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为探讨季节性干旱下糯玉米的高产栽培模式,本试验研究了氮肥和密度运筹下糯玉米的产量与氮肥农学利用率.结果表明,在9至11月的干旱条件下,随着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鲜果穗产量逐渐增加,在氮肥用量(225 kg/hm2)和6万株/hm2处理下玉米鲜果穗产量最高,比不施氮处理提高了32.29%.氮农学效率表现较高的为中施氮量(175 kg/hm2)、中密度(5.25万株/hm2)和中施氮量(175 kg/hm2)、高密度(6万株/hm2)处理,分别为10.57 kg/kg和11.79 kg/kg,表现最低的为高施氮量(275 kg/hm2)、低密度(4.5万株/hm2),为3.76 kg/kg.因此,在南方红壤地区,通过合理搭配氮肥量和种植密度,可以在季节性干旱下实现鲜食糯玉米的高产.  相似文献   

2.
密度、氮肥互作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为了探明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同步提高的最佳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实现高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T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15(S15)为试材,在大田条件下设置4个播种密度(60、75、90和105 kg/hm2)和3个施氮水平(0、180和240 kg/hm2),研究了氮密互作对小麦子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密度和施氮量均显著影响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且两者间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两因素中密度是导致产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子粒产量提高引起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协同提高。综合考虑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等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泰农18的适宜播量为102 kg/hm2,适宜的施氮量为180 kg/hm2;而山农15的适宜播量为83 kg/hm2,适宜的施氮量为180 kg/hm2。说明在冬小麦高产栽培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充分利用氮密互作效应,在提高氮素利用率的同时,获得较高的子粒产量。  相似文献   

3.
磷钾配施对旱砂田西瓜产量、品质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为了探明旱砂田西瓜产量、 品质及养分利用率同步提高的最佳氮磷钾施用量和配比,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本试验以中晚熟西瓜品种陇抗九号为试材,在砂田西瓜氮肥施用量为200 kg/hm2的基础上,设置了3个施钾水平(0、 130、 260 kg/hm2)和4个施磷水平(0、 90、 130、 170 kg/hm2),研究了磷、 钾肥配施对西瓜产量、 品质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西瓜产量和品质均随施磷量和施钾量的增加而提高,其中P170处理的西瓜单瓜重和产量较P0分别显著提高了13.75%和43.79%; 西瓜平均含糖量、 Vc和蛋白质含量较P0分别显著提高了13.75%、 9.48%和11.90%; K260处理的西瓜单瓜重和产量较K0分别显著提高了9.22%和7.54%; 西瓜平均含糖量和硝酸盐含量较K0分别显著提高了5.86%和11.24%。磷钾肥配施对西瓜光合、 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互作效应显著,且均表现出在低钾条件下,各指标随施磷量的增加先增加后趋于稳定或降低; 高钾条件下,则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并以磷肥效应较大,钾肥次之,在磷、 钾配施的所有处理中,K260P170处理的西瓜光合速率、 产量和养分利用率均最高。本试验在施用氮肥200 kg/hm2条件下,砂田西瓜的磷、 钾最优施肥量分别为170 kg/hm2和260 kg/hm2,相应的N、 P2O5、 K2O比例为1∶0.85∶1.3。  相似文献   

