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1.复合(混)肥料配方与配料生产技术2.BB肥生产工艺技术及设备3.抗重茬作物专用肥生产工艺技术4.腐植酸尿素生产工艺技术5.纳米材料新型缓/控释肥料生产技术6.复合肥高效造粒粘结剂7.新型肥料增效剂(粉剂、液体)、土壤消毒剂。8.多元素颗粒矿源钾肥生产技术9.果树专用叶面肥—"高效钙"生产技术10.多功能镁复合肥系列产品生产技术11.新型高效硅钙肥生产技术12.多元微量元素肥料系列产品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2.
正1.复合(混)肥料配方与配料生产技术2.BB肥生产工艺技术及设备3.抗重茬作物专用肥生产工艺技术4.腐植酸尿素生产工艺技术5.纳米材料新型缓/控释肥料生产技术6.复合肥高效造粒粘结剂7.新型肥料增效剂(粉剂、液体)、土壤消毒剂。8.多元素颗粒矿源钾肥生产技术9.果树专用叶面肥—"高效钙"生产技术10.多功能镁复合肥系列产品生产技术11.新型高效硅钙肥生产技术12.多元微量元素肥料系列产品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3.
<正>1.复合(混)肥料配方与配料生产技术2.BB肥生产工艺技术及设备3.抗重茬作物专用肥生产工艺技术4.腐植酸尿素生产工艺技术5.纳米材料新型缓/控释肥料生产技术6.复合肥高效造粒粘结剂7.新型肥料增效剂(粉剂、液体)、土壤消毒剂。8.多元素颗粒矿源钾肥生产技术9.果树专用叶面肥一"高效钙"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4.
肥料产业服务于农业生产,尿素、磷铵、氯化钾和复合肥等传统化肥产品的大量投入对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从资源消耗型向绿色可持续型转变,发展新型高效肥料产业,提升肥料产品对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的协同保障作用,是现阶段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的一个关键举措。新型肥料类型主要有缓/控释肥料、增值肥料、水溶肥料、商品有机肥、微生物肥料等,相比于常规施肥,施用新型肥料普遍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增产率范围为4.6%~17.5%,氮肥利用率提高16.8%~52.3%,农田土壤氨挥发损失量可降低7.2%~50.7%,N2O排放降低8.1%~40.8%,氮淋溶损失降低16.5%~43.8%,氮径流损失降低22.1%~45.4%。经过几十年的跟踪和创新,我国新型肥料形成了产业化,新型肥料总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但由于新型肥料产业起步晚,几乎所有类型的新型肥料生产均存在原创核心技术缺乏,产品特性与农业需求匹配性不高,施肥技术和装备发展滞后,以及监管体系薄弱等问题。为推动新阶段新型肥料产业结构绿色高效转型升级,未来我国的新型肥料产业发展战略核心包括以下4个方面:1) 以农业需求为导向,提升肥料产品与生产需求的匹配度;2) 肥料增效技术由注重养分供给向土壤环境、作物吸收和有效供给综合调控发展,肥料增效材料向高效、环保和价廉方向发展,肥料产品向营养、土壤改良和抗逆等多功能发展;3) 注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降低能耗,通过大型肥料生产设备的优化和改造,力争实现新型肥料由二次加工到一次生产的突破,实现新型肥料生产的绿色低碳转型;4) 建立健全肥料生产、销售和使用全链条监管体系,保障新型肥料产业的高质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60年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经历了60年的发展历程。按照研究的重点,可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0年之前的单一肥料肥效研究阶段,该阶段主要研究单一养分的肥料效应,为我国化学肥料工业发展提供了依据;第二个阶段是1980年至1990年,该阶段主要研究了氮磷钾营养元素的配合肥效与主要配合方式,为我国复合肥料的引进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阶段是1990年至2000年,该阶段主要进行平衡施肥技术研究,同时研究了中微量元素的肥料效应;2000年以后是第四阶段,该阶段可称为养分综合管理阶段,该阶段重点研究了精准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支撑技术、施肥与环境、新型肥料及节肥增效关键技术等,这些研究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一种以猪场粪污为原料的新型大量元素(含微量元素Cu)水溶肥料的应用效果,采用田间小区试验,通过设置清水对照、等养分单质肥料和猪场粪污源大量元素水溶肥料3个处理,研究施用供试大量元素(含微量元素Cu)水溶肥料对不同试验点叶菜产量、叶绿素和V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猪场粪污源大量元素(含微量元素Cu)水溶肥料增加了叶菜的产量、叶绿素和Vc含量,与清水对照相比,叶菜产量增产幅度为5. 50%~41. 43%,叶绿素和Vc含量分别提高5. 59%~24. 53%和7. 14%~35. 71%;与等养分单质肥料相比,叶菜产量增产达6. 64%~19. 16%,叶绿素和Vc含量分别提高1. 93%~13. 96%和6. 52%~26. 67%。可见,该新型大量元素(含微量元素Cu)水溶肥料的施用可以有效提高叶菜产量,并改善其品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前,全国生产研制生态肥料的相关科研单位、厂家和肥料类型主要有: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制开发了多种新型生态肥料;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通过垃圾处置与综合利用技术生产有机生态肥料;北京华丰伟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研制生产金坷垃系列生物肥料;北京大正东方贸易有限公司与北京EM技术研究所合作,独家生产销售EM复合生态肥料;天津市一种可取代化肥的新一代产品———“稳得高”301研制成功;上海华夏环保生态技术有限公司通过垃圾生化处理系统变垃圾为高效生态肥料;河南省鹤壁市扩建年产3万吨生态肥料项目;河南鹏源塑…  相似文献   

