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定向栽植模式下冠层结构及光能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栽植模式下玉米冠层光能利用情况的差异和定向栽植方式的增产机理,以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和半紧凑型玉米品种吉单50为试验材料,设置定向播种、随机播种、定向移栽、随机移栽4种栽植模式,测定其玉米冠层结构参数、群体内不同高度不同时间的光合有效辐射量等参数。结果表明:吐丝期最大冠层形成时两个品种叶片垂直分布比例存在差异,且不随栽植方式改变而改变。其中,上午时段(10:00~10:15)定向播种和定向移栽的群体有效光能截获率分别比随机种植模式增加10.60和23.50个百分点,但定向种植模式玉米群体的中部光合有效辐射下降快,而群体底部可保证一定的透光率;在机械许可的情况下,定向栽植能够建立合理冠层结构,有效利用光能,为高产栽培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13 333、16 667、22 222、33 333和66 667株·hm~(-2)5个栽植密度,解析栽植密度对杜仲单株生长指标及单位面积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影响,为杜仲短周期矮林模式栽植密度设置提供依据。杜仲单株的分枝数、基径、单株叶片数量、单位面积叶片质量等生长指标与栽植密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叶面积指数与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单株叶干质量、单株皮干质量、单株杆质量与栽植密度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单位面积叶生物量、皮生物量、杆生物量均与栽植密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栽植密度66 667株·hm~(-2)的平均叶面积指数达到7.98,单位面积的叶、皮和茎干的生物量为6 864.84、1 605.73、11 445.30 kg·hm~(-2),分别是栽植密度13 333株·hm~(-2)的2.5、2.8、2.7倍。试验结果表明为获得更高的产量,短周期杜仲矮林栽培模式应选择更高的栽植密度(66 667株·hm~(-2))。  相似文献   

3.
种植方式对玉米单株叶片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探讨种植方式对玉米单株叶片光合能力和产量的影响,以先玉335为试材,在田间试验条件下,设宽窄行种植和均匀垄种植两个处理,测定了玉米单株全部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以及产量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方程式模拟计算出宽窄行种植单株叶片净光合速率最高值较均匀垄种植高8.0%。同时,出现最高净光合速率的玉米叶片位置有所降低,均匀垄种植净光合速率最高出现在可见绿叶第9.9片叶上,而宽窄行种植出现在可见绿叶第9.5片叶上;两种种植方式玉米单株纵向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均呈"M"型趋势,宽窄行种植第9叶、第10叶和第11叶叶绿素含量较均匀垄种植分别高10.07%、8.88%和10.06%;从产量水平来看,两种种植方式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定向播种技术对玉米冠层光资源利用及增产的效应,设计了玉米种子不同入土方式以及不同品种移栽入土的试验,研究了玉米生育期叶片空间布局,冠层光能时空分布特征及产量性状,结果表明使玉米叶片垂直于垄向,即胚面平行于地面且朝上,种子长轴方向垂直于垄向的种子入土方式,或使叶片伸展方向垂直于垄向的定向移栽处理可以提高生育期群体对光能的截获,达到光能优化配置在玉米群体穗位层及以上部位,促进玉米叶片光合生产,提高百粒重,玉米增产5%~9%。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玉米播种前期准备、玉米单株育苗定向移栽技术、玉米单株育苗定向移栽高产的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6.
玉米种子定向入土方式与叶片空间分布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玉米定向叶片分布群体构建的可行性,为播种机械设计提供理论依据,选择紧凑型的先玉335(75 000株·hm-2)和平展型的吉单50(55 000株·hm-2)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种子定向入土方式,测定玉米生长过程中玉米叶片的叶基方位角及果穗方位角,对种子定向入土方式和玉米叶片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A)胚面平行于地面且朝上,种子长轴方向平行于垄向,种尖朝北;(B)胚面平行于地面且朝上,种子长轴方向垂直于垄向,种尖朝东;(C)胚面垂直于垄向且向北,种尖朝下;(D)随机播种。所有处理均为南北行向种植。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密度下,种子定向入土方式对玉米基部叶片的定向效果明显,但在玉米中上部,叶片的定向率减小,相邻叶片间的夹角未表现出差异。在不同处理中,使叶片垂直于垄向的种子入土方式为处理B,即胚面平行于地面且朝上,种子长轴方向垂直于垄向。因此,通过玉米种子定向入土方式的选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玉米叶片空间的有序排列。  相似文献   

7.
玉米与大豆、芸豆套种,多采用直播方式,每667平方米(1亩)产量350~400千克.通过采用玉米育苗单株定向栽培技术,每667平方米玉米产量达到600~650千克,大豆、芸豆产量分别增产10%以上.该技术荣获贵州省毕节地区科技进步奖.  相似文献   

