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关帝山亚高山灌丛群落和草甸群落优势种的种间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2×2列联表、χ2检验方法对关帝山亚高山草甸群落的28个优势种及亚高山灌丛群落的26个优势种进行总体相关性和种对间的联结性检验,利用Ochiai指数测定种对间的关联度,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刻画种对间的数量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群落优势种间多呈不显著关联,草甸群落中显著相关的种对数仅占总对数的17.9%,灌丛群落为25.9%;对生境要求相同或相似的种对呈显著的正关联;种间关系因群落类型不同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白羊草群落优势种种间联结性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用x^2检验和Jaccard指数对山西白羊草群落19个优势种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分析,检验了种间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白羊草群落优势种整体上多呈现正关联,群落处在较稳定的演替阶段,各种间关系随群落类型和生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并可反映一定的发展趋势。对生境要求相同或相似的种对在适合其生存的生境中表现出显著的正关联.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群落种间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内蒙古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谟草原群落的种间关系,在对其群落进行样方调查的基础上,采用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等研究方法,对15种植物的105个种对间进行了种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群落种群间多呈负相关,显著和极显著相关种对数量少,优势种之间多数种对呈显著负相关,优势种与其他种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的种对较多.说明该群落物种间生态位发生分化,物种较为独立,但是资源利用性竞争激烈,群落仍处于发展演替中.  相似文献   

4.
采用x2检验、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山西太行山峡谷区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灌丛植物群落的种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6个优势种构成的525个种对,其中极显著关联的种对数分别为5、14、15,显著关联的种对数分别是10、6、13。种对间的正关联或正相关,主要是由于它们具有相近的生物学特性、对生境具有相似的生态适应性和相互重叠的生态位所致。种对间负关联或负相关,则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对生境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性和相互分离的生态位所致。  相似文献   

5.
巨桉人工林草本层优势种的种间关系及生态种组的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野外60个样方的调查数据,运用χ2检验、Jaccard指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研究了巨桉人工林草本层16个优势种的种间关联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草本层优势种种间联结性不强,种间关系较为松散,种的分布相对独立,呈负联结趋势,群落还处于演替之中,物种的组成还会发生变化。研究种间关系时,种间关联结合种间相关得出的结果较好。根据分析结果将16个优势种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生态种组内的种其资源利用方式和生态要求相似,而组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生态种组的划分能为巨桉人工林林下草本层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高原鼠兔喜欢刈割茂密高寒草甸中高大植物而影响植物群落内的种间关系。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高原鼠兔刈割行为对高山嵩草草甸植物群落种间关联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刈割会促进植物群落的种间总体联结从不显著正关联变为显著负关联,降低植物群落稳定性,减少植物群落内正关联和正相关的种对数量,增加负关联、无关联和负相关的种对数量。而综合χ2检验结果、AC值和OI指数,洞口植物群落大部分种对的种间关联均不显著,种间联结程度不强。这表明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能够评价小型草食动物对植物群落种间关联的影响,为全面解析高原鼠兔整体干扰驱动植物群落结构变化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7.
糙隐子草草原狼毒种群与其他主要植物的种间联结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方差检验法和基于 2× 2列联表的分析手段对糙隐子草草原的 3个放牧演替阶段主要植物种间的总体联结性和狼毒种群与其他主要植物的种间联结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随着逆行演替进程 ,群落主要植物总体的种间联结由显著的正关联过渡到无关联 ;狼毒与群落内大多数植物的关联不显著 ,种间系趋向于相互独立 ;在重牧和过牧阶段 ,狼毒与糙隐子草、达乌里胡枝子、冷蒿和冠芒草正关联不显著 ,但具有较高的关联度 ;狼毒与冠芒草在重牧、过牧、极牧 3个演替阶段均呈一定的正关联。  相似文献   

