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菊黄东方鲀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采捕野生菊黄东方鲀进行驯养培育,使之达到性成熟,选出6组进行催产;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简称LHRH—A2),剂量为:雌鱼20-40μg/kg,雄鱼减半;在水温21~22℃条件下,催产效应时间为48h,催产率83%;产卵量为39万粒。本试验的受精率为80.5%,孵化率为81.7%;鱼苗在水温23~25℃下培育20d,育出体长15mm的乌仔22.87万尾,其育苗成活率为85%.  相似文献   

2.
王士彬  李静  韦敏  杨慧 《科学养鱼》2016,(11):63-64
正一、发病基本情况2016年6月27日,受观赏鱼养殖户常某求诊,下午4:20赶到发病鱼塘现场。据常某介绍:发病鱼塘1口,养殖水面3亩,平均水深1米,当天上午9:00测水温29℃。该鱼池于2016年5月4日放养日本锦鲤水花鱼苗40万尾。6月25日下午,首次出售日本锦鲤5000尾,当时估计日本锦鲤存有量20万尾左右。6月26日上午9:00,发现有少量死鱼,当天截至下午5:00,合计死亡数量1000尾左右。至27日发现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地区锦鲤的饲养和抗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引进的日本原种锦鲤在黑龙江地区土池(富营养)饲养,采用与食用鲤鱼相同的养殖条件,对锦鲤一龄鱼,二龄鱼,三龄鱼,四龄鱼和亲鱼的成活率测定,分别达77%,85%,95%,94%,100%,得出锦鲤适合黑龙江地区的土池养殖。进行原种锦鲤,杂交种锦鲤一龄鱼,二龄鱼和三龄鱼室内和自然条件下赵冬成活率的比较,原种锦鲤在水温11℃的室内越冬成活率较高。在高寒地区自然越冬条件下成活率接近0,抗寒能力极差,但与荷包红鲤抗寒品系交的杂交种锦鲤,一龄鱼,二龄鱼和三龄鱼和在自然条件下越冬成活率分别达56.6%,86%和81.1%。抗寒性状可通过与荷包红鲤抗寒品系杂交遗传给杂交种锦鲤,并对自交种,杂交种的后代较好体色的锦鲤进行了统计,自交后代为35%,同荷包红鲤抗寒品系的杂交种后代为6%,杂交种后代体色较好的锦鲤明显低于自交种。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1999年进行的池塘培育美国大口胭脂鱼鱼苗、鱼种的养殖技术。(1)鱼苗培育:美国大口胭脂鱼水花规格为0.7cm,亩放养5万尾水花鱼苗,经32天饲养,规格达3.5cm成活率78%;亩放养8万尾水花鱼苗,经32天饲养,规格达3.2cm,成活率72.2%,亩放养10万尾水花鱼苗,经30天饲养,规格达2.9cm,成活率73%。(2)鱼种培育:亩单养美国大口胭脂鱼夏花鱼种(规格3.2cm)6000  相似文献   

5.
六线鱼苗种生产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人工催产和从自然海区采集的六线鱼受精卵19.6万粒(1091g),在水温10 ̄14℃、微充气、日换水量150 ̄200倍并每日洗卵1次的条件下,孵化出仔鱼11万尾,孵化率为56%。鱼苗培育水温为11.5 ̄16℃,在不同发育期分别使用海水小球藻、褶皱臂尾轮虫、卤虫幼体和不同规格的微型人工配合饲料进行饲喂,经45 ̄60d精心培育,共育成平均全长3.49cm的六线鱼商品苗种1.83万尾。  相似文献   

6.
利用杭州湾河口区的天然海水,对人工繁养的菊黄东方鲀亲鱼进行强化培育,使其达到性成熟,挑选其中性腺发育良好的进行催产,并采用半干法人工授精。在水温21—22℃下,受精卵经过100—120h的静水充气孵化后仔鱼出膜;在水温24—25℃下,经过约25d的培育,乌仔的全长达15mm。试验结果表明:2004年分4批共计催产18组,催产率为94.4%,获得受精卵67.5万粒、初孵仔鱼58.1万尾、乌仔29.3万尾,受精率为70.2%,孵化率86.1%,育苗成活率50.4%;2005年催产12组,催产率83.3%,获得受精卵110.3万粒、初孵仔鱼90.8万尾、乌仔49.6万尾,受精率为77.5%,孵化率为82.3%,育苗成活率54.6%。试验结果还表明:两个不同盐度(15,25)对菊黄东方鲀受精卵孵化和苗种培育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水产科学》2005,24(3):18-18
辽阳灯塔市养鱼户张运桐,池塘养殖日丰锦鲤观赏鱼4.7hm^2。养殖的品种有红白、大正三色、昭红三色、墨鲤、黄金等十几个品种。今春自繁日本锦鲤水花鱼苗100万尾,育成夏花鱼种30万尾,从北京引进锦鲤夏花鱼种18万尾。又在鱼塘边建猪舍,养猪500头,猪粪排入鱼塘肥水养鱼。鱼塘水还可以浇灌稻田,  相似文献   

