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催化量浓盐酸催化下,以离子液体[BPY]BF4为溶剂,以易得的芳香醛、芳香酮、尿素为原料,采用三组份一锅法合成了一系列4,6-二芳基嘧啶-2(1H)-酮类化舍物,通过IR,1H NMR和13C NMR时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为这类化合物提供了简便高效的绿色合成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寻找具有高抑菌活性的新型化合物。【方法】以3-吲哚乙腈为原料,经过1-位烷基化、2-位氧化和3-位烷基化反应,合成1,3-二取代-2-氧代-3-吲哚乙腈类衍生物,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核磁共振谱(1 H NMR、13 C NMR)和低分辨质谱(LC-ESI-MS)分析,并分别测定合成衍生物对5种供试病原真菌(小麦赤霉病菌、茄子黄萎病菌、烟草赤星病菌、番茄灰霉病菌、苹果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经1 H NMR、13 C NMR和LC-ESI-MS分析确认,成功合成了6个1,3-二取代-2-氧代-3-吲哚乙腈类衍生物(3a~3f)。抑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6个目标化合物对5种供试病原真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结构与活性相关分析说明,此类化合物骨架中芳香苄基对抑菌活性的贡献优于脂肪烃基异戊烯基,且芳香苄基中氟原子对化合物的抑菌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1-位和3-位同为对氟苄基的化合物3f(1,3-二对氟苄基-2-氧代-3-吲哚乙腈),对番茄灰霉病菌和烟草赤星病菌均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有效中浓(EC50)分别为28.06和31.36μg/mL。【结论】本研究的合成方法简单、高效,合成的化合物3e和3f对5种供试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均高于其他化合物,具有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4-(1-甲基乙烯基)-1-环己烯-1-乙醇的酯类衍生物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β-蒎烯和多聚甲醛合成诺卜醇反应中的主要副产物4-(1-甲基乙烯基)-1-环己烯-1-乙醇为原料,合成了4-(1-甲基乙烯基)-1-环己烯-1-乙醇乙酸酯和丙酸酯,并用IR,MS,1H NMR及13C NMR分析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这2个化合物均未见文献报道,并且具有良好的香气性质。采用共沸脱酸的方法,2个产物GC纯度分别为98.8%和98.6%,产率均在96%以上,因此共沸脱酸比较适合这2个产物的合成。  相似文献   

4.
以自制2-氨基-4-甲基-5-(1H-1,2,4-三唑-1-基)-噻吩-3-甲酸乙酯为起始原料制得膦亚胺,膦亚胺与苯基异氰酸酯作用得到碳二亚胺,在碳酸钾的催化下,碳二亚胺与酚反应得到4个新型的2-芳氧基-3-苯基-5-甲基-6-(1H-1,2,4-三唑-1-基)噻吩并[2,3-d]嘧啶-4(3H)-酮衍生物(3a-3d),收率为70%~86%,通过1 H NMR、MS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合成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初步测定了合成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常见农作物部分菌体均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以2-萘氧基-3-苯基-5-甲基-6-(1H-1,2,4-三唑-1-基)噻吩并[2,3-d]嘧啶-4(3H)-酮活性最好,在浓度为5×10-5g/L时,对苹果轮纹菌的抑制率达到80%。  相似文献   

5.
香豆素-3-羧酸乙酯的无溶剂微波合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取代水杨醛和丙二酸二乙酯为原料,在微波辐射和无溶剂条件下以六氢吡啶为催化剂发生缩合反应合成了6个香豆素-3-羧酸乙酯,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IR,1H NMR和13C NMR进行了表征.利用正交设计探讨了实验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400 W、反应时间6 min、醛与丙二酸二乙酯摩尔比1:1.3和催化剂用量0.3 mL.在优化条件下,香豆素-3-羧酸乙酯的产率为39.2%~85.9%.与常规合成方法相比,该优化的合成方法具有反应时间短、产率高、环境友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寻找具有除草活性及抑菌活性的新型化合物。【方法】以2-羟基苯乙酮为原料,经缩合、环化、选择性氮烷基化、氧取代4步反应合成了2-(2-(1-取代-1H-吡唑-3-基)苯氧基)-4,6-二甲氧基嘧啶类化合物,其结构运用1H NMR、MS和元素分析进行确认,并分别测定了合成化合物的除草活性及抑菌活性。【结果】经1H NMR、MS和元素分析确认,成功合成了5种新型的2-(2-(1-取代-1H-吡唑-3-基)苯氧基)-4,6-二甲氧基嘧啶类化合物。在150 g/hm2的剂量条件下,新合成化合物没有表现出除草活性;在200 mg/L的质量浓度条件下,化合物4,6-二甲氧基-2-(2-(1-丙基-1H-吡唑-3-基)苯氧基)嘧啶对黄瓜白粉病菌与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活性分别为78%和90%。【结论】2-(2-(1-取代-1H-吡唑-3-基)苯氧基)-4,6-二甲氧基嘧啶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该类化合物的结构改造与修饰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2-羟基-4-异戊烯氧基查尔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在本文报道两种合成方法,方法一,经过羟基保护、醇醛缩合、水解及异戊烯基取代四步反应;方法二,采用异戊烯基取代、醛酮缩合两步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其结构经IR、1H—NMR和MS等确证。结果本实验采用第二种合成方法,此方法得到标题化合物产率高、反应时间短、操作简便、收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以邻氯苯胺为原料, 经过乙酰化、氯磺化、缩合及水解四步反应合成3-氯-4-氨基-N-(5-甲基异噁唑-3-基)-苯磺酰胺(SMZ-Cl), 合成总收率达46%. SMZ-Cl的结构经IR, 1H NMR, 13C NMR和Ms证实.  相似文献   

