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下丘脑脑啡肽和β-内啡肽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为指标,探讨电针在不同频率和不同穴组刺激下对大鼠痛阈的影响。将100只Wistar大鼠分为10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和9个频率穴位组合组,电针频率为2 Hz、50 Hz和100 Hz时,分别依次均刺激后会穴配尾根穴、后会穴配巴山穴、后会穴配关元穴,统计分析各组大鼠电针前后痛阈值,筛选出痛阈提高率最高组、痛阈提高率最低组和对照组大鼠,剖取大鼠下丘脑,对脑啡肽和β-内啡肽基因mRNA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频率对痛阈提高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而穴位组对痛阈提高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电针各组痛阈提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电针频率为2 Hz刺激后会穴配尾根穴组的痛阈提高率显著高于电针频率为50 Hz刺激后会穴配巴山穴组(P0.05);各组间,下丘脑内镇痛物质脑啡肽和β-内啡肽mRNA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电针刺激可以提高动物机体的痛阈,其中电针频率为2 Hz的效果最好,但痛阈的提高可能不是通过刺激下丘脑部脑啡肽和β-内啡肽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9匹马的激光镇痛实验,观察分析了激光照射前后3个不同时期马脑脊液中儿茶酚胺的变化规律。在激光镇痛过程中,马脑脊液多巴胺含量随痛阈的升高而下降;随痛阈的回复而恢复。去甲肾上腺素的变化与此恰好相反,随痛阈的升高而升高,随痛阈的下降而下降。可见,脑脊液中的 DA,NE 的变化与激光所引起的痛阈的变化平行一致。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报道了激光针刺对家免、绵羊、猪和大白鼠不同科属动物痛阈的影响。结果痛阈均有显著地提高,这便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关依据。为了探讨痛阈提高的机制,是否与吗啡样物质的释放有关,选取了家兔和大白鼠,注射吗啡受体阻断剂纳洛酮,结果证明它对激光提高×××痛阈有较强的对抗作用。激光是六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新技术,从1960年 Maiman,T.H.制成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以来,现已制成几百种不同类型的激光器,并在不同科学领域中广泛地实验或运用。关于把激光技术引用到针灸学的问题,已受到国内外的注视。B.M.1969年便开始研究小功率 He-Ne激光针刺问题。Plog,L.从1973年开始,就用激光针做试验。我国1975年便将激光针试用于临床。近几年来,有人还进行激光麻醉的研究。关于激光技术引用于兽医针灸的研究,还属于一个新的课题,同时有见于针灸治病的重要原理之一是提高痛阈,因此我们从1978年开始进行了这一工作。在观察到激光针对动物痛阈有显著提高的前提下,并用纳洛酮阻断吗啡(阿片)受体进行了观察。Hughes,J.等发现在痛阈提高时脑内有吗啡样物质的出现,同时 Mayer,D.J.等报道了吗啡阻断剂——纳洛酮,有对抗针刺的镇...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采用三种测痛阈方法(热板法、钾离子透入法、扭体法),观察仙方活命饮煎液对两种动物(小鼠、家兔)痛阈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鼠以250mg/kg灌胃、家兔以2.5g/kg灌胃可使其痛阈明显升高,作用持续约两小时,且与对照组比较具显著性差异。对家兔静注仔猪副伤寒菌苗所致之发热,复方阿斯匹林组有明显解热效果,而仙方活命饮组无效。急性毒性试验表明,鼠以40g/kg仙方活命饮灌胃,用药后72小时精神食欲正常、无死亡现象。  相似文献   

5.
用低功率氦氖激光照射绵羊后三里、耳根、通天、天门四穴,由腹壁、胸壁、下颌三部位测痛,结果表明,氦氖激光穴位照射确有提高痛阈的作用,但经统计学处理后发现痛阈提高的程度则因穴位、部位不同而不同。如照射后三里穴腹壁痛阈提高显著(p<0.05),照射通天穴胸壁痛阈提高显著(p<0.05),照射耳根穴三个测痛部位的痛阈提高皆不显著(p>0.05),照射天门穴痛阈提高的程度呈不规则变化。由此看出,激光穴位镇痛既具有全身普遍性,又具有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电针麻醉是家畜针刺麻醉的主要方法之一,迄今应用最为广泛。因此,家畜的电针麻醉是否确有镇痛效应,抑或单纯起电针保定作用?这是研究家畜针刺麻醉原理的前提条件。本实验应用自制的FAC81—1型家畜痛阈测定仪,测定了牛、猪、山羊三种共十五头家畜电针麻醉前后,痛阈与耐痛阈值变化的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畜别和个体,对疼痛反应的基础阈值(包括痛阈和耐痛阈值),以及电针麻醉的镇痛效果,存在着个体差异。但是经电针后,绝大多数实验动物的痛阈和耐痛阈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将十五头实验动物电针前后的阈值变化进行成对t检验,电针后的痛阈较电针前的基础痛阈提高差异显著(P<0.05),电针后的耐痛阈较电针前的基础耐痛阈提高差异极其显著(P<0.001),肯定了家畜电针麻醉的镇痛效应及其临床意义。本文并对家畜针刺麻醉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根据家兔的生活习性和高寒地区的气候特点,设计出四种兔舍和两种兔笼,经实践应用,效果良好。张北试区采用此设计以来,母兔年产仔由过去的2~3胎提高到7.24胎,年提供商品兔数由过去的7.52只提高到42只,商品兔育成率由过去的30%~50%提高到93.2%。  相似文献   