8.
通过连续翻压绿肥配合化肥减量开展大田试验,探究其对玉米养分积累、生长状况、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实现绿肥综合利用技术在贵州黄壤上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6个处理:不翻压绿肥、不施化肥(A1);100%化肥(A2);绿肥+100%化肥(A3);绿肥+85%化肥(A4);绿肥+70%化肥(A5);绿肥+55%化肥(A6)。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结果表明,贵州黄壤区化肥减施配合翻压绿肥在玉米生产中有效可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提高玉米产量,改善玉米籽粒的养分状况。其中,第1年翻压绿肥配合化肥减量处理(A2~A6)与A1处理相比,拔节期玉米叶、茎钾素含量分别提高46.68%~115.04%、153.11%~298.19%,抽穗期玉米叶、茎钾素含量分别提高53.36%~86.89%、24.49%~47.56%,成熟期玉米叶、茎钾素含量分别提高116.70%~206.13%、47.41%~130.01%;翻压绿肥配合化肥减量处理A2~A6可显著提高玉米单株茎叶干质量、单株玉米棒干质量以及玉米籽粒产量。第1年,与对照处理A1相比,A2~A6处理玉米单株茎叶干质量,A3、A5处理单株玉米棒干质量差异显...  相似文献   

9.
从玉米定向生长与栽培原理入手,对国内外定向种植机械化现状进行综述;针对研究现状,分析我国玉米定向种植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机械化定向种植涉及的运动控制和批量识别等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定向栽植技术具有高产、防病等诸多优点,但目前玉米定向栽植技术多依赖人工操作,费时费力且难以大规模机械化推广;玉米机械化定向种植方面的研究多倾向于定向播种机构的设计,少有玉米粒群定向整列的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就目前玉米机械化定向种植现状,提出应采用多元技术手段开展玉米粒群批量整列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玉米耕作面积趋于饱和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单产,是玉米种植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玉米一窝双株栽培,是在常规单株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拉开栽培行距,每穴栽植两株玉米,以密植达到增产目的的种植技术。玉米亩种植密度在5500以上时,宜推广宽等行单株栽培方式;667m2种植密度在5500以下(含5500株)时,宜推广宽等行、宽窄行双株栽培方式,可以获得玉米高产。  相似文献   

11.
玉米直播定向密植栽堵技术,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农业技术人员在推广玉米纸袋育苗定向移肢的过程中,针对早地面积大、纸袋育苗定向移栽推广范围受限制的实际,摸索出来的一项玉米丰产栽培新技术.该技术通过人工定向摆籽,使玉米苗出土后叶片顺朝一个方向生长,改善通风透光,增强光合作用,达到增产的目的.这种栽培方法,既保持了育苗移栽定向密植的优点,又克服了育苗移栽受水源、地形条件限制,育苗后移栽期与雨季难以吻合的缺点,而且花工少,成本低,增产效果显著,比育苗移栽每667平方米省工8~10个,比常规栽培增产30%~50%.  相似文献   

