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土壤酶是土壤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微生物,微生物胞外酶活性通常可以用来表征土壤的肥力状况,土壤C-、N-、P-获取酶的活性比值(土壤生态酶化学计量比)是土壤微生物的养分获取和能量分配的指标。但有关生态酶化学计量学的相关论述还较少。本研究从氮沉降角度出发,综述了土壤生态酶对氮沉降的响应,充分探究了氮沉降背景下土壤生态酶(GLU、NAG、LAP、AP)以及氧化酶(PHO)的活性变化。同时,还讨论了温度、水分、pH、生态系统类型对C-、N-、P-获取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土壤生态酶的深入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背景下湿地土壤酶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了解和合理评价气候变化背景下湿地土壤碳、氮等物质循环过程的动态变化。本研究通过对土壤酶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归纳总结,探讨温度升高、降水变化、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以及湿地氮营养环境变化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通过总结,认为土壤酶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而复杂的作用,气候变化显著影响了其活性,进一步影响湿地土壤碳、氮等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3.
土壤酶在农业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分析国内外土壤酶研究进展,总结土壤酶在农业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中的作用,为农业生产提供相关参考。土壤酶是存在于土壤中、能催化土壤生化反应的一类蛋白质,主要催化含有有机元素的非专性有机物质、专性有机物质及某些矿质化合物的转化,以形成多种养分物质及一些有益元素,利于植被的生长,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土壤酶已被众多学者用来作为土壤碳、氮循环的重要指标,并利用酶活性的变化来反映土壤中的养分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4.
土壤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4,自引:8,他引:36  
通过分析、总结国内外土壤酶研究进展,研究土壤酶的来源、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展望土壤酶学的发展前景,有助于该学科研究的纵深发展与广泛利用。土壤酶主要来源于土壤微生物、土壤植物和动物。土壤酶是土壤有机体的代谢动力,在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土壤酶是土壤质量的生物活性指标,可以用来评价土壤肥力。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植物、施肥和耕作等农业管理措施密切相关,另外农药和重金属污染也会对土壤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单体化感物质的作用机理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摘 要:化感作用研究已从化感现象证明发展到对化感机理的探讨。在作用机理的研究中,以单一化感物质为供体是一条重要途径。本文概述了关于酚类、萜类、生物碱类等单一化感物质作用机理。这几类物质主要影响受体植物种子萌发、物质代谢中的关键酶活性、降低光合效率、损伤细胞超微结构和膜系统的稳定性。今后,对化感物质作用机理的研究应从化感物质处理后的现象描述水平深入到真正作用过程的阐明,并寻找化感物质结构和作用靶标之间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6.
西洋参栽培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连作障碍,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从化感作用角度研究西洋参的连作障碍问题,认为化感自毒作用是西洋参连作障碍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综述在阐述连作障碍的危害和表观现象的基础上,对近年来研究的西洋参化感物质种类及其自毒作用、西洋参化感自毒作用的产生机理进行了综述,已报道的化感自毒物质主要有萜类、酚类和脂肪酸等,其对西洋参的自毒作用包括组织膜结构和功能的破坏,酶活性、激素、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等生理生化及进一步的分子水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指出西洋参化感自毒作用研究需要加强的方向,今后应深入开展西洋参特有的化感自毒物质及化感自毒物质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西洋参化感自毒物质与环境影响因子和土壤微生物间的互作关系等。  相似文献   

7.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化感现象广泛存在于植物界,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对生态系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有关化感作用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停留在主要化感物质的生物和化学鉴定方面,在化感作用的机理以及应用仍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究。笔者综述了植物化感作用的定义,化感物质的种类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化感物质的作用机制,并介绍了化感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前景,展望了化感作用研究的范围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植物化感作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明植物的化感作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应用,本研究对近年来植物化感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报道的化感植物、化感物质以及化感物质释放途径等进行了综述,并归纳了植物化感作用在农、林、牧业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研究显示,在豆科、禾本科、菊科等多个科发现了具有化感潜势的植物并分别鉴定出了酚酸类、萜类、生物碱类等十几类化感物质,化感物质多以自然挥发、雨雾淋溶、根系分泌、残渣分解等方式进入周围环境并对受体发生化感作用,化感物质在不同浓度下对受体植物种子的萌发、幼苗的生长等表现出不同的促进或者抑制效应;化感现象对作物的轮作和套作、混交林树种的选择搭配、合理放牧、除草剂等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最后在综合已报道的化感作用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植物的化感作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关键问题,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展望。  相似文献   

9.
