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展现了主人公哈姆雷特内心中各种力量的矛盾冲突。在内心世界陷于巨大冲突失去平衡的情况下,中世纪意识形态无法再主宰哈姆雷特的心灵,而人文主义的意识形态在他的心中得以发展。然而,人文主义意识形态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自身的弱点,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者身份在自我建构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自我解构,这反映了莎士比亚对于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刻而独特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百姓》2009,(10):67-67
从《哈姆雷特》到《雷雨》,从《等待戈多》到《死无葬身之地》,话剧的“经典”从来不在乎时效性。但如今,你要想攀上经典、赚点口碑,没有个把子新闻时事在里面撑腰,估计很难买账。  相似文献   

3.
“生存,还是毁灭?这真是一个问题!”12年前,家住枣庄市山亭区岩店村的房增富还从未看到过《哈姆雷特》,可在那时,17岁的他却几乎天天都在心底默念着哈姆雷特的这句台词。 “究竟是活下去,还是来个彻底的解脱?当时,我整天都被这个问题困扰着”,房增富对我说。凝视着他微带笑意的眼睛,我想,如果时光倒回到12年前,这双眸子中或许正充满了哀伤,一如莎士比亚笔下那位  相似文献   

4.
在《伊坦.弗洛美》中,从伊坦对自然的体验、对自身的思考,到追求个人事业和爱情的幸福,无不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情感。但由于受环境和经济基础的制约,更由于人文主义自身的软弱性,使其最终难逃悲剧的命运。伊迪丝.华顿用这部小说给我们吟唱的是一首人文主义的悲歌。这首悲歌也是唱给她自己的。  相似文献   

5.
以《十八岁出门远行》为个案,论述文学理论教学必须与文学阅读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文学理论教与学的质量。文化诗学理论视野下的文学批评的研究路径首先应从文本的诗意解读入手;其次,从艺术形式背后探究文本传达的审美理想和作者的审美心理;再者,从作者的审美理想挖掘出文本中蕴含的时代文化语境和文化精神。以此为理论观照,解读了《十八岁出门远行》梦境化的叙事表达、“精神的真实”的审美追求以及关注个体生存状态的人文主义文化精神。学生在学习文化诗学相关理论的同时,也学会了运用其理论来进行实际的文本批评。  相似文献   

6.
在《伊坦·弗洛美》中,从伊坦对自然的体验、对自身的思考,到追求个人事业和爱情的幸福,无不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情感。但由于受环境和经济基础的制约,更由于人文主义自身的软弱性,使其最终难逃悲剧的命运。伊迪丝·华顿用这部小说给我们吟唱的是一首人文主义的悲歌。这首悲歌也是唱给她自己的。  相似文献   

7.
赵逵夫先生的《屈原与他的时代》在屈原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 ,把屈原与楚辞研究推向深入 ,这是大家的共识 ,而这一切都源于赵先生研究问题的思路方法 ,本文想就此略陈浅见 ,与读者同仁共商。一、《屈原与他的时代》的成功 ,首先得益于赵先生研究问题的思路 ,善于突破传统思维 ,从更新的视角和更广的范围进行考查 ,他不是就屈原研究屈原 ,而是纵向横向结合 ,通盘研究屈原所处的时代 ,研究他的朋友 ,他的政敌 ,他的家世、生平、思想、创作等。例如关于屈原思想及形成 ,赵先生独辟蹊径 ,把目光转向对屈氏世系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早期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看与被看”是最为明显的结构模式之一,而和鲁迅生活于同一时代的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在他的小说尤其是在《恋爱中的女人》中也对这一结构模式情有独钟。鲁迅和劳伦斯这两位时代的先锋分别以自己时代赋予的责任为己任大胆创新,在各自的作品中以不同题材反映时代弊病。  相似文献   

9.
李鸿 《百姓》2007,(1):62-62
人活着,不可以没有理想,但理想,不一定要远大。理想,不一定要远大。这是小时候父亲对我说的。在记忆中,父亲是那种没有理想或者说没有远大理想的人,从我记事起,就从来没有看到父亲雄心勃勃计划一件事,似乎永远一成不变地上班下班,把每天该做的事认认真真地做完。记得有段日子,他们单位所有人都像疯了似的攻英语,捞文凭,评职称。父亲却不慌不忙地背着他英语单词,一天十个,不多不少。父亲就这样按部就班生活着,波澜不惊,心无旁鹜。作为家长,父亲对我们的教育也是这样,他从没有像大多数家长那样要我们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他对我们的要求只是珍…  相似文献   

10.
雨果是19世纪欧洲作家中人道主义思想比较突出的一位,他对仁爱的阐述,从宗教、人性出发,最终回归到社会、人生。在《巴黎圣母院》中体现出人性的光辉,在《悲惨的世界》中突出了道德的感化作用。在《九三年》中,寄予了作者人道主义理想。  相似文献   

