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析农田林网防护林建设现状、规划及实施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网防护林建设是南阳镇林业生产的主体之一。全镇农田林网建设是以大中沟道路绿化构成骨架.小片林果、村庄绿化有机结合。以点、以面、网格相结合组成。本文从林业生产的角度,详细分析了南阳镇农田林网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现状.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建设林网体系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了规划原则和实施措施,全面实施林网建设为主体的林业发展战略.实现再造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2.
林网防护林建设是我镇林业生产的主体之一。全镇农田林网建设是以大中沟道路绿化构成骨架,小片林果、村庄绿化有机结合,以点、以面、网格相结合组成。本文从林业生产的角度,详细分析了我镇农田林网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现状,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建设林网体系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了规划原则和实施措施,全面实施林网建设为主体的林业发展战略.实现再造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3.
南洞庭湖滨湖区农田防护林体系的结构和效益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分析南洞庭湖滨湖区农田防护林体系结构的基础上,评价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探讨对于湿地保护的重要性。认为发展滨湖区林业应有利于维护湿地生态平衡,把重点放在优化和完善防护要体系的结构上,并提出了滨湖区农田防护要体系的建设原则,以及林带结构优化和林带、林网改造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4.
优良的林木品种是实现林业速生、丰产、优质的关键,为了防止重蹈第一代林网由于品种单一而毁于一旦的覆辙,建设好中卫市第二代农用林网,我们经过考察,引进一些林木新品种,进行驯化试验,3年来共引进13个品种(杨树10个,柳树3个)进行育苗、造林对比试验。不同的立地条件、不同品种在育苗生长过程中表现各异,我们从中选优出适合我市农用林网栽植的新品种,现将引种、造林试验结果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5.
“九五”计划的第一年,山东林业以建设林业生态和产业两大体系为目标,以加快“二四八八十工程”实施为重点,深入扎实地开展造林绿化,强化资源管护,加快发展林业产业,努力推进林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全省林业呈现出了崭新的局面。全年造林合格面积330.6万亩,育苗20.4万亩,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37.8%和102%。新建完善林网1450万亩,发展农林间作206万亩,四旁植树1.4  相似文献   

6.
王宝松 《农家致富》2006,(19):36-37
为了配合江苏省泡桐规范苗木栽培和造林、管理等活动,充分发挥泡桐的速生性,以及在苏北平原农区工业原料林建设、农桐林网建设以及复合农林业建设中的作用,我刊特约请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专家王宝松撰写《泡桐栽培技术》专题,分3期刊出。[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刘得  田红 《山东农业》1999,(12):15-15
经过近20年的努力奋斗,山东省文登市通过封山育林等一系列措施,基本建成了山区、丘陵、平原三大不同特色的绿化系统;建成了以防护林为主的山地生态林体系、以沿海基干林带及林网为主的海岸农田防护林体系、以干杂果和桑园为主的经济林体系、以城镇村和道路为主的绿化美化体系的“四大林业体系”;初步建成了昆嵛山、天福  相似文献   

8.
成兴兰 《农林科学实验》2013,(24):212-212,214
分析了林业生态防护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对林业生态防护体系的效益进行了评估,提出了完善林业生态防护体系空J'.-I配置的方法.以促进我国林业生态防护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长白山地区林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探讨了建设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应遵循的八项原则,提出了“两个体系”建设的设计模式和实现“两个体系”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风速流场分析方法对比乌兰布和沙漠绿洲5种典型配置结构防护林的防风效果,通过量化不同林网内的风速流场分布特征,分析各林网内的风速统计参数,进一步优化防护林配置结构,以期为干旱区绿洲防护林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模板。  方法  在乌兰布和沙漠磴口绿洲防护林中,选取5种不同配置结构林带的防护林林网为研究对象(紧密型乔木林网1,疏透度为0.13;疏密型乔木林网2,疏透度为0.24;疏透型乔灌混交林网3,疏透度为0.27;通风型乔木林网4,疏透度为0.39;疏透型乔木林网5,疏透度为0.27),在林网内采集多点同步风速数据信息,结合地学和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不同林网内的风速流场特征、风速分布统计参数和防风效能等。  结果  研究表明5种防护林林网其防风效能范围各不相同,林网1为65% ~ 95%,林网2为67% ~ 85%,林网3为46% ~ 82%,林网4为44% ~ 67%,林网5为56% ~ 72%。其中2行乔木构成的疏密型林网2防风效能在67%以上,具有较高的防风效益和节约水土资源优势;由2行乔木2行灌木混交林带构成的林网3,当防风效能为60%时,其防护面积是2行纯乔木林带(林网4)的2.47倍,具有较好的防护效益和应用推广前景。  结论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中由2行乔木构成的疏密型林网和“窄林带,小网格”配置的乔灌混合林网均发挥了较好的防风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新年伊始,叶县林业局紧紧围绕创建省级生态林业县这一目标,结合全县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切实有效的方案,平原、山区一齐上,以建设林业生态乡、生态村为基本载体,大力培育和保护林业资源,突出抓好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生态廊道建设、山区生态体系建设,以及村镇绿化等重点生态工程,为全面实现省级林业生态县建设目标展开了新一轮的实战。  相似文献   

12.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现代林业经营理念。林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的"双增长",森林覆盖率有了很大的提高,林业各项工作不断深入。林业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产业,既有不可代替的生态效益,又有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要深入研究现代林业经营建设理念及措施。一、突出抓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一是在平原农区实施高标准农田林网绿化工程,提高农田防护功能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突出抓好退耕还林工程,使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得到遏制。落实和兑现补偿政策,加大造林地管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天津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现状的分析,试图按照市委、市政府大都市发展战略思路,以现代林业理论为指导,提出全市今后林业生态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进而提出调整林业生态发展战略,突出抓好功能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进一步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体系建设,并总结分析了全市“九五”林业生态建设发展经验,提出加快天津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丰县多次被黄河水泛滥,所以丰县境内的沙荒地的范围比较广,近年为了改变丰县的生态环境,丰县政府和人民在治理的同时采取了开荒的方式,将原有的荒地沙地植树造林。逐渐行了农业林网的建设,引进了优良的品种和先进的植树造林技术,防沙治沙建设了林业产业基地等一批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形成了林业产业链,随着林业的发展,不仅仅改善了丰县的自然生态环境,也逐渐的改善了当地的经济状况,为农民致富增收创建了多个途径。  相似文献   

15.
刍议“三北”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全社会对林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为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植树造林适度发展缓慢;单一人工纯林对地区生态平衡的破坏;农业防护林杨树比重过大;生态能力保护下降;种苗基础薄弱和乡镇林业基础不巩固等等。以上问题不解决,林业生态工程系统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就很难实现。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宝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林网、林带及树种选择进行科学规划,并提出实施措施,以期为农业综合开发中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建设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的历史重任,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负有重大的使命和光荣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浅谈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和方案,针对河南省内农田防护林网因杨树过量、树种单一而存在的几个方面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建立高效生态林网及其经营模式,加大投资力度,规范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等对策以促进农田林网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介绍丁9所林业高校图书馆书目数据库建设的进展,探计了在林业系统中协调书目信息资源,参与国内外书目数据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林业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和现实性,指出在共享建设中应重视的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苏斌 《现代农业科技》2012,(16):206-208
分析了潜山县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公共服务体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潜山县林业发展对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公共服务体系的需求,提出了潜山县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策,以促进该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