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糙米、稻壳和秸秆中氯吡嘧磺隆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和水提取,C 18吸附剂净化,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1~2mg/L范围内,氯吡嘧磺隆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9997。在0.01~0.5mg/kg添加水平下,氯吡嘧磺隆在糙米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5%~9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4%。在0.05~5mg/kg添加水平下,氯吡嘧磺隆在稻壳和秸秆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8%~8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5%。氯吡嘧磺隆在糙米中的定量限(LOQ)为0.01mg/kg,在稻壳和秸秆中的定量限(LOQ)为0.05mg/kg。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2.
邹月利  陶波 《植物保护》2012,38(6):86-89
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条件下反应液中氯嘧磺隆除草剂的降解率,确定氯嘧磺隆高效降解菌株黑曲霉(TR-H)的最佳降解条件。结果表明:当氯嘧磺隆的初始浓度为10.0mg/L、接种量为5.0mL菌悬母液、反应液的温度为30.0℃、恒温振荡培养7d,真菌黑曲霉(TR-H)可以降解96.4%以上的氯嘧磺隆。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提取浓缩和毛细管电泳相结合测定稻田土壤中低剂量多个磺酰脲类除草剂混合残留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 毛细管电泳可有效分离和定量测定稻田土壤中甲磺隆、氯磺隆和氯嘧磺隆混合残留。通过定量补偿甲磺隆、氯磺隆和氯嘧磺隆可使残留检测限达到ng/kg级,回收率>87%。表明毛细管电泳具有定量测定土壤中ng/kg级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巨大芽胞杆菌E-1菌株对土壤氯嘧磺隆残留的降解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玉米对氯嘧磺隆敏感的原理,测定巨大芽胞杆菌E-1对土壤氯嘧磺隆残留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降解菌用量为300 mL菌液/kg土时,对玉米根长的修复率为18.31%~62.48%;降解菌用量30 mL菌液/kg土时的修复率为11.78%~49.72%;降解菌用量3 mL菌液/kg土时,施用降解菌的处理与不施菌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降解菌2N3对被氯嘧磺隆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高效降解菌2N3(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对被氯嘧磺隆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当土壤中氯嘧磺隆的添加浓度为20 mg/kg,每 1克土壤中2N3的接菌量为1×106个菌体时,第30 d时土壤中氯嘧磺隆的降解率为84.6%,对照仅为13.4%;相同2N3接菌浓度下,当土壤中氯嘧磺隆浓度为100 mg/kg时,其降解率为31.1%。以小麦、玉米、黄瓜为供试作物,在土壤中施加 20 mg/kg的氯嘧磺隆, 当每 1克土壤中2N3的接菌量为1×106个 菌体时,小麦、玉米、黄瓜的出苗率分别为85%,82%和79%,且处理组株高高于对照,表明降解菌2N3具有明显减轻氯嘧磺隆药害的作用。研究表明,人工接种降解菌2N3可提高土壤中氯嘧磺隆的降解率,有效降低其在土壤中的残留。  相似文献   

6.
试验表明:5.8%双氟·唑嘧磺悬浮剂(麦喜)10mL/667m2、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使它隆)20mL/667m2 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g/667m2、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使它隆)20mL/667m2 75%苯磺隆干悬浮剂(巨星)1g/667m2对小麦田阔叶杂草(猪殃殃、播娘蒿、荠菜)药后45d防效均在83.4%~89.8%之间,可以有效控制麦田阔叶杂草。几种除草剂对荠菜、播娘蒿的防效相当,对猪殃殃的防效,以5.8%双氟·唑嘧磺悬浮剂(麦喜)处理的最好,以75%苯磺隆干悬浮剂(巨星)处理的最差。  相似文献   

7.
试验表明:5.8%双氟·唑嘧磺悬浮剂(麦喜)10mL/1667m^2、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使它隆)20mL/667m^2+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g/66m^2、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使它隆)20mL/667m^2+75%苯磺隆干悬浮剂(巨星)1g/667m^2对小麦田阔叶杂草(猪殃殃、播娘蒿、荠菜)药后45d防效均在83.4%~89.8%之间,可以有效控制麦田阔叶杂草.几种除草剂对荠菜、播娘蒿的防效相当,对猪殃殃的防效,以5.8%双氟·唑嘧磺悬浮剂(麦喜)处理的最好,以75%苯磺隆干悬浮剂(巨星)处理的最差.  相似文献   

