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将体质量(14.12±0.27)g的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幼鱼饲养在室内循环水、直径40cm×水深50cm池中,每个池中15(G15)、30(G30)和45(G45)尾,投喂常规饲料,每周测2次水质。6周的养殖结果表明:养殖时间和放养密度均影响点带石斑鱼的生长、存活和水质。养殖过程中,成活率为80.0093.33%,养殖时间延长,密度越大,成活率越低,G15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G45组(P<0.05)。试验结束时,点带石斑鱼的增重率(WGR)变化在(97.17±1.01)%99.79±0.22%之间,特定生长率(SGR)在(1.62±0.32)%/d1.65±0.43%/d之间变化,G15与G45间差异显著(P<0.05),而各组鱼的肝体比(HIS)、内脏比(VSI)和肥满度(CF)差异不显著(P>0.05)。G45组的平均溶解氧浓度(DO,5.13mg/L)显著低于G15组(5.79mg/L)(P<0.05),而无机氮(DIN,1.331mg/L)、化学需氧量(COD,2.27mg/L)和活性磷(PO43--P,0.189mg/L)却显著高于G15组(P<0.05)。  相似文献   

2.
密度胁迫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幼鱼体质量(15±0.5)g,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缸(直径60 cm×水深50cm)分别放养10尾、20尾、30尾、40尾幼鱼,密度分别相当于1.1 kg/m~3,2.1 kg/m~3,3.2 kg/m~3,4.2 kg/m~3,并分别标记记为G,O,G_20,G_30,G_40,每组3个重复,养殖6周后对幼鱼进行生长性能、饲料系数、血液指标及肝脏中相关酶活性进行分析以研究密度胁迫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G_10组幼鱼增重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G_20组增重率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各组间特定生长率的变化与增重率的变化趋势类似.G_10和G2_20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G_30组(P<0.05),G_40组饲料系数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G_30和G_40组间血浆皮质醇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G_10和G_20组(P<0.05),G_10组皮质醇含量显著低于G_20组((P<0.05).血糖含量呈现与皮质醇含量相同的变化趋势.3)G_30和G_40组谷丙转氨酶活性均显著高于G_10和G_20组(P<0.05),各组谷草转氨酶活性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升高;G_40组乳酸脱氢酶活性最高,与G_30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G_40与2个低密度组(G_10和G_20)差异显著(P<0.05);乙酞胆碱酯酶活性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降低.结果表明,养殖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的生长与代谢造成负面影响,20尾/缸(2.1 kg/m~3)是较为适宜的养殖密度.本研究旨在为工厂化养殖点带石斑鱼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水产养殖》2011,(2):53-54
全国首届"石斑鱼类繁育与养殖产业化论坛"分量足,三院士齐亮相。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青石斑鱼和赤点石斑鱼的人工繁殖试验,但到目前为止,成活率一般很难突破10%,未能实现苗种的规模化生产,成鱼人工养殖成活率也只有40%。12月19—21日,首届"石斑鱼类繁育与养殖产业化论坛”在中山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2个不同生长阶段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E.fuscoguttatus)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设计了蛋白水平分别为37%、40%、43%、46%和49%5组等脂等能的饲料。大规格石斑鱼平均初始体质量为(341.29±5.72)g,小规格石斑鱼平均初始体质量为(83.93±0.30)g,每个网箱15尾,每组饲料3个平行,养殖8周。结果显示,大、小规格石斑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大规格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小规格43%组石斑鱼特定生长率最大(P0.05)。2个生长阶段石斑鱼的饲料系数、脏体比、肝体比、胆固醇和血糖随蛋白水平增加显著降低(P0.05),血清蛋白含量先增加后降低(P0.05)。大规格石斑鱼的肌肉灰分随蛋白水平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小规格石斑鱼则显著升高(P0.05)。肌肉滴水损失率、蒸煮损失率随蛋白水平增加显著降低,p H逐渐增加,肌肉硬度和弹性先增加后降低(P0.05)。结果表明,大规格石斑鱼适宜蛋白需求量为40.94%,小规格石斑鱼蛋白需求量为43.44%,小规格石斑鱼品质优于大规格石斑鱼。  相似文献   

