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茶树育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种茶历史有三千多年,茶树育种历史悠久。茶树是经济作物和饮料作物,选育优质、高产、多抗的良种是满足茶叶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茶树育种学专家们的总体奋斗目标。经过数千年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综述如下:1我国茶树种质资源的概况茶树种质资源是发展茶叶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从事茶学研究的基础,尤其是品种选育和生物技术研究的基础。育种工作的成败和育种成果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情况。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保存在各茶树种质资源圃的各类资源已达3300多份犤1犦。为了更好地…  相似文献   

2.
茶树品种是茶叶生产的基础。文章分析了江苏茶树品种发展历程和现状,指出制约江苏茶产业发展在品种方面上存在的名优茶风格特征多样、种质资源利用率低、盲目跟风引种等主客观问题。提出了加快适宜江苏茶树品种选育和成果落地转化的建议,以期为解决制约江苏茶产业发展品种因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高EGCG含量的特异茶树种质资源的筛选与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金科  郑金贵  陈荣冰  陈常颂 《作物学报》2005,31(11):1511-1517
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是茶叶具有抗癌功效的核心成分[1~3],是决定茶叶饮料品质好坏的关键因子之一[4],是茶多酚具有生理活性和广阔用途的最关键的核心成分[5~7]。EGCG在不同茶树品种新梢的含量一般为9%~13%,前人对EGCG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抗癌、抗氧化、抗病毒等功能性方面[8~10]。而茶树EGCG的遗传规律、资源筛选等方面研究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我国茶树种质资源极为丰富,居世界之首[11],前人已对茶树种质资源作了深入研究,并在品种早期鉴定、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农艺性状、生物化学、细胞学、解剖学、形态学、制茶学、孢粉学、发酵学及抗性(抗寒、抗病虫)等领域取得长足进展[12~19]。若能从我国茶树种质资源中筛选出高EGCG含量(>13%)的品种或株系,一方面,可作为茶树品质遗传改良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可应用于生产,从茶树鲜叶中直接大量提取EGCG。因此,高EGCG含量的特异茶树种质资源研究,对于EGCG的工业化生产、茶树新品种选育、提高茶树鲜叶或干茶的品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旨在筛选高EGCG含量的茶树特异资源。  相似文献   

4.
<正>一、肯尼亚农业概况非洲国家多为传统农业国家,随着人口的增加,近年来农药市场发展迅速,农药需求量不断增长。有着4100万人口的肯尼亚是东非第一大经济体,非洲的门户之一。农业是肯尼亚国民经济的支柱,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2%,农产品加工业占整个加工业的70%以上,50%以上的出口收入来源于农业初级产品,75%的肯尼亚人依靠农耕生活。肯尼亚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马铃薯、豆类、木薯、高粱等,同时也是非洲茶叶、咖啡和花卉生产的领头羊。正常年景粮食基本自给,或有少量出口。目前肯尼亚是非洲第一、世界第三大鲜花出口  相似文献   

5.
茶树资源核心种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茶树是中国具有传统优势的经济作物之一,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能否快速、精确地从大量的茶树种质资源中筛选出适合育种的优异基因,是决定茶树育种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茶树新品种的育种效率,更好地为科研和生产服务,建立茶树资源的核心种质就成了当务之急。笔者回顾了核心种质的概念及研究概况,总结了国内茶树核心种质的研究现状,概括了茶树核心种质的构建步骤及方法,分析了茶树核心种质的有效性检验方法,发掘了构建茶树核心种质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更好地构建茶树核心种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茶树品种品质化学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锦时 《茶业通报》1989,11(4):16-18
茶树是叶用作物,成品茶的质量,受茶园管理,采、制技术等制约外,起重大作用的是茶树品种。茶树品种的遗传特性,左右着茶叶化学成份的组成与含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品种的好环,实际上反映了茶叶中内含化学成份数量与组成上的差异。由于茶树品种内含物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研究茶树品种品质化学指标具有相当的可靠性。在茶树育种工作中,鉴定茶叶品质,历来都是应用直接鉴定法,即把鲜叶制成茶后,进行感官审评。此方法受评茶人员的经验和爱好等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很难判断品种的内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茶橙瘿螨(Acaphylla theae Watt)是茶树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培育抗螨品种是茶树育种的重要目标。研究的开展是为了从现有茶树种质中鉴定发掘出高抗茶橙瘿螨的基因资源,以提供育种利用。【方法】试验以福建武夷山地区的56份地方茶树品种为材料,连续3a通过田间调查鉴定了不同材料的茶橙瘿螨抗性,并系统鉴定了高抗种质的形态、生物学和品质特征。【结果】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茶树种质间存在较显著的茶橙瘿螨抗性差异,供试种质的虫口密度平均为27.6头/cm2,变异范围为0.2~75.9头/cm2,变异系数为68.1%;为害状指数平均为26.6,变异范围在2.6~59之间,变异系数为54.1%。通过鉴定,筛选出了4份高抗茶橙瘿螨的资源“巡山猴”、“武夷82号”、“金锁匙”和“满地红”,其中前3份种质烘青绿茶的感官审评总分分别为91.3、91.0和91.6,品质优异,为高抗优质资源。【结论】试验筛选出的3份高抗茶橙瘿螨且品质优异的种质是今后开展茶树抗螨育种的良好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8.
日本1979年茶叶科学研究报告的成果有112项,都与茶叶生产发展有关,很值得参考。其中主要的如茶叶病害和茶树育种研究的成果,茶树育种主要是留种收集和适制红绿茶的品种选育。病害研究主要是研究了病原菌的形态、生理生态、分类以及病害的生态。  相似文献   

