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蒙古裸腹Sou的培养及在红鳍东方Tun育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小球藻、酵母、有机肥、微生态制品等作为饵料在培养缸(0.5m3)、水泥池(1~5m3)、室外泥底敞池(150m3)中进行蒙古裸腹生产规模培养,平均日产量一、二、三、四级分别为54.1g/(m3·d)、48.3g/(m3·d)、34.3g/(m3·d)、19.13g/(m3·d)~30.89g/(m3·d),室外泥底敞池培养为70.58g/(m3·d).、轮虫混合培养分别为53.74g/(m3·d)和112.05g/(m3·  相似文献   

2.
(2)轮虫、蒙古裸腹蚤的培养:培养池为常用水泥池,24小时连续充气,充气量以轮虫、蒙古裸腹蚤不因缺氧而浮于水面为宜。每天投喂适量酵母和小球藻液,轮虫培养每天投喂酵母量为0.005克/万个,分4~6次投喂;蒙古裸腹蚤投喂酵母量为1~2毫克/升,分3次投喂;每天换水20%,换水后添加小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利用室内水泥池培养蒙古裸腹溞的实用技术.结果表明(1)在水温25±2℃,盐度25‰,投喂小球藻和酵母,连续充气培养的条件下,蒙古裸腹溞生长繁殖稳定,生产效率较高;(2)经过1 4天的培育,1号,2号,3号水泥池蒙古裸腹溞分别从接种密度285个/L,237个/L,185个/L,达到5177个/L,4147个/L,3096个/L;(3)利用3只36m3的水泥池培养蒙古裸腹溞59d,收获蒙古裸腹溞总产量527.9kg;(4)采用交替式连续培养蒙古裸腹溞,培养期间每天采收蒙古裸腹溞总量的20-3 0%,而蒙古裸腹溞增殖和收获能保持平衡.  相似文献   

4.
祖国各地     
《水产科技情报》2001,(4):188-189
蒙古裸腹氵蚤的规模化生产技术已被突破   2 0 0 0年以来 ,上海水产大学张道南先生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陆建学、王建钢、陈凯等科研人员合作 ,研究蒙古裸腹氵蚤的生物学以及人工培养方法 ,并在虾、蟹类的育苗生产中进行蒙古裸腹氵蚤的应用试验。今年成功地开展了蒙古裸腹氵蚤的规模化生产 ,并且在取代卤虫进行虾、蟹育苗的应用方面取得成效。在水生动物的育苗生产中 ,轮虫、卤虫是鱼、虾、蟹幼体优良的饵料生物。由于蒙古裸腹氵蚤具有繁殖速度快、生命力强、营养丰富 ,对盐度和温度的适应范围广等特点 ,目前科研、生产部门…  相似文献   

5.
多刺裸腹蚤,是一种淡水枝角类,其食性主要是细菌、有机碎屑和单胞藻等。本试验利用小球藻、Banta培养液、苜蓿发酵液和酵母4种饵料,在25±1°C下.研究对多刺裸腹蚤增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Banta培养液培养多刺裸腹蚤具有最高的Ym值(1.19/日),是最好的饵料,其余3种饵料次之.小球藻培养多刺裸腹蚤虽没有高Ym值,但其生殖量稳定,仍不失为一种好饵料。  相似文献   

6.
蒙古裸腹氵蚤在分类上隶属于甲壳纲 (Crus tacea)、鳃足亚纲 (Branchiapoda)、枝角目 (Clado cera)、裸腹氵蚤科 (Moinidae)、裸腹氵蚤属 (Moina)。蒙古裸腹氵蚤 (MoinaMongolicaDaday)是一种盐水低等甲壳动物 ,已经驯养于海水并进行规模化养殖 ,其生长繁殖迅速 ,蒙古裸腹氵蚤  相似文献   

