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越桔在我国商业性栽培历史很短.目前适宜生产栽培的品种很少。1989年吉林农业大学从美国引入一批抗寒性较强的越桔品种.在吉林省东部山区和中部平原地区经过多年多点试验研究.从中筛选出了抗病力和抗寒力强、丰产性和稳产性好、中早熟的越桔新品种‘北春’(原名Northcountry),2005年1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出适宜湖南省武陵山区栽培的鲜食葡萄优良品种,我院自1992年以来先后引入巨峰、黑丰、峰后等20个巨峰系优良品种,建立引种栽培试验园,鉴定引入品种在我市的表现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树莓优良新品种早红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2年以来,沈阳农业大学相继从美国、匈牙利、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及国内一些单位引入树莓品种30余个,通过多年栽培试验和对比观察,筛选出美国22号、澳洲红等优良品种,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栽培,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越桔优良品种北村引种初报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越桔属于杜鹃花科 ,为多年生落叶或常绿灌木 ,具有较高的经济栽培价值 ,继美国栽培越桔之后 ,世界各国先后引种栽培 ,并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 1 983年吉林农业大学率先在我国开展越桔引种和栽培技术研究 ,到 2 0 0 0年先后引入 4大类 70余个品种 ,于 1 989年在长白山区建立引种栽培基地 ,经过 1 0年的栽培 ,筛选出适宜在长白山、大小兴安岭高寒山区大面积发展的越桔品种北村 ,现将其主要性状介绍如下。1 品种来源及引种经过  北村 (Northcountry)是 1 986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北方浆果实验站从 B-6 (高丛越桔品种群 )与 R2 P4(矮丛越桔品…  相似文献   

5.
红豆越桔光合作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 目的与材料方法 红豆越桔是北方果树中唯一的绿叶休眠树种,为矮小常绿小灌木,果实为红色浆果,主要作加工原料。7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开始从野生群体中选种栽培,1988年,吉林农业大学从德国引入红豆越桔优良品种,并在长白山区栽培。尽管国外积累了一些红豆越桔研究资料,但迄今为止,尚未见光合生理的研究报道。本文研究了红豆越桔的光合作用特性,以期为我国红豆越桔的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充分利用河西走廊丰富的太阳能源,调整日光温室种植结构,避免葡萄品种选择不当造成经济损失,在大面积推广前必须进行品种试验,筛选综合性状好、经济效益高、适宜本地区日光温室栽培的葡萄优良品种.为此,我们于1999年从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甘肃农业大学引入6个葡萄品种,在日光温室中进行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合在河西走廊地区日光温室栽培的葡萄品种.  相似文献   

7.
<正> 从1997年起,浙江省丽水市重河湾试验园区从山东省果树研究所、金华市北山李类研究所和杭州市果树研究所等单位,陆续引进国内外李品种38个,从中初步筛选出大石早生李、黑琥珀、玫瑰皇后李等国外李优良品种在园区内推广栽培。现把5个主要国外李品种引种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适于福州地区种植的水蜜桃优良品种,福州市科技局于1998年下达了该课题。我们分别于1998年冬从省内外引进16个水蜜桃品种.在不同海拔的罗源、连江、晋安(原所内)、福清6个试点采用小苗定植和高接换种两种方法种植,经4~5年品种适应性观察研究,从中筛选出5个可在生产中推广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9.
近10年来,盐城市开展甜柿品种引种观察与栽培技术研究,先后引入12个品种,筛选出适宜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栽培的甜柿优良品种,如‘次郎’‘大秋’‘甘秋’‘贵秋’‘阳丰’‘早秋’等,在盐城地区的综合表现良好,可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延长鲜果供应期,宜适当扩大栽培面积或推广。同时总结出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高丛和半高丛越桔品种区域试验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越桔又名蓝莓,是我国很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小浆果树种.1983年吉林农业大学率先从国外引种栽培并在吉林省建立试验基地.经10余年的研究,筛选出适宜吉林省发展的抗寒品种北春和美登,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这2个品种果实较小,生产的果实主要用于加工.由于吉林省气候严寒,无霜期短,引进的多数大果鲜食的高丛越桔品种存在越冬抽条严重,花芽分化不良等问题.为了扩大栽培范围,从1998年开始,我们对山东、辽宁和吉林省进行考察、论证,选定了山东青岛、辽宁丹东和吉林长春3个不同气候条件的试验点进行越桔品种区域试验,以期为不同地区选择越桔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