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南方锈病(Puccinia polysora Underw)的发生与流行已成为直接影响河南夏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章综述了河南夏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与南方锈病的危害、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发病诱因及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黄淮海夏玉米区是典型的一年两熟制种植制度区,统筹研究冬小麦和夏玉米播前耕作对夏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生产耕作模式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设置冬小麦播前旋耕夏玉米播前免耕(RN)、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免耕(MN)与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3个试验处理,其中RN作为对照(CK),研究冬小麦和夏玉米播前耕作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籽粒灌浆特性等的影响。【结果】冬小麦与夏玉米播前耕作均对夏玉米产量影响显著。与RN相比,MN和MR处理夏玉米的叶面积指数、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所占比例、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分别提高15.01%、21.14%、3.21%、15.00%和16.44%、24.92%、4.49%、12.60%,即冬小麦播前翻耕提高了夏玉米叶面积指数、花后干物质积累及其向籽粒分配比例和籽粒最大灌浆速率,进而提高穗粒数与粒重,有利于产量提高。与RN相比,MN和MR处理的产量分别提高24.03%和30.61%。夏玉米播前旋耕对干物质向籽粒分配比例,籽粒灌浆速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出苗率,进而增加群体数量,提高产量;与MN相比,MR处理的出苗率提高6.29%,这是其产量较MN提高5.23%的主要原因。【结论】与冬小麦播前旋耕夏玉米播前免耕(RN)相比,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与冬小麦播前翻耕和夏玉米免耕(MN)均显著提高夏玉米的产量。尽管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的产量较冬小麦播前翻耕和夏玉米免耕(MN)高5.23%,但结合生产实际,冬小麦播前翻耕和夏玉米免耕播种(MN)更有利于该区域夏玉米的高产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3.
【目的】根系是玉米获取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塑造合理的根系结构是发挥玉米高产潜力的关键,也是目前玉米栽培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乙矮合剂和施氮均会影响玉米根系发育,明确乙矮合剂对不同施氮量夏玉米根系形态构建和产量的影响,可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管理和合理施肥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2019年和2020年分别在廊坊市燕郊镇大柳店村和北京市顺义区中国农业科学院顺义试验基地开展田间试验,以玉米单交种豫单9953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乙矮合剂处理(ECK)和清水对照(CK)为主区;6个施氮水平0(N0)、96(N96)、132(N132)、168(N168)、204(N204)和240 kg·hm-2(N240)为副区,研究乙矮合剂对不同施氮量夏玉米根系形态构建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施氮显著增加了根干重、气生根条数、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相比不施氮处理,各施氮量下夏玉米根干重、气生根条数,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分别平均增加15.0%—25.2%、31.7%—71.7%、15.5%—30.8%、19.0%—40.9%和28.8%—54.0%。ECK处理下夏玉米根干重、根层数、1—2层根和气生根条数相比CK分别增加10.4%—17.0%、5.8%—12.6%、10.8%—3.9%和12.5%—79.6%;在根系形态构建上,相比CK,ECK处理下夏玉米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分别增加7.5%—21.0%、8.4%—29.3%和14.3%—38.8%,并且在中高氮水平(≥N204)根系直径在1.0 mm以上的根长增幅最大。ECK处理对2019和2020年N0—N168夏玉米单产无显著影响,显著提高了N204和N240夏玉米单产,与CK相比,在N204平均增加6.3%,在N240平均增加3.2%。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夏玉米产量与粒数、千粒重、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产量与根长相关系数最高。【结论】乙矮合剂和施氮协同促进了夏玉米根系发育,并提高了中高氮条件下夏玉米单产,在本试验条件下,6展叶期喷施乙矮合剂配施240 kg·hm-2氮肥是适用于环京津地区的夏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与氮肥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及时有效地供应氮素可以延缓叶片衰老,改善籽粒灌浆特性,提高玉米产量。研究不同控氮比例控释肥对夏玉米衰老特性、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探究适合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生产的适宜控氮比例,为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种肥同播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9—2021年,选用中早熟品种登海518(DH518)和中晚熟品种登海605(DH605)为试验材料。氮肥类型为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掺混、普通尿素。设置10%(T1)、20%(T2)、30%(T3)、40%(T4)和50%(T5)5个控氮比例处理,以普通尿素(CK)处理为对照,探讨不同控氮比控释肥对夏玉米衰老特性和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不同控氮比控释肥可以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其中,30%控氮比的控释肥效果最佳。与普通尿素相比,不同控氮比控释肥均可显著增加叶面积指数(LAI)和叶片SPAD值,提高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改善籽粒灌浆特性。控氮比为30%的控释肥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夏玉米生育后期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叶片丙二醛(MDA)积累量,延缓叶片衰老;显著提高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分析豫南(驻马店)、豫北(新乡)夏玉米生长季节主要气候特征以及对产量的影响,研究出豫南和豫北夏玉米不同生长发育期间光、热、水资源是制约豫南夏玉米高产的限制因素,其限制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降水、光照、温度,对豫南夏玉米亩产超过800㎏水平,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6.
邓州市地处豫西南边陲,属黄淮海玉米带,以夏玉米为主,在夏玉米生产过程中常遭受高温热害危害。文章就热害发生的时间、造成的危害、出现的症状、发生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提出了高温热害的防治方法和减缓措施,以期减轻高温热害对夏玉米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夏玉米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玉米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郑茂启,韦庆祥,马兴泮(汶上县农技推广中心272501)自80年代末期,汶上县夏玉米生产随着高产抗病优良杂交种及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全县平均亩产已由300公斤左右提高到400公斤以上。为继续提高夏玉米的产量和比较效益,1...  相似文献   