4.
高密度直播油菜高产优质和氮肥高效的适宜氮肥施用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密度直播油菜(36×104plant/hm2)的合理氮肥管理措施。【方法】2011-2012年油菜季选用甘蓝型油菜品种德油6号,在成都平原稻-油轮作区开展了氮肥施用量、施氮方式对油菜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影响的大田试验。氮肥施用量试验在相同施氮方式(底肥+1次苗期追肥)下设置5个施氮水平(N 0、90、180、270和360 kg/hm2);施氮方式试验在同等施氮量(N 225 kg/hm2)条件下,设置3种施氮方式(一次性底施、底肥+1次苗期追肥、底肥+2次苗期追肥)。【结果】直播油菜农艺性状都随施氮量增多而呈增加趋势,而施氮方式对株高、一次分枝数和单株角果数无显著影响。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油菜籽粒产量和菜油产量,含油率则有所下降。随施氮量增加,油菜籽芥酸含量呈上升趋势,而硫甙含量略呈降低趋势。施氮方式对油菜籽含油率、芥酸和硫甙含量均无显著影响。油菜产量和氮肥贡献率(NCR)都随施氮量(90 270 kg/hm2)加大而提高,当施氮量继续增加(360kg/hm2)时却出现明显下降。但180与270 kg/hm2两施氮量处理间的油菜产量、氮肥贡献率(NCR)和氮肥表观利用率(REN)均无显著差异。随施氮量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AEN)、氮肥偏生产力(PFPN)和氮肥表观利用率(REN)表现出明显降低趋势。当施氮量≥270 kg/hm2时,氮肥农学利用率(AEN)、氮肥偏生产力(PFPN)和氮肥表观利用率(REN)均显著低于90 kg/hm2处理。同等施氮量下,氮肥分期施用可以提高直播油菜籽粒产量和菜油产量,并以底追两次施氮相对较高。底追两次施氮方式的氮肥利用率(AEN、PFPN、NCR、REN)均相对高于其他施氮方式。【结论】在本试验中等肥力条件下,高密度直播油菜(36×104plant/hm2)的合理氮肥施用模式为施氮量180kg/hm2和底追两次施氮方式。  相似文献   

5.
以河南省目前种植面积较大的中烟100为试验材料,研究氮肥不同施用措施对烟叶产量、 含氮化合物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显著提高了烟叶产量、 产值和含氮化合物含量,烟叶产量和产值分别增加10.0%~56.7%、 11.6%~43.1%。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随着追施氮比例增加,烟叶产量和含氮化合物、 氮肥利用效率增加,烟叶产值在施氮37.5 kg/hm2水平随着氮肥追施比例增加而增加,而在施氮60 kg/hm2和82.5 kg/hm2水平均以氮基施75%、 追施25%处理最高。在氮基追比例相同条件下,烟叶产量和含氮化合物及氮肥贡献率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氮肥吸收利用率和烟叶产值均以N 60 kg/hm2处理最高。从烟叶产量和含氮化合物适宜, 提高烟叶产值和氮肥利用率方面综合分析,在本试验中,以施氮60.0 kg/hm2,氮50%~75%基施、 25%50%追施处理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6.
针对水稻生产中氮肥用量过高、劳动力成本上涨及移栽密度越来越低的现状,设置氮肥、密度互作试验,研究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及其互作效应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水稻节氮、省工合理栽培及高效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和密度均可显著影响水稻产量,互作效应显著。施氮(N82.5、N165.0、N247.5)后平均分别增产30.6%、47.8%、44.6%;密度为21万蔸/hm2时,籽粒产量最高。有效穗数随施氮量和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提高密度后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则出现降低。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而下降,随密度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及生产成本上涨的形势下,低氮水平时应适当增加密度,提高移栽密度时则应控制氮肥用量。在本试验条件中,移栽密度为22.1万蔸/hm2的基础上施氮194.9 kg/hm2是实现水稻高产高效、节氮、省工栽培的合理组合。  相似文献   

