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群落数量结构与干物质生产方面对刘家窑头流域赵家塘不同治理措施下的植被恢复效果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林草复合措施植被恢复效果最好,灌木林地植被恢复优于乔木林地,杨树纯林地效果较差;草方格固沙能使植被迅速恢复;喷撒化学固沙剂对迎风坡植被恢复的效果较为显。  相似文献   

2.
多伦县近年来实施飞播技术、封育技术、人工造林技术、沙障固沙技术等植被恢复技术来防治土地沙漠化。针对这些植被恢复技术进行效果分析,认为这些技术在多伦县沙漠化防治中经推广应用是成功的,并且效果明显。沙障固沙技术实施成林后,起到了明显的阻沙、降低风速、恢复植被的作用;封育、人工造林技术可迅速提高植被盖度,稳定植被群落;在实施封育、人工造林、沙障固沙技术的前提下进行飞播,效果更明显,保存率更高,植被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3.
沙地人工植被恢复及其对土壤改良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人工固沙植被恢复过程及对土壤改良作用的研究表明,在流动沙丘进行人工固沙时采用1.0 m×1.0 m草方格,播种小叶锦鸡儿具有较好的固沙效果,经过3~4 a可使沙丘表面得到固定。在围栏封育条件下实施适宜的植被恢复措施,可在2~3 a获得明显的固沙效果。小叶锦鸡儿人工固沙群落内土壤养分随群落的生长发育而发生变化,在0~30 cm土层中,有机质、速效钾、全氮、水解性氮、全磷、有效磷含量都表现为:11年生群落〉6年生群落〉流动沙丘。  相似文献   

4.
以贵州省普定县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模式的构建和应用效果为例,针对影响林业发展的障碍性因子,阐述了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按立地条件,提出了灌木林地、疏林地的封山育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以及荒山荒地和退耕还林地的人工造林的技术思路、主要技术措施和造林模式,并对所构建的植被恢复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木质素固沙材料应用于沙漠化地区植被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木质素固沙材料是制浆废液经化学改性制备而成的一种新型固沙材料,具有见效快、可降解、成本低等优点,并可与植物固沙有机结合,促进沙化地区的植被恢复。经过3年在宁夏(半干旱地区)的木质素固沙与植被恢复相结合的研究,结果表明:1)木质素固沙材料溶液可以在1天之内快速形成沙结皮,起到固沙作用,比草方格固沙节约成本50%以上,当年植被便可恢复,经济、生态效益明显;同时使固沙的高度突破了12,达到了23的沙丘高度;使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建设提供了一项新的技术措施。2)木质素固沙材料1%~2%的浓度和2.5L·m-2的剂量既可有效固沙,同时还可保持水分、减缓水分蒸发,对植物的发芽、生长及生物量积累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是固沙与植被恢复的理想结合。3)木质素固沙材料是水溶性的,在半干旱地区木质素固沙材料的作用大约在8个月至1年,足以帮助植物的生长,但降水过多地区将使木质素的效能弱化。4)1年生草本与多年生的灌木植物组合配置,可持续性发挥固沙作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浑善达克沙地固定沙丘活化风蚀坑风沙危害特征,结合风蚀坑不同部位或立地条件,采取沙障+植物固沙技术、植苗造林和灌木直播、人工植被和天然植被恢复等"三结合"技术措施综合治理风蚀坑流动沙地。结果表明:采用带状或网格状PE纱网沙障、黄柳沙障、PLA沙障以及黄柳+PE纱网复合沙障,对风蚀积沙控制、植物种和植被盖度增加以及植被恢复具有良好效果。和未设置沙障相比,黄柳+PE纱网复合沙障减少风蚀效果最大,其次分别为纱网沙障、黄柳沙障、PLA沙障,且网格沙障好于带状沙障。黄柳+PE纱网复合沙障植被覆盖度由设置前的4. 67%平均增加到54. 61%,带状或网格黄柳沙障植被覆盖度分别增加到15. 88%或20. 09%,带状或网格纱网沙障植被覆盖度分别增加到15. 16%或26. 64%,带状或网格PLA沙障植被覆盖度分别增加到8. 1%或9. 62%。采用沙障+植物固沙技术,人工促进和天然植被恢复相结合能够在2~3年内控制风蚀坑风沙危害,重建固沙植被。  相似文献   

