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陕西麦田土壤肥力与施肥现状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陕西省麦田土壤肥力和施肥状况,对2005-2009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30个县186 415个土壤数据和1 580个"3414"肥料试验数据以及农户抽样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西麦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4.3g·kg-1、69.0 mg·kg-1、18.5 mg·kg-1和148.4mg·kg-1,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分别提高了33.6%、40.8%、176.1%和6.8%。在2000年后,陕西省小麦氮肥(纯氮)、磷肥(P2O5)和钾肥(K2O)的投入量分别为183.0、109.5和21.0kg·hm-2,分别比20世纪80年代提高了69.4%、160.7%和1 300%。全省麦田土壤氮、磷素盈余12.0和51.0kg·hm-2,钾素亏缺115.5kg·hm-2。虽然陕西土壤含钾丰富,但为了延缓土壤钾素亏缺和进一步提高磷含量(麦田的磷含量保持在25~35mg·kg-1较合适),建议今后小麦生产中适当减少氮肥投入,增加磷钾肥投入。  相似文献   

2.
为了摸清赣北植棉区冲积洲地棉花常规施肥与配方施肥两种施肥方式下的氮肥、磷肥、钾肥的利用效率。通过田间大区对比试验取样检测植株中和土壤中的氮、磷、钾养分含量测算肥料利用率。结果表明:常规施肥方式下的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当季利用率分别为23.47%、10.68%和27.45%,测土配方施肥方式下的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当季利用率分别为41.26%、12.08%和31.4%,棉花测土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的氮肥、磷肥和钾肥当季利用率均提高明显。  相似文献   

3.
皖东至县2012年棉花3414肥料效应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安徽省东至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工作安排与土壤肥力水平情况,在棉花主产区大渡口镇的缺氮高磷中钾棉田进行了"3414"14个处理不设重复的肥料试验。结果表明:在东至县缺氮高磷中钾棉田获得最佳皮棉产量1645.5 kg/hm2的优化施肥方案是N为350.70 kg/hm2、P2O5为30.00 kg/hm2、K2O为180.00 kg/hm2。通过试验确定了项目区主要土壤类型与主推作物品种的各个施肥单元和氮磷钾施肥配比,为东至县棉花测土配方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3414"肥效试验设计,研究了测土配方施肥对苎麻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氮、磷、钾肥的肥料效应,提出了肥料效应函数模型,获得了最佳经济施肥量、最高产量施肥量。  相似文献   

5.
赣北棉花高产栽培施肥效果评价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的棉花生产中,棉农一直凭经验施肥,缺乏科学性,习惯于大量施用氮肥,轻施或少施磷、钾肥,致使氮、磷、钾营养元素失衡。为提高肥料在棉花增产增效中的作用。2008年在彭泽县芙蓉墩镇进行了棉花高产栽培施肥效果评价试验,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棉花高产栽培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福清市中稻上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和缺素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处理的水稻籽粒和秸秆氮磷钾含量均高于缺素处理,提升了结实率、千粒重、晒干率、有效穗等产量构成因子,水稻产量最高,且极显著高于缺氮处理.福清市中稻氮肥肥料利用率为40.47%,磷肥利用率为19.51%,钾肥利用率为66.70%.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永州市零陵区早稻杂交品种的施肥规律,以陵两优26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早稻生育进程、产量性状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用氮、磷、钾肥使早稻返青期和分蘖期推迟,而成熟期提前,并影响水稻株高和结实率;合理适量的氮磷钾配合施用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增产167 kg/hm2,增产率为2.42%,氮、钾肥利用率分别提高6.7%、13.3%。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测土配方施肥提高氮肥、磷肥和钾肥利用率。[方法]通过2013—2014年度油菜田间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对比试验,探讨常规施肥下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利用率现状和测土配方施肥提高氮肥、磷肥和钾肥利用率的效果。[结果]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为:N 10.25个百分点、P2O50.4个百分点、K2O 2.09个百分点。[结论]测土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长期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黄土高原黄绵土区长期施肥的效应,以1981年设置于甘肃天水黄绵土上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长期(1981-2013年)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和肥料表观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氮肥或有机肥对冬小麦的增产作用不明显,化肥配施或化肥与有机肥配施的增产作用显著.氮磷钾配施有机肥(MNPK)下,冬小麦平均产量最高,达到5 069 kg· hm-2,较对照(不施任何肥料)提高了173.41%,对冬小麦产量的贡献率为62.60%;地上部氮、磷、钾携出量均最多,分别为141.13、16.86和123.69 kg· hm-2,较对照分别提高了239.42%、218.11%和237.31%;氮、钾肥表观利用率最高,分别为55.68%和76.43%.磷肥表观利用率以氮肥配施有机肥最高,为19.57%.肥料单施不利于提高其利用效率,化肥配施有机肥后氮、钾表观利用率较不配施有机肥降低.因此,农业生产中肥料合理配施才是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湖北江北农场小麦肥效试验与施肥推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小麦测土配方施肥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以小麦品种郑麦9023为试验材料,通过在江北农场五个分场布置小麦"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了氮、磷、钾肥对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小麦的增产效果明显,小麦施用氮肥的增产效果最好,磷肥次之,钾肥最小,相应增产率为17.5%~69.5%,纯增收入为917.2~2 464.1元·hm-2。通过配置三元二次和一元二次肥效模型,结合田间试验实际情况,确定小麦的最佳施肥量为纯N 140~160kg·hm-2,P2O550~60kg·hm-2,K2O 50~60kg·hm-2。  相似文献   

