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利用角谱表示和"逆规则"傅里叶模式理论,研究了非匀幅光束的典型代表TE线偏振高斯光束在亚波长三角形面型浮雕光栅体内的传输.数值分析表明浮雕层内不同透射深度处的光强分布随着透射深度的变化而变化.最后讨论了入射角、周期等光学参数对出射光强分布的影响.这些结论对高衍射效率亚波长光栅的制作和高功率激光光学元件设计等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采用模态法和严格耦合波法优化设计了矩形石英偏振分束光栅,分析了偏振分束特性.研究表明,当光栅周期约为0.61μm时,TM偏振光两低阶模的折射率差近似为零,而TE偏振光的两低阶传输模则存在一个较大的折射率差,此时石英光栅具有最佳的偏振分束效果,可以将TE偏振和TM偏振入射光分别衍射到-1级与0级透射光束中.对于1.053 μm和1.064 μm波长的入射光,经优化设计光栅的-1级与0级可分别获得超过99%和90%透射衍射效率,透射消光比分别高于28 dB和23 dB.  相似文献   

3.
基于多光束相干叠加法研究了线偏振光经过微平面腔的磁旋光相干透射特性,分析得到微腔透射光强、腔共振条件、总磁旋光角及共振透射光强,并讨论了检测灵敏度、相对灵敏度及检测角量程等旋光角检测特性,研究表明在单程旋光角为零的极限情况下,相干磁旋光系统的相对检测灵敏度与微腔的锐度系数成正比。  相似文献   

4.
目前高校大学物理光学实验采用的日光台灯、白炽灯等光源不仅耗能很大而且实验中经常出现漏光、像散、像移、成像质量差、调节不方便等问题,对实验的结果影响很大。针对此问题,将民用节能日光灯管用于实验仪器上,设计了一种节能白光面光源仪。该节能白光面光源仪作为“用分光计测棱镜玻璃的折射率”、“用透射光栅测定光波波长”、“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使用”和“薄透镜焦距的测定”等多个大学物理光学实验的光源,可有效地提高实验效果及效率。  相似文献   

5.
利用2mW He-Ne激光测量了植物种子的透射率、散射和偏振度。结果表明激光对一些植物种皮的透射率为20-32%,对半颗种子的透射率为3.2-12%;偏振激光通过种皮后,偏振度0;高期诉激光束通过种皮后,受散射影响。光强偏离高斯分布,光束扩展,光斑变大,并出现一个峰值。说明激光光子能进入胚中与生物大分子直接发生作用。并根据透射光强分布的实验结果,解释了激光育种中存在的现象:激光束即使有点偏离胚,仍能引起生物效应,而激光束对准胚照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基于透射型体布拉格光栅衍射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Kogelnik耦合波理论,推导了透射体布拉格光栅的衍射效率方程,数值仿真分析了折射率调制幅度、晶体厚度、相位失配参量、角度偏移量和波长偏移量等光栅写入参数对体光栅衍射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入射波和衍射波没有发生相位失配时,衍射效率最大;当以布拉格角入射时,衍射效率将随介质的厚度和折射率的空间调制幅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入射光满足布拉格条件时,不同厚度和折射率调制幅度的体光栅衍射效率为100%;只要入射光偏离布拉格条件一个很小的量,体光栅衍射效率就会迅速下降;当偏离量超出一定范围,衍射效率就降低为0.同时,并非是体光栅折射率的空间调制幅度越深,衍射效率越高.  相似文献   

7.
利用硅的各向异性湿法腐蚀性质,在偏晶向(111)硅基底材料上,设计并制作了闪耀角为8°、周期为4μm的近红外闪耀光栅.设计时考虑了光栅顶部平台对光栅衍射效率的影响,修正了光栅的闪耀角.制作时利用一次性氧化削尖的方法,减少光栅顶部平台的宽度,以提高光栅的衍射效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光栅形貌测试,结果表明:制作的光栅具有平滑的光学表面和良好的光栅槽形.对光栅进行衍射效率测量,当入射波长为1 392nm时,衍射效率能达到70%以上,表明光栅具有很高的衍射效率,能满足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桃核周围的光场分布特性,采用激光与机器视觉技术,以类似医用CT的逐层切削法,用Matlab处理图像进行结果分析。当入射光强度足够大时,桃核会对其内部组织中的前向透射光和后向散射光的分布造成影响,越靠近桃核,其光强越强。经过图像处理与数据分析后,可初步认定果核在透射式光谱分析法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削弱入射光的强度,即果核的存在降低了透射光的信号强度。水果内部组织的光场分布受到果核的影响,而且在桃核附近组织中,不论是纵向还是横向的灰度曲线都符合高斯分布。该结果从光学角度为利用激光图像法来实现水果内部品质的无损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秋刀鱼集鱼灯箱内不同灯位的照度实验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模拟灯箱光学特性实验,根据集鱼灯灯箱的平面照度分布,利用Matlab 7.0软件建立秋刀鱼集鱼灯照度分布模型,对秋刀鱼集鱼灯灯箱内不同灯位的照明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灯位的集鱼灯地面照度随地面距离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而灯箱内不同灯位的集鱼灯光强值变化规律与地面照度的变化规律不同,在距离原点1 m时均出现最大值,并且上部灯位光强>中部灯位光强>下部灯位光强;随着集鱼灯从上端向下端移动,光强系数k(L)逐渐减小。研究发现,中部灯位光强变化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整个灯箱的光强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0.
Er-Yb掺杂磷酸盐玻璃平面波导长周期光栅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Er-Yb掺杂磷酸盐玻璃的长周期波导光栅,利用耦合模理论研究了长周期波导光栅的传输特性,分析了长周期光栅的相位匹配特性,讨论了光栅常数和光栅长度对长周期波导光栅传输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个谐振波长对应于相同的辐射模,当光栅长度一定时,长周期波导光栅的带宽随光栅常数的增加而增大;而当光栅常数一定时,长周期波导光栅的带宽随光栅长度的减小而增加,滤波深度随光栅长度的减小而减小。  相似文献   

