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基于辽河源头区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该文开展了辽河源头区水环境质量的研究,旨在对区内的水体质量进行分析评价。通过资料收集与汇总,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结构的思想和理论,利用研究区内13个控制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建立了包括pH、溶解氧、氨氮、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的水质综合评价模型,并应用训练好的模型进行仿真运算及水质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在选取的13个断面中,约76.92%的断面为Ⅴ类—劣Ⅴ类水质,仅有23.08%的断面水质级别在Ⅱ—Ⅲ类之间,研究区上游断面的水质状况较好,中下游的水质较差。将该结果与《环境公报》公布的主要断面水质结果进行对比,81.25%的评价结果相同,采用BP神经网络对研究区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属性识别模型的重庆市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与属性识别耦合模型对重庆市九大主城区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2006-2010年,重庆九大区中沙坪坝区、渝北区及巴南区生态安全状况略有所改善,具有较好的发展趋势,生态安全得分有所增加;但渝中区、江北区及九龙坡区生态安全状况有所下降,由较安全等级向不安全等级转变,生态安全得分下降;大渡口区、南岸区和北碚区生态安全处于波动状况,发展趋势不确定性较大.与其他模型相比,属性识别模型计算过程简单,评价结果精度较高,能进行有效识别和比较分析,为生态安全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基于属性识别模型的退耕地土壤水分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基于熵权的属性识别模型,对延河流域不同退耕年限土壤水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从不同退耕年限土壤水分的变异趋势来看,受耕作和施肥影响,退耕初期,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高,随着退耕年限的延长,土壤水分总体呈下降趋势,表层的土壤水分比深层的土壤水分更快地损失了,土壤水分变异系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各土层土壤水分指标权重变化程度有很大差别,变异程度相当的土层之间土壤水分权重大小会随着退耕年限的变化发生反转.不同退耕年限土壤水分属性测度值均未达到速效水平,大部分处于难效水平.说明研究区土壤水分贫乏,有必要提高该地区的土壤水分水平.属性识别模型评价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主观因素的影响,评价结果直观实用,能为土壤水分综合评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针对秦巴山区特点,选取安康市汉阴县作为研究区。利用GPS定位共在研究区内取得2420个耕层(0~20 cm)土壤样品。通过对土壤样品的全氮、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以及pH值等6项土壤肥力指标进行室内化验分析得到的结果,运用基于墒权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改进属性识别模型,对研究区内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借助ArcGIS9.3绘制了土壤肥力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研究区肥力属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北部及东南部低中山处肥力水平较好,中部及西南部低山丘陵地区肥力水平相对较差;改进的属性识别模型在进行评价时较为准确,且简单稳定,为土壤肥力的的综合评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基于组合赋权贝叶斯模型的平寨水库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黔中水利枢纽的一期工程的核心水源工程——平寨水库的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为该水库水环境质量评价及科学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于2018年1,5,8月选取了平寨水库7个断面进行水样采集,选择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氨氮(NH_3-N)这4个因子作为水质评价指标。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组合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的基础上,结合贝叶斯模型对平寨水库进行水质评价。[结果]①从组合权重来看,TN和COD对平寨水库水质影响较大,DO和NH_3-N影响较小。②平寨水库丰水期水质最好,其次为枯水期,最次为平水期;各断面中库区中心1(KQ1)、库区中心2(KQ2)以及纳雍河断面(NY)水质最差。③TN和COD是平寨水库的主要污染因子。[结论]基于组合赋权贝叶斯模型的水质评价方法不仅区分了各评价因子对水质贡献的差异性,同时对水质进行了较为精确的评价。整体而言,平寨水库水质状况达到了贵州省水功能区划的相应要求。  相似文献   

6.
丹江口水库库区水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0~2004年监测资料,对丹江口水库库区水环境质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水质总体状况较好,坝上、坝下、凉水河和清泉沟四个断面年平均、汛期和非汛期综合水质指标均符合Ⅰ类标准,并且非汛期水质优于汛期。陶岔监测站各监测项目中,总氮2004年综合评价、汛期、非汛期和年平均均为Ⅳ类,其余指标为Ⅰ或Ⅱ类。  相似文献   