7.
氮肥用量和密度对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高量化肥投入不仅不能使作物产量进一步增加,相反还会造成肥料资源的浪费并威胁到生态环境安全,同时导致肥料吸收利用率、农学效率等不断降低。为了明确氮肥用量和移栽密度的相互作用,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和移栽密度组合对江西双季稻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双季稻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氮肥施用量为主区,密度为副区,设4个施氮水平(N 0、135、180和225 kg/hm2,以N0、N135、N180和N225表示)和4种移栽密度(21×104、27×104、33×104、39×104hole/hm2,以D21、D27、D33和D39表示)组合,在水稻成熟期对产量以及产量构成要素进行测定,并分析其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氮收获指数等指标。【结果】施氮水平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具有显著影响;增加移栽密度有助于提高单位面积水稻的有效穗数、稻谷产量和地上部吸氮量;在高施氮量下,水稻氮素积累总量增加,而氮素吸收利用率(REN)、氮素偏生产力(PFPN)、氮素生理利用率(PEN)、氮素内在养分效率(IEN)和氮素收获指数(NHI)降低;氮素农学效率(AEN)则是先升高后降低,而产量并未增加。与其它处理组合相比,施氮量为180 kg/hm2和39×104hole/hm2密度的组合产量最高,早稻和晚稻分别为9823.0和11354.7 kg/hm2,此时早稻和晚稻的氮素吸收率分别为42.4%和47.5%。当施氮量超过180 kg/hm2时产量则不再增加,但产量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结论】合理氮肥用量和移栽密度可以显著增加水稻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和氮累积量,进而增加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建议在江西双季稻栽培中采用施氮量为N 180 kg/hm2,栽培密度39×104hole/hm2的组合。  相似文献   

8.
针对冀西北春玉米种植区氮肥用量和耕作方式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研究,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和常规耕作相比,免耕对春玉米产量无明显影响,通过建立的施氮量和春玉米产量的肥料效应方程,求得免耕1(玉米和大豆间作)春玉米的适宜氮用量为190~209kg/hm2,免耕2(玉米单作)春玉米的适宜氮用量为192~212 kg/hm2,常规耕作(玉米单作)春玉米的适宜氮用量为193~216 kg/hm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春玉米的氮肥偏生产力逐渐降低,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回收利用率在施氮量为150 kg/hm2时最高,施氮量超过225 kg/hm2则显著降低.免耕1、免耕2、常规耕作适宜施氮水平的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48.3~70.2、48.0~70.4和49.0~68.5 kg/kg,氮肥农学效率分别为15.2~20.5、15.2~21.1和16.4~18.6 kg/kg,氮肥回收利用率分别为32.5%~44.0%、32.5%~45.2%和35.1%~39.0%.和常规耕作相比,免耕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随着施氮量增加,春玉米和大豆的产量没有同步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  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影响着作物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利用效率。研究糯高粱的适宜密度和氮肥水平组合,为贵州高粱绿色高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方法】  以贵州糯高粱品种红缨子为研究对象,2017和2018年在贵州省仁怀市开展裂区设计的田间试验。主区为密度,设置低(9×104株/hm2)、中(11.25×104株/hm2)、高(13.5×104株/hm2) 3个水平;副区为氮肥用量,设施N 0、120、240、360 kg/hm2 4个施氮水平,分别代表不施氮和低、中、高氮水平。在开花期和成熟期,取样测定糯高粱不同部位干物质积累量和氮含量,成熟期测产。  【结果】  糯高粱产量在中密度和中等氮水平下达到最大,分别为4805和4768 kg/hm2。中、高密度处理较低密度处理的平均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分别增加了24.93%和51.13%;施氮处理较N0处理增产主要是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千粒重、穗长的同步提高。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可显著提高糯高粱的干物质(氮素)积累总量、转运量、转运率及贡献率;糯高粱的氮肥利用率、表观回收率、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及氮素生理效率在中高密度下增加显著,同一密度下随施氮量增加逐级递减。种植密度(D)、氮肥水平(N)与产量(Y)之间的关系为Y=2169.72D+7.14N–94.52D2–0.016N 2+0.059DN–8198.737,达到最高产量7720.92 kg/hm2的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分别为11.53×104 株/hm2和 234.29 kg/hm2。  【结论】  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氮肥水平可显著提高贵州糯高粱的产量,促进干物质、氮素的积累和转运,氮肥利用效率的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糯高粱的适宜种植密度为11.53×104株/hm2、适宜施氮量为234 kg/hm2。  相似文献   