5.
在水温24~26℃下,将体质量(34.05±8.23)g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饲养在循环水养殖系统1.5T的桶中,投喂添加0.5%、1.0%、1.5%和2.0%太子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提取液的饲料,分析其对大黄鱼成活率、生长和形体指标的影响。太子参粉末置圆底底烧瓶中,加80%乙醇,水浴90℃回流提取3h,趁热过滤,残渣用95℃超纯水浸提4h后过滤,两次滤液混合、浓缩,去除水分,即为太子参提取液(浓度为40mg/mL)。120d的饲养结果显示:太子参提取液显著提高了大黄鱼养殖成活率(P0.05),1.0%组的养殖成活率(88.1±5.3)%最高;太子参提取液对大黄鱼有促生长和改良形体指标的功效,后期更为明显,试验120d时,0.5%组大黄鱼体重绝对增加率[(0.25±0.004)g/d]、绝对增长率[(0.026±0.006)cm/d]和增积量(0.0067±0.0004)显著大于其他组(P0.05),肥满度(1.43±0.49)%和肝体比(1.54±0.31)%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脏体比[(1.00±0.14)%]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果表明,太子参提取液能提高大黄鱼的成活率、食物的消化吸收率,添加量在0.5%~1.0%之间为宜,且投喂时间越长,效果越佳。  相似文献   

6.
毛连环 《河北渔业》2020,(4):1-3,19
通过对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亲本强化、苗种繁育阶段的饵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牡蛎作为赤点石斑鱼亲本营养强化饵料使得亲本成活率达89.33%,所产的卵子平均受精率达78.9%、孵化率达80.1%,均显著高于使用南美白对虾和蛏子组(P<0.05);苗种培育至摄氏卤虫阶段,采用鱼油(4 g/L)与经小球藻强化轮虫和虾青素(5 g/L)混合代替,成活率29.53%,全长增长率175.00%,效果最佳;苗种培育至摄氏桡足类阶段,采用鱼油(4 g/L)与桡足类和虾青素(5 g/L)培育,成活率和全长增长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而后期采用软颗粒料(鳗粉:鳀鱼=3:2,添加虾青素5 g/kg)可极显著提高赤点石斑鱼的养成成活率和全长增长率(P<0.01)。  相似文献   

7.
在2.5m×4.0m×2.0m的水泥池中,按3.0×106尾/hm2的密度放养体长2~3cm、4~5cm和8~9cm的凡纳滨对虾。每种规格的对虾3口池塘,其中两口池塘在对虾养殖10d后,分别放入5尾体长为12.3~13.6cm和17.6~18.8cm的点带石斑鱼,另一池单独饲养凡纳滨对虾作为对照组。60d的养殖结果显示,单养池中2~3cm、4~5cm的凡纳滨对虾的质量增加显著低于混养(P0.05),但存活率显著高于混养(P0.05);混养时对虾规格越大增长越快,存活率越低,其中凡纳滨对虾2~3cm,点带石斑鱼17.6~18.8cm及凡纳滨对虾4~5cm,点带石班鱼17.6~18.8cm混养组合的质量增加最大(分别为7.88g与7.67g)。单养和混养时,8~9cm的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方差分析显示,对虾规格与养殖模式间的交互作用对对虾质量增加和存活率影响极显著(P0.01);混养时对虾规格对鱼的质量增加影响不显著(P0.05),17.6~18.8cm的点带石斑鱼平均质量增加显著大于12.3~13.6cm(P0.05),对虾规格越大,混养鱼的捕食量越小,凡纳滨对虾8~9cm,点带石班鱼17.6~18.8cm的混养组合对虾存活率高,鱼虾的交互作用对鱼的质量增加和捕食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凡纳滨对虾混养的利润显著大于单养(P0.05),其中凡纳滨对虾4~5cm、点带石斑鱼17.6~18.8cm,凡纳滨对虾4~5cm、点带石斑鱼12.3~13.6cm,凡纳滨对虾2~3cm、点带石斑鱼17.6~18.8cm混养组合的利润显著高于其他混养组合(P0.05),凡纳滨对虾8~9cm的养殖利益显著低于其他规格对虾。建议凡纳滨对虾体长达到4~5cm开始混养点带石斑鱼。  相似文献   

