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同土地退耕类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辽西地区不同退耕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变化趋势进行评价,选择了3种退耕还林林型,以农田为对照,对土壤密度、土壤总孔隙度开展了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地土壤密度在前3年稍有增加,之后逐渐降低,土壤总孔隙度与之相反;退耕还林10~15 a对土壤的物理性质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后趋于稳定;各退耕还林林分中,以混交林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最好,且0~20 cm的改良效果好于20~40 cm土层。  相似文献   

2.
文章研究选择福建省漳州市尾巨桉林地作为土样采集地,研究了不同林龄尾巨桉生长对林地不同层次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尾巨桉生长明显地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2 a、3 a、4 a、7 a、9 a生的桉树林土壤和对照(混交林)土壤的田间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达到了极显著差异,容重也达到了显著差异。而毛管孔隙度0~20 cm土层处达到了极显著差异,20~40 cm土层处达到了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不同密度马尾松林下植被和土壤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1年生不同密度马尾松林下植物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分密度增加,马尾松林下植物的平均高、覆盖度和生物量递减;0—20cm和20—40cm土层的通气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递增;0~20cm土层的自然含水量和土壤贮水量递减,20—40cm的土层规律性不明显;0~20cm和20~40cm土层的有机质、全N、全P、水解N和速效P的含量递减。说明林下植物有利于土壤含水量和肥力的改善,为了促进马尾松林地力改善。必须保护和恢复林下植被。  相似文献   

4.
2005年6-10月,在宁夏六盘山北侧叠叠沟小流域的不同坡面设置了93个调查样点,研究了土壤物理性质随土层深度、坡向、坡位及植被类型的变化.结果表明:(1)随土深增加,土壤密度和石砾含量逐渐增大,而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却逐渐减小,但非毛管孔隙度在100 cm以下土层时因石砾含量加大却随土深增加而增大;(2)各项土壤水文物理性质基本上均是阴坡优于半阴半阳坡和阳坡,半阴半阳坡与阳坡差别不大;(3)随着坡位下降,土壤厚度、土壤密度、石砾含量、非毛管孔隙度逐渐增大,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逐渐减小,各种持水量指标基本上也是程度不同地减小,但上坡的持水量指标大于阴坡坡顶;(4)4种植被类型0~30 cm土层的土壤密度为天然灌丛<天然草地<乔木林地<退耕地;石砾含量为退耕地最低,其它3种植被类型差别不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均是天然灌丛>天然草地>乔木林地>退耕地;非毛管孔隙度则是退耕地>乔木林地>天然灌丛>天然草地.其次,还建立了土壤物理性质与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土壤深度、地表植被覆盖度等之间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5.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林土壤物理性质及其水文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樟子松是我国北方生态建设的重要树种,为准确认识樟子松林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在樟子松天然分布区以樟子松天然林和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龄和不同起源林分土壤特性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林龄的增加,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在不断改善,中龄林(Ⅰ)和近熟林(Ⅱ)在土层0~40 cm存在显著差异,成熟林(Ⅲ)对土壤的影响深度可达80 cm。高密度人工林(Ⅰ)与天然林(Ⅳ)相比,10~60 cm土层差异显著,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变化幅度分别为7.6%、10.6%、13.8%、9.6%。低密度人工林(Ⅲ)与天然林(Ⅴ)在10~40 cm土层差异显著,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幅度分别为2.2%、8.2%、9.9%、5.6%。通过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人工林持水能力和蓄水能力明显高于天然林,Ⅰ与Ⅳ相比,最大持水量增加了2.3%,毛管持水量增加了1.9%,田间持水量增加了15.4%,蓄水量增加了0.8%;Ⅲ与Ⅴ相比,最大持水量增加了10.7%,毛管持水量增加了10.3%,田间持水量增加了12.7%,蓄水量增加了5.4%。说明樟子松人工林通过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可增强林地的水源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辽宁泥质海岸杨树防护林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在盘锦典型泥质海岸区域选取4种杨树纯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毛白杨防护林对土壤容重的改良效果最好,在20~40 cm土层,则是辽宁杨防护林改良效果最好;不同杨树防护林下土壤的总孔隙度以毛管孔隙度为主,非毛管孔隙度只占一小部分;0~20 cm土层的总孔隙度大小顺序是毛白杨银中杨辽宁杨新疆杨,毛管孔隙度大小顺序是银中杨辽宁杨新疆杨毛白杨,非毛管孔隙度大小顺序是毛白杨银中杨新疆杨辽宁杨;20~40 cm土层的总孔隙度大小顺序是辽宁杨新疆杨银中杨毛白杨,毛管孔隙度大小顺序是新疆杨辽宁杨银中杨毛白杨,四种杨树防护林间的非毛管孔隙度差异不显著;0~20 cm土层的最大持水量大小顺序是毛白杨银中杨辽宁杨新疆杨,毛管持水量大小顺序是毛白杨银中杨辽宁杨新疆杨,田间持水量大小顺序是毛白杨银中杨新疆杨辽宁杨;20~40 cm土层的最大持水量大小顺序是辽宁杨新疆杨银中杨毛白杨,毛管持水量大小顺序是辽宁杨新疆杨银中杨毛白杨,田间持水量大小顺序是新疆杨辽宁杨银中杨毛白杨。  相似文献   

