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金针菇液体发酵产菌丝为研究材料,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及抑制剂处理法,研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产生方式及其同工酶类型.结果表明,在液体培养过程中,SOD属于胞内酶,仅存在于菌丝中,其活性可被氯仿:乙醇和SDS抑制,但对KCN和H_2O_2不敏感,因此认为金针菇菌丝中仅以Mn-SOD为主。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金针菇液体菌种培养过程中酶活力与菌丝活力之间的对应关系,寻找一种能快速确定菌种活力的生物标记物。试验检测了金针菇液体菌种在不同培养天数产生漆酶、淀粉酶、蛋白酶的酶活力与菌丝生长活力,结果表明漆酶可以作为金针菇液体菌种活力检测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金针菇液体菌种的培养、菌球生长情况、菌丝生长速度、出菇管理及金针菇的产量等方面的试验。得出金针菇菌丝生长的适温为16-19℃,子实体生长的适温为12℃左右,获得一套系统的、完整的适于北方冬季金针菇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金针菇液体菌种培养条件的筛选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慈桐  祁勇 《食用菌》2010,(6):13-14
以菌丝生物量为主要指标,通过对金针菇液体菌种培养条件的研究,适宜的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2℃,培养基初始pH6.5,接种量10%;通过发酵罐内菌种培养,确定了金针菇液体菌种培养的生长曲线,培养84~96h菌丝生物量最大,发酵罐液体菌种的培养终点为96h;通过应用试验,确定液体菌种的最佳菌龄为84h;通过用液体菌种接种与用固体菌种接种的栽培生产性能比较试验,用液体菌种接种比用固体菌种接种的栽培,菌丝长满期提前12d满袋,头潮菇采摘期提前10d,第二潮菇采摘期提前9d,生物学效率提高5.8%。  相似文献   

5.
富硒金针菇菌丝多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就不同菌种、不同菌株、不同硒浓度、不同培养天数以及菌种在含硒斜面上驯化与否等因素对富硒金针菇菌丝多糖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固体菌种、液体菌种和孢子菌种培养的金针菇001号富硒菌丝多糖含量均高于对照;金针菇12号菌丝多糖含量最高;一定浓度的Na2SeO3可提高菌丝多糖含量;菌种在含硒斜面驯化可提高菌丝多糖含量;富硒菌丝以培养12d时多糖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金针菇液体与固体菌种制作及栽培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金针菇液体菌种与固体种菌种制作及瓶栽对比试验,是为液体菌种的大规模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应用液体菌种,菌丝萌发时间明显缩短,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生产周期,金针菇出菇整齐且产量高。1材料与方法1.1材料金针菇菌种为"众兴1号",菌盖纯白,稍内卷,不易开伞。菌柄细长,粗细均匀。菌丝生长快,出菇早且产量高,栽培周期短,抗病力强,此品种是适合液体和固体  相似文献   

7.
针对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菌种在保藏中难以保持遗传性能相对稳定的问题,以金针菇新品种"上研1号"为供试菌株,采用继代培养法(C)、液体石蜡法(P)、液氮法(N)和蒸馏水法(W)保藏两年后,观测活化菌丝的生长、液体菌种性能及工厂化栽培性状,比较不同保藏方法对金针菇栽培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液氮法保藏处理和继代培养保藏处理中,活化菌丝生长速度快,菌落浓白、均一;液体菌种成球度、菌球大小和密度等方面均表现优异,液体菌种终止pH在5.9~6.0之间;菌丝分支能力强,锁状联合明显且数量较多。在工厂化栽培中,液氮法保藏处理子实体整齐度好、产量高(每瓶372.67 g);液氮法和继代培养法保藏处理的A级商品菇比例相近,商品性状优良。液氮法与继代培养法保藏处理在两年内均可维持金针菇新品种的栽培特性,但液氮保藏法操作更为便捷,是保藏金针菇品种的稳定、可靠、省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采用PDA平板和PDB液体摇瓶培养方法,比较了铁、锌和钙离子在香菇(Lentinula edodes)、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和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菌丝体中的富集及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铁、锌和钙离子可以在香菇、金针菇和刺芹侧耳菌丝中富集。实验范围内,铁离子促进香菇和金针菇生长的浓度均为5.6~28.0 mg/kg,当浓度超过279.3、279.3、28.0 mg/kg时抑制香菇、金针菇和刺芹侧耳菌丝生长。锌离子促进香菇生长的浓度为3.3~6.0mg/kg,当浓度超过653.8、327.0、327.0mg/kg时抑制香菇、金针菇和刺芹侧耳菌丝生长。钙离子浓度超过1721.7、8608.5、8608.5mg/L时抑制香菇、金针菇和刺芹侧耳生长。  相似文献   

9.
金针菇液体菌种的制备及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力力  刘红  邹正 《食用菌》2011,33(2):13-14
以常用的金针菇杂交19作为供试菌株,采用正交设计法优化液体菌种摇瓶培养条件,熟料袋栽法确定用于子实体栽培的液体菌种的最佳种龄。研究结果为在摇床转速170r/min、装瓶量60mL、接种量10%、培养温度25℃条件下培养的金针菇菌丝体生长最好,菌丝生物量1.34g/100mL,培养5d的液体菌种用于栽培所获得的生物学效率最大为118%。  相似文献   