8.
济宁玉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产、精英、培训为一体的专业菌种生产企业。公司建有大型微生物综合实验室和实验基地,专业研发适合中国土壤状况的微生物肥料菌种和制剂,为国内众多微生物肥料企业提供生产菌种、生产工艺以及高级技术管理人才的培训等。  相似文献   

9.
保水剂作为肥料养分缓释载体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保水缓/控释肥料是具有吸水、保水及释水的新型缓/控释肥料,其对改善水肥效率具有良好的前景。保水缓/控释肥料的开发应用技术关键是研究开发可作为肥料载体材料的低成本新型保水剂材料。保水剂在性能上应具备吸水倍率高,吸水速率适宜,耐盐性好的优点;保水剂对肥料的吸附容量及其与肥料的化学结合性也是保水剂实际应用应考察的重要性能。不同类型的保水剂对肥料显示不同的吸附及化学结合特征,保水剂与肥料复合可以是物理、化学或物理化学的作用机制。保水剂可以通过物理包埋,物理、化学吸附、氢键、离子键及共价键结合、复合肥料养分。今后应加强新型廉价高效保水剂材料及其与肥料复合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为了验证棉粕腐植酸肥料与聚丙烯酰胺改性复合肥料在棉花上的效果,选择最优棉花肥料及施用方法,研究了两种新型肥料及两者混合施用对棉花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棉粕腐植酸肥料(H)能在生育前期明显提升棉花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提高干物质积累量,较不施肥处理(CK)和常规施肥处理(S)分别增产32.1%和5.4%;聚丙烯酰胺改性肥料(P)能明显提升棉花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生育后期可提升干物质积累速率,较CK和S处理分别增产30.3%和4.0%;棉粕腐植酸肥料与聚丙烯酰胺改性肥料混合施用(P+H)可显著提升棉花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和干物质积累速率,增长效果明显,产量较CK和S处理分别增产41.9%和13.2%,是适宜新疆棉花生产的肥料。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水溶性肥料产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溶性肥料是随水肥一体化技术普及而发展的一类新型肥料,由于管道和微孔滴水器对肥料浓度、溶解速率和水不溶物含量等方面的特殊要求,水溶性肥料有其特定的产品标准。最近几年我国水溶性肥料行业发展迅速,但出现了技术研发滞后、产品种类繁杂、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给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并结合对行业发展的过程分析,综述了水溶性肥料的概念和产品特点,回顾了水溶性肥料在产品标准、配方、工艺、功能和施用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从作物营养理论角度分析根区施用水溶性肥料产品的养分高效利用理论基础,明确根区环境和水肥调控是实现作物健康及优质高产高效的关键,而保证合适的养分供应配比、施用量、施用时间、施肥位置和良好的土壤环境是综合调控的主要内容。根系健康与土壤养分供应强度、容量及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和土壤缓冲性等存在相互影响。本文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指出了肥料产品和灌溉设备结合及农化服务保障的必要性,而基于当前市场发展现状,提升水溶性肥料产业需要开展原料创新和功能挖掘,加快推动产品的农化服务,创新技术营销和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相关产品标准。文章预测功能型液体水溶性肥料 (氨基酸类、腐植酸类和有机类) 是未来最具有竞争性的水溶性肥料产品,而规模化经营会引导大量元素水溶性肥料产品低成本化,并逐步实现套餐施肥产品组合与技术服务的结合, 这些都可能刺激功能性水溶性肥料产品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肥料是作物的粮食,肥料的正确施用对农业生产起到促进作用.科学施肥和合理施肥的依据是土壤条件及作物的营养需要,微量元素肥料虽然不象氮、磷、钾肥起的作用明显,但是它是某些作物不可缺少的必须元素.  相似文献   