12.
【目的】阐明玉米-大豆带状间作下大豆植株冠层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光环境变化规律,明确种植密度对间作大豆叶片光合特性、产量形成及茎秆抗倒的影响,为构建寡日照地区间作大豆合理群体密度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研究以大豆(川豆-16)和玉米(正红-505)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主因素为种植方式,设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和大豆带状单作2个水平,副因素为大豆的3个种植密度(PD1=17株/m2,PD2=20株/m2,PD3=25株/m2),研究种植密度对间作大豆冠层内部光环境变化、叶片光合特性、植株生长动态、田间倒伏率及产量构成等的影响。【结果】2年结果表明,在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系统中,大豆生长中后期受高位作物玉米遮荫和自荫性增加的影响,其植株群体冠层内部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叶面积指数(LAI)、叶片光合能力、分枝数及产量显著降低,但受玉米影响的程度因大豆种植密度的不同而不同。在间作模式下,PD1和PD2处理的大豆植株群体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比PD3处理分别增加了45.4%和24.8%,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了46.1%和12.3%,单株有效荚数分别增加了53.2%和27.2%,单株分枝数分别增加了270.4%和140.9%,田间倒伏率分别降低了50.3%和19.3%。相关性分析发现,间作大豆的田间倒伏率与冠层内部光合有效辐射、叶片净光合速率、茎秆抗折力、茎叶干物质比、单株分枝数及单株有效荚数呈显著负相关,与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单株无效荚数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模式下,20株/m2的大豆密度(PD2)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群体冠层内部光环境,降低植株田间大豆倒伏率,增加光合产物积累,从而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13.
玉米套种马铃薯是一种新型立体高效栽培模式,这种模式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利用光、热、水等自然资源,发挥玉米与马铃薯之间的互利互补作用,解决了玉米栽植中通风透光问题,提高玉米及马铃薯产量,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玉米套种马铃薯模式的推广促进了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增加了产量,提高了农民收入。本文从选种、套种模式、单株育苗定向密植、测土配方施肥、隔行去雄等方面介绍了昭阳区高产创建示范样板大春一季平方米产超吨粮的综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玉米套种马铃薯是一种新型立体高效栽培模式,这种模式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利用光、热、水等自然资源,发挥玉米与马铃薯之间的互利互补作用,解决了玉米栽植中通风透光问题,提高玉米及马铃薯产量,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玉米套种马铃薯模式的推广促进了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增加了产量,提高了农民收入。本文从选种、套种模式、单株育苗定向密植、测土配方施肥、隔行去雄等方面介绍了昭阳区高产创建示范样板大春一季平方米产超吨粮的综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以玉米为试验材料,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苗期调亏灌溉对玉米植株性状、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苗期轻度、中度、重度调亏处理株高、茎粗、单株叶面积、单株冠风干重和单株根风干重均低于对照;但根冠比、根长高于对照。在子粒灌浆期测量光合速率,苗期轻度、中度调亏光合速率高于对照,苗期重度调亏光合速率低于对照,但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对照。苗期中度调亏增产1.90%,苗期轻度、重度调亏分别减产1.47%和6.58%。苗期土壤持水量在田间持水量的50%以上时,起到蹲苗促根生长的作用,对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可以考虑不灌。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施用方式对超高产玉米叶片保护酶活性变化规律的影响,为玉米超高产模式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超高产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在氮肥总量一定的条件下,按分配比例不同设6个处理:N1.底肥100%;N2.底肥80%,拔节期追施20%;N3.底肥80%,拔节期追施10%,吐丝期追施10%;N4.底肥60%,拔节期追施40%;N5.底肥60%,拔节期追施30%,吐丝期追施10%;N6.底肥60%,拔节期和吐丝期均追施20%,研究氮肥不同比例分期施用对玉米产量、叶片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叶绿素(Chl)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N6处理玉米产量最高,N2处理玉米产量最低,N6处理比N4、N1、N2处理分别增产7.3%,10.2%,11.1%。在灌浆期以前,各处理叶片叶绿素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灌浆期以后,N6、N5处理叶片叶绿素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N4、N1、N2处理。在吐丝期以前,各处理叶片保护酶SOD、POD、CAT活性及MDA含量差异不显著,吐丝期以后N6、N5处理的叶片保护酶SOD、POD、CAT活性显著高于N4、N1、N2处理,而MDA含量则显著低于N4、N1、N2处理。【结论】氮肥不同比例分期追施使玉米叶片生育后期保护酶活性增强,延缓了玉米叶片的衰老速度,提高了产量。氮肥最佳施用模式为60%作底肥,拔节期和吐丝期均追施20%,玉米产量最高可达14 852.2 kg/hm2。  相似文献   

17.
单株限域定量施肥实现夏玉米一次性施肥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的施肥方法,根据夏玉米生长发育对不同养分的需求量,把单株玉米生长所需的氮、磷、钾肥料与土壤混匀后装入一次性塑料杯,将装有肥料和土壤的杯子置于耕层土壤中适宜的位置完成一次施肥,减少夏玉米的施肥次数。采用大田试验,在河南南阳研究单株限域定量施肥和常规分次施肥对夏玉米产量、夏玉米生长后期植株体内氮代谢水平、养分积累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等指标的影响。单株限域定量施肥比常规分次施肥处理夏玉米产量增加1.7%,氮肥农学效率提高0.5 kg/kg,氮肥利用率提高2.1百分点,生育后期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分别比常规分次施肥处理提高8.01%、3.4%。单株限域定量施肥处理植株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干物质量、谷氨酰胺合成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与常规分次施肥效果相当,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有所提高,表明该施肥方法能够实现一次性施肥兼顾高产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8.
玉米育苗单株定向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与大豆、芸豆套种,多采用直播方式,每667平方米(1亩)产量350~400千克。通过采用玉米育苗单株定向栽培技术,每667平方米玉米产量达到600.650千克,大豆、芸豆产量分别增产10%以上。该技术荣获贵州省毕节地区科技进步奖。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6种不同施肥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高氮复合肥、控释复合肥、NPK优化配比处理能够增加植株茎粗和绿叶数,提高千粒重和单株生产力,显著提高玉米产量,高氮复合肥和控释复合肥的优势更为明显,分别较NPK优化配比处理增产4.5%、2.5%,较单施氮肥处理增产13.9%和11.7%,较不施肥处理增产28.0%和25.5%。可见,施用高氮复合肥、控释复合肥是鲁西南夏玉米进一步简化高效栽培的肥料调控方向。  相似文献   

20.
我们对不同播期对夏玉米间作的芸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4个播期,研究不同播期对夏玉米间作的芸豆的主蔓长、叶片数、单株干重、单株结荚重、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讨论播期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夏玉米同期播种和延后10d播种处理,芸豆主蔓长、绿叶叶片数、单株干重、单株结荚重、产量和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延后20d和30d。其原因是早播提高了芸豆主蔓长、绿叶叶片数、单株干重和单株结荚重.有利于提高产量.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夏玉米播后10d播种芸豆获得的产量最高,效益最好.是适宜推广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