9.
姜建辉  王咏梅  陈新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636-18637
[目的]探讨合成2-氨基-4-甲氧基苯甲酸的新方法。[方法]选用对甲苯胺为起始原料,采用硝化、重氮化、甲基化、氧化、选择性还原的方法来合成2-氨基-4-甲氧基苯甲酸,并对中间产物和终产物的^1H NMR、^13C NMR、IR和MS进行鉴定。[结果]试验得到6.12 g白色粉末状终产物,熔点176178℃,产率为61%,经^1H NMR、^13C NMR、IR和MS鉴定为2-氨基-4-甲氧基苯甲酸。[结论]该合成方法具有合成路线短、原料易得和总生产成本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用α-(1H-1,2,4-三唑-1-基)取代苯乙酮与二卤化物进行取代关环反应,合成了8个新型三唑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经IR、^1H NMR、MS和元素分析确证,讨论了化合物的反应性质及波谱性质,化合物的生测数据表明,化合物对小麦锈病有良好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微波辐射条件下,以NH4Ac为催化剂,芳香醛与3-羧甲基绕丹宁发生Knoevenagel缩合反应,以76%~93%的产率制备了一系列5-亚苄基绕丹宁乙酸衍生物,产物结构经1H NMR和IR确证。  相似文献   

12.
以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为缩水剂,合成了目标化合物1,2-O-异丙叉基-3,5-O-二肉桂酰基-α-D-呋喃木糖,其结构经红外光谱(IR)、核磁氢谱(1H NMR)、核磁碳谱(13C NMR)和质谱(MS)等方法得到了确证;对其300、600、900℃的热裂解成分进行GC/MS分析,并对该目标化合物进行卷烟加香试验,结果表明,该化合物热裂解可得到51种有香味的醛、酮、酸、酯类化合物;该化合物添加量为0.01%时,可以改善卷烟香气质,增加香气量,降低刺激性,改善余味。  相似文献   

13.
张炳火  李汉全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147-4149
比较了微生物源的鬼臼毒素在氘代氯仿(CDCl3)和二甲亚砜(DMSO)2种溶剂中的核磁共振数据,结果表明:在溶剂DMSO中,核磁共振能提供更多可靠的信号;据解析,确定了在2种溶剂中所有13C NMR、1HNMR谱的信号归属。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3-硝基民硫代巴比妥酸固相反应,选择了反应的最佳条件。该反应操作简便,产品易提纯,反应收率高。产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和UV确证。  相似文献   

15.
苦皮藤内生真菌层出镰刀菌中杀菌成分的结构鉴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红外、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和13C核磁共振谱技术,对苦皮藤韧皮中分离出的1L内生真菌代谢物1L-3,1L-6及1L-8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表明,化合物1L-3为enniatinB,化合物1L-6为enniatinB1,化合物1L-8为enniatinA1。  相似文献   

16.
The complex formed in solution by native and chemically modified cytochrome c with cytochrome b5 has been studied by 1H and 13C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NMR). Contrary to predictions of recent theoretical analysis, 1H NMR spectroscopy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no major movement of cytochrome c residue Phe82 on binding to cytochrome b5. The greater resolution provided by 13C NMR spectroscopy permits detection of small perturbations in the environments of cytochrome c residues Ile75 and Ile85 on binding with cytochrome b5, a result that is in agreement with earlier model-building experiments. As individual cytochrome c lysyl residues are resolved in the 1H NMR spectrum of N-acetimidylated cytochrome c, the interaction of this modified protein with cytochrome b5 has been studied to evaluate the number of cytochrome c lysyl residues involved in binding to cytochrome b5. The results of this experiment indicate that at least six lysyl residues are involved, two more than predicted by static model building, which indicates that cytochrome c and cytochrome b5 form two or more structurally similar 1:1 complexes in solution.  相似文献   

17.
设计并合成了四种苯并含氮杂环取代的嘧啶类新化合物,它们的结构经MS,IR和∧1H NMR分析得到确定。  相似文献   

18.
在杀虫活性追踪指导下,运用萃取、硅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制备等方法,从杠柳根部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出化合物LY01,经1H NMR1、3C NMR等波谱方法鉴定,LY01为杠柳新甙A(periplocosides A)。生物测定结果表明,LY01为杠柳的主要杀虫活性成分。试虫对样品表现出特殊症状,试虫的中肠及脂肪体被破坏,初步认为LY01是一种消化毒剂。  相似文献   

19.
以2-溴丁酸甲醵为起始原料,经氨解反应、N-烷基化反应合成了乙拉西坦,总收率为45.6%,改进后的工艺路线反应时间缩短、收率提高;并用IR、^1HNMR、^13CNMR对乙拉西坦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