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湖北省引种原生种源和次生种源日本落叶松生长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湖北省从国内引种的日本落叶松次生种源和从日本引种的原生种源材料为对象,利用7a生生长数据对这两部分材料在湖北省的生长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原生种源的胸径、树高生长分别是次生种源的1.8、1.6倍,次生种源和原生种源内各种源间胸径和树高的生长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原生种源比次生种源具有更高的遗传变异性,通过选择获得的遗传增益分别是次生种源的4.75和2.38倍。  相似文献   

2.
落叶松种及种源配合选择试验结果表明,在参试的七个落叶松种中,日本落叶松生长最好,华北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次之,其它四种落叶松最差。不同落叶松内种源间在生长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日本落叶松以本溪、西丰和铁岭三个种源表现优良,造林可获得一定增益。  相似文献   

3.
日本落叶松原生种源引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笔者利用7 a生的生长数据对湖北省建始县长岭岗林场的日本落叶松种源试验林进行了分析。从日本引种的原生种源213个家系之间差异极显著,日本天然林产家系、日本各林业试验场种子园产家系和中国产混合种子间差异极显著。日本各林业试验场种子园产家系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分别是中国产混合种子的1.05,1.03,1.13倍,是日本天然林产家系的1.25,1.18,1.80倍。根据胸径、树高和材积进行优良家系的初步选择,选择前50个优良家系所获得的遗传增益分别为17.8%、18.6%和18.7%。  相似文献   

4.
日本落叶松原生种源早期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笔者利用6 a生的日本落叶松生长数据对湖北省建始县长岭岗林场的日本落叶松原生种源试验林进行了分析.根据日本落叶松生长早一晚相关性,以6 a生时的胸径作为选择指标依据,对日本落叶松原生种源开展了早期选择研究,结果表明:从日本引种的原生种源213个家系之间差异极显著,日本天然林产家系、日本各林业试验场种子园产家系和中国产混...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长岭岗林场7个物种33个种源的落叶松10年的栽培试验表明,鄂西地区以日本落叶松表现最好,其中尤以桓仁、柳河、庄河、铁岭、草河口的日本落叶松种源为最佳,其它6种落叶松均不适宜生产性造林。  相似文献   

6.
为了选择适应我国中北亚热带高山区的适生树种,找到现实可用的生产力高的日本落叶松采种区。1983年3月,采用日本、华北、长白、西伯利亚、欧洲、波氏和西藏7种落叶松的33个种源,开展了落叶松种和种源试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除日本落叶松以外的其它6种落叶松均不适宜本地区条件而不适宜生产规模造林;日本落叶松次生种源间生长量也存在一定差异,吉林次生种源普遍优于辽宁种源;按生长量排序为:吉林柳河、吉林东丰、吉林安图、辽宁庄河、辽宁本溪、辽宁铁岭、辽宁桓仁、辽宁西丰、辽宁清源。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北纬41°—44°,东经118°—119°范围内对7种落叶松进行了多年的种和种源选择试验,结果表明,适合当地生长的最好落叶松是当地种华北落叶松,其次是日本落叶轮、兴安落叶松;种源选择结果以丰宁、涿鹿、宽城、围场、沁源、关帝山、龙江等种源为好,可以用于生产。以上各优良种和种源均具有生长量大、造林保存率高等特点。如华北落叶松丰宁种源7年生林分比繁峙种源树高大54.2%,胸径大229.1%,保存率高18.1%。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落叶松种和种源的试验,探讨了在两个水平上的与适应性和生长有关的一些性状的变异,讨论了种源内个体的分化状况,以及性状的地理变异趋势。在上述基础上从保存率、高、径生长和生长整齐度等方面对种源进行综合评价、分类,并选择出了优秀种源。认为在山西省中南部适宜地区可以发展日本落叶松速生丰产林,华北落叶松应在省内加强优良林分的选择和测定。  相似文献   

9.
兴安落叶松种源区划及优良种源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兴安落叶松17个种源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等生长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种源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并通过相关分析研究了兴安落叶松地理变异规律。兴安落叶松的生长性状主要受3个因子的影响。经度和海拔为主,纬度为辅,呈现出水平和垂直双向连续渐变的特点。对生长性状和各种源的地理位置进行聚类分析,划分为3个种源区:大兴安岭南、西、北部种源区;小兴安岭北部、大兴安岭东部种源区;小兴安岭东南部种源区。对各种源的生长性状进行了多重比较,选出乌伊岭和友好种源为帽儿山及其毗邻地区的最佳种源。  相似文献   

10.
落叶松种和种源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3~1997年,在湖北省建始县海拔1750m处营造的试验林,用日本,华北,长白,西柏利亚,欧洲,波氏和西藏7种落叶松的33个种源,做了保存率和生长量的苗期和大田造林两阶段的观测比较。观察结果表明,除日本落叶松以外的其它6种落叶松均不适宜本地区条件而不适宜生产规模造林,日本落叶松次生种源间生长量也存在的一定差异,有选择性发展的潜力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承德县试点落叶松种和种源选择试验八年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在河北省承德县所进行的落叶松属种和种源选择研究的结果。该试验用同一批材料在两种立地上造林,八年的数据表明,在供试的五种落叶松中,日本落叶松的生长优于其它几种。各种落叶松在生长力、物候期方面均表现有种内的种源间差异,但这些差异并无地理规律性,与国外报道的落叶松属种内遗传变异模式相类似。  相似文献   