8.
在水温16.6~11.6℃、盐度29.3~27.6的海域环境条件下,将1 080 cfu初始体质量为(51.8±6.9)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放养于4组共36个网箱吊笼(规格为72 cm×39 cm×31 cm,分为6层),每个吊笼30 cfu(每层5 cfu),分别投喂海带(A组)、海带+鲜杂鱼糜(B组)、海带+扇贝边粉(C组)和仿刺参粉状配合饲料(D组),研究了不同饲料对仿刺参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84 d的饲养结果表明,各处理组仿刺参成活率(SR)和脏壁比(VBWR)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系数(FCR)和蛋白质效率(PER)却不同。各组WGR、SGR分别介于172.3%~79.6%和(1.19~0.70)%·d-1之间,B、C两组WGR、SGR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A、D两组(P0.05),D组最小。B组FCR最低,D组最高,各处理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A组PER最高,D组最低,各处理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饲料影响仿刺参体成分,D组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其它3组(P0.05),其它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粗蛋白含量变化在40.0%~48.1%之间,C组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5),其它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变化较大,为1.3%~3.8%之间,B组最高,C组最低,各处理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A组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5),B组显著高于C、D两组(P0.05),而C、D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仿刺参各生长指标,在试验饲料组中,饲喂海带与鲜杂鱼糜搭配饲料(B组)对网箱吊笼养殖仿刺参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探讨短期饲喂高脂饲料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所产生的影响,以便于预估高脂饲料对石斑鱼生长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在粗蛋白水平为48%的基础上分别配制脂肪水平为8%(EE8)、10%(EE10)、12%(EE12)、14%(EE14)、16%(EE16)、18%(EE18)和20%(EE20)的7组等氮饲料,饲喂初均重为(13.70±0.01) 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4周。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粗脂肪水平的提升,增重率(WGR)和存活率(SR)无显著性变化(P>0.05),EE14~EE20组饲料系数(FCR)显著降低(P<0.05),而脏体比(VSI)显著增大(P<0.05),饲料粗脂肪超过16%后蛋白质效率(PER)显著上升(P<0.05)。EE14~EE20组腹肌粗脂肪(AMEEC)显著升高(P<0.05),EE16~EE20组的肝体比(HSI)显著增大(P<0.05)。与EE12组相比,EE8、EE10、EE18和EE20组的...  相似文献   

10.
设计6组实验,测定在3种不同饲料蛋白质水平(44%,48%,52%)下添加2种水平的小肽(0.05%,0.1%)对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生长、消化酶、血清生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饲料分别为D1(44%,0.05%),D2(44%,0.1%),D3(48%,0.05%),D4(48%,0.1%),D5(52%,0.05%),D6(52%,0.1%)。每组饲料3个平行,每个玻璃钢纤维桶(500 L)放15尾石斑鱼[初始体质量(42.16±0.23)g],实验进行8周。结果显示,各组石斑鱼增重、特定生长率、肌肉粗蛋白、脂肪和灰分无显著差异,随着蛋白质和小肽水平的增加,肌肉粗脂肪、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质量浓度降低(P0.05);胃蛋白酶活性在D2组最高,小肽对肠道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不存在显著影响,在D1组活性较高(P0.05);各组石斑鱼肝脏丙二醛和过氧化物酶差异不显著(P0.05)。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在不同蛋白质水平下添加小肽可以降低石斑鱼的蛋白需求,促进脂肪代谢,增加消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1.
在涌泉水温度5.6~10.5℃下,将体质量(17.52±0.22)g的2龄褐鳟Salmo trutta饲养在流水圆柱形平底玻璃钢(半径45cm,高60cm)水槽中,水深40cm,密度分别为6.8kg/m~3(SD1)、10.4kg/m~3(SD2)、14.0kg/m~3(SD3)、17.5kg/m~3(SD4)、21.0kg/m~3(SD5)和24.5kg/m~3(SD6),每个密度组设3个重复,探讨养殖密度对褐鳟生长的影响。70d的饲养结果表明:本试验范围内的放养密度未显著影响2龄褐鳟的存活率(P0.05),净增重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增大。SD5组褐鳟净增重(116.55g/(m~2·d))最大;SD4组褐鳟的日增重(0.25g/d)、增重率(102.07%)和特定生长率(1%/d)显著高于SD3组(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溶解氧含量(DO)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SD1、SD2、SD3(10.14~11.84mg/L)组极显著高于SD5、SD6组(9.62~11.53mg/L)(P0.05);养殖29d和50d时SD1组NO_2~-含量(0.02~0.06mg/L)与SD3、SD5、SD6组(0.04~0.06mg/L)差异显著(P0.05),其他时间不显著;36d后SD2、SD3(0.17~0.22mg/L)组的NH4-NT显著低于SD6组(0.25~0.38mg/L)(P0.05)。比较分析认为,2龄褐鳟的最佳养殖密度应为17.5kg/m~3,不要低于10.4kg/m~3。  相似文献   