7.
李蕾  王岩  楼宝 《中国水产科学》2005,12(3):252-259
在室内水槽中进行蒙古裸腹(Moinamongolica)的大量培养,研究不同接种密度和面包酵母投喂水平对该种群变动和生产量的影响。所用蒙古裸腹为20世纪90年代采自山西省晋南半咸水湖、在海水中长期培养保存下的种。实验1中,接种密度分别设为338ind/L、145ind/L和88ind/L3个水平,面包酵母投喂量为5mg/L,每天4次,各设3个重复。实验2中,面包酵母投喂量分别为30mg/(L·d)、20mg/(L·d)和10mg/(L·d)3个水平,蒙古裸腹接种密度为900ind/L,各设3个重复。实验结果表明:(1)在一定范围内蒙古裸腹培养产量随接种密度增加而增加,当接种密度低于88ind/L时,接种的蒙古裸腹较难形成稳定的种群。(2)当使用面包酵母(Bakeryeast)作为培养蒙古裸腹的惟一食物时,食物需要量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当密度低于1500ind/L时,适宜的面包酵母投喂水平为20mg/(L·d);当密度超过5000ind/L时为30mg/(L·d)。上述结果显示,接种密度和面包酵母投喂量对蒙古裸腹种群变动和生产量具有重要影响。建议在蒙古裸腹培养生产中接种密度高于150ind/L,面包酵母投喂量为0 8×10-5~1 3×10-5g/(ind·d)。  相似文献   

8.
几种生物饵料对海蜇幼蜇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结果表明:在海蜇(RhopilemaesculentaKishinouye)养殖过程中,褶皱臂尾轮虫(Bra chionusplicatilis)、细巧华哲水氵蚤(Sinocalnustenellus)、近亲真宽水氵蚤(Eurytemoraaffinis)、蒙古裸腹水氵蚤(Moinamongolica)和卤虫(Artemia)无节幼体,均可作为幼蜇的饵料,在水温22~25℃,pH8 4~8 8,溶氧4~8mg/L,盐度30±0 5的条件下,培养22d幼蜇日生长率为1 2%~3 2%,成活率为100%。其生长率与试验饵料的种类关系不大,而与投喂密度有关。轮虫的合适密度为0 5×104~1 0×104/L。笔者还根据试验结果,以等生物量法,提出了投喂其它几种生物饵料的参考密度指标。以期为海蜇的人工养殖寻找更加广阔的饵料资源。  相似文献   

9.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静止培养法对多刺裸腹溞进行培养实验,研究在以酵母和小球藻为饵料的多刺裸腹溞培养中,添加不同浓度光合细菌对其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合细菌(菌液浓度为48×108cell/ml)添加量为1 mg/L(组2)、2mg/L(组3)、64 mg/L(组8)、130 mg/L(组9)和260 mg/L(组10)时,实验组中多刺裸腹溞的生殖量与空白对照(组1)相比均无差异(P>0.05);光合细菌添加量分别为4 mg/L(组4)和8 mg/L(组5)时,实验组中多刺裸腹溞的生殖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较明显(P<0.05),其对多刺裸腹溞的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16 mg/L(组6)和32 mg/L(组7)时,实验组中多刺裸腹溞的生殖量达到最高峰,分别为对照组的1.54倍和1.40倍,差异十分显著(P<0.05);而当添加量过高,在520~800 mg/L(组11~组14)浓度范围内,实验组中多刺裸腹生殖量呈现急剧下降趋势,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本实验设计范围内,浓度等于或高于900 mg/L(组15)时,幼溞在12 d后仍没有达到性成熟,光合细菌对多刺裸腹溞的繁殖明显起抑制作用。以上结果显示,在以酵母与小球藻为饵料的多刺裸腹溞培养中,16~32 mg/L的光合细菌添加量最为适宜,该浓度范围的光合细菌对多刺裸腹溞的生长繁殖具有显著的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21~23℃温度下,以有机肥培养的栅藻、细菌等作为食物,用间收方式培养发头裸腹(氵蚤),在该(氵蚤)培养液中保持栅藻密度为10万/毫升,经1个月实验,在0.15立方米水体中共采收鲜(氵蚤)131克,(氵蚤)个体密度最高达7828个/升,密度拐点为2.5个/毫升。  相似文献   

