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小区试验进行了湿地稻-鸭-泥鳅复合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状及效益的研究,结果表明,稻田实行稻-鸭-泥鳅复合生态种养,同对照相比,其土壤物理性状有了较好的改善,容重降低0.024g/cm^3,〉0.25mm团聚体的数量增加了3.37个百分点。同时,土壤化学性状也有了较好的改善,土壤养分库数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速效钾增加明显,增加了19.01mg/kg。因稻-鸭-泥鳅互促互利的关系,有效地改善了稻田的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
2013年重庆市农业委员会组织实施了"中稻-再生稻增产模式攻关"项目振兴再生稻种植,永川区以该项目为基础将"中稻-再生稻"种植与稻田养泥鳅结合创新推出了"中稻-再生稻-泥鳅"综合种养模式。叙述了生产示范过程,并对示范结果进行成本分析、效益分析。该综合种养模式667 m2产值达5673元,是中稻产值的2.8倍、"中稻-再生稻"产值的1.9倍;收益达2245元,是中稻种植收益的5.5倍、"中稻-再生稻"收益的2.8倍,增收效果非常显著。从"稻田选择和整理,泥鳅养殖稻田有害生物的防治,泥鳅饲养管理,中稻-再生稻栽培"几个方面简介综合种养模式技术要点。通过讨论认为今后努力的方向应放在集成完善配套技术,并充分发掘利用"中稻-再生稻-泥鳅"模式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稻-鱼复合生态系统对水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7年和2008年对稻-鱼(泥鳅)复合生态系统的水田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定位定量研究.与对照相比,养鱼稻田土壤容重平均降低0.09 g/cm3,土壤总孔隙度平均提高9.15%,>0.25 mm团聚体平均增加4.64%,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高于对照处理,差异均为极显著(p<0.01);土壤分散系数平均减少6.25%,结构系数平均增加8.30%;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平均增加16.5 mV,还原物质总量、活性还原物质含量、Fe2+含量和活性有机还原性物质含量分别平均降低0.42、0.46、0.26和0.21 cmol/kg.养鱼稻田土壤的通气性、结构稳定性和团聚化程度增强,分散性减弱.底栖鱼类有效改善了稻田土壤理化性状.  相似文献   

4.
丁草胺是一种具有选择性的高效、内吸性、传导性芽前除草剂,主要应用在水稻田,通过实验室模拟的方法,探索丁草胺在盐碱土稻田系统中在田水中的降解动态以及对泥鳅的毒性效应。研究表明,丁草胺对泥鳅属于高毒农药,且在最小全致死浓度和最大安全浓度之间,泥鳅对丁草胺反应较为敏感。残留实验结果表明,丁草胺在盐碱土稻田水样中的降解速度高于蒸馏水水样中的降解速度,在施药后的第14天降解率可达到90%左右,因此在按照推荐剂量施用农药丁草胺时,在盐碱土稻田系统中,丁草胺对泥鳅更加安全,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在目前的水产养殖产业中,泥鳅是具有较高经济性的一种水产养殖生物,被越来越多的养殖户接受。但是传统的单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需要发展混养模式,而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就是泥鳅与莼菜的生态套养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泥鳅养殖效益的提升,可促使泥鳅养殖产业的更理想发展。因此,养殖技术人员需要充分把握这一模式及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下,随着一些地区治理涝区及农田种植大量的使用了农药等化学物质,使野生泥鳅的数量已经越来越少了,这就导致了现在的野生泥鳅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量,导致野生泥鳅的价格成倍增长。野生泥鳅的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所以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因为市场的需求量不断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人工的养殖泥鳅。但在养殖的过程中,大多数养殖户都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就泥鳅养殖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养殖问题提出了一些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7.