8.
氯嘧磺隆在土壤中降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室内试验明确 ,氯嘧磺隆的生物测定可采用培养皿药土法 ,用玉米作试材 ,以玉米初生根干重为生测指标。检测结果分析表明 ,玉米初生根重抑制率与氯嘧磺隆浓度自然对数间呈直线相关 ,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 ,在80 %置信区间内 ,实测值与理论值拟合率达100%。在田间自然状态下 ,施用氯嘧磺隆剂量为60g/hm2和120g/hm2 的半衰期分别为21.84d和21.37d ,经过155~160d降解率平均为98.30%和98.72%  相似文献   

9.
作保灵(TNA)对水稻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作保灵对水稻的保护作用及对氯嘧磺隆的解毒机理。当土壤中氯嘧磺隆残留量为10μg· kg-1时 ,水稻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并随着氯嘧磺隆残留量的增加,对水稻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作保灵 50 mg· kg-1浸种或 200mg· kg-1叶喷都能缓解氯嘧磺隆对水稻产生的药害。作保灵能明显提高水稻体内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增加谷胱甘肽(GSH)、多酚及脯氨酸含量,诱导氯嘧磺隆与谷胱甘肽、多酚进行轭合,从而对氯嘧磺隆进行解毒。  相似文献   

10.
安全剂R-28725保护玉米免受氯嘧磺隆药害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研究了安全剂R-28725对玉米的保护作用及对氯嘧磺隆的解毒机理。当氯嘧磺隆的使用量为5、10、15 g/hm2时,加入R-28725能够明显提高玉米株高、株鲜重和产量,直接增加玉米体内谷胱甘肽(GSH)含量,增加氯嘧磺隆与谷胱甘肽的轭合,从而达到解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选择了甘油、山梨醇、聚乙二醇(PEG)、卵清蛋白(OVA)、多肽、糖、氨基酸等试剂,通过经验法和正交法相结合的手段配制了一系列稳定剂,对吸附在酶标板上的三唑磷多克隆抗体进行处理(37℃,1 h)后,再在37℃下连续贮存 7 d,利用直接竞争ELISA法对不同稳定剂处理的包被抗体免疫活性、亲合性及检测灵敏度进行检测,并与未经稳定剂处理的对照进行比较,筛选得到效果较好的稳定剂 1 (质量分数:甘油2.5%,氨基酸1.5%,蛋白胨3.0%,离子螯合剂0.1%,防腐剂0.01%)。用稳定剂 1 处理包被抗体后,4~6℃下保存半年及37℃下保存14 d的试验结果表明,抗体的活性相对保持率分别为97.8%和94.2%;其免疫活性、亲合性(I50分别为68.43和54.38 ng/mL)及灵敏度(I10分别为3.72和 3.22 ng/mL)与常规方法包被的抗体(包被好后不贮存,直接检测,I50为60.73 ng/mL,I10为 3.11 ng/mL)无明显差异;冻融试验表明,经稳定剂 1 处理的三唑磷抗体在反复冻-融次数不超过8次时其活性也是稳定的。说明筛选出的稳定剂可以显著提高三唑磷多克隆包被抗体的稳定性,可用于三唑磷ELISA试剂盒的生产。  相似文献   

12.
将磁性纳米微球(MNP,表面修饰羧基的磁性四氧化三铁微球)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免疫传感技术结合,以莠去津单克隆抗体(AT-m Ab)与磁性纳米微球的偶联物(AT-m AbM NP)作为传感识别元件,初步建立了一种用于饮用水中除草剂莠去津残留检测的SPR信号增强免疫传感方法。通过对检测条件的优化,该方法对自来水中莠去津的检出限为0.89 ng/m L(S/N=3),检测范围为8.62~7.18×10~3ng/m L,检测时间小于20 min;在10~1 000 ng/m L添加水平内,莠去津的平均回收率为94%~10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1%~7.3%。磁性纳米微球的加入有效增强了SPR传感器的响应信号强度,提高了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准确的水中莠去津残留的检测方法,可为相应的现场检测技术和设备的研发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3.
毒死蜱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三氯硫磷为起始原料,经三步反应合成得到毒死蜱半抗原O-乙基O-(3,5,6-三氯-2-吡啶基)N-(3-羧丙基)硫逐磷酸胺 (简称CHBu),此半抗原分别与牛血清蛋白(BSA)和卵清蛋白 (OVA)用碳二亚胺法和混合酸酐法通过偶联反应得到免疫抗原和包被抗原,其结合比分别为 14.6 ∶ 1 和6.2 ∶ 1。用所得的免疫原免疫兔子获得了高效价(抗血清: 2.56×104; 冻干粉: 2.56×106)、高亲和性、特异性好的多克隆抗体。交叉反应试验表明,该抗体与毒死蜱各结构类似物交叉反应率均小于4%;亲和性试验表明,在1~500 ng/mL浓度范围内,抑制率与浓度呈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 y=23.503 lg(x)+28.556,r=0.991 9,抑制中浓度I50=8.2 ng/mL,最低检测限为1.0 ng/mL。  相似文献   