12.
不同规格和投苗密度对仿刺参池塘网箱保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仿刺参室外池塘网箱保苗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半生态式的保苗方式。于2014年7—11月在仿刺参室外池塘网箱保苗期间,通过现场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投苗规格[大规格(0.093±0.004)g/头,小规格(0.024±0.001)g/头]和密度(低密度125g/m3、中密度250g/m3、高密度375g/m3)两因素对仿刺参苗生长、成活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同一规格的仿刺参苗,低密度组体质量与特定生长率高于中、高密度组;相同密度条件下,大规格苗种成活率显著高于小规格(P0.05),小规格低密度组仿刺参苗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大规格低密度组仿刺参苗的成活率显著高于中、高密度组(P0.05)。不同密度组收获仿刺参苗的总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低密度组收获仿刺参苗的净产量高于中、高密度组。通过两因素方差分析可知,规格的主效应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仿刺参苗成活率有显著的影响(P0.05),密度的主效应对仿刺参苗成活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01);两因素的主效应及其交互作用对仿刺参苗总产量均无显著的影响(P0.05)。规格主效应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仿刺参苗净产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密度主效应对仿刺参苗净产量有显著的影响(P0.05)。因此,仿刺参室外网箱保苗过程中投放大规格、低密度苗种能够保证较高的成活率和净产量,而且可以节省苗种资源和饵料投喂量,降低单位面积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产出投入比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不同培育方式对赤点石斑鱼成熟、产卵和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深水网箱、传统小网箱和室内水泥池三种培育方式下,采用埋植外源激素的方法诱导赤点石斑鱼提前完成性转化,获得功能性雄鱼,并用所得雄鱼和人工驯化培育而成的雌鱼进行了亲鱼培育、产卵和孵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雌鱼性腺成熟以深水网箱培育为最好,室内水泥池培育次之,传统小网箱培育最差;转性效果深水网箱与室内水泥池培育相差无几,转性率分别为97.0%和94.6%,传统小网箱较差,转性率仅65.9%;自然雄鱼以深水网箱为最多。其中,2004年共获得亲鱼246 ind,施行转性手术100 ind,转性率达87.9%,先后获受精卵230.5×104粒,平均受精率22.4%,孵出仔鱼80×104ind,平均孵化率34.7%。  相似文献   

14.
以黑蝶贝野生群体人工繁育苗种为研究材料,探索了大、小两种规格和不同吊养深度对黑蝶贝苗海区中间培育的影响。将壳长、体质量分别为(4.12±0.019)mm、(0.07±0.008)g,(2.02±0.012)mm、(0.03±0.005)g两种规格黑蝶贝吊养于2m、4m、5m区,每组黑蝶贝500枚,养殖水温23.09~29.77℃,养殖海区水深8~10m。每隔30d随机抽取50枚贝苗测量壳高、壳长、壳宽、体质量。经180d中间培育,壳长(4.12±0.019)mm的黑蝶贝生长速度明显大于壳长(2.02±0.012)mm的黑蝶贝,表明壳长(4.12±0.019)mm的黑蝶贝出池移入海区养殖较理想。同一规格贝苗在2m、4m、5m养殖水层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3个不同养殖水层中不同规格贝苗养殖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黑蝶贝苗种人工繁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水温(25±1) ℃时,将体质量(3.11±0.10) g的克氏原螯虾幼虾饲养在120 cm×60 cm×20 cm的水族箱中,密度分别为14尾/m^( 2) (低密度组)、28尾/m^( 2) (中密度组)和42尾/m^( 2) (高密度组),研究室内养殖不同密度对生长、摄食、消化酶活性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8周的养殖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的存活率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在28尾/m^( 2) 组中,其特定生长率[(1.82±0.12)%/d]和质量增加率[(196.73±0.76)%]显著高于其他两组( P< 0.05)。摄食率与养殖密度成正相关,即42尾/m^( 2) 组的摄食率高于14尾/m^( 2) 组和28尾/m^( 2) 组。28尾/m^( 2) 组消化酶活性显著高于14尾/m^( 2) 组的消化酶活性( P< 0.05),但与42尾/m^( 2) 组差异不显著( P >0.05)。不同养殖密度对非特异性免疫有显著影响,28尾/m^( 2) 组显著优于其他两组( P< 0.05)。综合所有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28尾/m^( 2) 的养殖密度最适合克氏原螯虾幼虾的养殖。  相似文献   