7.
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乌素是我国较大的沙区之一.针对毛乌素沙区不同沙地类型及特点,提出了采取封育、固沙造林、飞播、营建防风阻沙林等几种植被恢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封山育林是对疏林地,灌小林地和具有残存植被的荒山荒地进行封禁,依靠天然更新或人工辅助造林措施恢复森林植被的方法。200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以来,封山育林作为恢复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效果十分明显。通过这几年的工程建设,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基于SPOT5卫星影像,结合对典型干旱区资源型城市克拉玛依市退化林地现状调查研究,分析生态受损及林地退化原因,依照原生植被的组成与结构,以近自然法,采用人工砂田、生态集水等综合技术措施促进退化区域土壤中活性种子萌发、植被恢复,以人工干预重建生态区促进非干预区域生态恢复方式,培育近自然生态系统,并从栽植技术、树种选择等方面阐述了具体的林地恢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干旱是影响固沙植物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不同沙地,不同水分条件,建立不同的植被覆盖度是维持沙地水分平衡,建立稳定的固沙植物群落,防止固沙植被演替退化的重要技术措施。本文通过对榆林红石峡约5000亩沙地植被,抽取样方144个进行调查分析,认为在榆林红石峡水分条件下适宜的植被盖度是50-70%,覆盖度大于70%时,因植物蒸腾耗水量过大,致使土壤过度干旱,是导致植被演替退化的主要原因。对红石峡沙地封禁后植被恢复,演替,退化经历的主要阶段作了初步的划分,提出了沙地植物在各演替阶段中的主要生活型谱,为选择固沙先锋植物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退耕地植被恢复研究现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综述了国内外退耕地植被恢复的研究现状。重点讨论了土壤种子库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的作用 ,种子库与地上部分植物的关系及其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的变化、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对土壤的影响程度 ,退耕地的还草和还林方法、过程和结果等。同时也介绍了微生物和动物对植物演替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垃圾填埋场植物修复和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填埋是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有关垃圾填埋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的报道已有很多.由于可利用土地的日渐减少,需要对垃圾填埋场的土地资源进行恢复再利用.应用植物修复技术对垃圾填埋场进行植被恢复已日渐引起重视,本文尝试从植物修复的角度去探讨垃圾填埋场的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3.
生物群落多样性是判断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指标,为了解人工建植对稀土矿废弃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福建省长汀县离子型稀土矿堆浸废弃地为研究对象,利用植被恢复固定监测点,选取植被恢复5、8、11 a废弃地为样点,调查不同恢复年限样地物种种类和数量,分析稀土矿废弃地物种多样性随恢复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前期人工种植的植物逐渐被本土野生植物取代,增加物种以禾本科和菊科植物为主。乔木层、草本层植物种类和数量随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稀土矿废弃地乔木层物种丰富度(Gleason指数、Margalef指数)、Shannon指数逐渐增加,而乔木层、草本层Pielou均匀度指数则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植被恢复8与11 a植被相似度最高,其次是植被恢复5与8 a,其中植被恢复11 a与对照样地植被相似度最低;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与Shannon指数呈显著相关。因此,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稀土矿生态退化区植被恢复前期人工干涉效应在逐渐降低,后期演变为自然演替,物种群落结构和种类发生变化,但与当地本土植物群落仍存在一定差异,表明生态退化区植被演替仍处于动态变化阶段。  相似文献   

