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对紫叶秋海棠(B.purpureofolia)和假厚叶秋海棠(B.pseudodry-adis)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紫叶秋海棠仅有三个居群,假厚叶秋海棠仅有两个居群,二者的种群的成熟个体数量均少于2500,不存在成熟个体超过250的亚种群。根据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3.1版C2a(i),应将二者列为濒危物种EN(Endangered)。  相似文献   

2.
杨丽华 《北京农业》2014,(33):122-123
本研究调查了紫叶秋海棠和假厚叶秋海棠的野外生境特点,进行了引种栽培并总结了二者栽培管理的方法,旨在为秋海棠属植物的栽培管理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3.
 在15,20 ,25,30,18/25℃下对新鲜的大围山秋海棠(Begonia daweishanensis S. H. Huang &; Y. M. Shui), 紫叶秋海棠(B purpureofolia S. H. Huang &; Y. M. Shui)和假厚叶秋海棠(B pseudodryadisC. Y. Wu)进行萌发试验,发现大围山秋海棠及假厚叶秋海棠的种子在所有温度条件下均有较高的萌发率;而紫叶秋海棠的种子在30℃下萌发率较低。将3种秋海棠种子分别在室温,4℃及-20℃下贮藏60,90, 180d,在18/25℃下进行萌发试验,发现在室温及4℃下,3种秋海棠的种子萌发率随贮藏时间的增加没有明显变化,而在-20℃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3种秋海棠种子的萌发率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4.
珍稀植物古林箐秋海棠的资源状况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特有植物古林箐秋海棠(Begonia gulinqingensis S.H. Huang et Y.M. Shui)的资源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古林箐秋海棠仅在模式产地存在两个居群,目前已处于濒危状态。开垦等人为破坏活动导致生境破碎化是其濒危的主要原因,为此提出了保护对策,并对古林箐秋海棠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赵宝林  陈春玲  刘东焕  赵世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2023-2028,2152
秋海棠属(Begonia Linn.)系秋海棠科(Begoni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北京秋海棠科野生仅1种,即中华秋海棠(B.grandis var.sinensis)。对北京周边山区进行的资源调查,发现有野生的中华秋海棠,通过调查和定点观察、试验,了解北京地区中华秋海棠的资源分布与形态特征、及其栽培特性、生物学特性的基本情况,并进行引种栽培研究。  相似文献   

6.
五种秋海棠属植物的叶插繁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铁十字秋海棠(Begonia masoniana Irmsch.),彩纹秋海棠(B.masoniana var.maculata chen,Zheng et Xia),大王秋海棠(B.rex Putz.),光滑秋海棠(B.psilophylla Irmsch.)和海伦·刘易斯秋海棠(B.‘Helen Lewis’Lewis)的叶插繁殖试验结果。研究表明在3种叶插方式中,对于具有大中型叶的秋海棠植物,楔形插(wedge leaf cuttings)和锥形插(cone leaf cutting)比全叶插(whole leaf cutting)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表型和分子标记两个角度对厚叶栒子野生种群开展研究,旨在揭示其遗传多样性。【方法】利用31个表型性状和30条ISSR引物对滇产野生厚叶栒子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用PopGen 32软件计算多样性指数,用SPSS 16.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系图。【结果】厚叶栒子居群间表型性状差异较小;30条ISSR引物扩增出282条带,其中231条具有多态性,平均多态率为81.91%,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414 1和0.597 9。采用UPGMA法构建的形态和分子标记两种树系图基本一致,分布在同一区域的各个居群多数能聚在一起,地理位置的隔离促进了厚叶栒子居群间的遗传分化;个别居群未能与同一区域的其他居群聚在一起,其原因可能是同一区域内各居群的小生境不完全相同,而不同区域间也有相似的小生境,导致厚叶栒子居群间发生了趋同进化。【结论】滇产野生厚叶栒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为厚叶栒子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矮牡丹是中国特有的珍贵种质资源,全国现仅存有六个居群,主要分布于陕西,山西和河南交界的部分山区,居群内数量很少。其种群类型,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及濒危状况尚未详细研究报道。调查结果表明矮牡丹现有的生存环境已遭到破坏,生长发育缓慢,自然繁殖能力差。研究分析了矮牡丹在自然界的濒危机制,提出了建立矮牡丹自然保护区,促进自然种群的繁衍,设立人工繁育苗圃等保护措施。这对于保存中国濒危物种资源具有非常重要参考价值,对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五峰红花玉兰种质资源保护现状与开发利用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花玉兰(Magnolia wufengensis L.Y.Ma et L.R.Wang)为2004年发现的新种,仅分布于湖北五峰西部海拔1 400~2 000 m的高山地带,居群内个体数量仅2 000余株。从地理分布、种子萌发特性、种群结构现状及人为因素影响等方面分析了该物种的濒危原因;从挂牌保护、封山育林、迁地保育等方面阐述了该物种目前的保护现状;在开发利用方面指出了该物种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从科研推广、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红花玉兰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讨对节白蜡自然资源的濒危机制,为其野生资源的保护提供依据。【方法】利用cpSSR分子标记,对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对节白蜡10个自然居群196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并构建其UPGMA聚类图。【结果】6对cpSSR引物扩增出了30条多态性带,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L=25.7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0.0974,香农信息指数:I=0.1440,等位基因数:N_a=1.2575,有效等位基因数:N_e=1.1712)低于其在物种水平上的多样性(PPL=75.00%,h=0.1720,I=0.22732,N_a=1.7500,N_e=1.2756)。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_(st))为0.4187,基因流(Nm)为0.6942,遗传距离范围0.0329~0.1569,根据遗传一致度(0.8548~0.9676),10个自然居群聚成4个大类。【结论】对节白蜡总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内(58.11%),因此,保护对节白蜡天然种群应重点保护遗传多样性丰富的居群。  相似文献   

