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千铁 《湖南农业》2002,(12):30-32
坦白一点说,邱文钦是个文盲,可他却懂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没有文化,可他却选准了一条带有文化色彩的创业之路,利用有文化的人为自己赚钱.……  相似文献   

2.
在宁夏农垦,大家亲切地称呼郭雪华为“关键先生”。在多年来从事办公室与文化宣传的工作中,他始终以“与人为善”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以勤奋钻研、敢于负责的态度积极工作,不计得失,让“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称号在自己身上闪耀发光。  相似文献   

3.
《百姓》2002,(13)
“每当某人看到了或者以为自己看到了某种好的事物时,他总是希望自己同它结合在一起。“——这是斯宾诺莎在讨论神学和幸福的时候随便说过的一句话,如今面对一个正在壮大并统治着世界的中产阶层时,它突然变得非常有趣,像一个不可抗拒的定理,解释了这个阶层及其魅力。这句话的实质在于“看到”,然后才是结合与加入。事实上在这个信息社会,人所能看到的总是被另一些人提供的,人自己看到什么东西的能力正在退化,或者说,还能剩下奄奄一息的选择能力就已经不错了。那么他能看到什么?谁给他提供被看的东西?谁将他诱惑、同化、收编?答案是;中产阶层。和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的中产阶层正在形成,人口比例不算很高,也并不明显的平庸无趣。相反,他们就是以80年代以来,尤其是90年代以来  相似文献   

4.
晓霞 《新农村》2006,(5):24-24
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经常受到夸奖与很少受到夸奖的孩子相比,前者的成功率比后者高5倍。可见,常受夸奖的孩子易成功。每天夸一下孩子,真的很重要吗?有家长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做“试验”:今天夸他手干净,第二天他的手会更干净;今天夸他的字比昨天写得好了,明天他的字准写得更工整;今天夸他有礼貌了,明天他会更注重礼貌……孩子毕竟是孩子,在受到大人夸奖时,他不仅心情愉悦,而且懂得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大人提倡的,什么是大人反对的。这样,比家长直接对他说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效果要好得多。每天夸孩子一下并不难,但夸奖孩子并…  相似文献   

5.
“您对中国农民的基本本看法是什么?中国农民有那些主要特点?应当如何对待中国农民?”这是日前一位读者朋友在来信中向我的连发三问。经过琢磨之后,在此我以中国农民最可敬最可爱最可怜最可怕为题作答,以求大方。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和”是个精髓。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人之生命价值的尊重以及和生、和处、和达理想社会的憧憬。自中共十六大始,“和谐”作为一个新概念被重新提出,并受到重视。这反映了共产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深刻程度,对当代社会发展把握的准确程度。它也表明了,共产党人力争做好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主动思考中国乃至世界所面临共同问题的自觉程度。  相似文献   

7.
姚丽春 《农业考古》2005,(4):277-279
“文化是一种灵魂、一种理念、一种支撑。而文化正是从现实事物中感悟出来的一种无形的东西。所以并不是所有读了书的人都真正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并不是所有的书就代表文化。”——婺源“茶痴”方根源如是说。  相似文献   

8.
快乐态度     
《百姓》2002,(13)
为了让自己深爱的人吃上一顿好些的饭菜,流放在西伯利亚深处舒中斯大林克村的列宁外出打猎去了。当列宁披着暮色归来,看到倚在木屋前眺望自己的未婚妻克鲁普斯卡娅时,眼睛潮湿了,禁不住从心底发出欢呼:“多么好啊,生活。”在这样的处境中,仍能发现生活有美丽之处并从中感受到幸福和快乐的人,还有什么艰难能把他压垮呢? “生活在现实”——法国诗人兰波如此感叹。在人们的头脑中,往往都有一个更为理想的世界,似乎那里才会有美好的生活。而在身临其境的现实生活中,却找不到美丽动人之处,哪怕他的处境也许很不错,可他依旧感到失落、颓丧。若是处于列宁那样的境地,他恐怕只有彻底的绝望了。这样的人,永远不可能从现实的生活中发现美好并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相似文献   

9.
品牌文化建设主要任务是使消费者区别同类,形成心理认同。我和同类产品有什么不同?如何能使你赏识我?品牌要思考的是如何“与消费者做朋友”。建设品牌文化也离不开一个“人”字,也同样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0.
钢铁大王卡耐基墓碑上有一句话,这句话是这么说的:“这里躺着这样一个人,他唯一的优点,就是让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为自己服务。”企业负责人,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企业就一定会成功。如何让比自己优秀的人为自己服务?我看过一本书,讲的是原一平的故事。原一平是  相似文献   