11.
分析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地理分布格局,探究地形起伏度对其分布规律的影响,为滇东南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提供合理且全面的依据。以滇东南石漠化地区马关县、西畴县和麻栗坡县为研究区,基于30 m空间分辨率的DEM数据计算地形起伏度,利用10 m空间分辨率的Sentinel-2数据提取土地利用类型。研究表明,根据均值变点法确定研究区地形起伏度最佳像元分析窗口为24×24,地形起伏度在0~2.41;水土流失强度主要为极强烈等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6.85%;水土流失强度区域多集中在0.05~0.35等级范围内,地形起伏度在0.15~0.25等级范围达到水土流失强度峰值。研究区的地形起伏度与水土流失强度等级分布具有高度相关性,充分说明地形起伏度是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沂蒙山区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土壤侵蚀强度空间格局与坡度、土壤、降雨、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等影响因子的动态变化关系,揭示沂蒙山区土壤侵蚀规律。【方法】以TM影像、地形图、土壤图和气象资料为源数据,综合运用GIS和RS技术,获取沂蒙山区坡度、土壤可蚀性K值数据以及1986年、1995年和2005年的年降雨侵蚀力、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强度数据;通过对研究区山地丘陵地带进行子流域划分,以子流域为单元,选取土壤侵蚀强度指数、平均坡度、土壤可蚀性指数、平均年降雨侵蚀力、平均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结构指数,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土壤侵蚀强度空间格局与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以及土地利用结构向有利于控制土壤侵蚀的改善,1986年、1995年和2005年3个时期内山地丘陵地带上土壤侵蚀明显降低。土壤类型对3个时期土壤侵蚀强度空间格局的影响不显著;降雨侵蚀力在2005年成为影响侵蚀强度格局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影响程度较低,贡献率仅为5.35%;坡度因子是影响各时期侵蚀强度格局的最主要因素,但影响程度逐渐降低,其贡献率由1986年的93.33%下降到2005年的79.75%;植被覆盖因子在1986年影响侵蚀强度格局的贡献率为6.67%,之后则减弱;而土地利用结构对侵蚀格局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强,贡献率已增至到2005年的14.90%。【结论】年降雨侵蚀力分布的空间差异增大后,降雨因子将成为显著影响土壤侵蚀空间格局的因素之一;受人类活动影响,当植被覆盖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土地利用结构逐渐成为影响侵蚀格局的重要因素,建议该地区今后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应优先考虑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相似文献   

13.
DEM在区域土壤侵蚀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研究区地形图制作数字高程模型(DEM)并由DEM派生出坡度、坡向图。通过DEM与坡度、坡向图的叠置分析,以确定徂徕山地形因子与侵蚀类型及侵蚀过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徂徕山区域土壤侵蚀方式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不同坡向的侵蚀强度有明显差异,同时坡度不同引起的主要土壤侵蚀类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mall temperate lakes (<20 square kilometers) indicates that the mixing depth or epilimnio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light penetration measured as Secchi depth. Clearer lakes have deeper mixing depths. This relation is the result of greater penetration of incident solar radiation in lakes and enclosures with high water clarity. Data show that light penetration is largely a function of size distribution and biomass of algae as indicated by a relation between the index of plankton size distribution (slope) and Secchi depth. Larger or steeper slopes (indicative of communities dominated by small plankton) are associated with shallower Secchi depth. In lakes with high abundances of planktivorous fish, water clarity or light penetration is reduced because large zooplankton, which feed on small algae, are reduced by fish predation. The net effect is a shallower mixing depth, lower metalimnetic temperature and lower heat content in the water column. Consequently, the biomass and size distribution of plankton can change the thermal structure and heat content of small lakes by modifying light penetration.  相似文献   