11.
以中华秋海棠为研究材料,分别采用自然播种、扦插、分株、珠芽繁殖等方法进行繁殖试验,其中种子繁殖做了种子催芽对比试验,旨在找出适宜的繁殖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常温清水浸泡催芽后播种是中华秋海棠理想的繁殖方法,具有较高的发芽率,可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扦插、分株、珠芽繁殖均有较高的成活率(95%~100%),差异不显著,繁殖效率较低。对比中华秋海棠原生地和引种地的形态表现,应加强中华秋海棠物种保护工作,加强中华秋海棠育种工作,加速中华秋海棠的园林绿化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丽格海棠常见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格海棠(Riegerbegonias)是一个秋海棠杂种群(elatiorandriegerbegoniahybrids)的统称。1883年英国人用阿拉伯海中索科特拉岛上产的冬季开花的索科秋海棠(B.socotrana)与许多种球根类秋海棠及其杂种进行杂交,得出了一系列冬季开花的好品种。1933年美国人K.A.Fotsch将其命名为B  相似文献   

13.
为小檗属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不同小檗各居群的细胞色素氧化酶(COD)同工酶,研究贵州毕节小檗(Berberis guizhouensis)、永思小檗(B.tsienii)和威宁小檗(B.weiningensis)的种间及居群间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小檗8个居群酶带数共7条,其中毕节小檗2个居群20个个体酶带数为7条,永思小檗3个居群36个个体酶带数为5条,威宁小檗3个居群36个个体酶带数为4条。经聚类分析,毕节小檗与永思小檗的亲缘关系较近,毕节小檗、永思小檗与威宁小檗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4.
利用ISSR技术研究了豚草5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用6条引物对5个居群75个样品进行扩增,共得到29条清晰的扩增条带,其中25个位点为多态性位点;在物种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86.21%,Shannon信息指数(Ⅰ)为0.3125,Nei指数(h)为0.2545,表明豚草在物种水平上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种群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2961,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29.61%,有70.39%的变异发生于居群内.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5个居群中,长沙两居群与临湘居群先聚为一支,江永居群与零陵居群聚为另一支,最后再与前一支聚合,表明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有关.  相似文献   

15.
四季秋海棠无土栽培营养液配方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4种营养液配方,对其叶片数、株高、冠幅、花序数、小花数、雄花径和生长量进行比较研究,以筛选出最适宜四季秋海棠生长的营养液配方.结果表明,与铁十字秋海棠配方(T1)比较,Hoagland和Snyde(1938)(T4)通用配方对四季秋海棠的叶片数、株高、冠幅、生长量、花序数、小花数增加影响显著,但对雄花径的影响不显著;日本园试通用配方(T7)对四季秋海棠的花序数、小花数、雄花径、株高、冠幅增加影响显著,而对叶片数影响不显著.银星秋海棠配方(T2)对四季秋海棠的生长影响与T1差异不显著.因此,在进行四季秋海棠无土栽培时,营养生长时期可选用T4营养液配方,生殖生长时期可选用T7营养液配方.  相似文献   