8.
冷休克法和静水压法人工诱导大黄鱼三倍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同时采用冷休克法和静水压法进行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倍体诱导条件研究,同时比较适合条件下两种方法诱导效果差异以及大批量诱导组不同生长阶段三倍体榆出率的差别。结果表明:(1)冷休克法和静水压法都可成功诱导出大黄鱼二倍体。冷休克法适宜诱导条件为20℃培育水温下授精后3min,在3~4℃海水中处理8~10min;静水压法适宜诱导条件为同样培育水温下授精后3min,在静水压450kg/cm^2下处理3min。三倍体诱导率受处理时刻、处理时间和处理温度(或压力)3因素的影响。(2)综合三倍体诱导率、处理后受精卵原肠期存活率和仔鱼孵化率,静水压法诱导效果要明显优于冷休克法。(3)采用冷休克法进行大黄鱼三倍体大批量诱导,早期胚胎、初孵仔鱼和4月龄幼鱼三倍体检出率分别为34.03%、29.54%和14.81%。表明随生长发育诱导组三倍体检出率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温度对锦鲤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在不同水温(15、17、19、21、23、25、27℃)条件下,开展了锦鲤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对比试验,观察比较了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等指标,开展了初孵仔鱼的耐饥饿试验,并测定其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结果显示:水温为15~27℃时,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和孵化周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培育周期与温度为二次函数关系,回归方程式为y=0.267 3x~2﹣17.186x+319.38,R~2=0.988 82。水温为21~23℃时,受精卵的孵化率较高(85.1%~90.9%),畸形率较低(2.6%~3.7%)。在试验水温(15~27℃)下,仔鱼的SAI值随温度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1~23℃时,SAI值较高(23.12~26.47)。试验结果表明,锦鲤受精卵孵化和初孵仔鱼生存的最适水温为21~23℃。  相似文献   

10.
探讨在自然条件下 ,培育中华倒刺鱼巴鱼苗的因素。设计了不同的放养密度 ,观察记录了鱼苗在不同温度、不同体长阶段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 ,中华倒刺鱼巴苗种培育的水花放养密度以 1 50尾 /m2 左右为宜 ,仔鱼早期生长较慢 ,2 0cm后生长较快 ,养殖水温以 2 8~ 32℃为最佳。试验共用鱼苗 5万多尾 ,通过 50天的培育 ,鱼苗体全长从 1 0cm长至 7 5cm ,尾重达 5 3g ,平均成活率达 96 8%。  相似文献   

11.
沙塘鳢苗种适宜生长水温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沙塘鳢苗种适宜生长水温,试验分别在20、23、26、29和32℃的水温下进行。试验水族箱体积为50cm×40cm×30cm,饲养30d,同一水温的每个试验组设3个重复。结果显示:在20~29℃,鱼体的增重率和增长率随着水温的增高而增长,32℃时增重率和增长率有所下降。沙塘鳢生长的适温范围为23~32℃,最适水温为(29±1)℃。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全同胞家系的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早期幼苗在4个不同温度(15℃、17℃、19℃和正常养殖温度21~25℃)条件下,水温对其生长性状和雌雄性别组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培育温度越低,鱼苗生长速度越慢。对照组(正常养殖温度21~25℃)的幼苗生长最快,其次依次为19℃、17℃和15℃。30~90日龄,不同温度处理组绝对增长率和生长指标具有相似变化趋势。70日龄前,正常养殖温度组的绝对增长率和生长指标最高;80~90日龄,19℃组最高。统计180日龄各温度组雄性和雌性个体比例,利用组织学切片法辨别雄雌。15℃组雄性和雌性比例为86.67%和13.33%,17℃组为70.00%和30.00%,19℃组为56.67%和43.33%,正常养殖温度组为53.33%和46.67%。低温能够有效提高红鳍东方鲀家系雄性个体比例,15℃组为最佳诱导温度处理组。  相似文献   

13.
水温对细鳞鱼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在水温6℃、14℃、22℃下和180×60×50cm控温水族箱中,饲养初始鱼体质量11.3±0.94g的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幼鱼21d,测定了幼鱼消化器官(胃、幽门盲囊、肝脏和肠)中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力。结果表明:水温14℃下胃蛋白酶活性最高,其次为水温6℃时,22℃时消化酶活性最低,...  相似文献   

14.
1在水温6℃、14℃、22℃下和180×60×50cm控温水族箱中,饲养初始鱼体质量11.3±0.94g的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幼鱼21d,测定了幼鱼消化器官(胃、幽门盲囊、肝脏和肠)中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力。结果表明:水温14℃下胃蛋白酶活性最高,其次为水温6℃时,22℃时消化酶活性最低,显著低于前2个处理组(P〈0.05)。肠中脂肪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胃和肝中(P〈0.05),其次为幽门盲囊。各消化器官脂肪酶活力均在14℃时最高,其中肠和幽门盲囊中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组。各水温条件下,幽门盲囊中淀粉酶活性最高,其次为肠。6℃时,幽门盲囊中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胃和肝脏中(P〈0.05);14℃和22℃时,幽门盲囊和肠中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胃和肝脏中(P〈0.05),胃和肝脏中差异不显著(P〉0.05)。14℃时各消化器官淀粉酶活力最高,6℃时肝脏和肠中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14℃时,其它组织中各处理组间淀粉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细鳞鱼摄食和生长最适水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控温水族箱中设6℃、11℃、16℃和21℃四个水温组,饲养7周,研究了初始体重为1.72±0.24g的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幼鱼摄食和生长的最适水温。结果表明,16℃时细鳞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日增重(DWG)、食物转化率(FCE)和摄食率(FI)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这些参数与水温(T...  相似文献   

