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应用复合材料的理论,对纤维缠绕圆柱壳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壳体在轴向压缩下的临界载荷的算法。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具有环向贯穿脱层圆柱壳的屈曲问题.首先基于Donnell薄壳理论和初始后屈曲理论的相邻平衡准则,建立了复合材料脱层圆柱壳的屈曲微分方程以及相应的边界条件、位移连续条件和力平衡条件.然后采用分离变量法对方程求解,讨论了脱层大小、深度、位置以及复合材料纤维铺层方向对脱层圆柱壳屈曲载荷的影响.结果表明:脱层长度越大、越靠近壳的外表和壳的轴向中心,结构的屈曲载荷越低;另外,对复合材料脱层壳而言,纤维铺层方向对结构屈曲载荷的影响也较大.  相似文献   

3.
对弹性地基上轴压和侧压圆柱壳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壳体在弹性地基上的临界载荷的新算法。  相似文献   

4.
脱层是复合材料最常见的损伤之一,它将导致结构提前失效.本文应用模态分析法研究了具环向贯穿脱层圆柱壳的轴对称屈曲问题.基于线弹性理论,建立了正交铺设脱层圆柱壳的轴对称屈曲微分方程、边界条件、位移连续务件、弯矩与剪力的平衡条件及相容条件.对方程进行求解,得到了脱层长度和深度对屈曲载荷的影响,并通过算例与已有文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对背角无齿蚌稚蚌阶段的形态变化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并详细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背角无齿蚌稚蚌发育过程可分为贝壳增厚期、壳顶突出期、两翼形成期和背角生长期4个阶段.刚脱落的稚蚌平均壳长242.57 μm,在水温为29.0~33.0 ℃的条件下,经过40 d 的生长和发育,进入幼蚌阶段,此时平均全长达12.07 mm,其形态特征与成体相似.背角无齿蚌稚蚌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壳顶位置的变化.在稚蚌发育过程中,壳长生长速度、贝壳性状间的比例关系并不相同.贝壳增厚期的壳长日增长率最高;壳高/壳长比例从稚蚌刚脱落时逐渐减小,到晚期又逐步增加;壳顶前端壳长/壳长的比值在贝壳增厚期逐渐增加,随后又减小,并逐渐与成体的比例接近.对背角无齿蚌稚蚌生长特性的研究表明:壳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 = 370.11-32.66t+14.27t2-0.15t3(r= 0.976).  相似文献   

6.
球形沉子在水中沉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研究,探讨了球形沉子在水中自由下沉时的沉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沉子在水中自由沉降时,为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趋近于零;沉降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趋近于恒定值;随沉子质量的增加,沉降速度呈增加趋势,但速度的变化率逐渐减小;沉降深度随时间的增加而趋于直线性增加。  相似文献   

7.
利用FLUENT流体力学软件,采用RSM模型对矩形截面螺旋管道紊流流动中的二次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表明,矩形螺旋管道不同管轴半径连接断面上明显出现一对二次涡,且两个二次涡位于中心略微偏向外边壁,其结果与目前所研究的二次涡所在位置有区别;而且随着雷诺数的增大,二次涡的位置变化不大;随着管道曲率的增加,二次流强度逐渐增大,而随着雷诺数的增大,二次流强度却有所减小。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研究积雪融化过程中,积雪持水能力与融雪水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选取积雪密度、深度和辐射能量3个因素,采用室内模拟融雪试验,对试验数据进行极差分析与线性回归分析,得出辐射能量对不同积雪密度和深度积雪持水能力与融雪水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积雪持水能力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密度从100kg·m~(-3)增大到300kg·m~(-3)时,产流时持水能力从46.22减小到13.61,减小约3.4倍,同时产流前、后持水能力变化率也呈现减小趋势。融雪水量随积雪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深度从5cm增大到25cm,产流时融雪水量从1.58mm增大到10.70mm,增大约6.8倍。积雪深度对二者变化影响较小。辐射能量与积雪持水能力和融雪水量的相关性不显著,但对二者变化影响较为明显。积雪密度是影响持水能力的主要因素,且3种因素对积雪持水能力的影响强度分别为:积雪密度积雪深度辐射强度。积雪深度是影响融雪水量的主要因素,且3种因素对融雪水量的影响强度分别为:积雪深度积雪密度辐射强度。积雪密度与深度主要通过影响雪层间孔隙度、雪粒间毛管力以及融雪水类型而影响积雪持水能力与融雪水量。能量通过改变积雪特性进而影响积雪持水能力和融雪水量。  相似文献   

