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绒螯蟹三个种群形态判别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莱茵河野生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三个种群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判别研究。可数性状分析的结果表明,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莱茵河野生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三个种群,两两之间差异极显著。聚类分析的结果,把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和莱茵河野生中华绒螯蟹划为一组,日本绒螯蟹为另一组。判别分析建立起三者的判别函数,雌雄蟹判别的正确率分别为83.1%、91.9%。  相似文献   

2.
对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亲蟹选择的性状进行了分析,建议选用种质特征明显的亲蟹,如选用在长江中自然生长的或在草型湖泊人工饲养的大规格亲蟹,也可引进“侨居”海外的中华绒螯蟹作亲蟹,以提高亲蟹的种质质量。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各地掀起了人工养殖河蟹的热潮,长江水系蟹种因具有其它蟹种无可比拟的生长优势而成为广大养殖户的首选。一些初次养殖河蟹的养殖户,因蟹苗市场真假混杂、鱼目混珠而没有选购到正宗优质蟹种,遭受到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正确引导河蟹的人工养殖,本文就河蟹种质的外观鉴别方法作一介绍。 河蟹又叫螃蟹、毛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在分类学上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该属除中华绒螯蟹外,还有日本绒螯蟹、直额线螯蟹和狭额绒螯蟹三个种。中华绒螯蟹在我国分布较广,因栖息生态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四个种群,即长江水系种群、辽河水系种群、瓯江水系种群和闽江水系种群。适于人工养殖的中华绒螯蟹种是指规格在2g以上一秋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统称。  相似文献   

4.
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的生物学与养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的生物学与养殖技术的研究徐兴川张菁(湖北省鄂州市水产研究所436000)陈孟初高光明(湖北省黄冈市水产研究所随着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长江蟹)天然苗种的匮乏,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辽蟹)蟹种已开始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养蟹单...  相似文献   

5.
长江河蟹种质资源混杂对养蟹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的变化自60年代发现长江口的大眼幼体是长江中华绒鳌蟹的蟹苗以来,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种质资源发生了巨大变化。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长江蟹苗旺发,推动了全国河蟹增殖业的迅猛发展。长江河蟹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北起内蒙、辽宁,南至珠江口,西达新疆博斯腾湖,产量大、品质高。但好景不长,由于对长江口天然蟹苗和长江于流中的成蟹酷捕滥捞、江湖建闸以及水质污染等原因,1982年起长江中华绒螯蟹天然蟹苗资源骤然衰退,连续多年未形成成批产量,直至1990年,长江口蟹苗又突然旺发,据估计有3万kg,只因未能…  相似文献   

6.
辽蟹即产于辽河水系的中华绒螯蟹,近两年来在我县的养殖发展迅速。尤其是1993年年底至1994年春,辽蟹的养殖面积增加了上千亩,幼蟹投放量在万斤以上。通过近两年来辽蟹在本地的养殖情况,我们发现它的成活率、规格、效益都是相当不错的。在当前长江水系的中华绒螯蟹(简称长江蟹)苗种紧缺且价格昂贵的条件下,养殖辽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长江和黄河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黄河流域生长性能,本实验2021年3-11月在东营黄河口地区以长江和黄河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为实验对象,对两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和性腺发育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在相似或相同养殖环境下,养殖前期(3-5月),两水系中华绒螯蟹平均体质量变化无明显差异。但在养殖后期(7-9月)长江蟹雌体的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黄河蟹。两水系中华绒螯蟹特定生长率(SGR)和增重率(WGR)的变化趋势类似,长江蟹雌体在5-7月SGR和WGR均显著高于黄河蟹。(2)就生殖蜕壳而言,黄河蟹生殖蜕壳要提前长江蟹10~15 d左右,但两水系成蟹雌、雄个体生殖蜕壳高峰期相似,分别出现于8月底和9月初。(3)长江蟹最终成蟹规格显著大于黄河蟹,但黄河蟹成活率高于长江蟹,故两水系中华绒螯蟹的最终成蟹产量基本一致。综上,在黄河口地区养殖的长江蟹具有成蟹规格大,性腺成熟略晚等特点,而黄河蟹则具有性腺成熟较早,早上市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中华绒螯蟹“诺亚1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品种概况(一)培育背景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又称河蟹,主要分布在长江、辽河、瓯江三大水系,其中,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以个体大、肉质美、膏脂丰满而著称,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是非常重要的河蟹种质资源。然而,随着我国河蟹产业飞速发展、养殖产量成倍增长、养殖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河蟹主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了解不同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繁育数代后子代的生长性能和生殖蜕壳时间差异,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进行长江、黄河和辽河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人工繁殖并养殖至第三代(G3),系统地比较了长江、黄河和辽河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人工繁育子三代(G3)在成蟹阶段的生长性能、性腺发育及养殖效果.结果显示:(1)在生长性能方面,3个水系G3...  相似文献   