9.
封槐松 《茶业通报》2006,28(3):99-101
1世界茶叶产销概况及发展趋势1.1生产概况世界茶叶产量在连年增长的基础上,2004年又创下历史记录,产量达到321.8万t,比上年增长2%。印度、中国、肯尼亚、斯里兰卡、土耳其和印度尼西亚五国的茶叶生产量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80%左右,是世界茶叶产量增长的主要带动因素。印度、斯里兰卡的茶叶产量呈稳步增长的趋势,印度尼西亚产量处于恢复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有较大增长。如下表(单位:万t):1.2出口概况随着2004年世界所有主要出口国的出口量的增加,世界茶叶出口量稳步增长了4.4%,达到146.7万t。其中肯尼亚的出口量最大,达到29.3万t,再次超过…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茶树良种具有优质高产、早生、抗逆性强,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具发芽整齐,有利于提高采摘工效的推广机采,尤其是良种与品质的关系更是不言而喻.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的优质红茶的一浓强鲜”,祁门功夫红茶的“祁门香”都独具特色,都说明了良种的品质作用。近年市场导向作用,广大生产者都认识到发展茶叶生产必须采用良种。笔者仅以安徽省良种优势及其实现是种化生产的建议与对策作一研讨。二、安徽良种的优势(一)种质资源丰富丰富的品种资源早就引起从事茶叶工作者的重视,祁门菜科所前身“茶叶改良场”1935年就开始选种,目…  相似文献   

11.
Liang Chen  Zhi-Xiu Zhou  Ya-Jun Yang 《Euphytica》2007,154(1-2):239-248
Tea is an important revenue source for the tea produci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ncluding China. China is the place of origin of tea plants, it has the broadest genetic variations in the world. It also has bred more than 200 improved cultivars. The improved cultivars have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in the tea industry. In this paper the achievements of tea genetic improvement and breed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ction, conservation, appraisal and evaluation of tea germplasms,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ea breeding system were reviewed. The main research emphases for the genetics and breeding of tea plant in the near future in China are proposed.  相似文献   

12.
M. Z. Yao    L. Chen    Y. R. Liang 《Plant Breeding》2008,127(2):166-172
Tea plant [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 is an important beverage crop in the world. In recent years many clonal tea cultivars have been released, and they play major roles in improving the production and quality of tea.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relatedness of these cultivars to avoid inbreeding and narrow genetic basis in future tea breeding. In the present study, genetic diversity and relationship of 48 tea cultivars from China, Japan and Kenya were evaluated by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 markers. A total of 382 ISSR bands were scored, of which 381 (99.7%) were polymorphic. The ISSR primers showed high ability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ea cultivars according to their high Resolving Power (RP) with an average of 7.4. The mean of Nei’s gene diversity (H) and Shannon’s information index (I) were 0.22 and 0.35, respectively. More abundant diversity was revealed among cultivars in China than those in Japan and Kenya. Within Chinese populations, the level of diversity in east China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other regions. The coefficient of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GST) was 0.202, which indicates a high degree of genetic variation within populations. This result was further confirmed by 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which revealed the variance component within the populations (92.07%) was obviously larger than that among populations (7.93%). The level of gene flow (Nm) was estimated to be 2.0. This could be explained by frequent natural cross‐pollination and seed dispersal among tea populations. The pairwise similarity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cultivars varied from 0.162 to 0.538. A dendrogram of 48 tea cultivars was constructed where all the tested cultivar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ur data show that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among tea cultivars can be determined by the ISSR markers. This will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to assist parental selection in current and future tea breeding programmes.  相似文献   