8.
玉米“四两”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旨在鄂西北北亚热带与暖温带气候过渡带进行熟制改革,改旱地两熟制(小麦—玉米)为三熟制(小麦—春玉米—夏玉米)。研究结果表明:夏玉米在三熟制中占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采用掖单12号,6月底露天营养钵育苗(或7月初直播),密度7万株·hm-2,定产定肥,在大旱之年平均单产6502kg·hm-2,利润2202元·hm-2;比CK(原两熟制麦茬玉米)增产1倍,增利2.2倍。  相似文献   

9.
夏玉米大豆同穴种植田大豆主要害虫的发生特点及综防对策石淑英(临沂市兰山区农业局276003)80年代中后期以来,鲁中、鲁东南地区夏玉米、大豆同穴种植田(简称同穴田),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8000余万亩,有效地解决了粮油争地矛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10.
分析夏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在不同覆盖物和行距影响下的表现,以便确定适宜的覆盖物以及行距,进而保证夏玉米稳定高产。选取河南省南阳市某农场作为试验地,以桥单2号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设置秸秆覆盖(A1)和地膜覆盖(A2)2种方式,设置宽窄行(B1)和等行距(B2)2种行距模式,共6个处理,即A1B1(秸秆覆盖+宽窄行)、A1B2(秸秆覆盖+等行距)、A2B1(地膜覆盖+宽窄行)、A2B1(地膜覆盖+等行距)、CK1(露地栽培+宽窄行)、CK2(露地栽培+等行距),分析这6种处理模式对夏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与CK1和CK2相比,其他处理方式在玉米茎粗、叶面积指数、单穗穗粒重以及百粒重方面有良好的效果,地膜覆盖下,宽窄行与等行距之间差异不明显。在夏玉米栽培过程中,可以采用地膜覆盖方式提高夏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一次性施肥(包膜尿素和普通尿素混施)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施肥经济效益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以夏玉米品种‘富友9’为材料进行了大田试验,试验设不施氮、常规施氮、减氮10%(30%包膜尿素)、减氮10%(50%包膜尿素)、减氮20%(30%包膜尿素)和减氮20%(50%包膜尿素)共6个处理,分析调查了夏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和土壤无机氮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包膜尿素在田间的释放曲线为抛物线形,释放期为81 d(氮素累积释放80%)。与常规分次施氮相比,采用包膜尿素和普通尿素混施处理的夏玉米产量增加2.85%~20.87%,氮肥利用率提高19.1~25.3个百分点。包膜尿素和普通尿素混施的情况下,夏玉米每公顷净收益(扣除肥料投入)比常规施氮增加1 000~4 484元。夏玉米收获后,在100~200 cm土体内残留硝态氮较常规施氮降低35.1%~56.6%,减少了硝态氮淋失风险。研究表明,减氮10%~20%的一次性基施混施肥在夏玉米上实现了增产增收,减少了硝态氮在深层土壤的残留量,降低了环境污染风险,综合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施肥经济效益和土壤硝酸氮残留等因素来看,减氮10%(30%包膜尿素)施氮配方的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可为为夏玉米轻简化生产和氮肥减施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一定磷、钾肥水平下的氮肥效应,探讨合理的氮肥用量,完善灌云县夏玉米施肥指标体系,2013年在灌云县进行了夏玉米2+X(氮肥用量)试验。本试验在磷(P2O5)施用量为4.5kg/667m2、钾(K2O)施用量为7.5kg/667m2水平下,N施用量为18kg/667m2(N2)时,与无肥区相比,夏玉米的产量(524.1kg/667m2)、增产率(81%)、效益(401.0元/667m2)、氮肥农学效率(13.05)及氮产投比(5.02:1)均达到最高值,且高于农民习惯施肥。结果表明本试验夏玉米最佳氮施用量为18kg/667m2左右。  相似文献   

