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辛夷种子育苗和嫁接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2006年在四川北川县进行辛夷种子育苗和嫁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在海拔600 m处育苗效果最好,1 a生苗苗高平均达到70.60 cm,地径0.75 cm,可接率16.00%,海拔高度和成苗率成负相关;春季和秋季播种对成苗率没有显著影响;标准化育苗和常规育苗有着极显著差异,辛夷标准化育苗1 a生平均苗高76.97 cm,地径0.76 cm,可接率16.33%,而常规育苗1 a生平均苗高17.20 cm,地径0.29 cm,可接率为0。嫁接时间对成苗率有着极显著差异,秋季嫁接9月、10月效果最好,分别达到96.50%和91.30%。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秃杉容器育苗和播种育苗的对比试验表明:容器苗平均高、地径生长量比播种苗分别增加30.0%、49.3%,优势苗高达23.3cm。且容器育苗产苗高(300~320株/m2),在当前秃杉种源缺乏的情况下,对节约种子,提高圃地利用率和造林成活率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试验采用容器育苗和田间苗床播种育苗2种方式进行赤楠种子发芽率和苗木生长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赤楠容器育苗与田间苗床播种育苗的种子发芽率无显著差异,种子发芽率均较高,分别达95.7%、94.3%。田间苗床播种苗的平均苗高、平均地径、平均主根长、≥5㎝侧根平均条数分别为32.2cm、0.30cm、23.5cm、8.4条,分别比容器苗提高17.1%、25.0%、91.1%、68.0%。  相似文献   

4.
2010年冬季在红河州建水县李浩寨油茶苗圃基地,开展了油茶芽苗砧嫁接和实生苗嫁接育苗试验,结果为:①冬季嫁接育苗,嫁接成活率高、苗木生长健壮。其中芽苗砧嫁接成活率达88.3%,半年生平均苗高达15.3cm,平均地径0.35cm;实生苗嫁接成活率达91.3%,半年生平均苗高达19.4cm,平均地径0.42cm。②两种嫁接方式的苗高、地径、接穗粗度、接穗长度、根长、侧根数、叶片数差异大,以实生苗嫁接的苗木长势较好。经方差分析,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针对北方山区气温低、生长期短的气候特点,经3年试验,总结出仁用杏配套育苗技术。即秋季播种,生长期摘心和叶面喷肥以加速砧木苗生长;采用夏季带木质部芽接和春季枝接互补,缩短育苗周期。可做到2年出圃,平均苗高1.3m,地径0.9cm,合格苗比率达93%。  相似文献   

6.
对花梨木进行播种育苗试验,研究播种时不同的种子处理方法、不同的播种时间对花梨木发芽、成活及苗木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温水浸种和冬季播种可提高种子发芽率,冬播种子的平均发芽率达32%;花梨木冬播苗1年生平均苗高120 cm,平均地径0.5 cm,分别是春播苗的1.33倍和1.43倍。因此,花梨木进行播种育苗采用温水浸种和冬季播种,苗木的生长要好于春播苗。为今后花梨木的播种育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采用不同播种时间、密度、营造林方式对观光木进行了栽培和营造林试验,结果表明:3月初是观光木播种育苗最佳时期;芽苗移栽平均苗高是直播苗的3.18倍,平均地径是直播苗的2.07倍;采用容器苗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一年后高生长达112.1 cm,是裸根苗的1.77倍,地径是裸根苗的2.04倍;密度控制幼苗期以64株/m2为最佳,苗木合格率可达90.37%。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杜仲圃畦播种育苗,小拱棚播种芽苗移栽和二级育苗技术,通过定量化调查计算探讨了适宜的育苗密度,得出了苗木地径与高度,高度与叶片数的回归模型,经显著性检验,相关关系分别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湿地松育苗常出现长势不好,当年苗木不能出圃的现象。去年我县播种育苗120亩,由于措施得当,苗木生长健壮,平均苗高36cm,地径粗0.6cm,亩产苗3.24万株。主要技术措施是:  相似文献   

10.
芽苗切根移植对南酸枣苗木及造林当年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贵州三都进行了芽苗切根移植育苗对南酸枣1年生苗木及造林当年生长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1)芽苗切根移植育苗能提高苗木单株和群体质量,与常规育苗相比,芽苗切根移植育苗对苗木径生长量的提高、长5cm的侧根数量的增加及地径标准差的降低达极显著水平,对苗木高生长的提高和对高径比值、苗高标准差的降低达显著水平;2)芽苗切根移植苗造林优于常规苗造林,当年生树高、胸径生长差异达极显著水平;3)芽苗切根移植苗的高径生长节律与常规育苗一致,但各个时期的苗木高、径生长速度有差异,主要表现为缓慢生长期比常规育苗慢,快速生长期又比常规育苗快,径生长尤其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