8.
长白山哈泥泥炭地两种生境苔藓与维管植物种间联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2×2列联表,通过方差分析、χ2检验、Spearman秩相关和Jaccard指数对哈泥泥炭地20种优势苔藓和维管植物种间联结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开阔地,中位泥炭藓、锈色泥炭藓和桧叶金发藓3种苔藓与小叶杜鹃、鹿药、狭叶杜香的种间联结具有一致性,林缘中尖叶泥炭藓和喙叶泥炭藓与维管植物主要呈负关联;2)林缘生境物种总体呈显著正关联,开阔地中呈不显著正关联;3)2种生境下种间关联对比发现,郁闭度是影响泥炭地植被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在同种生境下重要值大的物种之间通常出现正联系,在2种生境重要值差异大的物种之间一般表现为负联系。  相似文献   

9.
天山北坡醉马草群落种间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方差比率法、基于2×2列联表的χ2检验以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天山北坡不同坡位和坡向的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群落进行总体联结性和种对间的联结性分析,同时利用Ochiai指数测定各种对间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坡位及坡向对醉马草群落总体关联性无影响,各样地上群落主要植物种间总体表现为显著负相关,群落处在不稳定发展阶段;坡位及坡向对群落成对物种间的关联性影响较小,除了阳坡下段极显著、显著相关的种对数较多外,其他样地上极显著、显著相关的种对数都较少,所占比例很低.成对物种关联程度受坡向而不受坡位的影响,OI值显示沟底、阳坡主要物种间负联结关系松散,物种比较独立,阴坡负联结关系较强;所有样地上醉马草与大多数物种表现为负关联且具有较高的关联度.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封育措施对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Savanna)群落种间关系的影响,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实施水土保持封育20年的区域及其周边区域设置封育区和干扰区样地开展植被调查,应用方差比率(VR)法、χ2检验结合Jaccard指数法以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25个优势物种的种间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封育导致稀树灌草丛群落组成及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有助于橘草等多年生乡土禾草的生长,促进假杜鹃(Bc)、清香木(Pw)和地檀香(Gf)等一些木质化程度较高的物种留存,同时抑制一年生物种、杂草类物种和外来物种的出现,在群落中形成多个建群物种;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群落总体种间联结以正联结为主,封育促进群落形成更加复杂的种间联结关系;相较于封育区,干扰区群落物种间存在较高的资源竞争或生态关系的相互排斥,促进一年生物种、杂草类物种和外来物种间形成较强的正联结关系,形成以黄茅为代表的单优势建群种群落,而封育区群落总体种间关系呈现显著正联结状态,促进豆科物种、木质化物种、乡土物种间形成正联结关系,优势物种间正负相关关系同时加强。以上结论表明,封育措施对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优势植物种间关系有重要影响,通过影响植...  相似文献   