植物化感作用影响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淑芳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258-261
化感作用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生态系统中合理利用化感作用,潜力巨大。本文着眼于影响植物化感作用的因素,从植物的遗传因子及生长发育状况、化感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植物所处环境条件(土壤养分及质地、光照、温度、水分、生物)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合理有效开发和利用化感作用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转基因作物种植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随着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其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植物和土壤的相互关系对于生态系统的功能稳定和植物健康是至关重要的。综述了转基因作物种植对根际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动物的影响,并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不同耕作对黑土酶活性变化特征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比分析,研究不同耕作条件下黑土酶活性变化特征,为退化黑土的定向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丰富培肥理论。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过氧化氢酶活性,采用靛酚蓝比色法测定脲酶活性,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蔗糖酶,采用赵兰坡等改进法测定磷酸酶活性。结果表明,碱性磷酸酶活性与4个常量(有机质、全氮、全磷和碱解氮)土壤理化指标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性,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同时参与土壤磷素循环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并且影响着土壤中有效磷和全磷的含量,磷酸酶在土壤碳、氮、磷转化过程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碱性磷酸酶活性的高低可以作为评价黑土肥力的最敏感的指标。蔗糖酶与脲酶、磷酸酶均呈极显著相关。通过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土壤酶不仅存在专性特性,同时也存在共性关系。酶的专性性质不但能反映土壤有机化合物转化的进程,并且共性关系酶的总体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总体肥力水平方面起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肥对农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为了研究华北农区施肥管理对农田(玉米-小麦轮作)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应用Biolog-ECO技术,借助中国农业科学院武清农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对农田(玉米-小麦轮作)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单施有机肥(A1)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率明显高于对照不施肥(A0)处理。(2)单施有机肥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度(H)和优势度指数(D)分别为2.413和0.902,显著高于推荐施肥(A2)与不施肥处理;均匀度指数(E)在推荐施肥处理下最高,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A4)与其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推荐施肥与习惯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方式相似,单施有机肥和单施化肥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方式独特。糖类、氨基酸类和代谢中间产物及次生代谢物为土壤微生物主要利用的碳源。总之,有机肥的添加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田间施加AM菌剂对大豆生长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进一步揭示在大田条件下施加丛枝菌根(AM)菌剂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大豆为研究对象,田间播种时分别施加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GM)和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GI)2种AM菌剂,以施加化肥处理(F)和既不施加菌剂也不施加化肥(CK)做为对照,研究AM菌剂对大豆生物量、根瘤数和土壤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AM真菌在田间条件下都能侵染大豆根系形成菌根,GM处理的大豆菌根侵染率最高达到86.6%,GI处理的菌根侵染率最高达到78.3%。施加2种AM菌剂可显著提高大豆植株的生物量,GM、GI处理的大豆产量与CK相比分别提高了7.38%和3.88%。施加AM菌剂的大豆根瘤数显著高于CK处理,说明AM真菌能促进大豆根瘤的形成,从而提高大豆的固氮能力。施加AM菌剂可显著提高大豆根际土壤脲酶和过氧化酶的活性,且在大豆分枝期酶活性达到最大。