9.
基于数值模拟的单锚张纲张网水动力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开展单锚张纲张网渔具结构优化、渔获性能评价研究,使用数值计算方法对其水动力特性和形状进行模拟。根据田内准则将中国东海近海渔业生产中常用的单锚张纲张网(230 m×180 m)按大尺度比为25和小尺度比为3.95缩小,然后使用集中质量法对模型张网进行离散化处理,并对网目进行群化。建立拓扑结构,在此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单锚张纲张网数学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网具从初始状态到稳定状态的时间随流速的增加而减小;当流速较小时,网口水平和垂直扩张较好,随着流速的增加,网口两侧网衣垂直扩张逐渐减小,上、下纲中部高度未见明显减小,但后坠程度逐渐增大,网具纵向拉伸逐渐增大,网口的宽度明显减小,而网口高度略有下降;网具各部分网衣的缩结系数从网身到网囊逐渐减小,且随着流速的增加而减小;网具的总阻力(F)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且与流速(v)呈F=480.1×v1.722的关系;网具上纲和下纲两端结附网线张力载荷较为集中,且随着流速的增加,集中载荷分布趋势愈加明显。研究表明,通过数值模拟分析网具的总体扩张和阻力,掌握张网网具各部分网衣和纲索的张力载荷分布,以及随流速的变化情况,分析网具的受力均匀性和结构合理性,了解各部分网衣的横向扩张情况,这对于分析网具整体选择性、滤水性和渔具的导鱼性等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采空沉陷区管道在地表变形的作用下会产生较大的应变,导致管道拉裂或屈曲失效,因而建立了三维连续型位移采空区管道应变数值计算模型,该模型使用非线性壳单元模拟管道,非线性弹簧模拟管土间相互作用。基于有限元模型,分析了管道应变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随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连续型采空沉陷作用下管道会产生与地表一致的垂向位移,管道内弯曲应变远小于轴向应变;采空沉陷区管道的轴向应变随着覆岩岩性硬度的增强而增加,随着走向长度、开采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煤层采厚对轴向应变几乎没有影响;管道内压、管道埋深、管土间摩擦折减因数的增加均会导致管道轴向应变的增大,增加管道壁厚能够有效减小管道的轴向应变。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颗粒饲料力学特性,采集饲料企业生产的猪、禽和水产三大类配合饲料作为试验样品,对单颗粒饲料分别进行了轴向压缩、径向压缩和剪切试验。在三种不同的测试方式下水产配合饲料极限强度最大,禽配合饲料次之,猪配合饲料最小;随着长径比的增加,径向压缩极限抗张强度和剪切极限抗剪强度变化不大,轴向压缩极限抗压强度随着长径比的增加有减小的趋势;配合饲料的极限强度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均存在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极限强度存在最大值;饲料类别、测试方式和含水率对极限强度有显著影响。采用Design-expert设计响应曲面法,得到目标载荷和保压时间与含粉率之间的响应曲面关系。结果表明,颗粒配合饲料的含粉率与载荷和保压时间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目标载荷和保压时间对含粉率均有显著影响,且载荷比保压时间对含粉率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高金权  张贞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222-15224,15230
[目的]探讨紫色土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程度.[方法]以果园、菜地和麦-玉-苕3种典型的种植模式为例,采取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了3种种植模式下土壤肥力的差异,并且进行土壤肥力评价.[结果]土壤有机质在同一种植方式上均表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同一土层厚度上均表现出果园>麦-玉-苕>菜地的规律;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和氮、速效磷、有效钾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有效铜、锌、铁、锰含量均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以有效锌含量在不同种植模式之间变化幅度最大;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土壤肥力状况总体表现出果园>菜园>麦-玉-苕的规律.[结论]该研究可为培肥地力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北方稻田生态系统养分渗漏规律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1994~ 1 996年开展了 5种不同模式水稻田生态系统主要养分 N、P、K在整个生育期间随渗漏水淋失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模式的水稻田生态系统中 ,淋失的 N素养分主要以 NO- 3- N为主 ,NH+ 4 - N淋失仅占很少部分 ,并且随着深度的增加 ,NO- 3- N的淋失逐渐增大 ,而NH+ 4 - N的淋失则逐渐减小。淋失的 P、K养分量很小 ,且随深度的变化其变化量亦不大  相似文献   