13.
有机(类)肥料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50,自引:1,他引:49  
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有机肥已经变成了固体有机废弃物而随地弃置,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养分资源,更污染了我国的生态环境。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我国有机(类)肥料研究与开发的主要进展,着重介绍有机(类)肥料产品的最新而成熟的生产技术以及施用技术,不仅为开展有机(类)肥料研究提供一些方向和思路,也为我国有机(类)肥料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发展我国可持续农业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腐植酸肥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介绍了腐植酸肥料的研究发展概况,并从腐植酸的来源、类别、功能及腐植酸肥料的种类、生成机理、生产工艺、特性和应用现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重点介绍和分析了腐植酸复混肥、腐植酸液肥及生化腐植酸肥料的研究和产品开发情况;提出了目前腐植酸肥料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产品开发研究及推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聚-γ- 谷氨酸(γ-PGA)是一种主要由微生物生产的胞外高分子聚酰胺,仅由谷氨酸单体组成,具有阴离子特性、离子吸附性、螯合性、吸水性、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兼容性。在农业生产中用作肥料增效剂,能显著地促进作物生长、增加作物产量和提高肥料利用率,具有显著的增产节肥效应。γ-PGA 具备完全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兼容性,相较于其它肥料增效剂具有突出的生态和环保优势,未来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理解其增产节肥作用机制是应用和推广γ-PGA 新型肥料的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扩大和加深γ-PGA 在肥料产业和农业中的效果和贡献,未来应着重从土壤养分转化、植物营养和植物生理角度开展其增产节肥作用机制。同时,开展其对不同化肥的增效效果研究是靶向开发与应用新型聚氨酸肥料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6.
秸秆有机无机复混肥适宜生产工艺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通报》2019,(5):1185-1190
通过有机肥含水率(25%、33%、41%)、粘结剂比例(0、5%、10%)、油枯用量(88.9 kg、133.3 kg、177.8 kg)三因素三水平设计正交试验L9(34),探究不同工艺参数对肥料成粒、物理特性指标以及养分释放的影响,为优化秸秆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工艺参数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最优参数为有机肥含水率33%~41%,膨润土粘结剂对肥料成粒率影响不明显、但用量适当增加可以提高肥料硬度,每吨复混肥生产原料添加油枯用量88.9~133.3 kg。以最优参数生产出的肥料颗粒形圆、紧实、不易碎,松装密度小,易于崩解释放养分,养分含量充足,成品率高,生产成本低,生产率高。  相似文献   

17.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新型肥料技术专业委员会与《农资导报》拟定于2009年9月(具体日期待定)在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举办“首届全国新型肥料学术研讨会”,预定会期3天。重点研讨我国肥料行业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以“循环经济、生态绿色”的科学施肥理念指导肥料科技创新,其宗旨是相互启迪创新思路,提高我国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随着近年来农业发展方式从资源消耗型向绿色生态型的转变,发展绿色新型肥料成为一大热门。已有研究大多关注新型肥料对三大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和水稻) 产量、氮吸收和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但关于新型肥料对土壤生物学活性影响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整合已有的研究结果,定量分析新型肥料对三大作物产量和土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进而为加快新型肥料的研发与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 (CNKI) ”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小麦”、“玉米”、“水稻”、“产量”、“微生物量”、“酶活性”、“新型肥料”为主要关键词检索相关的田间试验文献,共筛选出文献29篇,包含32个独立试验,共545组数据。以施用传统化学肥料为对照组,施用新型肥料为试验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整合分析施用新型肥料对作物产量、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  与施用传统化学肥料相比,施用新型肥料显著提高三大作物产量、地上部吸氮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分别提高8.4%、9.9%和36.8%。施用新型肥料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氮 (14.6%),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无显著影响。施用新型肥料显著提高了土壤磷代谢酶活性 (8.6%) 和氧化相关酶活性 (5.7%),但对土壤碳代谢酶活性和氮代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  【结论】  施用新型肥料提高了三大作物产量、地上部吸氮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同时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氮、土壤磷代谢酶活性和氧化相关酶活性,提高了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19.
复合微生物肥料圆盘造粒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全元"复合微生物肥料集化肥速效、有机肥长效和生物肥增效于一体,使肥料养分释放均衡持久,达到使作物增产增收的目的。但目前"全元"复合微生物肥料多为粉状,具有容易结块,大小不均,不利于机械化施用等缺点,将肥料造粒成为生产实际的迫切需求。首先利用生物有机肥添加一定配比无机化肥形成不同养分"全元"复合微生物肥料,进而利用圆盘造粒机研究了复合微生物肥料造粒工艺。结果表明,原料粉碎细度,水分和肥料配方对复合微生物肥料成粒效果均有影响;原料细度方面,只过18目筛的混合原料造粒效果最好,成粒所需水分最低,原料过细容易产生大颗粒,造粒不均匀;生物有机肥造粒所需水分最高,随着加入无机化肥的比例增加,肥料造粒所需水分呈下降趋势;同时添加无机氮磷钾的配方成粒效果好,且无机养分比重对成粒有影响;无机化肥中过磷酸钙能明显增加肥料黏性,硫酸铵和氯化钾增加黏性的效果不明显。结论:"全元"复合微生物肥料同时添加无机氮磷钾造粒时,无需添加工业粘结剂即可有效成粒,成粒均匀且效率高,同时,生产实际中只需粉碎原料后过18目筛即可达到造粒要求。  相似文献   

20.
《农业信息探索》2012,(7):24-24
近日.由云南农业大学、云南云叶化肥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农家乐复合肥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联合研制的长效作物专用肥料、甘蔗专用BB肥、生物一有机烟草专用肥料、土壤磷素激活剂等环境友好型肥料通过省科技奖励办公室组织的成果鉴定。肥料系列产品累计生产24128万t.已在全省推广应用32万hm2.新增农业产值1.44亿元,企业累计实现产值6.02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