁豆花叶、皱缩等症状的是黄瓜花叶病毒(CMV),属豆科系统群。在豇豆上分离的黄瓜花叶病毒(CMV)除致死温度低(73—75℃)、种子能带毒、不感染蚕豆外,寄主范围及其反应、蚜虫传毒、免疲双扩散等结果同于菜豆上分离的黄瓜花叶病毒(CMV)。  相似文献   

7.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危害大豆的世界性病害之一,不同的大豆花叶病毒株系致病力不同,不同大豆品种对不同株系的抗病性反应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本试验对237份大豆种质资源,采用人工汁液摩擦法接种大豆花叶病毒东北3号株系和黄淮7号株系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3份材料对东北3号株系表现出高抗,5份材料对黄淮7号株系表现出高抗。高抗材料主要来自于河北、山东、北京。野生大豆品种中,4份材料对东北3号株系表现出高抗,2份材料对黄淮7号株系表现出高抗。高抗材料主要来自于山西、甘肃、河南。  相似文献   

8.
《吉林农业科学》2016,(3):62-66
本研究利用PCR方法从大豆花叶病毒阳性叶片中成功克隆出大豆花叶病毒东北3号株系nib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大豆花叶病毒东北3号株系与Ar33株系亲缘关系最近,序列同源性高达99.48%,其次为WS160、G4、G2、L株系,同源性分别为98.97%、94.88%、90.95%、90.35%,与6202-2、6067-1株系亲缘关系最远,分别为83.82%、84%;利用大肠杆菌中表达NIb蛋白,并通过亲和层析获得纯化的NIb蛋白,将纯化的NIb蛋白免疫小鼠,制备了2G3、1D6、6F9和6B2共4株NIb蛋白单克隆抗体,为大豆花叶病毒基因nib的功能研究及抗病育种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9.
复合PCR方法检测抗草甘膦大豆MON89788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抗草甘膦大豆MON89788分子特征,选择大豆内源参照基因(Lectin)、玄参花叶病毒启动子(P-FMV 35S)、豌豆终止子(T-E93')和目的基因(CP4-epsps)4个基因作为复合PCR检测基因,其特异性引物序列参照国家相关标准,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并测试其特异性和灵敏度。最终建立了可同时检测除内源基因在外的3种外源基因复合PCR检测体系。  相似文献   

10.
RT-PCR技术检测大豆花叶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技术 ,体外扩增大豆花叶病毒 (SMV)的外壳蛋白基因 ,以建立检测SMV的新技术。从提纯的SMV病毒粒体中抽取RNA ,经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 ,以此为模板 ,进行PCR扩增 ,组建了RT -PCR检测SMV的试剂盒。  相似文献   

11.
一、发病原因 1.种子带毒。病原物为花叶病毒,病毒粒体为线状。大豆花叶病的初次侵染源主要是带毒种子,带毒种子长出的植株,成为田间在侵染的毒源,并且大豆花叶病毒很容易接触传染。绥化市应用的大豆品种均不同程度感染病毒病,种子褐(黑)斑粒多,种子褐(黑)斑利率在10%左右。  相似文献   

12.
采用人工接种大豆花叶病毒(SMV)的方法,对大豆种皮斑驳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大豆种皮斑驳的形成是大豆花叶病毒(SMV)锓染所致,其不同株系对斑驳率的影响很大,其中“1号”弱毒株系是造成种皮斑驳的主要原因;大豆不同品种对种皮斑驳抗性不同;植株对SMV的抗性与种皮斑驳的形成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以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为检测对象,应用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的特异性抗体,以稀土荧光纳米颗粒为标记物,制备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荧光纳米颗粒试纸条,建立高效、灵敏、准确检测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的荧光免疫技术体系,旨在研发一种可用于快速、便捷检测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GMMV)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及产品中外源成分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从DNA和蛋白质2个水平上对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及其产品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设计合成引物检测大豆内参照基因Lectin(大豆凝集素)及转基因抗除草剂Roundup Ready大豆外源基因,包括来自土壤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株系CP4的5-烯醇丙酮酸莽草酸-3-磷酸合酶(5-enolpyruvylshikimate-3phosphate synthase,EPSPS)基因、花椰菜花叶病毒(Cauliflower mosaicvirus,CaMV)35S启动子、胭脂碱合酶3’端的转录终止子(nopaline synthase,NOS).应用优化的常规PCR方法,对大豆及其加工产品进行了检测,检测灵敏度可达0.1%.通过PCR方法从转基因大豆中扩增出CP4-EPSPS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利用表达的外源蛋白质作为抗原免疫家免,得到该蛋白质的多克隆抗体,并建立了一套基于蛋白质印迹杂交(western hybridization)的检测转基因大豆及其粗加工品的方法,其检测极限达到1%以下.此两方法互相配合,互相印证,有助于规范化转基因检测方法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大豆花叶病毒超低温保存对毒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花叶病毒叶片分5个不同时期,冰冻于-86℃超低温冰箱中,次年取出接种于感病品种上。经测定,在-86℃超低温保存状态下,1个月以内能保持较强的病毒毒力,可以直接作为大豆花叶病毒毒源用于抗性鉴定接种。8~9个月毒力明显降低。在用于抗性鉴定之前,应先增加一次活体繁毒程序。  相似文献   