14.
选取晋陕峡谷河流阶地枣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水分有效性指标Aw、土壤干燥化强度指数(SDI)等,定量研究河流阶地0~500 cm土层土壤水分有效性及干燥化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不同阶地土壤水分有效性Aw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一级阶地(0.36)显著高于二级(0.08)和三级(0.14)阶地。不同深度土壤水分有效性差异为:0~200 cm土层土壤,除60~100 cm土层外,各层一级阶地显著高于二级、三级阶地(P<0.05);110~300 cm、310~500 cm土层土壤水分有效性分别表现为一级阶地最低(最大值-0.06)和最高(最大值1.04)的水分状况(P<0.05)。对土壤水分有效性分级,一级阶地多处于无效水和富余水状态,二、三级阶地多处于难效水状态。200~500 cm土层土壤平均干燥化强度为:三级阶地(69.87%)>二级阶地(69.23%)>一级阶地(-24.78%)。综合考虑土壤水分相关指标及植被生长规律,河流三级阶地更适合枣树生长,而一级、二级阶地需加强灌溉管理,并增加适当的农艺措施才能满足枣树的正常生长发育条件。  相似文献   

15.
在大田环境下,设置氮肥(0、75、150 kg·hm~(-2))和密度(4.5、7.5、10.5×10~6粒·hm~(-2))2因素共9个处理(N_0D_1、N_0D_2、N_0D_3、N_1D_1、N_1D_2、N_1D_3、N_2D_1、N_2D_2、N_2D_3)的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了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组合对旱地胡麻土壤含水量、贮水量、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水分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密度各处理土壤含水量变化主要表现在苗期~青果期0~60 cm土层,以N_1D_1处理为优,最高达到15.52%;N_2D_1处理0~20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为18.25%,其生育季内0~200 cm土壤贮水量亦较最低处理N_1D_3增加4.62%,具有较好的肥水耦合优势。胡麻产量随处理中施氮量和密度增加呈先降后升趋势,随施氮量变幅为66.58~171.64 kg·hm~(-2),随密度变幅为32.42~68.47 kg·hm~(-2)。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施氮水平呈现明显的正效应,高氮(N_2)较中氮(N_1)和不施氮(N_0)水平产量上升14.97%~16.05%,水分利用效率增加7.14%~21.75%;而增加密度对胡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并未有显著影响,组合中均为4.5×10~6粒·hm~(-2)处理下最高,分别达到1 802.00 kg·hm~(-2)和7.87 kg·hm~(-2)·mm~(-1)。增施氮肥显著提高了植株氮素吸收量,高氮(N_2)、中氮(N_1)较不施氮(N_0)分别显著增加82.21%和57.55%;平均氮素吸收利用率则均随施氮量和密度上升而降低,高氮(N_2)较中氮(N_1)水平显著降低42%,高密度(D_3)、中密度(D_2)平均氮素利用率分别较低密度(D_1)处理显著降低58.45%和35.19%。在试验处理区间内,高氮配合增密不利于提高氮素吸收利用率, N_1D_1组合氮素利用率最优,为64.3%。氮肥密度互作后,籽粒产量与有效分茎数间(0.688~*)、有效分枝数与单株有效果数间(0.877~*)均显著相关,且分茎数、分枝数受密度影响程度大于施氮量,而千粒重受限于施氮量更甚,不同施氮水平间变幅达到0.04~0.29 g。因此,氮肥密度互作时,增密对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无显著影响,适量氮肥施用可促进胡麻生育前、中期水分有效利用和提高氮素利用率,使胡麻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在本试验及相似农田生态类型环境下,兼顾节本增效和环境安全,施氮量75~150 kg·hm~(-2)、种植密度4.5×10~6粒·hm~(-2)可作为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胡麻高效生产的适宜参考氮肥密度组合。  相似文献   