7.
用环刀采集皆伐半年后的杉木林皆伐迹地土壤剖面0~5、5~10、10~15、15~20、20~25、25~30、30~35、35~40、40~45、45~50、65~70和90~95 cm土层的土样,测定其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等。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皆伐迹地的土壤容重和毛管孔隙度增加,非毛管孔隙度波动性下降,总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下降后微升;与杉木林地表土层的土壤相比,皆伐迹地表土层土壤的容重、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8.
通过烘干法和环刀法,对嫩江沙地不同林龄小黑杨防风固沙林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和持水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黑杨防风固沙林对土壤物理性质有一定的改良作用,主要集中在0~20cm土层中;随着林龄的递增,土壤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0~40cm土层表现出降低再升高的趋势,而容重表现则相反;40cm土层以下物理性质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林业资源管理》2016,(5):53-58
选取广西杉木连栽一代林(G1)和二代林(G2)土壤的容重、孔隙度、持水量和贮水量等11个物理性质作为参评对象,利用MCE-Gray软件计算出广西杉木幼林不同栽植代数、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物理状况的关联度及大小排名。分析结果表明:1)G1,G2的土壤容重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栽植代数的增加,土壤容重趋于减少;2)随土层深度的增加,G1,G2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均逐渐增加;3)杉木林在0~40 cm土层中,G2林地土壤物理性质优于G1林地,G2的土壤保水能力较G1强,但G2的涵养水源能力比G1弱;4)土壤容重对土壤水分物理状况的影响最为重要,连栽杉木人工幼林林地的水分物理状况水平排列顺序为G2(0~20cm)G2(20~40cm)G1(0~20cm)G1(20~40cm)。  相似文献   

10.
采取烘干法,对嫩江沙地不同林龄小黑杨、樟子松防风固沙林的土壤含水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黑杨林分,在0~40cm土层,各年龄段林分土壤含水率均高于该土层无林地土壤含水率;在0~20cm土层,随林龄的增加,土壤含水率表现为逐渐下降趋势,在20~40cm土层趋势相反;13年、21年、25年林地0~20cm层土壤含水率均高于同龄林20~40cm层土壤含水率,40~60cm、60~80cm呈无规律性,且均低于同龄林40cm以上土壤含水率。樟子松各林分同层土壤含水率随林龄增长均呈上升趋势,各林龄同层土壤含水率均低于无林地同层土壤含水率(0~20cm土层相反)。  相似文献   