10.
高、中、低产田水稻适宜施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为探明不同施氮水平对湖北省高、 中、 低产田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选用水稻品种两优培九为供试品种,采用大田小区试验,探索不同地力水平(高、 中、 低)下稻田的最佳施氮量,考察不同施氮水平对不同地力水平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氮肥贡献率、 土壤氮素依存率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在2011年大田试验中,高产田和中产田都在施氮量为N 180 kg/hm2 的处理中获得最高产量,分别比CK增产10为探明不同施氮水平对湖北省高、 中、 低产田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选用水稻品种两优培九为供试品种,采用大田小区试验,探索不同地力水平(高、 中、 低)下稻田的最佳施氮量,考察不同施氮水平对不同地力水平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氮肥贡献率、 土壤氮素依存率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在2011年大田试验中,高产田和中产田都在施氮量为N 180 kg/hm2 的处理中获得最高产量,分别比CK增产10.70%、 27.23%;而低产田则是在施氮为N 240 kg/hm2处理中产量达到最大,比CK增产44.70%。在2012年大田试验中,高产田、 低产田均在施氮为N 180 kg/hm2 时达到最高产量,分别比CK增产12.43%、 74.19%;而中产田在施氮处理为N 240 kg/hm2 时达到最大,比CK增产28.80%。在一定范围内,施氮量越高,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生理利用率越高,偏生产力越低。综合产量、 产量构成因子以及氮肥利用率得出高产田与中产田适宜施氮量为N 120~180 kg/hm2,低产田适宜施氮量为N 180~240 kg/hm2。适宜施氮量上低产田中产田高产田。  相似文献   

11.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1  
选用DH661和ZD958为试验材料,设置0、120、240、360 kg/hm2 4个施氮水平和60000、75000、90000株/hm2 3个种植密度,研究了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低密度60000 株/hm2相比,增施氮肥可显著增加90000株/hm2高密度下玉米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总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量。90000万株/hm2种植密度条件下,随施氮量增加,氮素转运效率及贡献率呈上升趋势,而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利用率呈下降趋势。本试验条件下,适量增施氮肥可以显著提高高种植密度下玉米的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综合考虑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两因素,ZD958和DH661两品种获得高产适宜的种植密度为90000株/hm2,施氮量为240360 kg/hm2。  相似文献   

12.
氮素运筹对玉米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氮素运筹对玉米干物质累积、氮素吸收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和有机肥可以延长干物质积累的旺盛时期,使玉米干物质总量积累速率最大的时刻推后1~3d,增加了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氮肥配施有机肥能延长氮素积累的旺盛时期,其中,N2+M处理氮素积累的旺盛时期△t分别比N0、N1、N2、N3和FP处理延长了6、4、6、1和7d,该时段吸N量比FP处理增加 0.25 g/plant,比等氮量的N2处理增加0.24 g/plant。播前施有机肥 30 t/hm2,在减 N 26.83%的情况下,玉米吸氮量比常规施肥(FP)提高 6.52%,氮素利用率达54.31%,高于常规施肥的 33.27%;玉米增产24.12%,比常规施肥增收2696元/hm2。  相似文献   

13.
施氮量与栽插密度对超级早稻中早22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以超级早稻中早22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与栽插密度组合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及其互作对产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在中、低施氮水平下,不同密度间产量差异很小,而在高氮水平下,适当降低密度有利高产.在0~195 kg/hm<'2>施氮范围内,有效穗数、生物产量、产量、氮素积累总量、最高茎蘖...  相似文献   

