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超高产生长发育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寒地超高产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机理,采用3个基因型品种,2种栽培模式,共设3个处理研究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超高产生长发育动态.结果表明:在窄行、密植、高肥水条件下,B45处理由于采用半矮秆品种,尽管单株干物重、叶面积显著低于对照,但群体干物重显著增加,LAI早于G70对照8 d达到峰值,最高为8.081,在8月11只前LAI长时间保持在7.0以上,各生育时期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对照,均为光合产物积累及4 895.7 kg·hm-2的产量形成奠定了基础;Z45处理虽然选用亚有限秆强品种,随着密度增加倒伏严重;G70处理应用高秆品种稀植栽培,个体发育较好,但群体性状较差.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选用矮秆、半矮秆大豆品系,在"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下种植,分析了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窄行密植大豆的株高和结荚位、株高和节数、株高和百粒重、节数和结荚位、节数和瘪荚数间的正向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结荚位和荚数间呈极显著负相关,荚数对产量的通径系数最大,其次为百粒重,其他性状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较小。  相似文献   

3.
宋英博 《杂粮作物》2010,30(3):233-235
在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下选用半矮秆大豆品种合农60,并以大垄栽培为对照,研究窄行密植技术对大豆产量及品质、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下大豆的产量显著地高于大垄栽培的产量,并且除了百粒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其他各性状都以窄行密植的大豆表现最好;不同时期窄行密植和大垄栽培大豆的SPAD值、单株叶面积和叶干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掐尖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对合丰49和合丰50大豆品种在1~3片复叶期掐尖,以不掐尖处理为对照,研究了掐尖时期对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掐尖对大豆的株高、节数、分枝数、单株荚数和粒数产生了一定影响,与对照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大豆产量在掐尖处理中表现一致,2个品种均是1片复叶期掐尖产量最高,合丰49与合丰50 分别较对照增产9.65% 和28.80%.因此,1片复叶期掐尖对大豆增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利用美国大豆矮源进行矮秆半矮秆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美国半矮秆大豆资源配制的4个组合。共选育出7个半矮秆大豆新品系,平作窄行密植较对照(合丰25号)增产10%以上的有合98-1246,合98-1667、合9525-2、合98-1459。通过垄作和平作窄行密植产量比较,同一品系垄作高产平作窄行密植不一定高产,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平作窄行密植栽培直接影响单株粒重的性状是单株粒数,其次是百粒重,单独选择任一性状都可提高产量,间接影响单株粒重的性状是单株英数、有效分枝数,垄作栽培直接影响单株粒重的性状是单株英数,间接影响单株粒重的性状为有效分枝数,单株粒数,矮秆、半矮秆育种F1-F5代主要是针对与产量有关的性状进行选择。产量的选择必须在窄行密植条件下进行。  相似文献   

6.
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是近年来在黑龙江省推广的一项新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技术核心是选用半矮秆品种,缩小种植行距,增加群体密度,使植株在田间分布更均匀,以提高光能利用率.靠群体增加大豆单产。该技术667m2平均产量200~250kg,较常规垄作平均增产15%~20%。1993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开始引进美国大豆窄行密植技术.  相似文献   

7.
生殖生长期光富集及遮阴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冠层截获的太阳辐射强度是其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的重要决定因素.通过对3个粒重不同的大豆品种(系)生殖生长期进行不同的光处理,研究了田间条件下,高密度(54株·m-2)、中密度(27株·m-2)和低密度(14株·m-2)群体光富集及遮阴对大豆植株产量及其构成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富集处理显著增加大豆单株荚数和产量,在低、中和高密度条件下,不同品种(系)单株产量增加幅度分别为26.2%-57.2%、27.7%-71.7%和10.8%-61.4%.遮阴显著降低大豆荚数和产量,不同密度条件下,单株产量相应减少幅度分别为37.1%-46.1%、34.4%-49.7%和41.7%-55.0%.光富集显著增加大豆主茎中下部节位的荚数,在低密度群体下.3个品种大豆主茎1-6节位的荚数分别由7.5个增加到17.3个、5.6个增加到10.1个和6.9个增加到17.2个,并显著减少底部节位的空荚率.光富集和遮阴有增加和减少每荚粒数的趋势,在低密度群体下,光富集使海339每荚粒数显著上升,由2.17上升到2.36,在中密度和高密度有使其每荚粒数上升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在低密度和中密度下,黑农35每荚粒数显著上升,分别由1.93和1.78上升到2.26和2.13,在高密度下,光富集也使垦农18每荚粒数显著上升,由1.89上升到2.08.在低密度下,遮阴使垦农18每荚粒数由2.17减少到1.97.光富集和遮阴对粒重也有一定影响,在低密度群体下,遮阴增加垦农18和海339粒重8%-ll%,而在高密度群体下,遮阴降低海339百粒重17%,百粒重的变化与种植密度及品种有关.单株荚数和粒数的改变是对产量贡献最大的因子.  相似文献   