13.
夏玉米施钾试验初报陈宗法(泗阳县新袁农技站223700)在不同氮磷肥水平下,研究了钾肥对提高夏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效用,以便为夏玉米合理施钾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供试土壤为潮土类黄潮土豆类沙土属沙土仲,耕层土壤质地为沙土,速效钾含量为40mg/kg左右。供...  相似文献   

14.
磷肥施用深度对夏玉米产量及根系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明华北平原区磷肥施用深度对夏玉米产量及根系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试验和土柱试验方法。大田试验设不施肥(CK)、常规垄侧施磷(T-side)、8 cm土层施磷(T-8)、16 cm土层施磷(T-16)、24 cm土层施磷(T-24)以及3层(8、16、24 cm土层)均匀施磷(T-all)处理,研究其对夏玉米产量、养分吸收量的影响。土柱试验,研究8 cm施磷(P 8)、16 cm施磷(P 16)、24 cm施磷(P 24)以及3层均匀施磷(P-all)对夏玉米根系分布的影响。【结果】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磷肥不同施用深度显著影响夏玉米产量,玉米籽粒产量依次为T-24处理>T-all处理>T-16处理> T-side处理>T-8处理>CK,T-24处理玉米产量较T-side处理提高了10%,差异显著。玉米地上部磷素累积量在八叶期、吐丝期、收获期分别以T-side处理、T-8处理、T-all处理最高。随着磷肥施用深度的增加,玉米收获期氮素吸收量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土柱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根系长度以P 24处理最高,与CK、P-all和P 8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68%、18%、17%,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玉米根系在磷肥施用点处集中生长,磷肥深施有利于玉米根系向土壤深层生长。【结论】磷肥深施能够诱导根系向深层生长,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本试验条件下以磷肥集中施在24 cm土层最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资》2014,(24):19-19
目前,黄淮海地区夏玉米播种已全面展开,大部分地方近日出现不同程度降水,土壤墒情较好,对夏播玉米播种和出苗非常有利。根据今年气候特点,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提出要密切关注近期天气变化,以“抢时抢墒精量贴茬直播,狠抓播种质量实现四苗(苗早、苗足、苗齐、苗壮)”为核心,把好夏玉米播种关。为秋粮丰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夏玉米亩产750kg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玉米亩产750kg关键技术韩如岩袁宝玉付国占楚爱香(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洛阳471003)韩向阳(洛阳市农委)近几年,随着人们对肉、蛋、奶需求量的增加,玉米作饲料的用量猛增,市场价格看好,因而大大调动了农民发展玉米生产的积极性。为此,我们从199...  相似文献   

17.
玉米“四两”高产技术,旨在鄂西北北亚热带与暖温带之间进行熟制改革,改旱地两熟制为三熟制。创建两苗(春、夏玉米营养钵育苗)、两膜(春玉米钵苗塑膜覆盖、中高山玉米地膜栽培)、两定(定产定肥)、两保(保土保水)(即“四两”)的农业系统工程措施,实现年产粮食18134kg/hm^2,利润5495元/hm^2,与两熟制比,粮食增产10409kg/hm^2,净增154%。  相似文献   

18.
<正> 玉米盲蝽象,又名“臭鳖子”,近几年来在夏玉米上是仅次于玉米螟危害的又一重大害虫。它多危害于夏玉米苗期,由于其危害症状不易观察,往往被农民忽视,到发现症状时,已给玉米造成极大的危害。 一、发生规律及危害症状 夏玉米盲蝽象在淮北地区发生种类较多,但都以卵产在绿肥、杂草、残茬等上面越冬,春季3月底4月初孵化成若虫,5月成虫在棉花和小麦上危害,6月中旬夏玉米苗期危害夏玉米。  相似文献   

19.
甜玉米病虫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甜玉米种植情况 本地区甜玉米分春玉米及夏玉米两季,春玉米有露地直播与地膜移栽两种种植方式,夏玉米主要为直播。春玉米露地直播一般在4月上中旬播种(4月4—15日),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高质量农田可持续发展,2018—2021年,采取裂区设计,冬小麦播种前旋耕(A)、深松(B)、深翻(C)作为主处理,夏玉米播种前免耕(X)、灭茬(Y)和旋耕(Z)作为副处理,对周年不同耕作模式与耕层土壤特征、夏玉米产量及稳定性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季深松或深翻与玉米季直接播种或灭茬播种结合的周年轮作(B-X、B-Y、C-X、C-Y),能有效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和坚实度,达到改善耕层土壤特性,有助于维持优良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在黄淮海一年两熟区要优于其它周年耕作模式;且夏玉米产量稳定,其中C-Y耕作模式比A-Z增产18.6%。小麦季播种前深松或深翻与玉米季播种前免耕或灭茬组成的周年耕作模式,是黄淮海区域值得推广的周年耕作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