11.
植物群落构成和植物种间联结,反映植物物种空间上相互关系,对于草地演替动态及稳定性的揭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以青南牧区南部3个嵩草群落为对象,分析了群落生物量构成变化;并基于2×2列联表及植物种多度,采用Ochiai种间关联度指数及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了不同嵩草群落的植物种间关系及群落演替特征。结果表明:藏嵩草群落的生物量显著高于高山嵩草+异针茅/杂类草群落,群落生物量主要由莎草科植物构成,其占总生物量的45%~80%,而禾草、杂类草和不可食植物则分别约占总生物量的8.1%,15.2%和16.4%;3个嵩草群落内的植物种对一般存在完全关联、绝对关联和完全独立3种关系,藏嵩草群落和高山嵩草+杂类草群落中完全独立的种对较多,为38.1%和40.0%;而高山嵩草+异针茅群落中完全关联种对较多,为36.3%;3个群落中较多植物种对间存在显著联结性,且显著正联结种对数多于显著负联结种对数,同一种对在不同群落中的种间关系不同;各嵩草群落均处于稳定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以天山北坡不同区域与海拔地段鸭茅群落主要物种为研究对象,采用邻接格子样方法测定鸭茅群落物种优势度,通过方差比率计算、χ2检验、联结指数即秩相关分析种间联结性,分析鸭茅群落主要优势物种在群落中的分布及优势物种鸭茅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探讨区域与海拔梯度变化对鸭茅群落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东、西两段山地鸭茅群落主要物种种间联结性在海拔1800~2200 m间呈现出由正关联逐渐向负关联过渡,群落稳定性有随海拔升高呈逐渐减弱趋势。2)联结系数及联结指数结果均说明不同区域与海拔梯度对的鸭茅群落物种间的联结程度有一定影响,但均表现不强,而处于弱联结的较多或无联结,群落中各物种间较松散。3)鸭茅种群与群落内其他种之间的相关性有时呈正联结,有时呈负联结,这与区域与海拔地段所处的环境因素存在异质性有关。研究结果为揭示影响鸭茅群落物稳定性因素,预测鸭茅种群动态和种间竞争与共存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王昱  毕润成  茹文明 《草业科学》2018,35(2):276-285
以山西浊漳河北源湿地草本植物群落调查为基础,通过生态位指数测度、方差比率法、χ2检验、联结系数AC、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对16个优势种群进行了生态位和种间关联的分析。结果表明,1)藨草(Scirpus triqueter)、头穗莎草(Cyperus glomeratus)、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的生态位宽度值相对较大,在研究区域内具有泛化种倾向;2)120个种对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低,55%的种对之间不存在重叠,种间竞争弱;3)群落内植物整体关联度为显著负相关(P0.05),χ2检验与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的正负关联比(分别为0.52和0.15)均小于1,负关联的种对数多于正关联,且大多数种间关联程度不显著(P0.05),说明浊漳河北源湿地草本植物群落结构简单,物种间相互作用较弱,处于演替初期阶段;4)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与联结系数AC、Pearson相关系数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且Pearson相关系数的拟合效果优于AC联结系数。本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优势种种间的相互关系及群落的动态特征,了解浊漳河北源湿地利用现状,为湿地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蘑菇圈作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一种常见生态学现象,也是草地群落植被更新重要场所。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蘑菇圈区域群落植被特征和经济类群、生活型及演替顶极成分功能群生物量构成、Raunkiaer频度系数、演替度及Spearman秩相关特征进行分析,明晰蘑菇圈不同区域草地植被分异特征,解析蘑菇圈形成对草地植被变化和群落稳定性的作用。结果表明:1)蘑菇圈形成明显改变物种构成,圈上群落优势种为垂穗披碱草和赖草,而圈上和圈外群落皆无绝对优势种;2)蘑菇圈环的形成显著提高了圈上禾草、地下芽植物和降低种的生物量比例,降低其物种多样性;3)蘑菇圈圈上群落处于更高演替阶段,其植物种重要值与经济类群和演替顶极成分的生物量构成变化一致;4)圈上群落主要植物种对正负关联比为0.89,多数种对的种间联结松散,群落稳定性较低;圈内和圈外群落主要植物种对的正负关联比皆>1,多数种对间关联性较强,群落稳定性较强;且蘑菇圈群落中显著关联种对发生在亚优势种与伴生种或伴生种与伴生种之间。研究认为,蘑菇圈形成促进高寒草甸由莎草/杂类草群落向禾草/杂类草群落演替,但降低高寒草甸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对逆境群落植物种间关系进行剖析是理解群落组配规则及物种适应性与逆境环境条件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基础。采用方差比率(VR)法、χ2检验结合Jaccard指数法以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元谋干热河谷Savanna草地18个优势植物的种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元谋干热河谷Savanna草地植物整体的种间关系主要呈现显著的负关联,优势物种间存在较高的资源竞争或生态关系的相互排斥;2)18个优势物种间联结性较弱,在同一样方中18个优势物种间共同出现的频率较低,具有独立分布的特点;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由18个优势物种组成的153个种对中显著相关的种对31对,呈极显著相关的种对18对,分别占总种对数的20.3%和11.8%,主要呈现正相关关系;3)18个优势种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优势种橘草、拟金茅、孔颖草及广布种扭黄茅是干热河谷Savanna草地种间关系维持的关键种。该结论提示干热河谷Savanna草地物种间存在较高的资源竞争或生态关系的相互排斥,具有明显的独立分布特征,因而群落易受到环境或人为因素的影响。该区域植被恢复宜优先恢复扭黄茅等关键种,而功能性植被重建应按群落的功能需求恢复及保护相适应的生态种组物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