8.
一、马顽固性肠闭结的开腹与肠管切开手术马内科病中疝痛占60—70%,而肠闭结病(结症)又占疝痛的60%左右,特别是运输业的力畜患结症最多。据一九五八年第一期中国兽医学杂志“论马疝痛及其防治问题”一文的报道:“根据最近苏联的兽医科学文献上的记载,世界各国马的疝痛占马的全部疾病的12.5—59.8%,而马疝痛死亡率占8.5—13.5%,治愈率86.5—91.5  相似文献   

9.
用甘草、芫荽和青蒿分别作为甜味剂、香味剂、苦味剂,在家兔日粮中分别按0.5%,10%和1.5%添加,历时4周。结果表明,甘草、芫荽的诱食效果好,但二者不宜同时添加到家兔日粮中;3种调味剂,以芫荽组总体效果最好,虽诱食性略低于甘草组,但增重速度与青蒿组相当,较对照组提高13.0%(P<0.05)。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苦马豆素对家兔睾丸生精细胞周期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疯草的中毒机理,将24只雄性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Ⅰ、Ⅱ、Ⅲ组,试验组分别按照Ⅰ组15%(苦马豆素含量30 mg/kg)、Ⅱ组30%(苦马豆素含量60 mg/kg)、Ⅲ组45%(苦马豆素含量90 mg/kg)的比例添加疯草小花棘豆,对照组仅饲喂苜蓿干草,试验期70 d。分别于攻毒后第14、第35、第70天每次每组随机采集2只家兔的睾丸,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生精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显示,从第35天开始,试验组家兔生精细胞凋亡率均极显著升高(P0.01),其中单倍体细胞和二倍体细胞凋亡率均极显著升高(P0.01),但四倍体细胞数量无显著变化。与对照组相比,中毒家兔睾丸生精细胞数量在G0/G1期升高,在S期降低,而且G1期与S期细胞数量呈显著负相关。说明苦马豆素可导致家兔睾丸组织生精细胞凋亡,且呈现出一定的时间-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的安全性,对小白鼠和家兔分别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和股四头肌刺激试验。结果表明,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的肌肉注射LD50是594.58mg/kg,为低毒;对家兔的股四头肌有局部刺激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的安全性,对小白鼠和家兔分别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和股四头肌刺激试验。结果表明,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的肌肉注射LD50是504.58mg/kg,为低毒;对家兔的股四头肌有局部刺激性。  相似文献   

13.
联邦德国的畜牧业生产非常发达,在该国的农业生产总值中古据了68%,1986年达到了402亿西德马克,其中64%来源于养牛业,27%来源于养猪业,7.3%来源于家禽饲养业,剩余部分归绵羊、马、家兔、蜂等其它畜类和动物的饲养。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次报道黄牛在电针刺激下中心静脉压的变化。试验过程是对黄牛的百会、肾门、腰旁等穴位施以一定强度的电针刺激,然后在电针刺激开始、刺激10分钟、30分钟、60分钟时分别测定其中心静脉压的数值,其结果低电压组相应为15.72±0.958厘米水柱、15.38±1.144厘米水柱、14.83±1.141匣米水柱、14.47±1.100厘米水柱,高电压组相应为11.66±1.698厘米水柱、10.52±1.511厘米水柱、10.00±1.365厘米水柱、9.88±1.618匣米水柱。此结果表明,当电针刺激开始,黄牛中心静脉压有加压反应,随后逐渐下降,到试验终止时,低电压组动物中心静脉压少数恢复到原来水平或略低于原来水平,多数略高于原来水水;而高电压组动物中心静脉压少数略低于原来水平,多数略高于原来水平。两组动物分别在不同强度的电针刺激下,持续刺激一小时之内,其中心静脉压均在正常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5.
马尾松毛虫毒素的提取及其基本性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研究马尾松毛虫幼虫毒素的极性和毒性大小等性质,采用不同极性的溶剂对幼虫毒素进行了抽提试验,并试用家兔皮肤刺激试验法和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法作为毒素的生物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家兔皮肤刺激试验法可用于马尾松毛虫幼虫毒素的生物检测;毒素性质的研究表明,毒素活性成分的极性较大,较易溶于80%乙醇,可溶于水,较难溶于正丁醇和正己烷;家兔皮肤刺激试验表明,毒素水提物中含毒素蛋白的量很小;热稳定性试验表明,活性成分在常压105℃下热处理不稳定。  相似文献   