16.
实验观察了8℃~44℃水温范围内超小型(SS型)轮虫生长繁殖情况。结果表明:温度对轮虫生长影响极显著,室温(21.5℃~24.7℃)~38℃为SS型轮虫最适的生长温度范围,轮虫繁殖速度从小到大排列顺序为35℃组(32℃组(29℃组(26℃组(38℃组(21.5℃~24.7℃组。经48小时培养,轮虫增长倍数为6.67~22.0倍,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实验对不同水温条件下培养的SS型轮虫体内脂肪酸含量进行分析表明:培养温度对轮虫体内高度不饱和脂肪酸(EPA、DHA)含量无规律性影响;饵料对轮虫体内高度不饱和脂肪酸(EPA、DHA)含量影响极显著,小球藻培养组EPA含量为0.19%~1.22%,DHA含量为0.032%~0.08%;酵母培养组EPA、DHA含量分别为0.028%和0。  相似文献   

17.
在室内控温水族箱中设6℃、11℃、16℃和21℃四个水温组,饲养7周,研究了初始体重为1.72±0.24g的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幼鱼摄食和生长的最适水温。结果表明,16℃时细鳞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日增重(DWG)、食物转化率(FCE)和摄食率(FI)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这些参数与水温(T)之间的相关关系可用二次回归曲线来描述,特定生长率与水温的回归方程为SGR=(-2.601)+(0.887)T+(-0.027)T2;摄食率与水温的回归方程为FI=(0.111)+(0.292)T+(-0.009)T2(P〈0.01,R=0.990);食物转化率水温的回归方程为FCE=(52.828)+(11.951)T+(-0.393)T2。细鳞鱼在11~21℃都可以摄食生长,最适水温为15.20℃~16.43℃。  相似文献   

18.
2009年3月~2010年7月对鼠尾藻池塘栽培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试验根据池塘水环境因子(水温、光照强度、盐度和pH)及鼠尾藻的生长特性,设置了自然苗、人工苗、帘子苗生长对比试验,不同水层、不同流速栽培试验及不同光照强度对鼠尾藻生长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1)相同试验条件下,自然苗生长最好,帘子苗其次,人工苗生长最慢;2)不同水层栽培结果显示,40~60cm水层鼠尾藻生长最好,其次是O~20cm水层,再次80~100cm水层,150~200cm水层生长最慢,并且于5月中旬即开始衰退脱落;3)流速1m/s条件下鼠尾藻生长最快,随着流速的逐渐降低,鼠尾藻生长也逐渐变慢;4)光照强度为4000~6000lX时鼠尾藻生长良好,高于10000lX或低于3000lX则鼠尾藻生长相对较缓慢。观察发现,池塘水温在12~18℃时鼠尾藻生长最快,在9~12℃和18~24℃时生长较缓慢,24℃以上停止生长并出现腐烂脱落现象。  相似文献   

19.
在水温25~27℃、盐度13~16、pH值7.5~8.5、连续充气的条件下,以PVC管和筛绢网制成的网箱进行拟穴青蟹(Ⅰ组)和锯缘青蟹(Ⅱ组)两种蟹苗的中间培育。结果表明:网箱培育的拟穴青蟹与锯缘青蟹的蜕壳率分别为47.28%和42.72%,彼此差异显著(p0.05);死亡率分别为32.88%和42.19%,彼此差异显著(p0.05)。Ⅰ组、Ⅱ组的增肉系数分别为21.10,14.17;甲长增长率分别为337.25%,304.99%;甲宽增长率分别为275.00%,204.42%。Ⅰ组、Ⅱ组的甲长与甲宽的关系分别为yⅠ=1.6455xⅠ-1.8486,yⅡ=1.7406xⅡ-2.7513;甲宽与体质量的关系分别为wⅠ=0.0264eⅠ0.2818x,wⅡ=0.0308e0Ⅱ.2772x;在本实验条件下青蟹密度为417只/m2时的存活率最高。表明水泥池套养网箱的中间培育模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鲟鳇杂交的人工繁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8~13℃水温下,对达氏鳇、史氏鲟亲鱼注射DOS(自行研制)、17α-羟基-20β双羟基孕酮(17α-20βp),在水温16~18℃时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流水刺激,诱导亲鱼排卵、排精。效应时间为8~18h,催产率100%、杂交受精率93.7%。采用全人工饲料进行开口试验和苗种培育试验,并获得85.7%开口成活率和77.33%的育苗成活率。生长曲线表明:不论是体长还是体重,50日龄前增长缓慢,50~100日龄则速度增长较快。经100d饲养,平均体长达29.5cm,平均体重达72.54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