16.
长序榆(Ulmus elongata)是特产于我国的濒危物种,自然资源稀少,属国家Ⅱ级重点野生保护植物。为探明浙江古田山野生长序榆的群落特性、种群特点,分析长序榆种群的濒危机制,参照CTFS固定样地调查方法,对古田山长序榆野生群落的物种组成、垂直结构、物种多样性及长序榆种群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古田山长序榆群落植物物种较丰富,科属组成分散。群落垂直结构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伴有一定数量层间植物。物种多样性大小依次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从径级结构看,古田山长序榆幼树和小树个体较多,中树和大树个体较少,属增长型种群。古田山长序榆群落距离自然村较近,植株总数较少,野生资源处于濒危状态,需进一步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7.
【目的】秋海棠被称为“观叶植物之王”,探究不同颜色秋海棠叶片的结构与耐热性之间的关系,旨在筛选出叶片观赏价值高、耐热性好的秋海棠品种。【方法】通过石蜡切片对 7 种秋海棠属植物的叶片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应用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对叶片组织结构相关指标进行筛选,进一步采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7 种秋海棠属植物的耐热性。【结果】(1)7 种秋海棠属植物的叶均为异面叶,上下表皮均由一层排列紧密的细胞组成,上表皮平整或外凸,气孔集中在下表皮。叶肉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栅栏组织不发达,由1~2 层细胞组成,内含较多叶绿体;海绵组织较发达,由 3~5 层细胞组成;叶片颜色不同,栅栏组织的形态及排列方式不同。(2)影响 7 种秋海棠属植物耐热性的主要指标为叶片总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栅海比和组织紧密度。(3)7 种秋海棠属植物的耐热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巴塞罗斯秋海棠(Begonia barsalouxiae)、鹿寨秋海棠(B. luzhaiensis)、罗城秋海棠(B. luochengensis)、鹿斑秋海棠(Begonia sp.)、德宝秋海棠(B. debaoensis)、变异秋海棠(B. variifolia)、香花秋海棠(B. handelii)。按照耐热性等级可将其分为 3 种类型:巴塞罗斯秋海棠为耐热型;鹿寨秋海棠、罗城秋海棠为中耐热型;德宝秋海棠、鹿斑秋海棠、香花秋海棠、变异秋海棠为低耐热型。【结论】通过对秋海棠属植物叶片解剖结构观察发现,7 种秋海棠叶片栅栏组织均不发达,海绵组织较发达,叶片结构疏松,这种结构对秋海棠的耐热性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4种栽培基质土壤(M1)、草炭∶珍珠岩2∶1(M2)、陶粒(M3)、蛭石∶缓释肥25∶1(M4)对四季秋海棠的株高、冠幅、小花数及地上和地下部的鲜重和干重、根系长度及C、H、N、S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四季秋海棠的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M2基质最有利于四季秋海棠株高的增加、冠幅的增大和小花数的增多,同时有利于四季秋海棠地上和地下部生物量的增加及植株根系的伸长;在M2中,四季秋海棠C和S元素含量与在对照M1中差异显著;因此,在进行四季秋海棠盆花栽培时,可选用M2作为无土栽培的基质.  相似文献   

19.
云南蓝果树(Nyssa yunnanensis W.C.Yin)为中国特有极度濒危一级保护植物.为深入研究云南蓝果树濒危机理并开展种群的有效保护,详细调查了云南蓝果树种群状况并初步分析了其生态学习性.结果显示:云南蓝果树目前仅存2个天然种群,共计8株,物种濒临灭绝;云南蓝果树分布区狭窄、对生境要求高,是其种群规模极小而...  相似文献   

20.
云南秋海棠     
秋海棠(Begonia spp.)为秋海棠科秋海棠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的通称,花色娇艳,叶色多变,是我国传统栽培的庭园花卉之一,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