10.
正中华绒螯蟹"长江1号"(新品种登记号GS-01-003-2011)是由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历经10年5代选育而成,其基础群体是2000年11月从国家级江苏高淳固城湖中华绒螯蟹原种场收集、保存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中华绒螯蟹"长江2号"(新品种登记号GS-01-004-2013)是由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以2003年从荷兰引回的莱茵河水系中华绒螯蟹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青蛤(Cyclina sinensis),俗称黑蛤,铁蛤,圆蛤和牛眼蛤等,隶属于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异齿亚纲 (Heterodonta)、帘蛤目(Venerida)、帘蛤科(Veneridae),青蛤亚科(Cyclina),广泛分布于朝鲜,日本和中国沿海的滩涂及河口地区。青蛤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且受重金属污染程度较低,是我国南北沿海重要的养殖品种。本文首次从青蛤的生物学与渔业生态学两大角度,系统的综述了迄今为止有关于青蛤的大部分研究,肯定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也为今后有关青蛤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方向,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和生产提供较为丰富的参考材料,增进人们对青蛤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于2006年和2008年,向长江口放流了14尾携带弹出式卫星数据回收标志(Pop-up Archival Tag,PAT)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幼鱼,其中3龄和9龄中华鲟各6尾和8尾.放流后有9枚标志数据成功上传至ARGOS卫星,标志信息回收率达到64%.初步结果表明,中华鲟幼鱼放流后1个月内即进人海洋生活.进入海洋的中华鲟幼鱼在最长监测期的6个月内正常存活,分布于北起朝鲜西海岸,南至中国福建沿海的经度跨度为4°、纬度跨度为9°的沿海大陆架海域,最大徊游距离达到697 km.放流的中华鲟幼鱼呈现随意、迁曲的徊游特征.本实验结果初步证明了中华鲟PA7,标志放流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在河北秦皇岛山海关东姜庄贻贝养殖海区三年来的调查研究资料,概述了中华豆蟹对贻贝养殖的危害和繁殖习性,着重探讨了中华豆蟹的世代交替情况,并提出两项改变现有贻贝养殖周期以防止中华豆蟹危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图们江水系绒螯蟹的形态差异与遗传混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图们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种群现状,以图们江水系绒螯蟹为研究材料,将我国黄河和辽河水系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及日本本土的日本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us)作为参照对象,应用三种形态多元分析方法与STRUCTURE聚类分析方法,对它们的32个外部形态性状进行分析。判别分析显示,图们江群体的判别准确率最低(83.30%);主成分分析显示图们江群体的12个差异最大的表型性状均位于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之间,呈现为中间类型;传统聚类显示图们江水系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的形态差异最小;STRUCTURE聚类显示,图们江有60%的个体聚入日本绒螯蟹群体,而只有10%的个体聚入中华绒螯蟹群体,其余30%个体为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的中间类型。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图们江水系绒螯蟹为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分布的重叠区与混杂区,但其形态偏向日本绒螯蟹。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中华乌塘鳢对有关环境因子的耐受性及其生物学特性。中华乌塘鳢耐干露能力强,20h干露不死亡,耐温范为60.~35.0℃,耐盐范围为0~35‰,耐pH范围为6.5~9.0。中华乌鳢营穴居生活,体表能分泌很多粘液,繁殖季节雌雄配对,并具护卵行为。中华乌塘鳢是喜食鱼、虾、蟹、贝的肉食性鱼类,其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0.0000098L~(3.136082)。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太湖和荷兰的中华绒螯蟹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中华绒螯蟹两个群体(荷兰盐城湖和中国太湖)进行了检测,从4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4个对两群体进行扩增分析。结果为:14个引物共检测到100条清晰且重复性好的条带,分子量在200~2000bp之间,太湖和盐城湖两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Shannon多样性指数、Ne i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46%和44%、0.2195和0.1976、0.1446和0.1270,两群体的遗传距离为0.013。据此结果推断,中华绒螯蟹群体遗传多样性不高,种内群体间的遗传变异较低,其遗传资源亟待保护,同时验证了荷兰的中华绒螯蟹是从中国引进繁衍的推论。  相似文献   

17.
青蛤生物学及育苗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于业绍  王慧 《海洋渔业》1993,15(4):155-161
<正> 青蛤Cyclina sinensin(Gmelin)为亚热带种,是我国南北沿海习见的经济贝类,肉嫩味美,营养丰富。近几年由于生态环境日益破坏,加上人为的滥采酷捕,使青蛤资源急剧下降。为开发利用这一品种,农业部水产司于1987年把青蛤苗种培育作为重点课  相似文献   

18.
探究中华花鳅(Cobitis sinensis)的繁殖生物学特性,可为其人工增养殖和资源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在贵州境内舞阳河施秉段采集中华花鳅样本381尾,以鳞片作为年龄鉴定材料,将样本解剖后进行性别鉴定和性腺分期。结果表明,舞阳河中华花鳅体长(L)为58.9~100.2 mm,体重(W)为2.0~13.7 g,年龄在1~4龄。381尾样本中,性别不可辨样本有23尾,雄248尾,雌110尾,性腺发育至IV期最多。经肉眼观察发现,中华花鳅的精巢和卵巢均可分为6期,有70尾雌鱼性腺发育达到IV期,其绝对繁殖力(F)为542~2 865粒,体长相对繁殖力(FL)为6.6~28.6粒/mm,体重相对繁殖力(FW)为99.8~490.7粒/g;绝对繁殖力(F)、体长相对繁殖力(FL)均与体长(L)、体重(W)、净体重(W0)、性腺重(W1)、成熟系数(GSI)之间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体重相对繁殖力(FW)与性腺重(W1)、成熟系数(GSI)之间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实地调查发现,中华花鳅的产卵场主要在砂质底质、水质清新、水流较缓、水草丰富的浅水区,繁殖期为5-8月,繁殖高峰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上旬。研究显示,中华花鳅的繁殖力较低,繁殖高峰期时间较短,低龄化严重,亟需对其进行资源保护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业是我国水产养殖支柱产业之一。随着中华绒螯蟹养殖产业飞速发展,病害问题也愈加严重,并逐渐成为了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文就我国近年来中华绒螯蟹病害流行的态势、病害流行原因以及应对措施进行剖析,以期为推动该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吉进行扬子鳄养殖,通过体长、体重的测量和繁殖行为的观察总结,认为在扬了鳄的原始栖息地开展大规模人工养殖繁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