15.
在假设小孔为圆柱形的基础上,通过跟踪光线在小孔内的多次反射轨迹,对激光深熔焊接过程中小孔内等离子体的反韧致辐射吸收进行了研究,计算了小孔孔壁上吸收的激光功率密度,分析研究了孔壁的多次反射次数、聚焦透镜的焦距以及小孔直径等因素对孔壁上的激光功率密度分布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小孔孔壁通过等离子体的反韧致辐射吸收的激光功率密度主要取决于等离子体对直射激光的反韧致辐射吸收,小孔孔壁的多次反射光只对小孔下部孔壁的激光功率密度分布有一些影响.随着聚焦透镜焦距的增大,小孔孔壁上吸收的激光功率密度峰值减小,但分布区域向小孔深处推移.最后,对小孔孔壁上吸收的激光功率密度与小孔的尺寸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小孔的尺寸取决于孔壁上吸收的激光功率密度大小.激光功率密度越大,小孔直径越大。  相似文献   

16.
基于谐波分析的黄土高原小流域沟谷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黄土高原侵蚀沟分布规律对于土壤侵蚀评估和植被恢复模式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 陕北黄土高原吴起县铁边城镇四面窑沟流域为研究区,使用1∶10 000数字高程模型(DEM) ,利用谐波分析和周期图分析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侵蚀沟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利用谐波分析和周期图分析均可得到侵蚀沟的分布周期。相比较而言,周期图分析可以更加直观地得到满足显著性检验的分布周期,但谐波分析还可以根据周期检验结果,得到对应的谐波模型。通过计算四面窑沟流域东面支沟沟谷分布周期,共得到23个满足检验要求的周期,在500~1 000 m之间显著周期最多,占总周期数的35%;在300~500 m显著周期数量次多,占26%。当谐波数为9和10时,周期显著性水平最高,对应的周期分别为1 017.35和915.60 m;在DEM上,每间隔105 m提取一个高程数据并进行谐波分析,最终得到由3个谐波组成的地形起伏谐波模型。   相似文献   

17.
了解火灾与地形因子的关系是深入研究火灾空间分布格局、火灾风险科学管理的重要前提。本研究基于MOD14A1/MYD14A1热异常产品数据集提取内蒙古2000—2015年的火点信息,结合研究区DEM数据,提取相关地形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区域尺度背景下的地形因子与火灾分布关系。结果表明:1)采用均值变点分析法,确定内蒙古地形起伏度的最佳统计单元为0.52 km2;2)火灾分布在地形因子的作用下表现出一定的地形梯度性。火点个数随高程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而火点个数随坡度和地形起伏度的增大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3)火点分布最多的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区间分别为80~700 m、0°~7°、1~70 m,火灾多发生在高程低、地形平坦、起伏小的地区,这类区域一般人类活动频繁,为火灾的发生提供了机会;4)在火点分布最多的地形区间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火点个数分布排序为草地>耕地>林地>其他类型。   相似文献   

18.
利用混交度、大小比数、角尺度3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研究了不同择伐强度(未择伐、20%、30%、40%)对长白山区天然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20%择伐强度的样地平均混交度最大,30%择伐次之,40%择伐样地平均混交度最小;不同择伐强度对林木大小分化程度影响不是太大:20%择伐样地林木成均匀分布,未采伐样地和30%采伐样地林木成随机分布,40%择伐样地林木成团状分布。总的来说,20%择伐更有利于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9.
对吕梁市景观空间格局随地形起伏度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旨在为脆弱生态环境治理和景观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基于ASTER GDEM数据提取吕梁市地形起伏度,利用2008年Landsat-5 TM和2018年Landsat-8 OLI数据解译结果,运用Fragstats 4.2对斑块类型水平景观指数进行了计算,并对吕梁市景观空间格局随不同地形起伏度的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1)吕梁市的地形起伏度以丘陵为主,其面积占研究区的66.19%。景观类型则以黄土地貌和林地为主。2)平原地区,未利用地的斑块面积由324.12 km2减小为133.62 km2;水域连通性增大;受水分影响大的景观类型优势度明显,分布集中;居民点的最大斑块指数减小0.60%,斑块数量增加2 186个,景观形状指数减少66.05,散布与并列系数增大13.07%,表明其分布范围扩大,分布越来越密集,斑块形状愈加规整,斑块连通性加强;未利用地的景观形状指数减少96.01,其斑块结构愈加简化。台地地区,黄土地貌、林地和旱地的斑块面积分别增加278.03、505.97、284.64 km2。丘陵地区,2018年林地的最大斑块指数达14.76%,为优势景观类型;水域和旱地的景观形状指数分别由166.54、363.26增加到224.32、454.14;水域、林地、旱地的斑块破碎度增大,斑块类型更丰富。小起伏山地,林地的斑块面积由86.50 km2增加到103.58 km2,林地为该区的主要景观类型。随着地形起伏度的变化,吕梁市景观空间格局分异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20.
钙处理对冷藏期间中华寿桃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不同浓度钙处理对冷藏条件下中华寿桃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寿桃冷藏35天,已表现出明显的冷害症状,失去软化能力,CaCl2处理对冷藏果实的硬度无影响;而采用CaCl2处理后的中华寿桃果实相对膜透性产生一定影响;在整个冷藏过程中,3%CaCl2处理对冷藏果实的乙烯释放量和呼吸强度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