11.
2006年3月17日,浙江林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青春与感恩”会上,一位女同学流着泪说:“刘霆用他稚嫩的肩膀背着母亲上大学,我流泪、感动、惭愧、反问自己.我能做到么?我们相信来日方长,但是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生命的脆弱.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无忧无虑的我们,有多少人为父母考虑过什么?”  相似文献   

12.
陈阿土是台湾的农民,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攒了半辈子的钱,终于参加一个旅游团出了国。国外的一切都是非常新鲜的,关键是,陈阿土参加的是豪华团,一个人住一个标准间。这让他新奇不已。早晨,服务生来敲门送早餐时大声说道“:Goodmoring sir!”陈阿土愣住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自己的家乡,一般陌生的人见面都会问“:您贵姓?”于是陈阿土大声叫道“:我叫陈阿土!”如是这般,连着三天,都是那个服务生来敲门,每天都大声说:“Good moringsir!”而陈阿土亦大声回道“:我叫陈阿土!”但他非常的生气。这个服务生也太笨了,天天问自己叫什么,告诉他又记不…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正确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要依靠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而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首先要做一个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武装起来的合格的中国人.我们共产党人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每个人要懂得如何孝敬父母,热爱人民,友爱兄弟,关爱他人,做一个正直无私的“君子”,立德、修身、治国、平天下,从而创建和谐社会,创建和谐世界,实现人类的“大同”.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4.
王浩 《中国农垦》2012,(3):71-72
一个昔日普普通通的种田人如何变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工?又是什么原因让他两次折桂"全国种粮大户"的殊荣……带着种种疑问,笔者近日来到黑龙江垦区北安管理局长水河农场专访了"2011年全国种粮大户"——董子君。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2017,(2)
<正>“上田村真的是大变样了。”走在干净清爽的村道上,浙江省临安市板桥镇上田村的村民们感叹道。上田村,这个昔日“脏乱差”的落后村,现在已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文明村、省信用村、省文化示范村。是什么让上田村有了这番“蜕变”?正是农村文化礼堂在潜移默化中“以文化人”。  相似文献   

16.
文化与企业     
"三个代表"中提及了"先进的文化"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 企业与文化有什么关系?我们所理解和涉及的文化,不仅仅是宏伟的博物馆、华丽的音乐厅、传统的戏剧、数十集的电视剧和搞笑的小品、相声…….  相似文献   

17.
《百姓》2004,(9)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临终前有一个不小的遗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没能给他寻找到一个最优秀的闭门弟子。事情是这样的: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的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承传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这样的人选直到目前我还未见到,你帮我寻找和挖掘一位好吗?”“好的、好的。”助手温顺很尊重地说,  相似文献   

18.
周末的傍晚,坐在记者面前的李加福场长,语速缓缓却逻辑清晰,透着温厚的儒雅和敏锐干练。“我很少接受记者采访,但《中国畜禽种业》是我们自己的媒体,我很乐意和你说说我们的事情。但你需要了解哪些具体内容?”李加福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雷厉风行和单刀直入。作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的校办种鸡场,为什么会在同行业中取得突出成绩。李加福说:“关键是学院的支持!”是的,这是客观条件,主观是什么原因?“耐住寂寞暗使劲。”他说。“作为个体的人,要耐得住寂寞。”在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种鸡场的20多年时间里,也有很多诱惑和其他选择机遇,他都一一放弃了…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身边,常有这样的人——没有特别的长处,没有优越的家庭背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突然有一天,我们却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他居然成了老板,干起了大事业。那么,这样的人是如何获取的第一桶金?他靠的是什么?有什么秘密?  相似文献   

20.
种地的二叔     
唐黎标 《新农村》2009,(8):43-43
二叔站在田间,就像一株老了的庄稼,深深扎根在他那片土地上.还是十几岁的时候,二叔初中毕业就回乡种地了.在那年代他不想当什么典型,只觉得中国需要有文化的农民,到什么时候少了粮食都不行,所以这一辈子他就想种地.每天,二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什么活都能干,都会干,总像拼命,认定"坚持就是胜利"那句话.二叔说,对土地充满希望的人是不知道苦和累的,也不管别人怎么说.二叔懂得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