11.
在Banta液(牛粪1.5 g 干稻草2 g 沃土20 g 水1000 ml)、酵母、小球藻三种培养条件下,比较研究了蚤状的脂肪酸组成。用GC/MS法分析后结果表明:它们的总脂量变化不大,依次为5.23%、5.46%和6.01%。共检测到15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5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6种。蚤状以小球藻培养条件下的C 20∶5(EPA)和C 18∶3的含量最高,PUFA占总脂肪酸的34.79%;Banta液组的SFA含量最高,为53.89%;面包酵母组的MUFA含量最高,达60.65%,且富含C 16∶1(n-7)和C 18∶1(n-9),这两种不饱和脂肪酸约占总脂肪酸的56.73%。EPA的含量以小球藻组最高,为14.43%,与自然环境中蚤状的含量相近。酵母组最低,为2.05%。蚤状和其它饵料生物一样,其脂肪酸组成主要随食物特点而变化,也决定于其本身的吸收与合成能力。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卤虫无节幼体、专用仔鱼料、鳗鱼仔鱼料等3种不同饵料对西藏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i)、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 Lloyd)、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 Regan)等3种鱼类仔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实验尖裸鲤、异齿裂腹鱼、拉萨裂腹鱼仔鱼的初始全长分别为(13.29±0.52)mm、(12.29±0.44)mm、(15.81±0.50)mm,实验周期分别为25 d、25 d、15 d。结果表明:与其他饵料组相比,投喂专用仔鱼料组,异齿裂腹鱼仔鱼和拉萨裂腹鱼仔鱼的平均全长、全长增加倍数以及存活率均高于其他各组,并有显著差异;尖裸鲤仔鱼的平均全长和全长增长倍数也高于其他各组,但存活率较投喂卤虫无节幼体低,并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唐晟凯  王庆  杨家新 《水利渔业》2005,25(6):34-35,37
驯化的蒜头藻经过培养可以达到一定的密度,其对轮虫种群增长的促进作用优于海水小球藻、酵母,用此轮虫以及海水小球藻、酵母强化的轮虫、蛋黄分别投喂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Z1到Z2期,发现这4种饵料所喂养的蚤状幼体的存活率分别为59.5%、55.0%、50.0%、35.5%;蜕皮时间分别为68.5 h、71.5 h、76.5 h、73.5 h.由此可见,海水蒜头藻强化的轮虫能明显缩短蚤状幼体从Z1到Z2的蜕皮时间,并能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
温度(25±1) ℃、盐度20±1时研究了不同碱度下高pH对蒙古裸腹溞存活、生长和生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碱度的升高会降低蒙古裸腹溞对pH的耐受高限:海水的碱度为(0.19±0.1)、(1.99±0.1)、(3.92±0.1)、(5.95±0.1) mmol/L时,蒙古裸腹溞对pH 24 h 中间耐受水平(TLm)分别为10.50、10.15、10.07、9.50;对pH 48 h TLm分别为10.09、9.88、9.81、9.08.蒙古裸腹溞在培养液pH为9.0~9.3时,生长率和存活率相对优越于其他各组.pH 9.0时,蒙古裸腹溞的内禀增长率最大为0.5145/d;pH 9.3时次之,为0.5099/d.  相似文献   