8.
不同叶形大豆品种产量性状边际效应指数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产大豆品种不仅要求单株产量高,而且又适宜密植的品种.以两种叶形的10个品种(系)为材料,从边际效应指数角度,研究了不同叶形大豆品种叶部性状与产量性状的边际效应指数及其相互关系,期望筛选出耐密型大豆品种.结果表明:长叶品种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的边际效应指数均比圆叶品种的小,适于密植;单株产量边际效应指数与叶部性状的边际效应指数相关不显著,与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的边际效应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的边际效应指数呈显著负相关.长叶大豆品种绥农14的单株产量边际效应指数最小,属于耐密型品种.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大气CO2浓度升高对不同品种大豆产量形成的影响差异,本研究以正常大气CO2浓度为对照,利用开顶式气候箱模拟大气CO2浓度升高至550μmol·mol-1,解析了1950~2006年间推广的8个大豆品种在CO2浓度550μmol·mol-1条件下的产量形成差异。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后,大豆地上生物量平均增加46.1%,产量平均增加37.8%;不同大豆品种产量增加幅度存在差异,增幅最小的品种合交4号仅为0.6%,增幅最大的品种小黄金达到95.3%;CO2浓度升高对收获指数影响不大,只有绥农9号显著增加。大豆产量构成要素在大气CO2浓度升高后也有所增加,株高平均增加15 cm,节数增加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大豆的总荚数和粒数增加明显,分别增加了42.9%和37.0%。不同产量构成要素对大豆高CO2条件下的产量增加的贡献不同,相关分析证明三粒荚数、总荚数和粒数的增加与大豆产量增加具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利用逐步回归法分析发现大气CO2升高后大豆产量的增加幅度可以用粒数和产量间的回归方程进行估计y=0.175x+0.102(P0.05;R2=0.792)。  相似文献   

10.
半矮秆大豆育种组配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黑龙汀省目前主要的大豆栽培技术之一,其较常规栽培技术平均增产16%~22%,但现在与该栽培技术配套的半矮秆大豆品种还很少.利用美国矮秆晚熟大豆品种Hobbit与当地早熟大豆品种配制2个单交组合、2个回交组合,通过对各组合后代半矮秆大豆早熟性和矮生性研究,认为改良美国矮秆基冈最佳组配方式为:(当地早熟品种×美国矮秆晚熟品种)×当地早熟品种,其次为当地早熟品种×美国矮秆晚熟品种.利用美国矮秆基因可以选育出适宜当地的半矮秆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11.
吉林中部大豆高产氮磷钾肥适宜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吉林中部大豆高产氮、磷、钾肥适宜用量,为大豆高产高效施肥提供依据.2006~2007年,以吉育88为供试品种,设计了氮、磷、钾肥量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吉林中部大豆高产氮肥适宜用量为4567.5 kg·m~(-2),磷肥(P_2O_5)适宜用量为60~90 kg·hm~(-2),钾肥(K_2O)适宜用量为45~80 kg·hm~(-2),氮、磷、钾肥对大豆产量的影响顺序为N>P>K.  相似文献   

12.
播期和密度对高油高产大豆合丰50脂肪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合丰50为材料,分7个播期、5个密度,研究不同播期及密度对其品质、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及密度对高油高产大豆品种合丰50的产量有较大的影响,随播期的延迟和密度的增加,该品种的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播期埘油份含量的影响较大,而且规律性极强,即随播期的延迟各密度处理合丰50的油份含量下降.不同密度处理对油份含量的影响较小,而且规律性也不强.合丰50的最佳播种时期为5月9日左右,而最适密度为25万株·hm~(-2),此时可获得最高产量和较高的含油量.  相似文献   

13.
施氮对高产大豆结实性垂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亚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吉育60为材料,在田间研究了4种不同施氮量(0、60、120、180 kg·hm-2)对单株荚数、粒数、腔数和结实率垂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主茎各节的荚数、总荚腔数、粒数增幅因施氮量而异,适宜施氮量处理(120 kg·hm-2)15~19节的荚数、总荚腔数和粒数较不施氮对照增幅明显大于10~14节...  相似文献   