另外,施加化肥能抑制脲酶的活性,使土壤中脲酶活性降低,而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该研究结果为AM菌剂在田间推广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了了解土壤中蚯蚓活动与重金属化学行为的相互影响关系,降低重金属对土壤生物的毒害作用,国内外众多学者就土壤中蚯蚓对重金属的累积效应以及利用蚯蚓作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指示生物等方面 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研究从材料选择、评价方法及蚯蚓对重金属影响机理等3个方面综述蚯蚓对土壤重金属的化学行为以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土壤酶对农药降解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世纪以来,农药已经成为人们主要开发的化工产品之一。目前由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已达500余种,农药的广泛使用已经造成了土壤环境的严重污染,人体健康不断受到威胁。在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土壤酶能够参与土壤有机物质转化和能量代谢,对进入到土壤中的农药有一定的降解作用,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认为可以用土壤酶作为土壤农药污染程度的指示剂。因此对土壤酶的降解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不同地点筛选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纤维素酶在能源、饲料、食品、纺织、造纸等方面广泛应用,对改善目前资源紧张、粮食短缺的状况,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寻找替代能源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的选育到适合需求的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综述了筛选土壤、腐殖质、粪便及酒曲等固体环境样品、温泉和极地海洋等液体环境样品和昆虫、动物体内、植物组织、真菌等生物体内样品,以得到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研究,其中来自不同土壤样品中的纤维素产生菌最多。为了找到理想的高产菌株,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1)在纤维素酶最有利的生长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筛选;(2)同时筛选几种类似功能的酶用于相关方面的应用研究;(3)筛选不同土壤环境,从中选择出较好的纤维素酶。  相似文献   

17.
贵州‘鸟王茶’产地土壤微量元素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鸟王茶’产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研究并进行相关分析,研究茶园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特征,探讨土壤性质对微量元素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鸟王茶’产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总体低于全国平均值,但有效态含量尚不缺乏,微量元素在茶树不同种植模式土壤及不同层次土壤之间存在差异。土壤pH与土壤中锰、锌含量有显著正相关性,有机质与有效锌呈显著正相关,粘粒主要通过吸附作用影响土壤微量元素,土壤大量元素主要通过影响作物对微量元素的吸收强度而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长期绿肥还田对烤烟产质量及土壤改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改良土壤,提高烟叶质量,实现会东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2008—2012年连续5年采用烤烟-绿肥轮作还田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长期绿肥还田对烤烟产质量以及土壤改良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绿肥还田不仅提高烟叶均价、上等烟比例、经济效益,而且显著提高烤后烟叶含钾量,化学成分较协调;绿肥还田量15000~22500 kg/hm2时,烟叶外观质量较好,评吸得分较高;同时绿肥还田增强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养分与土壤含水量,对于土壤改良、恢复土壤肥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人工种草后盐碱土壤酶学特征的变化,可以为盐碱草地提高产草能力提供生物学理论依据.因此以种植小花碱茅不同年数的盐碱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纤维素酶、脲酶、蛋白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发现,在小花碱茅同一生育期内,4种酶活性呈现不同的动态变化规律;小花碱茅生长不同年数后,磷酸酶活性先增加后下降,纤维素酶和脲酶活性下降,蛋白酶活性增加.进一步相关分析表明,小花碱茅生长后,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和脲酶活性显著正相关(P<0.01),和蛋白酶活性显著负相关(P<0.05);脲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显著负相关(P<0.05),而磷酸酶活性和其他酶活性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说明小花碱茅生长后,盐碱草地4种水解酶活性的季节动态和年际动态规律不同,有必要对其内在机制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微量元素硒在园艺植物中的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硒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文章简述了硒在土壤中的吸收及运转分配、硒的生理生化作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对园艺植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等方面内容,指出硒能提高园艺植物的抗氧化活性,硒能提高逆境条件下活性氧防御酶从而抵抗逆境,硒可以促进叶绿素的合成代谢,适量施硒有利于园艺植物根、茎、叶生长,并提高园艺植物的产量和品质,提出了硒在植物体内的作用机制以及对植物生长发育、产量、品质产生作用的具体硒浓度仍需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