目前,水产养殖空间受到压缩,要向稻田要空间,于是发展稻田养鱼前景广阔。黑鲤是稻田养殖的土著种,对稻田土著黑鲤进行稻田生态养殖技术探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从稻田工程到鱼种的放养,水稻的栽培和日常管理,总结出一套稻田养殖黑鲤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前,水产养殖空间一直压缩,向稻田要空间,发展稻田养鱼养殖前景广阔。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将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生产方式,是稻鱼、稻虾等共生的生态系统。基于此,利用稻田进行稻田鲤鱼生态养殖技术探究,从稻田工程到鱼种放养、水稻栽培和日常管理,最后收获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希望能够为稻田养鱼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当前,养殖泥鳅的农户越来越多,但是它的疾病防治一直困扰着养殖户,针对微生物、寄生虫引起的泥鳅疾病结合生产实践浅谈一些防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复合生态沟渠系统中的水质沿程变化以及其净化效果,以期为稻渔共作循环水养殖模式的合理构建和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通过构建一种由不同类型生态沟渠联通耦合的复合生态沟渠系统,于2020年和2021年对沿程水体进行采样监测,研究复合生态沟渠对池塘养殖尾水和稻田退水的净化效果。 [结果] 2020年池塘养殖尾水磷酸盐去除率为96.21%,亚硝酸盐氮去除率为91.27%,氨氮去除率为94.75%。2021年池塘养殖尾水磷酸盐去除率为68.96%,亚硝酸盐氮去除率为61.36%,氨氮去除率为51.92%;稻田退水净化后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Ⅳ类标准。 [结论] 复合生态沟渠应用于池塘养殖尾水和稻田退水的净化和循环利用,效果显著,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利用温室大棚创造河蟹蟹苗生长发育的小气候环境,采用现代化饲养管理技术,使当年蟹苗养殖成为商品蟹,养殖周期由2-3年缩短为7-10个月,平均规格达110-135g/只,大大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养殖池塘废水灌溉下稻田减量施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田间试验,以当地常规施肥和灌溉为对照(CK),研究了减量施用氮、磷肥条件下,稻田湿地生态系统对池塘养殖废水中氮、磷的消纳效果,池塘养殖废水灌溉后对稻田田面水和渗漏水水质、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系统可有效消除池塘养殖废水中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3-N)、总氮(TN)、可溶性磷(DP)、颗粒态磷(PP)、总磷(TP),其去除率随着施肥量的减少而增加,在常规施肥量、减量施肥20%和减量施肥40%情况下对池塘养殖废水TN的去除率平均分别为25.1%、38.9%和50.5%,对TP的去除率平均分别为56.4%、71.2%和76.2%,对氮、磷的去除以NH_4~+-N、NO-3-N和PP为主;池塘养殖废水灌溉后,稻田田面水和渗漏水中NH_4~+-N、NO-3-N、TN、DP、PP、TP质量浓度会随着施肥量减少呈现下降趋势,减量施肥20%和减量施肥40%下,田面水中TN、TP的质量浓度平均分别较CK降低5.8%和23.4%、20.8%和35.5%;渗漏水中TN、TP的质量浓度平均分别较CK降低18.3%和27.5%、23.1%和45.8%。在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构成方面,减量施肥20%后,池塘养殖废水中的营养物质能满足水稻的养分需求;池塘养殖废水灌溉时,水稻产量以常规施肥量处理最高(较CK增产2.3%),常规施肥量80%的处理其产量与CK相似,而常规施肥量60%的处理其产量较CK显著降低。综合考虑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建议池塘养殖废水灌溉条件下施肥水平应在常规施肥量的80%左右。  相似文献   

13.
节水灌溉对稻田N2O季节排放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揭示节水灌溉对技术对稻田N2O排放的影响,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稻田N2O排放进行了田间原位观测,分析了节水灌溉对稻田N2O季节排放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全生育期节水灌溉稻田N2O平均排放通量为41.84 μg/(m2 ?h),较淹水灌溉稻田N2O平均排放通量增加了33.3%;节水灌溉稻田N2O排放总量为119.86 mg/m2,比淹水灌溉稻田显著增加了17.8%;节水灌溉稻田N2O排放通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有两次较大的排放峰值,峰值主要出现在施肥后1周左右;节水灌溉稻田土壤的每次脱水过程均不同程度地加剧了N2O排放,复水后N2O排放通量有增有减但变幅不大,而淹水灌溉稻田在黄熟期落干阶段N2O排放出现反弹。由此可见,不同灌溉模式下的稻田土壤水分状况决定了N2O季节排放的差异,与淹水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显著增加了稻田N2O季节排放量。  相似文献   

14.
在泥鳅养殖水体中添加稻秆粉模拟水稻残遗物生境,研究了泥鳅生长和肝胰脏抗氧化酶(SOD、CAT)与解毒酶(GST)活性对转Cry1Ab/Ac基因水稻‘华恢1号’(HH1)的响应。设计以HH1稻秆粉10 mg·L?1、50 mg·L?1、100 mg·L?1和200 mg·L?1 4个梯度浓度处理泥鳅为试验组,以非转Bt基因水稻‘明恢63’(MH63)稻秆粉处理组为阴性对照,不加稻秆粉的基础饲养组为空白对照。结果显示:在4种稻秆粉浓度下,HH1组与MH63对照组泥鳅的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内脏系数及SOD、CAT和GST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比较,稻秆粉浓度升高对泥鳅生长的抑制逐渐增强,当浓度达到200 mg·L?1时,HH1组和MH63对照组泥鳅的特定生长率、内脏系数与CAT活性降低。研究结果表明,水体中低含量的转融合基因Cry1Ab/Ac水稻HH1稻秆粉对泥鳅的生长与生理酶活性没有明显影响,高浓度HH1和MH63稻秆粉均使泥鳅的生长和生理酶活性显著降低,这可能与养殖水体中浓度较高的悬浮稻秆粉妨碍了泥鳅的呼吸和滤食,及稻秆粉的分解降低了水体p H和溶氧量有关。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中国臭氧FACE(Free-Air O3 Concentration Enrichment,开放式空气臭氧浓度增高)试验平台,研究了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条件下,2009年和2010年的稻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响应规律。结果发现,1.5倍当前臭氧浓度下稻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从100.0~110.9μg g-1降低至81.3~94.5μg g-1。臭氧浓度升高下BIOLOG平均吸光值(AWCD)有低于对照的趋势。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臭氧浓度升高50%对稻田土壤微生物丰富度、优势度及均一度无显著影响。2010年碳源底物利用的主成分分析显示,1.5倍当前臭氧浓度下稻田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底物的利用方式发生变化。本研究揭示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可能对稻田土壤微生物产生积累效应,并通过微生物碳源底物有效性的改变最终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水培番茄对甲鱼养殖废水的净化和滤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士良  刘鹰 《农业环境保护》2002,21(2):171-172,182
采用温室内水培试验方法,研究了水培番茄对甲鱼养殖废水的净化和滤清作用。结果表明,水培番茄栽培系统对甲鱼养殖废水中的COD,NO2.3-N,NH4-N,P等有较高的净化率,其值分别为77%,33%,97%,100%。水培番茄植株根须和根毛对养殖废水中的悬浮物和固体残渣有良好的吸附和过滤性能,平均每棵植株部可吸附和沉淀大约10-12g固形物。  相似文献   

17.