16.
在水温(21±1)℃和盐度20±1下,将体质量(95.45±5.29)g的半滑舌鳎饲养在78cm×58cm×46cm水槽中,投喂按0、5、10、15g/kg添加贯众、当归、黄芪的饲料,每箱20尾,每个水平3个重复,7d、14d和21d时尾柄采血,测定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总抗氧化能力、丙二醛、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试验结果表明,14d时,贯众剂量为15g/kg组的半滑舌鳎血液中总超氧化物岐化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4d和21d时,各剂量组丙二醛含量均低于对照组;14d时,当归剂量为5g/kg组的半滑舌鳎血液中总超氧化物岐化酶活力达到最高值;21d时,黄芪剂量为10g/kg组的丙二醛含量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1d时,黄芪剂量为5g/kg组的半滑舌鳎血液中总超氧化物岐化酶活力达到最高值,不同剂量的黄芪对过氧化氢酶活力有显著影响,但均低于对照组(P0.05);7d时,各组总抗氧化能力达到最高值。试验表明,单独添加贯众、当归及黄芪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半滑舌鳎血液的抗氧化指标。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室内40 d养殖实验,研究了4个养殖密度G0(250尾/m^3)、G1(500尾/m^3)、G2(1000尾/m^3)、G3(2000尾/m^3)对体重为0.08 g的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幼虾生长、抗氧化系统功能及水质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密度胁迫20 d时,G1、G2生长和成活率与G0差异不显著(P>0.05),G3显著低于G0(P<0.05);胁迫40 d时,G1生长和成活率显著低于G0(P<0.05),G2生长显著低于G0(P<0.05),G2成活率与G0差异极显著(P<0.01),G3生长和成活率均与G0差异极显著(P<0.01)。通过检测血淋巴、肝胰腺、鳃和肌肉组织中抗氧化系统指标发现,中国对虾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随密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 d时,4种酶的活性在G1和G2中显著高于G0(P<0.05);40 d时,则显著降低(P<0.05)。中国对虾中丙二醛(MDA)含量随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G3的MDA含量始终显著高于G0(P<0.05);G1、G2的MDA含量仅在40 d肝胰腺中显著高于G0(P<0.05),其他组织内均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养殖密度对主要水质指标pH、DO、NO2-N、NO3-N、NH3-N和COD无显著影响(P>0.05),均在中国对虾生长的适宜范围内。本研究表明,密度胁迫显著影响中国对虾的生长及抗氧化能力,养殖20 d时的适宜密度为1000尾/m^3,40 d时的适宜密度为250尾/m^3。  相似文献   

18.
比较投饵率水平分别为3%、4%、5%、6%时,对暗纹东方鲀幼鱼生长、饲料效率的影响,以确定暗纹东方鲀幼鱼阶段的适宜投饵率。在23℃下,对规格为3.45~3.56g的暗纹东方鲀幼鱼进行30d的生长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投饵率对暗纹东方鲀幼鱼的特定生长率、质量相对增加率、饲料效率、存活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暗纹东方鲀幼鱼的适宜投饵率为4%,在投饵率为4℅时,质量相对增加率为116.04±0.04%,饲料效率达83.70±0.02%,特定生长率为111.49±0.03%/d,存活率为84.44±0.02%。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对A、B两个凡纳滨对虾选育群体的亲虾形态特征及其产卵量和孵化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A、B群体的体型性状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体重、体长、头胸甲长、第二腹节高和尾节长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他形态性状差异不显著(P0.05)。两个群体亲虾产卵量分别为(0.65±0.20)×104、(0.64±0.18)×104粒/体重(g),差异不显著(P0.05),但无节幼体量和孵化率差异显著(P0.05)。A群体产卵量与体型不显著相关(P0.05),亲虾产卵量(Y,×104粒)与体重(W,g)的回归方程:Y=0.010 3W1.0878(R2=0.410 3);B群体凡纳滨对虾亲虾体重与产卵量显著相关(P0.05),亲虾产卵量(Y,×104粒)与体重(W,g)的回归方程:Y=0.054 5W0.677 8(R2=0.522 8)。  相似文献   

20.
水温21~26℃下,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维生素C(以抗坏血酸多聚磷酸酯为维生素C源,添加量分别为0、50、120、240、360、500mg/kg),研究维生素C对(1.996±0.176)g泥鳅幼鱼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维生素C添加量的增加,泥鳅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并在添加量为132.2mg/kg时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其他几个试验组(P0.05)。组织和肌肉中的维生素C积累量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在132.2mg/kg时和248.8mg/kg时分别达到最高。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的增加,溶菌酶活性也呈现出先升后降趋势,在362.6mg/kg时达到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呈上升趋势,以特定生长率和血清溶菌酶含量为指标,做折线模型回归分析最终求得泥鳅幼鱼饲料中维生素C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95mg/kg和423.3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