14.
种植密度对大豆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以9个大豆稳定品系为材料,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大豆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影响大豆的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最终影响产量,种植密度在36~50万株·hm~(-2)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大豆的光合生理指标提高,进而增加了大豆的产量,但当密度增加到50万株·hm~(-2)时,大豆的增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15.
不同播期对华南夏大豆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3个国审夏大豆新品种,在广州分5个播期种植,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华南夏大豆农艺性状、产量、蛋白质及脂肪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大豆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都有明显的影响。播期对产量、粗蛋白、粗脂肪及蛋脂总和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不同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也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播期的延迟,单株产量、主茎荚数、分枝荚数、主茎粒数和分枝粒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播种,大豆产量和品质表现较好,是最佳播种期。在7月下旬之后播种,大豆植株矮小,分枝数少且分枝粒数比主茎粒数少,需要增加播种密度来提高产量;同时应适当灌溉,以防晚熟或晚播品种在开花至鼓粒期受干旱影响。华夏3号在最佳时期播种,分枝产量起主要贡献,所以该品种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播种应合理密植,以保证通过提高分枝产量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6.
播期、密度和行距对BNS型杂交小麦光合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筛选BNS型杂交小麦的适宜播期、密度和行距配置,设置了3个播期[10月5号(A1)、10月15号(A2)、10月25号(A3)]、3个密度[基本苗150×104株·hm~(-2)(B1)、225×104株·hm~(-2)(B2)、300×104株·hm~(-2)(B3)]和3个行距[18.3cm(C1)、23cm(C2)、宽窄行13.3/23cm(C3)],研究了播期、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在所有测定时期均以A2B1C2处理最高,A2B3C1处理次之;通过极差分析可知,旗叶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的最佳处理为A2B3C2;三因素对小麦冠层透光率的影响程度因时期和部位而不同;A2B3C1和A3B3C2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杂交小麦适宜的播期、基本苗和行距分别为10月15号、300×104株·hm~(-2)和18.3cm。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高产春大豆花荚期干物质积累与花荚形成的关系,田间随机区组排列法研究10个高产大豆品种(系)的花期、花荚期干物质增量分别与开花数、成荚数、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产量在4 527.4~5 734.2 kg·hm-2的范围内,花期干物质增量与产量相关不显著,花荚期干物质增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总花数、总荚数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花期干物质增量与开花数呈二次曲线关系,Y_1=-0.050 3X■+42.285X_1-5 312.2,R^2=0.673 9~*;花荚期的干物质增量与成荚数呈线性关系,Y_2=0.090 4X_5+419.47,R^2=0.719 4**;开花期叶片干物质增量与开花数呈二次曲线关系,花荚期茎秆、叶片、叶柄干物质增量与成荚数均呈二次曲线关系。花期和花荚期过少或过多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均不利于花、荚形成。花期茎叶稳健生长,荚期荚快速生长有利于增加开花数、成荚数。在花期、花荚期地上部干物质增量分别为4 373,7 801 kg·hm-2、荚干重占33.8%,总花数为3 773.3×10~4朵·hm-2、总荚数为1 127.3×10~4个·hm-2,产量可达5 734.2 kg·hm-2,其干物质成花效率、成荚效率依次为8.63朵·g-1、1.45个·g-1。  相似文献   

18.
沼渣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沼渣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以及耕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沼渣与化肥配合施用后,茎粗、根容和根瘤数均有所增加,植株生长表现较好;常规施肥+沼渣30.0×103kg.hm-2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粗蛋白含量较常规施肥处理提高1.12%,含油量提高0.04%,是大豆较优的施肥配比组合。  相似文献   

19.
《Field Crops Research》1988,19(2):113-121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cultivars planted too late or too early may be subjected to short photoperiods that can cause plants to flower prematurely and produce many pods at lower nodes near the soil surface. This can result in considerable mechanical harvest loss even if yield potential is good. The purpose of this experiment wa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gibberellic acid (GA), applied on four soybean cultivars at different times relative to emergence, on internode length, yield, and agronomic characteristics. Seven timings (−1, 0, 1, 2, 3, 4, and 5 days after emergence (dae)) of GA application at 25 g ha−1 were tested.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for 2 years at Ona (27° 25′N), and 1 year at Gainesville (29° 40′N), Florida. Cultivars were main-plot treatments, and time of GA application plus a replicated control were subplots. At Ona, ‘Amsoy 71’ (Maturity Group (MG) II), ‘Williams’ (MG III), ‘Cutler 71’ (MG IV), and ‘Essex’ (MGV), were seeded in early March in 250-mm row spacings to a final population of 8 plants m−1 of row. At Gainesville, the Williams cultivar was seeded on March 15 in 350-mm rows at 20 plants m−1.Applied GA at +4 or +5 dae resulted in a 40–50-mm increase in length of the hypocotyl, plus internodes 1 and 2 were increased 49–67%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but did not affect total plant height. Length of upper internodes was slightly reduced by the GA treatments. The timing of GA application had no effect on seed quality, seed weight, or total seed yield. Approximately 10% of the total seed yield came from the lower three nodes (cotyledonary, unifoliate, and first trifoliate).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GA can increase the basal stem elongation of soybean by an average of 50 mm, which could aid commercial harvesting.  相似文献   

20.
大豆群体断条状况与单株产量补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一个主茎型和一个分枝型的大豆,研究了大豆群体断条状况与产量补偿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断条长度的增加,断条行产量呈二次方程式下降,相邻全苗行产量呈二次方程式上升。分枝型大豆产量补偿能力大于主茎型大豆。主茎型大豆产量补偿主要靠增加主茎的有效节数、英数、粒数和粒重:分枝型大豆则主要靠增加分枝数,进面增加全株的英数、粒数和粒重。断条还使其四周大豆的百粒重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