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敏核不育水稻(PGMR)营养生长期所遇光温条件,对后期育性转换的条件有一定影响。前期高温或短日条件,有使育性转换下限临界温度增高的作用;前期低温或长日条件,有使育性转换下限临界温度降低的影响。就此,作者讨论了各地所测的下限临界温度的相互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温敏核不育水稻对温度反应存在两个临界温度。在连续高温条件下诱导由不育转向可育的临界温度CLT在连续低温条件下诱导由可育转向不育的临界温度CHT,存在三个敏感期,即强敏感期P1,弱敏感期P2和微敏感期P3选育温敏核不育系的主要指标应该是CLT合适,P1在3天以上。  相似文献   

3.
自从1973年石明松在农垦58田中发现光敏核雄性不育系农垦585,至今已有24年,人们对水稻光、温敏核雄性不育性状表达的环境(生理环境和生态环境)条件及遗传规律进行了诸多研究。在研究中发现,水稻除具有光敏核雄性不育外,还存在温敏核雄性不育和光温互作核雄性不育。在光敏不育中又分为长日不育(如农垦585)和短日不育(如宜D01S)在温敏不育中又分高温敏不育(如安农S—1)和低温敏不育(如go543S)等。就其遣传规律而言,以往的一些研究多依据一时一地杂交、回交后代的分离比例,井人为将结实率划段分成不育株、半育珠和可育株,去…  相似文献   

4.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了光照时间和温度对农垦58S及以此为基因源转育的其他粳型光敏不育系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粳型光敏不育系的育性受光照时间和温度的双重影响, 在15.0 h光长与29.6℃平均温度(最高与最低温度分别为33.0℃与28.0℃)的长光照高温条件下,自交结实率为0或接近于0;在12.0 h光长与23.6℃平均温度(27.0/22.0℃)的短光照低温条件下, 自交结实率较高;在长光低温(15.0 h/23.6℃)和短光高温(12.0 h/29.6℃)下,育性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变。不同材料的育性对光温反应存在着差异,提示遗传背景对育性表达可能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对自然条件下光敏不育系夏季制种纯度不高而秋季繁种产量又较低的现象在理论上给予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选育适合北方气候条件的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在沈阳设置盆栽人工控制光长试验和连云港进行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了农垦58S、培矮64S、衡农-1S和衡农-3S对光温的反应。参试的两用核不育水稻的育性表达对光长核温度的反应不同。一类为高温条件下不育,低温条件下可育;;另一类为高温下可育,低温下不育。北方的低温加大了选育实用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难度。提出了辽宁以北地区实用型两用不育系的选育策略核光温临界指标。  相似文献   

6.
具有温敏感白苗标志性状两用核不育水稻7436S,在长日高温条件下表现不育,短日低温可育,该材料在10天苗龄内的苗色具明显温敏性,即高温苗色正常绿色,低温表现白色,其临界温度为26.1℃左右,但随着苗龄天继续增加在低温下生长的白苗能逐渐趋向正常绿色,而不会逆转;该温敏感白苗标志性状受一隐性单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7.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了光照时间和温度对农垦58S及以此为基因源转育的其他粳型光敏不育系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粳型光敏不育系的育性受光照时间和温度的双重影响,在15.0h光长与29.6℃平均温度(最高与最低温度分别为33.0℃与28.0℃)的长光照高温条件下,自交结实率为0或接近于0;在12.0h光长与23.6℃平均温度(27.0/22.0℃)的短光照低温条件下,自交结实率较高;在长光低温(15.0h/23.6℃)和短光高温(12.0h/29.6℃)下,育性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变。不同材料的育性对光温反应存在着差异,提示遗传背景对育性表达可能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对自然条件下光敏不育系夏季制种纯度不高而秋季警种产量又较低的现象在理论上给予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粳稻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SA)的育性和可恢复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续3a的分期播种试验表明,聚合光(温)敏核不育系S和核质互作不育系A的不育基因转育而成的粳稻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SA的育性对光温反应迟钝,在长日高温、适温、低温和短日适温、低温下其育性都稳定不育;SA花粉败育类型表现为长日下以典败为主,短日下典染共存,且随着日长的变短和温度的降低,染败花粉有增加的趋势。可恢复性试验表明,不同的恢复系对SA的恢复能力强弱不同,SA的可恢复性一般介于亲本S和A的可恢复性之间。  相似文献   