14.
针对月牙形磨损套管,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研究了磨损套管外壁的应力变化规律,包括磨损套管外壁最大MISES应力出现的位置、磨损处外壁应力(周向应力和MISES应力)随磨损深度的变化以及钻杆接头半径对爆破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磨损套管外壁的爆破点位于剩余壁厚最薄处;当内压力一定时,随着磨损深度的增加,周向应力和MISES应力的变化曲线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爆破状态下,钻杆接头半径的大小变化对磨损套管外壁壁厚最薄处的MISES应力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鄱阳湖三江口柱状沉积物氮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王毛兰  艾永平  周文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086-18088
研究了鄱阳湖三江口柱状沉积物中各形态氮的垂直剖面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柱状沉积物中TN随深度变化范围为480.0~1900.0μg/g,其含量随深度变化表现为3种分布类型:随深度逐渐减小型、随深度逐渐增加型和两端含量低中间高型。NH_4~+-N含量变化范围为8.7~37.1μg/g,NH_4~+-N在沉积物中的含量随深度增加呈总体增加趋势;NO_3~--N含量较低,其变化范围为0~15μg/g,随深度变化其含量变化不明显。其中,NH_4~+-N与TOM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NH_4~+-N与NO_3~--N以及TN与TOM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绕管式换热器具有耐高压、运行平稳、流体适应性强等优点,研究绕管式换热器的传热特性对提高其设计制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归纳总结了绕管式换热器的几何模型、壳侧传热模型和管侧传热模型,计算了不同雷诺数工况和不同结构特征换热器的壳侧结构因子和管侧传热系数,分析了传热特性随结构参数变化的规律,从而提出了设计制造过程中确定结构尺寸的指导性建议。结果表明:降低垫片厚度,减小绕管径向间距,能够显著增强壳侧传热效果;使用小口径绕管,减小芯体直径和缠绕直径,有利于管侧换热;减小缠绕角度和绕管轴向间距对换热的增强效果有限,但能降低换热器高度,便于运输和安装。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毛乌素沙地南缘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差异性及垂直分布特征,对5种林龄樟子松林地的土壤含水量、容重、孔隙度、土壤持水状况等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林龄和土层深度均可影响樟子松人工林地土壤物理性质;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和最大持水量呈现为先减小后增大趋势,蓄水量和容重总体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总孔隙度呈现为减小趋势;随着林龄的增加最大持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容重逐渐减小,含水量和蓄水量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变化过程。总体来看,樟子松随着林龄的增长,林地中土壤容重与持水性能均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参照卫星驱动机构使用的C36018固体润滑角接触球轴承,建立了三维模型,借助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固体润滑滚动轴承进行显式动力学仿真分析,得到了不同转速和轴向力下轴承各部件的动态接触应力及滚珠和内圈的运动状态,并与无涂层润滑条件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轴向载荷增加,轴承各个部件的应力幅值都有所增大,滚珠和保持架开始转动所需的时间缩短;转速增加,接触区域应力峰值变化频率增大,但对应力幅值的影响很小;具有固体润滑涂层的滚道接触面,在与滚珠发生接触时,涂层发生弹性变形,接触面积增大,接触应力减小,可以有效地保护轴承.  相似文献   

19.
樟子松节子的大小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树龄、不同密度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golic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6块标准地中30株样木树干解析和节子剖析数据,揭示节子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规律,分析不同林分条件下节子分布规律的变化。结果表明:节子直径的垂直分布趋势是从伐根到大约树高的45%处逐渐增加,然后向上逐渐减小,但减小趋势趋于平缓;节子的水平分布服从均匀分布;不同林分条件下,樟子松节子的垂直分布状况不相同,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节子直径的最大值逐渐减小,而且最大节子在树干上的位置也逐渐升高;随着林分树龄的增大,节子直径的最大值也逐渐增大,但是最大值出现的位置不变。节子直径最大值可以通过林分密度、胸径和枝下高建立的模型来描述;节子的频数分布呈现正态分布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矩形加筋圆柱壳轴压屈曲承载力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薄壁圆柱壳结构在轴压作用下容易发生屈曲失稳的问题,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提供的APDL进行二次开发,建立加筋圆柱壳结构的优化模型,采用序列线性规划法对蒙皮厚度和加筋尺寸进行优化。将优化后的力学性能与等体积无加筋圆柱壳承载力的数值解及解析解进行比较,得到加筋圆柱壳的合理布筋,以及7种纵向和环向加筋数量算例的优化结果。结果表明:在加筋比较稀疏或比较密集的情况下,优化后圆柱壳的承载力相对于等体积无加筋圆柱壳基本没有提高;而加筋数量比较适当时,优化后圆柱壳的屈曲承载力比等体积无加筋圆柱壳的屈曲承载力最大提高了约50%。加筋布置方案及优化的尺寸结论对加筋柱壳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