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分择伐空间结构优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提出了林分择伐空间结构优化的建模方法 ,突破以功能优化为目标的或称功能优化模型的建模思想局限性 ,并建立了林分择伐空间结构优化模型。该模型集成现代森林经理学理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信息技术 ,并成功地与检查法相结合。模型属非线性多目标整数规划 ,目标函数是基于混交、竞争和空间分布格局的空间结构 ,非空间结构作为主要约束条件。MonteCarlo法是模型求解的可行方法。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的一个固定样地为例 ,用本模型进行择伐规划 ,得到具有空间位置信息的最优采伐方案。  相似文献   

2.
使用Voronoi法确定对象木与相邻木存在边缘校正不准确和阈值大小不确定等问题,不利于林分空间结构量化描述。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设定所有距离样地边界线小于0.5 m且不完整的Voronoi单元中的林木为非对象木,并引进对象木与相邻木的距离调控阈值Rmax,修正了Voronoi空间单元在边缘效应处理上存在的对象木和相邻木选取不合理问题。基于修正的Voronoi空间单元,构建了多目标生态采伐方案,并通过蚁群算法进行智能优化。结果表明,调控前20个样地中4个林分空间结构状况相对较差的样地,通过模拟采伐调控后,适应度函数分别提升0.72,0.92,0.93,0.86,证明了该方案对于优化林分空间结构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为森林经营决策提供支持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长白山林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目标树抚育采伐前后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空间结构参数的变化,探索目标树抚育采伐对森林空间结构的影响。[方法]基于6块面积1 hm~2的样地,首先遵循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原理进行林木分类,选定目标树,伐除干扰树;再结合结构化森林经营的原理,计算并分析抚育采伐前后目标树空间结构参数和林分空间结构评价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经目标树抚育采伐后(1)目标树空间结构单元内的树种隔离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林木透光条件有所改善;目标树的竞争压力得以减小;林木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得到优化。(2)林分空间结构评价指数进一步提高,林分空间结构水平稳中有升。[结论]通过采取合理的目标树抚育采伐措施能兼顾改善单木水平和林分水平的空间结构状况,在实现优化目标树空间结构的同时,保证林分整体空间结构的稳定。从目标树抚育采伐对林分整体空间结构的影响来看:所有样地的林分空间结构状况均得到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4.
为优化人工林空间结构提供新方法,精准提升人工林森林质量,在雷州半岛选取1~5年生短轮伐期桉树纸浆用材林,分析不同林龄的桉树人工林的林分空间结构特征。结合大小比数、角尺度、开敞度、竞争指数和材积等5个子目标提出评价指数,并以Monte Carlo法建立林分间伐模型,得出最佳采伐方案,从而能精确定位采伐木。结果表明:1)桉树人工林各林龄中Normal分布拟合直径分布的效果最佳,Weibull和Logistic分布次之;2)1~5年生的桉树人工林大小比数均接近0.5,林木大小差异不明显,林分角尺度均<0.475,林木呈均匀分布;3)林木总体承受的竞争压力较小,其中1年生林木生长空间充足,2年生林木生长空间基本充足,3~5年生林木生长空间表现为不足或严重不足;4)以3和5年生桉树人工林样地为例,通过林分间伐模型确定最佳采伐方案,采伐木株数小于总株数的25%,伐后各项结构参数都得到了优化,增强了林分空间结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低产毛竹林的成因和改造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出了森林空间结构是森林生长过程的驱动因子,对森林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毛竹林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稳定性、发展的可能性与经营空间的大小。但是随着经营管理的粗放化,如过度采伐、采伐不当、长期失管等,致使大部分毛竹林林分质量显著下降、产量低、经济效益差等。基于此,探讨了毛竹林低产现象,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以往的林分空间结构优化大多是根据1期的林分调查数据,采用林空结构3指标(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数)来反映空间结构状况。研究利用帽儿山实验林场固定样地2期调查数据及林木价格数据,采用林分空间结构指数和林分空间距离指数对固定样地的各主要目标树种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并结合林木的价值增长率指标对采伐的林木进行最优化控制,以实现天然次生林合理的经营。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崇礼冬奥核心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林分结构特征分析和空间结构优化模拟研究,为制定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结构调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3块面积0.09hm2(30m×30m)标准地,基于标准地调查数据分析林分结构特征,以空间结构最优为目标,采用乘除法对角尺度W、混交度M、密集度C、交角竞争指数Ua CI和林层指数S共5个林分空间结构指标进行多目标规划,构建林分空间结构优化模型,对比模拟采伐前后林分空间结构的变化。【结果】3块标准地华北落叶松断面积比例达70%以上,白桦为伴生种,径阶分布在6~26cm之间,均呈近似正态分布,树高分布呈非对称型单峰山状,且峰值均出现在14m树高级。林分平均角尺度■、混交度■、密集度■、交角竞争指数■和林层指数S■分别为0.460、0.106、0.918、0.297和0.363,处于林木均匀分布、低度树种混交、高度树冠竞争和垂直结构分化较差的状态。模拟采伐后采伐强度均低于20%,林分空间结构目标函数值提升13.62%。在■分别提高21.17%和15.23%的同时,■分别下降10.22%和5.19%。【结论】研究区华...  相似文献   

8.
从林分结构调整、水肥营养管理以及其他经营措施3个方面梳理了各种毛竹生长丰产调控技术:在毛竹经营管理中,可以通过砍竹和留笋等措施优化毛竹林空间结构,增加具有高产空间结构的目标竹比例,调控包括年龄结构、林分密度、树种组成以及地下鞭根分布等;在毛竹的生长周期内需要通过施加水、肥等营养来满足毛竹林生长所需要,进而提高产量;对毛竹林土壤进行垦复、除草等人工抚育措施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有助于毛竹的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9.
【目的】综合评价杉木公益林林分空间结构,确定不同龄组林分空间结构现状,为制定精准可行的林分空间结构优化和经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湖南省平江县芦头实验林场杉木公益林为研究对象,基于30块样地实测数据,采用4株木法确定林分空间结构单元,选取全混交度、角尺度和空间密度指数作为内生潜变量水平空间结构的观测变量,林层指数、开敞度和交角竞争指数作为内生潜变量垂直空间结构的观测变量,以林分空间结构为外生潜变量,构建林分空间结构评价结构方程模型,模型输出的路径系数通过归一化处理确定各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对林分空间结构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林分空间结构评价结构方程模型的卡方自由度比值(χ2/df)为1.708,介于1~3之间,比较拟合指数(CFI)、非正规化拟合指数(NNFI)和递增拟合指数(IFI)分别为0.944、0.924和0.946,均大于0.90,各拟合指数均符合适配参考值,模型整体适配度良好;2)内生潜变量水平空间结构、垂直空间结构的权重分别为0.522 9、0.477 1,对外生潜变量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大致相同,空间密度指数所占权重最高,是影响林分水平空间...  相似文献   

10.
基于非空间结构的浙江省毛竹林固碳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毛竹单株生物量模型及其林分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基于非空间结构的毛竹林固碳潜力模型,并阐述模型的生物学意义;应用Matlab提供的Linprog函数与Solve函数,对所建模型在满足约束条件下进行优化求解,结果表明,当1度竹、2度竹、3度竹和≥4度竹占毛竹样地总株数的百分比均为0.25,毛竹林分立竹度为4363株·hm-2,平均胸径为12.1691cm时,毛竹林碳储量达到最大,其值为42220.2149kg·hm-2;根据优化结果与2004年浙江省毛竹林结构现状,提出增加毛竹林固碳量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