9.
温光弱感型光敏核不育水稻3088s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88s是一个粳籼交偏粳型的光敏核不育系,其开花习性表现为籼粳中间型。其光敏不育性的光照 范围较宽,育性转换的临界光长为13:00~13:30,比晚粳型光敏不育系晚半小时以上。3088s光敏不育性的温 度范围亦较宽,长日不育的低限温度较低,为24.5~25℃,比同类两用不育系低1.5~3.5℃;短日可育的上限温 度较高,为30~32℃。在遗传分类上3088s为温光弱感型光敏核不育系,光温互补作用较强,因而具有稳定的不 育期和稳定的可育期。  相似文献   

10.
选用农垦58S及其衍生的光敏核不育系为材料,通过人工控光温条件,对杂种F1育性感光感温性、F2育性分离规律研究表明,农垦58S及其衍生的光敏核不育系杂种F1育性感光;与粳型光敏核不育系的杂种(农垦58S/7001S)F2分离的不育株育性大部分感光;而农垦58S衍生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长光S/培矮64S)的杂种F2分离的不育株育性大部分感温,但可以选择到育性感光的单株。表明杂交亲本的遗传背景影响育性的感光温性。  相似文献   

11.
选用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低、株叶形态好和具有多个稻瘟病抗源背景(HA79317-7、02428和科辐红2号)的徐S(安湘S/株173)作母本,以配合力好但不育起点温度高的133S作父本进行杂交改良,对杂交后代不育株(系)采取湖南和海南两地穿梭育种、自然低温和人控低温相结合筛选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同时通过接种诱发和稻瘟病区增压选择相结合的方法筛选抗病性,于2005年育成了不育起点温度低、株型理想、稻米品质优良、异交率高、配合力好和抗病性较强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龙S,2009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2.
 通过大田分期播种,对现有主要光敏核不育水稻在杭州自然条件下的育性表达及其转换作了观察鉴定。结果表明,在杭州自然条件下,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光温反应因遗传背景不同而异,育性转换的时间也不一致。温度在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表达与转换中起重要作用,对于籼型材料甚至占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人工低温(23.5℃)和自然条件下研究了香125S DH(Double haploid)群体的育性变化、异交特性和重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在23.5℃的人工低温条件下,DH群体各株系育性不一致,有11个DH株系(占36.7%)花粉不育度在99.5%以上,其中5个株系(占16.7%)花粉不育度达100%,自交结实率为0,是不育性稳定、不育临界温度低的DH系。各DH系的株高、穗长、有效穗、每穗总粒数和异交结实率与对照香125S差异不显著,DH系保持了原品种的优良农艺性状。花药培养技术是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不育性进行遗传纯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培矮64S育性转换的光温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广州利用人工气候箱和冬季温室栽培技术研究了培矮64S提纯群体和未提纯群体育性转换的光温反应特性,结果表明:培矮64S在较低温(日均温20~25℃)条件下,表现较强的发育感光性和育性光敏性;培矮64S提纯群体和未提纯群体内单株育性转换的光8温临界值均出现分离,但提纯群体内的光温临界值分离幅度较小,该提纯群体在13h/24C光温处理中群体的平均自交不实率为99.6%,达到实用核不育系的不育度标准;在  相似文献   