11.
采用整体挖掘冲洗法和图像扫描分析方法,研究瓜棉套作模式下棉花根系在水平0~40 cm、垂直0~80 cm土壤范围内的动态分布及根系特征参数。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苗期根系主要分布在0~5 cm,蕾期在0~15 cm,花铃期至吐絮期在0~20 cm;垂直方向上,苗期根系主要分布在0~10 cm,蕾期在0~20 cm,花铃期在0~30 cm,吐絮期在0~40 cm。套作棉苗期和蕾期总根长和根表面积小于单作棉,至吐絮期超过单作棉;套作棉苗期和蕾期根总体积小于单作棉;套作棉蕾期和花铃期根系干物质质量小于单作棉。套作棉蕾期、花铃期、吐絮期根系干物质质量与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以39份黄河流域棉区品种(品系)为材料,对黄萎病病指、铃重和单株铃数等12个农艺性状与棉铃黑果病的3个病害指标(单株黑果铃数、病株率和单株黑果铃率)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株黑果铃数是棉铃黑果病的核心指标;每个指标的决定性因子均有6个,育种家可利用所建立的该病害3个指标的回归方程在正常年份对其发生情况进行有效预测;多数农艺性状对该病指标的影响以直接效应为主,其中黄萎病发病率、铃重、单株铃数、株高、单株果枝数和霜后花率的影响较大,且同一农艺性状对该病3个指标的效应正负相同。在棉铃黑果病抗性育种中,可在保持原有株高和霜后花率基本不变情况下,适当提高棉花黄萎病抗性、铃重、单株铃数和果枝数。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棉花田间棉盲蝽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抗虫棉种植面积的增大,棉盲蝽近几年来演变为棉花上的主要害虫,并且其发生和为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简述了近年来我国棉盲蝽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棉盲蝽发生日趋严重的原因、发生程度的特点、防治策略、防治指标与防治适期,以及简单介绍了防治棉盲蝽各种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为棉田棉盲蝽的防治技术及治理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新疆早熟植棉区机采棉和手摘棉纤维品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分析机采棉和手采棉的纤维品质,发现新疆早熟植棉区机采棉纤维长度较手摘棉差1mm,断裂比强度较手摘棉差1.08cN·tex-1,短纤维率高于手摘棉,棉花主体品级为3级,较手摘棉低1级。由此提出在新疆早熟植棉区应加强断裂比强度高、纤维长、马克隆值适中的机采棉品种选育,以提升新疆早熟植棉区机采棉纤维品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江汉平原棉花生产轻简化实践,分析了当前江汉平原棉花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近年来该区轻简化(机械化)实践情况和发展棉花生产轻简化有利环境,提出了"集中种植、产业化经营、科技带动、市场保障、政府引导"等适合江汉平原棉花轻简化发展的举措。  相似文献   

16.
通过阐述鄱阳湖棉区棉花生产的现状,分析棉花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机械化与轻简化的优势,描述了鄱阳湖棉区棉花生产中发展机械化与轻简化的意义与应遵循的原则,介绍了适合鄱阳湖棉区应用的机械化与轻简化技术,最终提出了鄱阳湖棉区棉花生产的机械化与轻简化发展模式,以利于鄱阳湖棉区加快棉花生产机械化的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7.
3种除草剂对棉田杂草的防效及对棉花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3种不同除草剂不同用量对棉花影响,发现3种不同类型的除草剂对棉花性状均有危害,建议适时适量安全使用除草剂,降低除草剂对棉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棉花萎蔫综合症是山西地区发现的新病害。本文归纳了该病害的发生期和病株分布、株型、顶部叶片、幼蕾脱落、开花结铃,病铃色泽、硬度、吐絮、纤维品质、种子等的特征,初步研究,病株和病子分离不到致病性真菌,且播种病株种子不一定引发该病害。与棉花其他主要病害如枯萎病、黄萎病、铃病类及红叶茎枯病症状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为了降低植棉的劳动强度和节本增效,黄冈市农业科学院改棉麦套作为棉麦连作,发展和创新了适合本区域的棉麦连作两熟种植模式,通过秸秆全量还田实现养分归还,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减少劳动用工,实现棉花小麦减投不减产。分析了棉麦连作的优势,提出了发展棉麦连作模式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江苏沿海棉区地处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是全国重要的产棉基地,而棉花种植却主要靠人工操作。近年来劳动力价格上升很快,迫切需要提高棉花机械化的水平,否则沿海棉区很可能会逐渐萎缩乃至消失。随着中国农机行业的发展,在棉花生产过程中的整地、播种、中耕、施药、追肥等环节都已完全可以通过机械化作业完成,但棉花采摘收获机械化乃是瓶颈。通过对江苏沿海棉区棉花的种植现状和发展棉花机械化种植的外在条件与限制因素分析,提出了以品种适应机械和机械适应品种两条途径的机械化种植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