16.
多重PCR分析方法应用于转基因农作物的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转基因大豆、水稻等样品为材料,采用多重PCR技术对转基因作物中常见的启动子、终止子、筛选标记基因和转入的目的基因等多个外源转基因元件进行检测,以期建立一套快速、准确、高效的转基因农作物筛查鉴定技术。通过多重扩增实验,建立了关于转基因大豆检测的大豆内源Lectin基因,花椰菜花叶病毒(Cauliflower mosaic virus,CaMV)35S启动子和根癌农杆菌胭脂碱合成酶基因NOS终止子的三重PCR分析体系,及关于转基因水稻检测的CaMV35S、NPTII和HPT基因的三重PCR分析的技术体系。并以大豆、水稻等农作物样品为检测材料,采用单一PCR和多重PCR技术同时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多重PCR方法具有快速、高效、简便、准确等特点,在转基因成分的检测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潜力。  相似文献   

17.
《现代农业》2005,(5):9-9
近年来,大豆花叶病的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大部分地块均有发生,田间发病株率一般在4.8%左右,严重的达20%以上,大豆籽粒褐(黑)斑粒率在10%以上,致使大豆产量下降、品质降低。我们采用精选种子、结合铲趟及时拔除病株、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虫剂防治蚜虫、药剂预防等综合配套技术措施,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在90%以上。一、发病原因1.种子带毒病原物为花叶病毒,病毒颗粒为线状。大豆花叶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带毒种子,带毒种子长出的植株,成为田间再侵染的毒源,并且大豆花叶病毒很容易接触传染。感染病毒病的大豆种子,褐(黑)斑粒多…  相似文献   

18.
南京地区蚕豆上的病毒病种类很多,除了去年已经鉴定的有蚕豆萎蔫病毒(BBWV)和菜豆黄花叶病毒(BYMV)(已载本刊1984年第3期)之外,对另外两种病毒又作了进一步的鉴定,其一是芜菁花叶病毒(TuMV),其二是大豆花叶病毒(SMV),它们都能侵染蚕豆而引起发病。现将测定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9.
大豆花叶病毒(SMV)病是危害大豆的最主要病毒病之一,在我国不同地区普遍发生且各地生理小种都有不同。小豆病毒病近年来在各地发生具有加重的趋势,但小豆病毒侵染来源等相关研究不甚清楚。利用大豆花叶病毒流行生理小种对来自国内不同地区的小豆品种进行接种侵染研究,接种SMV于137份小豆品种,调查发病情况发现50个品种发病,症状包括花叶、矮缩、坏死,说明大豆花叶病毒也可侵染小豆,且大多数症状为花叶,破坏寄主的叶绿体功能。2个SMV株系的发病品种数量无明显差异,说明病毒的侵染范围与病毒的致病力强弱无必然联系,只与寄主的“基因-基因”识别有关。该发现为国内首次相关报道,为小豆病毒病的研究打下了相关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建立魔芋(Amorphophallus konjac)中黄瓜花叶病毒的有效检测方法,采用ELISA、RT-PCR、Realtime PCR检测魔芋中黄瓜花叶病毒(CMV)。结果表明,由于黄瓜花叶病毒在魔芋叶片中带毒量少且不稳定,ELISA酶联检测法和RT-PCR均不能有效检测出黄瓜花叶病毒,只有Real-time PCR方法才能将其检出。研究结果为魔芋中黄瓜花叶病毒快速、准确的分子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