16.
阮莉莎  谷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4,(23):7781-7781
[目的]采用家兔耳缘静脉注射法考察尼莫地平缓释制剂对家兔血管刺激性试验。[方法]将家兔分为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尼莫地平注射液组和尼莫地平缓释制剂组,分别通过耳缘静脉注射,给药剂量为0.5 mg/kg。[结果]生理盐水组和尼莫地平缓释制剂组没有出现明显的血管刺激现象,而尼莫地平注射液组出现强烈的血管刺激现象。[结论]尼莫地平缓释制剂与原制剂尼莫地平注射液相比,有效降低了家兔血管刺激性,为其临床上广泛应用提供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长期认为,甘肃西部地区马气喘病与麦草粉尘有关。通过过筛分离和焚化从专草中取得土尘,就其致病性在家兔进行了试验。使用家兔24只,每只气管内一次注射土尘200mg(90%<5μm),分别于实验的第1、2、3、4月末期扑杀,每期6只,并设立矽尘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形态学检查证明,这种土尘可在家兔引起尘肺,其病变特征为:肺泡腔尘细胞积聚,尘细胞结节形成,局灶性肺泡间隔增厚,轻度纤维化和细支气管及血管周围淋巴组织增生。矿物学分析表明,土尘肺组织中的Si,Al、Fe和Ti元素含量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P<0.05)。电子探针和电镜下EDAX能谱分析证明,沉积在肺组织和被巨噬细胞吞噬的矿粒的主要成分是Si和Al。结果表明,该尘肺是一种铝硅酸盐尘肺,与甘肃西部地区马气喘病的无机尘肺相同。从而推断,麦草中的土尘为该地区马类动物气喘病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研究小花棘豆中毒对家兔睾丸生精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小花棘豆的中毒机理。将24只雄性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Ⅰ、Ⅱ、Ⅲ组,试验组分别按照Ⅰ组15%(苦马豆素含量30 mg/kg)、Ⅱ组30%(苦马豆素含量60 mg/kg)、Ⅲ组45%(苦马豆素含量90 mg/kg)的比例添加小花棘豆,对照组仅饲喂苜蓿干草,试验期70 d。分别于攻毒后第14、35、70天每次每组随机采集2只家兔的睾丸,通过TUNEL法定位,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细胞核,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从第35天开始,试验组家兔生精细胞凋亡率均极显著升高(P﹤0.01),表现为细胞膜下陷,细胞器浓缩,细胞核碎裂等,并出现凋亡小体。试验组家兔睾丸单倍体细胞和二倍体细胞凋亡率均极显著升高(P﹤0.01),但四倍体细胞数量无显著变化。与对照组相比,中毒家兔睾丸生精细胞G0/G1期数量升高,S期细胞数量降低,而且G1期与S期细胞数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小花棘豆中毒可导致家兔睾丸组织生精细胞凋亡,且与小花棘豆毒性成分呈现一定的时间-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19.
分别采用热水、温水和冷水对马棘种子进行浸种,试验结果表明,种子发芽率分别为88.3%、7,1.7%、71.3%,发芽势分别为72.0%、42.7%、43.3%,通过方差分析可以看出,三种不同水温浸种处理马棘发芽率和发芽势差异都非常明显,通过SSR测验得出热水浸种处理可以显著提高马棘的发芽率和发芽势。  相似文献   

20.
通过饲喂试验,研究了带内生真菌(E+)和不带内生真菌(E-)的醉马草对家兔健康的影响。内生真菌的侵 染,使醉马草粗脂肪含量显著提高,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无显著改变。按10 mL/kg体重的剂量灌服E+醉 马草水提液,家兔表现出明显的中毒症状;但累计灌服20 mL/kg体重的剂量,亦未引致死亡。平均按每 kg体重累计饲喂E+醉马草131.6 g,可引起家兔中毒;累计饲喂350.9 g可使家兔致死,死亡率达66.7%。 而灌服和饲喂E-醉马草的家兔则无异常。初步认为,醉马草对家兔的致毒机理是由内生真菌与宿主互作 产生的生物碱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