10.
在金针菇液体发酵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种类及浓度的化学增稠剂对菌丝球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液体培养基中添加有机大分子增稠剂明胶,浓度为1.5 g/L,28℃,180 r/min培养8 d后,菌丝球直径仅为0.125 cm,比空白对照组降低38.3%,对应的密度为3.2×104个/L,菌丝球干重约为27 g/L;而多数无机大分子增稠剂对菌丝球的物理特性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9种药用及食用真菌菌丝体中SOD的同功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以云芝为实验对象研究了真菌菌丝体生长与SOD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真菌来源的SOD之间同功酶组成存在较大差异:云芝菌丝体液体发酵结果显示,菌丝体的生长过程包括生长迟滞期、迅速生长期及衰亡期三个阶段.在迅速生长期后期可以获得大量富含SOD的云芝菌丝体。  相似文献   

12.
香菇939菌株单核菌丝和双核菌丝多糖产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菇939菌株的担孢子萌发成的单核菌丝菌落, 根据其特征可分为4种类型: S型(菌丝贴生型) ; A型(粉状致密型) ; R型(菌丝稀薄型) 和H型(绒毛气生型) 。摇瓶液体培养单核菌丝和双核菌丝, 根据其产多糖能力, 可将4种类型单核菌丝分为两组: 第1组S型和R型, 多糖产量和双核菌丝相似; 第2组A型和H型, 多糖产量显著低于第1组。菌丝贴生型单核菌丝菌落S1高产多糖所需的营养和环境条件与其亲本双核菌丝基本相同, 但是, 易利用的碳源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对单核菌丝产多糖有较大的抑制作用, 而对双核菌丝产多糖的影响则较小。单核菌丝对高溶氧水平没有双核菌丝敏感, 高溶氧水平对双核菌丝产多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发酵液初始pH值偏酸性对双核菌丝产多糖不利, 而对单核菌丝产多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松茸菌丝体的纯培养及其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自云南中甸、丽江、武定、巍山4个地方的松茸进行了分离培养,并利用感官及ITS测序对所培养的菌丝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利用斜面培养基很好地诱导出了菌丝体母种,诱导率达75%;而将分离培养得到的菌丝体进行液体培养,菌丝生长良好,且能进行转扩和较大规模培养;液体培养的菌丝体仍具有松茸的特殊气味,证明可能为松茸的纯培养物;经ITS测序比较,采自中甸、丽江、武定、巍山的松茸子实体和其液体培养的菌丝体,其遗传相似度分别为0.9970、1、0.9980、0.9980,表明取自不同地点的子实体与其相应的培养物在种质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从云南、四川两省9个采样地共收集31个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子实体,通过组织分离获得菌株,分别利用固体、液体培养基培养菌丝体,对其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通过酶谱聚类分析研究分离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固体培养的菌丝体共检出10个酯酶同工酶条带、21种酶谱类型,每个菌株具有2条~5条同工酶条带;液体培养菌丝体共检出11个同工酶条带、23种酶谱类型,每个菌株具有2条~6条同工酶条带;2种培养方式下所有菌株均检出一条相对迁移率R_f=0.13、相对分子质量为136 kDa的同工酶条带;不同培养方式相同菌株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存在较大差异。在遗传距离为0.220时,固体培养菌丝体的酯酶同工酶酶谱聚为9类,液体培养的聚为7类;在遗传距离为0.300时,2种培养方式的酶谱均聚为4类;聚类结果与地理来源无相关性。暗褐网柄牛肝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后续种质资源保护、优良菌株筛选和种性鉴定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猴头菌对碳,氮营养的利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碳素含量为2%、氮素含量为0.06%的条件下,采用液体静止培养方法,研究了4个猴头菌菌株对碳、氮营养的利用。结果表明,菌丝营养生长对有机的利用比对无机氮强,有机氮中,其对复合氮素加蛋白胨、干酪素、酵母膏的利用比对单一氮如尿素、谷氨酰胺强。无机氮中,其对铵态氮利用较强,硝态氮基本上不能被利用。猴头菌对碳素营养的利用广泛,在多糖中对糊精的利用最好,其次是可溶性淀粉,对纤维素的利用较差,单糖中的甘露糖  相似文献   

16.
灵芝菌丝体转化无机锗为有机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加入无机锗(GeO_2)的固体和液体培养基培养灵芝菌丝体,可把部分无机锗转化为有机锗。结果表明,用2N NaOH提取锗,提取率较高,从固体菌丝体培养物和液体菌丝体中提取的锗含量随加入无机钻(GeO_2)量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17.
荸荠秆枯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湖北地区荸荠秆枯病的发生规律,研究了其对不同理化环境和营养条件的需求.试验结果表明,荸荠秆枯病菌( Cylindrosporium eleocharidis)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5~35℃,最适温度为25~30℃;病菌菌丝最适宜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PDB)中生长,最适宜在绿豆汁培养基(MBA)上产孢.p...  相似文献   

18.
云芝菌丝体产SOD的深层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设计L16(42)正交实验,确定了可提高云芝菌丝体中SOD活性的深层发酵培养基的最优组分,实验结果表明,培养基各组分对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顺序依次为黄豆粉>(NH4)2SO4>土豆>葡萄糖>麦麸,而对SOD总活力的影响顺序为(NH4)2SO4>黄豆粉>麦麸>葡萄糖>土豆.综合考虑试验结果及成本因素,确定云芝菌丝体产SOD的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160 g·L-1、葡萄糖16 g·L-1、麦麸10 g·L-1、黄豆粉18 g·L-1,不添加硫酸铵,pH自然.  相似文献   

19.
用发酵法培养大白菇菌丝体,并对菌丝体进行多糖提取工艺优化试验.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方法,测定粗多糖含量,摸索大白菇菌丝体多糖提取的最佳时间、温度、料液比、提取次数、浸提液最终浓度.结果表明:大白菇菌丝体多糖提取的最佳条件为:浸提液浓度80%,浸提时间1h,浸提温度25℃,浸提比为1: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