7.
丹江口水库库区水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庆利  朱铁群 《水土保持研究》2008,15(1):202-204,208
根据2000-2004年监测资料,对丹江口水库库区水环境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水质总体状况较好,坝上、坝下、凉水河和清泉沟4个断面年平均、汛期和非汛期综合水质指标均符合Ⅰ类标准,并且非汛期水质优于汛期。陶岔监测站各监测项目中,总氮2004年综合评价、汛期、非汛期和年平均均为Ⅳ类,其余指标为Ⅰ或Ⅱ类。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20年北江干流及主要支流监测断面的水质情况,为北江水环境监控及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北江水质时空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结果] 2020年北江监测断面整体水质良好,仅水车头、漫水河河口、黄浪水桥、龙归断面水质为Ⅲ—Ⅳ类,其他断面均为Ⅱ类。北江水温和溶解氧受季节影响较大,水体全年基本保持弱碱性,下游营养盐和有机物污染程度高于上、中游。[结论]由空间分析结果可知,下游水质劣于上、中游,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营养盐和溶解氧,pH值单独作用不会对水质产生明显影响。季节污染程度排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其中全河段的水质主导因素为溶解氧,而下游河段的主导因素为营养盐和有机物。  相似文献   

9.
农业灌溉水质评价的投影寻踪模型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针对农业灌溉用水水质综合评价过程中存在的评价结果不相容性和难以客观反映水质的真实属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探索的投影寻踪综合评价模型,并采用实数编码的免疫遗传算法进行模型优化求解。结果说明:与传统水质评价方法相比,该方法数学概念清晰,评价结果更精确合理,较好地解决了系统综合评价中的片面性和不相容性问题。该投影寻踪模型在农业系统工程预测及评价中具有较强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一种适用于大尺度、多断面和长时间的水质评价方法,用系统聚类分析将2000—2002年黄河6个监测断面的90个水质样本分为7组,并用判别分析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其主要程序为:利用多元方差分析对各断面多年水质监测样本进行空间尺度上的显著差异性分析,识别出具有显著差异的样本,然后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把上述样本进行聚类分组,最后应用判别分析方法对各组样本进行水质评价,此方法的特点为在不损失信息的前提下能大大减轻水质评价工作量,且客观可信、分辨率高,并能综合反映总体与个别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干流从上游到下游水质总体状况呈逐渐下降趋势,上游水质一般为Ⅰ-Ⅲ类,而中游和下游水质基本为Ⅳ-Ⅴ类和超Ⅴ类。  相似文献   

11.
在对北京怀沙河的水质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结果表明:怀沙河水质已重度富营养化,主要污染物为总氮、总磷,大部分河段总氮质量浓度严重超过Ⅴ类水环境标准,总磷质量浓度超过Ⅲ类水环境标准,综合评价整个流域,水环境为劣Ⅴ类,水资源质量属重富营型,远未达到规划要求的Ⅱ类水环境标准.提出的相应治理对策有:继续加大水环境保护及治理措施;加大清洁小流域建设力度;对潜在的污染因素及早发现,及早治理;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加大水环境保护法规的宣传,提高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对违法水案件进行严查;加强水质监测和管护工作.该成果对建设清洁型小流域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主成分分析在河流水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刘德林  刘贤赵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3):124-125,128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大沽夹河流域水质进行了定量化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流域水质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在14个典型监测断面中,福山水闸下和新夹河桥2个监测断面水质污染较为严重,宫家岛等4个断面水质较好,其余断面水质良好。就全流域而言,水质污染程度不是很严重,基本满足功能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以典型的南方平原河网——温瑞塘河为研究对象,对河网区39个监测点的DO、TN、NO3--N、NH4+-N、TP和COD含量进行了为期1 a的监测,揭示了其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水质标识指数法对水体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温瑞塘河水质已经达到了劣Ⅴ类的程度,水体中氮磷含量严重超标,分别是国家Ⅴ类水标准的3.52倍和1.68倍。河网区水体水质时空分布特征明显,空间上污染程度呈现出三级河道 > 二级河道 > 主河道 > 郊区湿地的分布特征;时间上水质指标的变化较为复杂,与降雨量密切相关,大量降雨能够对河网区水体水质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主河道的污染程度随流向具有累加作用。水体中氮磷比处于适合藻类生长的比值,具有发生水华的营养条件。  相似文献   