15.
1991~1994年,在人工气候条件下,通过设宜不同的光温条件对64个不同类型、不同基因来源的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品系的育性光温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供试材料中未发现典型的光敏雄性不育系,现阶段选育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较低的实用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是正确的;(2)日均温在23.8℃以下,光强为45001×的低温弱光条件对幼穗发育进度有一定影响,但15d以内的短期处理影响不明显;(3)不同基因来源或不同类型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其育性对温度的最敏感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籼稻光(温)敏不育系新光S育性转换的光温反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新光S是与农垦58S不同来源的具育性转换特性的不育系。对其育性转换的光温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不育系在15.0 h长光照与所有处理温度(平均温度30.1℃、24.1℃和23.1℃)的光温组合下和30.1℃高温与所有处理光照时间(15.0 h、14.0 h和12.5 h)的光温组合下,表现完全不育;在14.0 h与23.1℃和24.1℃的光温组合下,育性部分恢复;仅在12.5 h短光照与23.1℃和24.1℃的光温组合下,育性才趋于正常。对自交结实率的两因子方差分析表明,单独的光周期效应和温度效应均不显著(p>0.05),仅光温互作效应达极显著水准(p<0.01),属典型的光温互作型。在杭州自然条件下,新光S表现出较长(约2个月)的稳定不育期,但秋季繁殖的结实率未达到在人工气候箱的短日低温下的结实率水平。对新光S这类光温互作型籼型不育系的实用价值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培矮64S和K1405S分别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广西农科院新育成的低温敏核不育系,均已通过省级鉴定。低温敏核不育系的繁殖是比较困难的,首先是育性转换临界温度较低,与生物学下限温度幅差小,育性恢复后易遭到致害温度的影响,结实率不高。其次是适宜正常开花结实的温度高于育性转换临界温度,繁殖需要的前低后高的气温模式在自然条件下是较难找到的。第三是育性转换温度较低,繁殖期间气温略为偏高不育花粉增加,影响结实。为了探讨低温敏核不育系的繁殖技术,加快该不育系的开发应用,笔者在1997年对该不育系进行了认真…  相似文献   

18.
乙烯与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乙烯与光敏核不育水稻(PGMR)农垦58S育性转换的关系。发现幼穗的乙烯释放速率在育性转换的适宜温度中长日照处理明显比短日照处理高, 但在低温长日照下大为降低而在高温短日照下又可雏持高水平的乙烯释放, 幼穗乙烯释放速率与花粉可育度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在不育条件下用乙烯代谢抑制剂氨基乙氧基乙烯基甘氟酸(AVG)处理,可诱导花粉可育性的明显表达, 由此初步证明农垦58S幼穗的乙烯释放速率受到光周期和温度的共同调节,井与育性转换的光温作用模式极为吻合;乙烯参与育性转换的调节,可能在花粉败育中起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根据农垦58S及其衍生系和近年来发现的其他不同质源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温作用关系的多样性,本文提出光敏核不育水稻可能存在多种光、温作用模式。并根据作者新近发现的可能属长日不育型光敏核不育材料的育性转换特性给出一具体模式。同时对如何获得新的不育类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杂交水稻》2019,(2):14-19
通过对不育系应用区域气象条件的分析,选择不同光温条件处理北方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LY156S,研究光温变化对其育性转换的影响及育性鉴定方法。结果表明,在不育系制种区域辽宁盘锦,2011—2017年的7—8月日平均温度大于23℃,最低温度为20℃,低于23℃的天数较少,适合临界温度为21℃左右的两系不育系制种;在不育系繁殖地区海南三亚,2011—2017年冬季低于20℃天数较少,且比较分散,较适合两系不育系繁种。在长日照14.5h低温处理下,不育系的抽穗期滞后,22和21℃处理下育性没有恢复,但20和19℃处理花粉不育度降低到82.36%和78.45%,育性发生了转换。在日照长度为11.5和12.5 h条件下,22和24℃处理的育性均得到恢复;在日照长度为13.5 h条件下22和24℃处理的花粉不育度仍都大于99.5%,育性没有恢复。为提高北方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应用的安全性,北方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鉴定在《水稻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育性鉴定规程》(NY/T 1215—2006)的基础上,可将14.5 h长日照条件下的处理温度降至21℃,11.5、12.5和13.5 h等短日照条件下的处理温度降低至22℃,以提高不育系的育性鉴定准确性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