14.
对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类型径流、侵蚀效应进行长期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产流和侵蚀次数效应为:坡耕地>牧草地>乔木林地>天然草地>灌木林地;不同植被类型之间径流量和侵蚀量差异较大,其大小次序为:坡耕地>牧草地>乔木林地>天然草地>灌木林地;灌木林地的减流率和减沙率均在较高的水平,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应;天然草地由于其独特的功能,水土保持效应较好;乔木林地和人工草地除了乔木林地减蚀效应较好外,减流效应较差;坡耕地的累积径流量及侵蚀量最大,而累积减沙率和减流率最低,水土保持效应最差.  相似文献   

15.
Spatial Dynamic Analysis of Desertified Land in Dongting Lake Area Using GIS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被恢复策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晋西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被恢复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分析,提出土石山次生林区应实行“封山育林为主,辅之以人工措施”植被恢复策略。在土层浅薄、坡度较陡的生态脆弱地段,需要进行长期的植被封育;在土层深厚而且坡度平缓地段,可适当辅之以人工措施,包括人工抚育,以及补植或补造有经济价值的乡土树种等。当前土石山区次生林经营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提高林分质量,加强管护力度;黄土丘陵区应该实行封山禁牧或轮牧、围栏圈养以及陡坡地退耕等措施,这是植被恢复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对黄土丘陵区恢复和建设森林植被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最后指出只有转变农村传统的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生产经营方式,长期坚持植被封育和保护为主的策略,结合人工营造乡土树种为主的森林群落,晋西黄土高原地区才有可能恢复原来的森林植被景观,真正实现该地区的植被重建和水土流失的根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地震灾区的崩塌山体划分为碎石坡面、巨石坡面、碎石地、洼地和沟槽地5种微生境类型.在此基础上,基于植物多样性指数,对崩塌山体不同微生境的植被自然恢复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微生境的植被自然恢复力不同,其恢复力指数大小为:沟槽地>洼地>碎石地>巨石坡面>碎石坡面.这客观上反应了地震灾区不同生境的植被天然恢复现状,可为灾区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恢复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s a key measure to improve the eco-environment in Loess Plateau, China. In order to find the effect of soil microbial biomass under different vegetation restoration models in this region, six trial sites located in Zhifanggou watershed were selected in this study.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microbial biomass, microbial respiration and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increased apparently. After 30 year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 N, P (SMBC, SMBN, SMBP) and microbial respiration, increased by 109.01%–144.22%, 34.17%–117.09%, 31.79%–79.94% and 26.78%–87.59% respectively, as compared with the farmland. However, metabolic quotient declined dramatically by 57.45%–77.49%. Effects of different model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re different on improving the properties of soil. In general, mixed stands of Pinus tabulaeformis-Amorpha fruticosa and Robinia pseudoacacia-A. fruticosa had the most remarkable effect, followed by R. pseudoacacia and Caragana korshinkii, fallow land and P. tabulaeformis was the lowest. Restoration of mixed forest had greater effective than pure forest in eroded Hilly Loess Plateau. Th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were observed among SMBC, SMBP, microbial respiration, and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 It was concluded that microbial biomass can be used as indicators of soil quality.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7, 22(1): 20–27 [译自: 自然资源学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黄河下游河岸带不同植被覆盖进行小气候特征的观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4个植被覆盖类型的风速进行了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植被减风效果存在垂向差异,高度20cm〉高度80cm〉高度150cm;植被类型不同,其降低风速效果差别明显,整体趋势是杨树林地〉柽柳灌木林〉人工草地。  相似文献   

20.
头塘小流域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域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会泽县城东郊的头塘小流域,属金沙江支流牛栏江水系上游。以自然植被针叶混交林地为参照,与针叶人工纯林地、阔叶人工纯林地、针叶人工混交林地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物理性状的差异和动态过程,以及土壤物理特性变化与人为干预影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阔叶林和混交林对土壤性状的恢复作用大于纯林,华山松对土壤环境的恢复作用大于云南松,且与林龄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