13.
我国茶树无性系品种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利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了我国36个主要茶树无性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结果表明20个ISSR引物在供试品种中共扩增出368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占总条带的99.7%,引物的多态性信息指数(PIC)平均达0.90。供试品种的基因多样性(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23和0.38。茶区内茶树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低于总体水平,江南和华南茶区主栽无性系品种的多样性高于西南茶区。AMOVA分析表明区域因素引起的变异(占5.6%)远小于品种因素(占94.4%)。供试品种间的相似系数介于0.58~0.84,平均为0.69,显示出我国茶树主栽品种的遗传基础已相对比较狭窄。ISSR聚类分析表明,中国台湾品种金萱与大陆品种的遗传距离较远,形成单独的个类。35个大陆品种聚成一个大类群,其中除宜红早形成独立的个类外,其他品种又聚为3个亚类群。亲缘关系树状图在分子水平上显示了我国主要茶树无性系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为今后茶树育种亲本的选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铁观音茶树是福建省最主要的茶树栽培品种。近年来多次的高温干旱天气,使铁观音茶叶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为了配合福建山地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本项目研究首先收集来自铁观音茶树主栽区3测站的42年逐日降雨量数据,然后采用适配曲线法、滑动平均处理和集中度等方法,分析逐年降雨总量的分布频率、降雨量的年变动趋势、降雨量的集中度和降雨量的季节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测站的滑动曲线时间序列的降雨变异较为显著,1979年以后3测站的年降雨量在平均值上下波动的幅度比1979年前的波动幅度大。3测站的5月-9月为湿季,10月-11月为干季。3测站1979年前干季的降雨量分别占全年的7.5%, 6.0%和5.8%,1979年后分别占全年的5.8%, 4.7%和5.0%,均呈现降低的趋势,显然秋季的降雨量不能满足铁观音茶树的生长需求。为此,山地水利工程应以铁观音秋茶生产季节的需水量为建设依据,以保障铁观音茶叶的优质和高产。  相似文献   

15.
为加快选育适制六堡茶优良茶树品种的速度,笔者从六堡茶品质特点及其形成机理着手,探索、分析、研究广西历史上制作六堡茶茶树品种与六堡茶品质相关性较大的遗传标记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茶树品种鲜叶中茶多酚含量为28.77%~34.94%、氨基酸含量为2.83%~3.83%、水浸出物含量为42.65%~46.83%,叶片厚224.6~404.7μm,叶片海绵组织厚130.7~201.0μm;茶树外部形态多为小乔木型大叶种或灌木型中叶种。由此可见,适制六堡茶的茶树品种要求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等含量较高,叶片厚度及海绵组织厚度较大,一般以小乔木型大叶种为好。该结果为尝试用遗传标记指标参数来进一步选择适制六堡茶优良品种的方法提供参考依据,从而加快选育种的速度。  相似文献   

16.
茶树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自60年代以来,茶树育种一直是中国茶树研究工作的重点。为了给茶树育种工作提供新的种质资源,取得育种工作的突破性进展,国内外广泛开展了关于其多倍体育种的研究。笔者从多倍体的获得和鉴定方法两方面综述了茶树多倍体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要加强多倍体诱导效率和新型诱导剂的研究,指出嵌合体是目前多倍体育种中普遍遇到的问题,茶树离体再生频率及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对于茶树嵌合体的分离及茶树多倍体离体诱导技术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并分析了茶树多倍体研究的优点和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部分武夷名丛叶片解剖结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比分析10份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的叶片解剖结构,对10份名丛资源的产量指标、抗逆性和适制性等进行间接鉴定。结果表明:所选10份武夷名丛的产量均为中等水平,其中JM024产量性状最好,抗性强;JM065和JM051产量相对较高,JM042的抗寒性较强,抗旱性强的是JM024;JM042抗病虫性较强;制绿茶或红绿茶兼制品质最好的是JM051,多数适制乌龙茶。  相似文献   

18.
茶树树冠结构的多元差分方程组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茶树的生长、产量和品质受树冠结构的影响,因此利用数学模型来模拟茶树树冠指标的变化可以指导茶树的栽培和管理。考虑到茶树树冠各指标不但相互影响,而且与前几年生长数据相关,针对茶树树冠15个生长指标的18年数据,建立了多元差分方程组模型,并提出了一种结合利用聚类分析和神经网络进行模型参数估计的方法。计算表明,笔者研究中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MAPE)为0.045828,低于一元差分方程模型的MAPE的平均值0.0618和一元回归方程模型的MAPE的平均值0.0842,精度有明显提高。该方法可以用于其他多维时间序列的差分方程组建模。  相似文献   

19.
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研究进展及在茶叶行业应用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迪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251-255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针对食品原料、加工、运输等信息的追溯问题,缺陷产品召回困难现象,以及消费者对购买产品知情权的需求,追溯系统渐渐发展起来。本文综述了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产生的背景以及现状,并对茶叶领域建立追溯系统的意义及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高稳定性的速溶普洱茶研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速溶茶产品的稳定性问题影响市场销售,为了能大批量生产出高稳定性速溶普洱茶,本试验以云南普洱茶为材料,研究高稳定性速溶普洱茶粉加工工艺参数。在加工过程中,浸提2次,提取温度为70~ 75℃,添加茶叶量10%左右的β-CD环状糊精,茶水比1:20,并且陶瓷膜过滤时茶汤制冷温度30℃以下,陶瓷膜过滤后茶汤制冷温度17~18℃,静置充分,可生产出高稳定性速溶普洱茶。应用该工艺生产出的速溶普洱茶稳定好,适合作为罐装茶水的加工原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