14.
基于模糊数学的黄河内蒙古段水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监测黄河内蒙古段5个监测地点,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是三盛公、三湖河口、包头镫口、张立文尧、喇嘛湾,共24个监测断面,进而了解黄河内蒙古段水质现状。[方法]选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5个评价参数,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黄河内蒙古段水体中DO基本属于Ⅰ类水,其值在7.2~8.1mg/L之间;COD总体上介于Ⅲ和Ⅳ类水之间,其值在17~33mg/L之间;氨氮总体上接近Ⅲ类水,其值在0.5~1.3mg/L之间;TP总体上介于Ⅱ和Ⅲ类水之间,其值在0.12~0.28mg/L之间;TN基本超过Ⅳ类水,有的甚至超过Ⅴ类水,其值在1.4~2.7mg/L之间;主要污染物为COD和TN。其整体呈现Ⅲ和Ⅳ类水,其评价值在3.3~4.2mg/L之间。[结论]通过评价发现,黄河内蒙古段水质有逐渐恶化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外源污染的汇入。  相似文献   

15.
流经一座城市的河水质量的优劣直接反映了城市环境发展水平的高低。将模糊模式识别应用到河流水质评价中,能客观合理地评价河水的污染程度,精确地反映了水环境质量的状况。根据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共选取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氨氮等7个评价指标。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为依据,污染程度分为Ⅰ,Ⅱ,Ⅲ,Ⅳ,Ⅴ级。指标权重采用加权平均法进行确定,构建了水质评价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对浑河2006—2009年每年监测到的2月,4月,7月,8月,10月,12月份的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浑河污染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6.
沱江是长江上游的一个重要支流,其水质安全对维持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正常的生产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沱江流域1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的水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15个监测断面中,处于清洁状态的有6个,占40%;处于未污染的有4个,约占26.7%;处于轻污染和中污染的各有1个,分别约占6.7%;处于重污染的有3个,占20%。处于清洁和未污染的断面主要位于沱江流域的中游,其水质状况较好;处于中污染和重污染的断面主要位于沱江流域的上游和下游,水质状况较差。需要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尤其是对沱江上游和下游的治理,以确保沱江流域的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17.
嘉陵江一级支流西充河为四川省严重污染河流。经监测分析,2009年西充河水质被评为劣5类,主要污染物包括氨氮、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粪大肠菌群等。以西充河南充市段为研究对象,运用盲数理论测算,对比了西充河雷打石和拉拉渡2个断面2003—2009年的水质监测资料。2个断面的水环境容量值CODCr为637.01kg/d,NH3—N为0.76kg/d。2断面间的化学需氧量、氨氮超过水环境容量值(WCODCr=874.59kg/d,WNH3—N=116.34kg/d)分别是允许水环境容量的1.37和153倍。为了达到国家3级水质标准,西充河的治理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的人为污染对地表水环境所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本研究通过野外定点采样对浊漳河干、支流21个监测断面的COD、BOD5、石油类、挥发酚、NH3—N等项目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①浊漳河21个断面中,有18个断面的水质未能达到功能利用要求,其中9个断面水质属劣Ⅴ类;②浊漳河流域地表水体中石油类、NH3—N、COD、BOD5污染较为严重,其中石油类污染物在18个断面超标,超标倍数为4.8倍;③工业点污染源是造成浊漳河流域地表水体严重污染的主要因素;④城镇、工矿区居民生活污水以及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学肥料、农药等非点源污染也是造成研究区地表水体严重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研究区下一步地表水体治理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