14.
种植密度氮肥互作对棉花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种植密度和氮肥投入是棉花生产中重要的管理措施,为提高棉花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于2013-2014年以转Bt+Cp TI品种中棉所79为材料,在河南省安阳市中棉所试验农场设置了3个种植密度(分别为3.00,5.25,7.50株/m~2),4个氮肥用量(分别为0,112.5、225.0、337.5 kg/hm~2,以N计),探讨种植密度与氮肥对棉花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的叶面积指数、生物量与氮吸收量随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收获指数随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的增加而下降,中密中氮处理(种植密度5.25株/m~2、施氮量225.0 kg/hm~2)单位面积成铃数较多,籽棉和皮棉产量、氮肥回收利用率优于其他处理,高密低氮处理(种植密度7.50株/m~2、施氮量112.5 kg/hm~2)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生理利用率高于其他处理,而籽棉、皮棉产量与中密中氮处理较接近,研究表明增密减氮可实现棉花的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明小麦产量与品质协同提高的最佳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为实现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高产红皮强筋小麦品种镇麦168为试材,在大田条件下设3个施氮水平(N 240、 300、 360 kg/hm2)和 5 个种植密度(135104、 180104、 225104、 270104、 330104 seedlings/hm2),研究了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镇麦168子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均显著影响镇麦168的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镇麦168 的子粒产量随施氮量和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施氮水平为N 300 和 360 kg/hm2 的处理间子粒产量差异不显著;当种植密度为 270104 seedlings/hm2 时,镇麦168 的子粒产量最高。穗数随施氮量和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则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施氮量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镇麦168子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并改善面团流变学特性,增加种植密度有降低湿面筋含量和弱化度的趋势,种植密度对子粒蛋白质含量, 面团吸水率、 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的影响不显著。在本试验条件下,实现镇麦168 高产与优质的适宜施氮量为N 300 kg/hm2,种植密度为270104 seedlings/hm2。  相似文献   

16.
灌溉模式和供氮水平对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Ⅱ优838为材料,湖北潮土为供试土壤,通过2年稻麦轮作柱栽试验研究了2种灌溉模式(FW: 土表淹水3 cm; CW: 保持土壤湿润但土表不积水)和4个供氮水平(N 0、126.0、157.5、 210.0 kg/hm2)对水稻地上部干物重、 氮素积累量、 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模式和供氮水平对水稻产量、 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影响(P0.01)。其中,淹水处理下水稻产量、 地上部氮素积累量、 水稻氮素农学利用率、 氮肥吸收利用率、 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生理利用率显著高于控水处理;地上部生物量及氮素积累量随供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趋势明显; 氮肥农学利用率、 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生理学利用率均表现为随施氮量提高而下降的趋势,但减氮25%处理(N 157.5 kg/hm2)与常规施氮量处理(N 210.0 kg/hm2)间的差异并不显著。综合分析水稻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各项指标,在8个供试处理中,淹水灌溉模式并减氮25%的处理为值得推荐的稳产高效水氮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氮营养水平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年施纯N 90 kg/hm2、180 kg/hm2、360 kg/hm2、720 kg/hm2 4种不同氮素营养水平对茶叶干物质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对茶叶的干物质产量和品质有明显的影响,合理的施氮量能显著提高茶叶产量并改善其品质。所有处理中,年施纯N 360 kg/hm2获得了最高干物质产量,超过这一施肥量,产量便开始下降。在同一基础肥力土壤条件下,茶叶干物质产量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加大先增加后降低,呈抛物线趋势。品质结果分析显示施用适量氮肥能明显提高茶叶中的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含量,而茶多酚含量降低; 茶树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也呈升高趋势。在4种施肥水平条件下,茶叶增产幅度为19.59%、25.19%,平均22.39%; 茶叶品质成分,特别是游离氨基酸含量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在高肥力土壤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对土壤无机氮分布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生长期间,施氮处理010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显著大于不施氮处理;当施氮量大于150.kg/hm2时,随施氮量增加,010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显著增加;随小麦生育进程推进,施氮处理上层土壤硝态氮下移趋势明显,至小麦成熟时,施氮1952~85.kg/hm2处理60100.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大于其它处理。小麦生长期间,0100.cm土层铵态氮积累量较为稳定,施氮处理间亦无显著差异。与不施氮肥相比,施氮提高小麦生长期间040.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当施氮量小于240.kg/hm2时,随施氮量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小麦的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施氮1051~95.kg/hm2,收获时小麦植株吸氮量、生物产量、子粒产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提高;而施氮量大于240.kg/hm2时,小麦生育后期的氮素积累量降低,收获时植株吸氮量、生物产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降低。说明本试验条件下,施氮1051~50.kg/hm2可满足当季小麦氮素吸收利用,获得较高的子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继续增加施氮量,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但土壤中残留大量硝态氮,易淋溶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