12.
PAWSEY  R. G.; YOUNG  C. W. T. 《Forestry》1969,42(2):145-164
Evidence from the assessment of two large European larch (Larixdecidua Mill.) provenance experiments replicated on a numberof sites in England, Wales, and Scotland, and from other observations,suggested that: (a) Larch canker was not caused by frost, butwas probably due to primary infection by the fungus Trichoscyphellawillkommii (Hart.) Nannf. (b) Scottish provenances of Europeanlarch were more susceptible to canker and dieback than wereCarpathian provenances, (c) Canker and epidemic dieback of Europeanlarch were unrelated phenomena, although the relative susceptibilityof the provenances examined was similar for both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3.
落叶松材改性处理的关键研究是它的渗透性 [2 ]。在常温条件下对落叶松板材进行加压处理 ,因温度不能调整 ,试验的动态环境系数变少 ,很难取得预期的处理效果。加热加压法与常温加压法相比 ,把温度作为一个可变参量 ,使用正交分析法进一步研究落叶松材的渗透性。  相似文献   

14.
The flow of labeled carbon in ectomycorrhizal and non-ectomycorrhizal seedlings of Japanese larch (Larix kaempferi Sarg.) and its F1 hybrid (Larix gmelinii Rupr. x L. kaempferi) was studied. Larch seedlings were grown in a greenhouse for 110 days with larch forest soil (FM) or Suillus grevillei (SM) inoculum, or in the absence of ectomycorrhizal fungi (NM). Shoots of colonized and NM seedlings were exposed to a pulse of 14CO2 for 1 h under natural light. Seedlings were harvested following 0, 6 and 24 h of exposure to 14CO2. At the final harvest, SM seedlings of Japanese larch and hybrid larch allocated 2.6 and 2.5% more 14C, respectively, to roots than NM seedlings. In contrast, FM seedlings of Japanese larch and hybrid larch allocated 6.5 and 18.0% more 14C, respectively, to the stem than NM seedlings. Of the total 14C detected in needle, stem and root fractions, FM and SM seedlings allocated a greater proportion than NM seedlings, perhaps because FM and SM seedlings had significantly (P < 0.05) higher photosynthetic rates than NM seedlings. As a result, FM and SM seedlings had greater dry masses than NM seedlings. Concentration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FM and SM seedlings were significantly (P < 0.05) higher than in NM seedlings, as was stomatal conductance.  相似文献   

15.
杂种落叶松家系苗期高生长变异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林口县青山林场落叶松杂种苗与各优良种源苗(2年生)进行变异分析的结果表明,各种源间存在丰富变异,变异系数在26.8%~46.9%之间,平均为32.8%;各种源间苗高生长量差异极显著,青山种源杂种苗高生长最快,为49.21cm,小北湖优良种源苗高生长最慢,为22.6cm,青山种源高生长比小北湖种源高生长快117.7%;23个落叶松各家系间苗高差异极显著,生长最快的黑龙江青山Q6号家系(58.04cm)比生长最慢的小北湖家系(22.6cm)快156.8%.各家系内苗高存在丰富变异,变异系数在17.5%~46.9%之间,平均为26.3%.种源内家系间苗高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6.
以柳河五道沟林木种子园生产区中选至兰山林场的优树为对象,采集球果和种子,对优树株间有关种实性状进行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选至相同次生种源的优树株间在球果长度与直径、出种率和千粒重性状表现上差异显著;方差分析和F检验证实株间种子重量差异极显著(P<0.01),遗传差异是主要因素。种子重量是辽宁次生种源的1.3倍,有随积温降低而增加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英国西加云杉和落叶松的无性繁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概述了英国西加云杉和落叶松无性繁殖的历史、研究背景、生产方法、扦插苗的造林表现和大规模应用的发展前景。目前已优化无性繁殖系统的扦插苗生产成本为常规的1/3,且扦插苗不增加造林成本。  相似文献   

18.
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原始林倒木养分含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原始林内选择杜香-兴安落叶松林、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杜鹃-兴安落叶松林3个典型林型,按照不同树种对倒木的养分含量进行了测定。依据现有的资料,结合研究对象实际,制定了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原始林落叶松和白桦倒木的腐朽等级划分标准。结果表明:不同林型内不同树种倒木有机C、全K、全Na,以及Ca和Mg的含量随着倒木的不断分解均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全N含量均有增加的趋势;全P均保持相对稳定。对3个林型内兴安落叶松倒木的各养分含量之间进行对比,有机C、全K、全P百分含量均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草类-兴安落叶松林﹥杜香-兴安落叶松林;全N、全Na和Ca百分含量均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杜香-兴安落叶松林﹥草类-兴安落叶松林;Mg百分含量为草类-兴安落叶松林﹥杜鹃-兴安落叶松﹥杜香-兴安落叶松。  相似文献   

19.
日本落叶松EST-SSR标记开发及二代优树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SR标记研究选自第1代育种试验林、拟纳入二代育种群体的264株日本落叶松二代优树的遗传变异情况。利用1620条落叶松EST序列进行EST-SSR标记的开发,共发现58条序列中含有67个SSR位点,占全部EST序列的3.58%。获得7个多态性EST-SSR标记,其中5个在朝鲜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中均可扩增出预期目标片段,且具有多态性,表明这些标记在落叶松属内的通用性良好。利用6个EST-SSR标记和4个gSSR标记对日本落叶松二代优树群体开展遗传多样性分析,每个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6个,有效等位基因平均数为3.1个。群体观察和期望杂合度均值分别为0.5902和0.5702;Nei's基因多样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5691和1.0966;全部单株间遗传相似系数0.1725~0.9667。说明该二代优树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具有构建二代育种群体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