稻田是大气甲烷的重要人为排放源。为探讨不同稻田利用方式下甲烷产生和氧化潜力及其对温度的响应特征,以我国东南部地区常规稻田种植体系、由稻田转变来的稻虾种养结合体系和常规虾塘养殖体系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常规稻田(CR)、共作稻区(R-CR)和共作虾区(R-CC)以及常规虾塘(CC)土壤样品,在5℃、15℃、25℃和35℃条件下进行为期30 d的室内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农业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甲烷产生和氧化潜力均有显著影响,甲烷产生潜力由大到小依次为:共作虾区、常规虾塘、共作稻区、常规稻田,分别为1.14、0.33、0.25和0.17 μg?g-1?d-1,甲烷氧化潜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常规稻田、常规虾塘、共作稻区、共作虾区,分别为1.38、1.01、1.00和0.71 μg?g-1?d-1。由于水分管理差异以及饲料、氮肥投入导致底物和环境因子差异造成了产甲烷菌、甲烷氧化菌的活性差异,使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呈现不同的甲烷产生和氧化潜力特征;甲烷产生潜力随培养温度的升高呈指数增长,在5℃、15℃、25℃和35℃时的平均值分别为0.13、0.26、0.55和0.95 μg?g-1?d-1。而甲烷氧化潜力仅在低温时比较敏感,在15℃、25℃、35℃时与5℃下的甲烷氧化潜力存在显著差异,而三种培养温度之间无显著差异(甲烷氧化潜力在5℃、15℃、25℃和35℃时分别为0.71、1.14、1.14和1.11 μg?g-1?d-1)。总体上,甲烷产生潜力对温度的响应强于甲烷氧化潜力。此外,土壤甲烷产生和氧化潜力均受温度或土地利用类型单因素的显著影响(P<0.01),但两者的交互效应仅对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存在显著影响,对甲烷氧化潜力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依据不同地理(水系)大鳞副泥鳅种间遗传距离信息,选择多组合杂交和对照进行试验,得出池州野生大鳞副泥鳅♀(CZ)×怀远野生大鳞副泥鳅♂(HY)为优势组合,该组合子代(F1)生长速度快31%,养殖产量提高25%以上、质量和抗逆性等方面均显示杂交一代的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选取崇明东滩的光滩湿地和芦苇湿地为对照,比较研究不同围垦年限(19、27、51、86 a)的围垦区稻田耕层土壤CH4好氧氧化的速率和固碳量以及对氮肥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围垦稻田土壤有机碳(SOC)含量随围垦年限增长而显著增加,而湿地土壤的酸碱度(pH)、硫酸根离子(SO42–)浓度和电导率(EC值)则均随围垦年限增长而呈逐渐下降趋势。围垦稻田的CH4好氧氧化速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围垦27 a稻田最高,为32μg/(g·d),但远低于芦苇湿地(82μg/(g·d))。CH4好氧氧化驱动的固碳净增量(13C-SOC)介于10.3~19.6μmol/g,与CH4氧化速率显著正相关。围垦86 a稻田CH4好氧氧化的固碳效率(13C-SOC净增量/13CH4转化量)为61%,显著高于围垦19 a和27 a稻田。添加3种氮肥(NH4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小龙虾已经成为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食材之一。由于龙虾的产业迅猛发展,将小龙虾养殖到稻田中,成为广大养殖户首选的方式。在稻田养殖龙虾的过程中,虽然农药对预防农作物的病虫害起到积极的功效,但也会对稻田中的小龙虾产生影响。就此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