11.
In summary, then, let me restate my conviction that the most critical needs of management in the next decade will be met by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the innovative, creative, adaptable individual who sets as his goal the translation of technology for society's needs. He will require a command of the growing body of managerial knowledge. He will need a continual refreshment of that knowledge through contact with the university as he seeks to deal with a world in change. If his firm is to encourage and use his creative capacity, it will be careful about his entry into the organization and his movement up the ladder, stressing only the values that count, that are pivotal, and taking care not to drive him into rebellion or conformity. The firm will be inventive about ways to give him opportunities to test his ideas. It will experiment with organizational forms which promote creativity. It will encourage adventure and accept risk. And in its success, it will be serving the needs of our societies in ways that will make our greatest hopes for technology a full and human reality.  相似文献   

12.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主人公麦克白由一位功名显赫的大英雄变成一个充满杀戮的恶棍,原因在于他的四次错误抉择:相信女巫的预言;刺杀苏格兰王邓肯;施行暴政;战死沙场。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大众文化表达了美国大众包括精英阶层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的文化生活方式,它的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一种自上而下的霸权意识和种族主义倾向。华裔作家赵健秀在他的两部长篇小说《唐老亚》和《甘加丁之路》中,通过互文、戏仿、反讽等手段消解、颠覆了大众文化中的种族刻板印象,不仅如此,他还挪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以重塑属于华裔男性的文化偶像,希望华裔能主动积极地介入大众文化,操演自己的华裔美国人特色。  相似文献   

14.
Joseph Rotblat was born in Warsaw in 1908. He trained in nuclear physics and later specialized in radiation biology. He was awarded the Nobel Peace Prize in 1995, with the Pugwash Conferences on Science and World Affairs, "for their efforts to diminish the part played by nuclear arm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in the longer run to eliminate such arms." In this essay, he reflects on his experiences and recounts how he has applied his ethical principles to his work as a scientist and educator in Poland,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world. He urges other scientists to apply ethical considerations for the survival of humankind above all others.  相似文献   

15.
林逋隐居孤山时,环居植梅三百六十树,对于林逋的隐逸、形象、人格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林逋以植梅当作隐居生计,为做一个真隐士奠定了物质基础,植梅隐居是林逋选择孤山作为隐居地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二是绕屋而种的梅花营造了充满闲情逸致的隐居环境,陪伴林逋度过了寂寞难耐的隐居生活,梅花滋润着林逋的气节、充实着林逋的内心、丰富着林逋的精神,同时也造就了林逋清逸的形象;三是林逋与梅朝夕相伴,为他咏梅成千古绝唱提供了前提性条件;四是林逋在孤山植梅养鹤,产生"梅妻鹤子"的美谈,促进了林逋不仕不娶的隐逸名闻天下。与此同时,林逋的孤山植梅在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林逋隐逸植梅使梅花被后人视为人品高洁的象征;二是林逋因植梅而咏梅成千古绝唱,不仅影响大,引发后人歌咏不休,而且在咏梅中赋予梅花以人格,因此从林逋开始,梅花成为一种人格之花、道德之花、精神之花。  相似文献   

16.
《李尔》是英国剧作家爱德华.邦德以莎士比亚的剧作《李尔王》为素材创作的寓言剧。邦德曾说:"这(暴力)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它将关乎人类的生死存亡。"因此,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与暴力相关的。通过对《李尔》一剧进行分析从而揭露出暴力的本质——道义与自由的光环下掩盖的血腥。在此基础上,对其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欧阳修知滁期间建三亭:醉翁亭、丰乐亭和醒心亭,留三记:自作《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嘱曾巩作《醒心亭记》。欧阳修自号"醉翁",戏笔抒怀,自乐其乐;恪守知州之责,正论言志,与民同乐;借曾巩之笔以自醒自警,并彰显儒学宗师的自信自励。合而观之,"三亭三记"遵循"建亭—作文"的相同模式,建构了欧阳修醉翁、太守、儒学宗师"三位一体"的人格形象,反映了欧阳修贬滁期间思想的变化和深化,是其践行儒家"与民同乐"政治教化的文化文学表达。  相似文献   

18.
张九龄的被罢相和贬为荆州长史,既是盛唐政治之大变,也是诗人政治理想破灭的标志,故其心态之忧愁危苦,是其早期迁放洪州期间所不能比拟的。此时的张九龄,心态中常交织着历史、现实和身世的深沉感慨,对现实政治深感忧虑和不满;他感慨仕途风波之恶,对自己的遭遇和人生世态充满了迷惘。然而,张九龄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对君王的忠诚勤慤之心和报恩之志,因他对君王的忠诚与对自己理想和人格的忠诚,在某种意义上是一致的。诗人与迁放洪州期间一样,对归田隐逸和世外境界有一种深情的向往,而此时则更多地具有一种寻找身心最后归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巢是古冤句今菏泽市)土生土长起来的农民战争领袖。他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轰轰烈 烈,壮烈一时;他的军事战略表现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成为我国军事战略史上的宝贵遗产,影响后世。  相似文献   

20.
东晋陶渊明打破了诗坛的沉寂 ,“独起众类”地以自觉的创作意识及创作成果而声名于后 ,在诗歌艺术的长河中建构了一个独特的诗文领域 ,实现了他的“以诗文传世”的创作理想。《陶渊明集》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文人专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