16.
拮抗细菌菌株BC98-I对青椒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拮抗细菌菌株BC98-I是从沤肥浸渍液中分离筛选到的一株对青椒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 vasinfectum具有强烈抑制作用的蜡质芽孢杆菌。菌含量为5.0×108 cfu/mL的该拮抗菌发酵液在平皿上对青椒枯萎病菌的抑制率为91.7% ±0.5%;该发酵液经高温高压灭活后对青椒枯萎病菌仍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为58.3% ±2.2%。经硫酸铵沉淀从发酵液中粗提到对青椒枯萎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蛋白粗提物,经孔碟法试验表明,浓度从5 ~60 mg/mL的粗提物对病原菌的抑菌圈直径达12 ~27 mm。显微观察显示:拮抗蛋白粗提物可造成青椒枯萎病菌菌丝异常;对孢子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孢子萌发产生的芽管短,部分芽管膨大形成大泡囊。该拮抗蛋白对热、蛋白酶、氯仿稳定;耐酸碱,对紫外线和离子强度部分敏感。  相似文献   

17.
以南疆地区春小麦新春6号为供试材料,采用土柱栽培法,通过滴灌开展水、氮两因素控制性试验,滴施纯氮量设N_0(不施氮肥)、N_1(69 kg·hm~(-2))、N_2(172.5 kg·hm~(-2))和N_3(276 kg·hm~(-2))4个水平,滴灌水量设W_1(2 250 m~3·hm~(-2))、W_2(3 000 m~3·hm~(-2))、W_3(3 750 m~3·hm~(-2))和W_4(4 500 m~3·hm~(-2))4个水平,共16个水氮组合处理。结果表明:扬花期是滴灌春小麦根系生长的高峰期,有64.52%~76.90%的根系干质量和76.39%~82.47%的根长分布在0~40 cm土层中。适当增施水氮能有效促进根系生长并提高产量,其中扬花期N_3W_3、N_2W_3、N_3W_2处理的根干质量、根干质量密度、根长、根长密度、根系直径和根系表面积较高,分别为123.0~148.3 mg、97.07~117.03 g·m~(-3)、14 405.8~16 490.8 mm、1.14~1.30 cm·cm~(-3)、0.3267~0.3365 mm和14 245~17 624 mm~2,其产量也达到8 695.7~9 966.1 kg·hm~(-2)的较高水平。N_3W_4处理的根系各项指标虽然较高,但蜡熟期下降过快,表明水氮过高对延缓根系衰亡不利。水氮对根系生长及产量具有显著的互作效应,且水分效应高于氮素效应。通过分析,本地区较适宜的水、氮供应范围分别为3 750~4 500 m~3·hm~(-2)和172.5~276 kg·hm~(-2),当施氮量259.4 kg·hm~(-2)、滴灌量3 793.4 m~3·hm~(-2)时产量可达最高为9 142.9 kg·hm~(-2)。  相似文献   

18.
黄土塬区降水变化条件下冬小麦田土壤水分消耗与补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实时降水分配试验,研究了黄土塬区冬小麦田3种降水条件:正常降水(R_(CK))、降水增加1/3(R_(+1/3))和降水减少1/3(R_(-1/3))下,土壤水分变化速率、消耗深度以及水量平衡状态。结果表明:R_(CK)和R_(-1/3)处理0~3.8 m土层土壤储水量以91.85 mm·a~(-1)和109.39 mm·a~(-1)的速度下降,而R_(+1/3)处理土壤储水量在0~3.0 m深度以48.94 mm·a~(-1)的速度减少,而在深层(3.0~3.8 m)土壤水以17.39 mm·a~(-1)的速度增加;降水增加使得土壤水分的补给次数增多,减少了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当土壤底墒充足且生育期降水量较多时,各降水处理土壤水分的消耗深度较浅,反之,则较深;在休闲期,降水的转化效率与生长季土壤水的消耗率呈现极显著的指数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