15.
大量培养多刺裸腹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培养多刺探腹蚤的饵料、环境条件和大规模培养方法,结果表明:水温25~28℃、pH值7.1~8.3、自然光照、使用饲料酵母24~32mg(干重)/L或活酵母50万个细胞/ml,6天内裸腹 可达5000个/L密度。水温是影响其繁殖的主要因子。大规模培养裸腹 宜用扩大培养一次收获法。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利用室外大型水泥池进行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人工育苗的技术模式,通过在室外大型水泥池顶部加盖遮光太阳板半封闭顶棚,对育苗水体进行控光、控温和防雨,进行该鱼人工育苗过程中水处理技术、饵料培育技术和育苗方法的研究。2010年3~7月,累计放卵5批次,共培育出全长2.5~3.0 cm的鱼苗21.9×104ind,受精卵平均孵化率达81.4%,育苗平均成活率达5.59%;初孵仔鱼平均全长1.6mm,在早期发育阶段每经历一次饵料转变,都会带来仔稚幼鱼的快速增长;该鱼摄食时间主要集中在白天,随着个体生长发育,饵料出现顺序依次为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蒙古裸腹蚤。研究表明,豹纹鳃棘鲈室外大型水泥池人工育苗模式克服了池塘育苗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和室内水泥池育苗水体小、开口饵料匮乏的缺点,育苗成功率和出苗率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直链藻液作为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Ⅰ期 (Z1)到状幼体Ⅱ期 (Z2 )的开口饵料 ,研究不同密度食物条件下Z1到Z2 的成活率和蜕皮时间。结果表明 :藻类密度在 1 0× 10 5 ~ 3 0× 10 5 cells/mL时 ,直链藻密度的增加能明显地缩短蚤状幼体的蜕皮时间和提高蚤状幼体的存活率 ,但是密度增加到一定的限度后就不能体现出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渤海近岸叶绿素和初级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1998年 5、8和 10月分别对渤海近岸水域进行了综合调查 ,调查的内容包括海洋生物资源、浮游生物、叶绿素以及水文化学要素。作者在对 3个航次调查中叶绿素资料分析、整理的基础上报道了渤海近岸水域表层叶绿素 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渤海近岸水域表层叶绿素 a的含量为 0 .5 4~ 16 .78mg/ m3 ,平均值为 2 .88mg/ m3 ,且季节变化明显。 5、 8和 10月 3个航次叶绿素的含量依次降低 ,其平均值分别为 3.4 7mg/ m3 (1.30~ 16 .78mg/ m3 ) ,3.0 1mg/ m3 (0 .5 8~ 15 .36mg/ m3 )和 2 .15 mg/ m3 (0 .5 4~ 14 .0 9mg/ m3 )。初级生产力采用叶绿素法测定。计算结果显示 ,渤海近岸水域初级生产力的平均值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夏季 (8月 )初级生产力最高 ,平均为 4 2 0mg C/ m2 · d (32~ 180 9mg C/ m2 · d) ,春季 (5月 )次之 ,平均值为 319mg C/ m2 · d(6 8~ 12 6 7mg C/ m2 · d) ,再次为秋季 (10月 ) ,平均值只有 189mg C/ m2 · d(17~ 10 5 1mg C/ m2 · d)。整个调查水域 3个航次初级生产力的平均值为 32 7mg C/ m2·d(17~ 180 9mg C/ m2·d)。  相似文献   

19.
为了满足真蛸浮游幼体阶段的营养需要,研究了几种饵料生物对真蛸浮游幼体的育苗效果。结果表明:轮虫不宜作为真蛸浮游幼体的生物饵料;恒温培养试验得出混合营养强化的丰年虫幼体的育苗效果优于混合营养强化的蒙古裸腹溞,并优于小球藻强化的丰年虫幼体及蒙古裸腹溞;常温试验得出梭子蟹溞状幼体+丰年虫幼体组合的饵料效果最好,而微囊营养强化剂强化的丰年虫幼体的育苗效果好于混合营养组合。综上所述,可认为:梭子蟹溞状幼体+丰年虫幼体组合是真蛸浮游幼体期比较适宜的饵料。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培养隆线溞(Daphnia carinata)的适宜饵料,选用玉米粉、酵母、小球藻粉(Chlorella sp.)、裂壶藻粉(Schizochytrium sp.)、绿球藻(Chlorococcum sp.)和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6种饵料分别喂养隆线溞,并测定隆线溞的生长繁殖参数、饵料营养组成及养殖水体水质和细菌含量等参数。结果显示,投喂绿球藻组隆线溞在培养各阶段均具有最高的成活率;投喂小球藻粉、绿球藻和微绿球藻组隆线溞首次产子代时间(4.0 d)显著快于其他各组;投喂绿球藻组隆线溞具有最大的繁殖量(375.2 ind);投喂玉米粉组子代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其他组。投喂绿球藻组隆线溞具有最大的净繁殖率R0 (293.3),且显著高于其他组;投喂小球藻粉组隆线溞具有最短的平均世代时间T (5.0 d),且显著低于其他组;投喂小球藻粉、绿球藻和微绿球藻组隆线溞的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无显著差异(P>0.05), 3组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对饵料营养组成与隆线溞生长繁殖参数进行相关性热图分析显示,饵料蛋白含量与隆线溞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