11.
以四川“蜀南竹海”毛竹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土壤表层(0 ~20 cm)和下层(20~ 40cm)的黏粒含量、密度、孔隙度、持水量的变异性,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海拔、土壤类型、枯落物厚度和土壤有机质对上述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毛竹林土壤物理性质变异系数在10.28%~ 56.21%之间,属于中等变异性;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表层显著高于下层,而土壤密度表层显著低于下层;各土层物理因子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并且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基本不因土层差异而发生变化;海拔、枯落物厚度只对毛竹林表层土壤物理性质有显著影响,有机质对两土层土壤物理性质均有显著影响,而土壤类型只对两土层土壤密度、黏粒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坡耕地竹园、茶园、柑橘、板栗和板栗退耕等5种不同治理模式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特征进行定位研究,研究表明:(1)枝叶繁茂的竹林的土壤容重小于茶园、板栗林间作、板栗退耕和柑橘林等林地相应土层的容重。并且各区土壤容重也都呈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增大的趋势。(2)各试验模式土壤孔隙度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均表现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但板栗间作模式的土壤孔隙度则表现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变化动态。(3)土壤的含水量的变化与月降雨量的分配情况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降雨量大的月份其土壤含水量就高,降雨量少的月份其土壤含水量就相对较低。(4)同一种林型0~6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竹园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其它类型林地的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0年生湿地松林分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在湿地松林下补植不同树种对上层湿地松生长和林地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为湖南地区湿地松纯林的提质改造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湿地松林下套种闽楠、南方红豆杉和木荷处理对上层湿地松树高和胸径生长均有影响,套种木荷处理对湿地松树高和胸径生长促进作用最大,其次为套种闽楠处理;林下套种能够改善林地物理性质,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除了在40~60 cm土层非毛管孔隙度大小为套种木荷处理>套种闽楠处理>不套种处理>套种南方红豆杉处理外,其余土壤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大小均为套种木荷处理>套种闽楠处理>套种南方红豆杉处理>不套种处理;套种处理对湿地松林地地力恢复效果最好的为套种木荷处理,其次为套种闽楠处理,再次为套种南方红豆杉处理,相对于湿地松纯林能够显著提高林地土壤氮、磷、钾等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14.
杉松轮作对土壤全铝及交换性铝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福建省长汀县四都楼子坝国有林场选择3种利用方式的林地设置标准样地,测定其土壤中全铝及交换性铝的含量.结果表明:杉木连栽(AA)、杉木—马尾松—杉木(ABA)轮作及杉木—马尾松轮作(AB)等3种利用方式林地的不同土层土壤全铝含量差异略有不同,除了上坡20~40 cm土层及中坡0~ 20 cm和20~ 40 cm土层AB与AA、ABA的土壤全铝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余各种林地利用方式和不同土层的土壤全铝含量都没有显著差异;与全铝含量相比,土壤交换性铝含量的变化规律约有不同,除了上坡0~20 cm土层的AB与AB、ABA,中坡0 ~ 20 cm土层的ABA与AA、AB,下坡20~40 cm和40 ~ 60 cm的ABA与AA、AB土层的土壤交换性铝含量差异显著外,其余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氮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林地、园地和耕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分析禹州市褐土土壤中氮素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0~15 cm土层中,矿化氮含量为:林地>园地>耕地;土壤表层(0~5 cm)硝态氮含量林地最高,显著高于园地和耕地,而土壤表层铵态氮含量园地和林地显著高于耕地;不同土层中的,林地、园地和耕地的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在林地和园地0~5 cm土层中,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10~15 cm土层,而耕地中硝态氮含量无显著差异,其中林地的硝态氮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3种土地利用类型铵态氮含量主要集中分布在土壤0~10 cm土层中。  相似文献   

16.
为评价速生人工林的土壤环境效应,文章对比分析了海南昌江县次生林、桉树人工林和相思树人工林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结果表明:(1)在0~60 cm次生林土壤容重最小,其次是桉树林,相思林最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毛管/非毛管孔隙度比值、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以及毛管/饱和含水量大小顺序均表现为次生林>桉树林>相思林;(2)桉树林、相思林与次生林0~60 cm土壤贮水能力相差较大;(3)3种林分间同一层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毛管/非毛管孔隙度比值、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贮水能力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底层达到显著差异(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外,其余3层均不显著,各层土壤毛管含水量/饱和含水量比值差异不显著(p>0.05);(4)3种林分土壤容重随土壤深度增大而增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毛管次生林以及田间持水量均随土层厚度增加而减少;(5)次生林的土壤容重、孔隙特征、持水性以及贮水能力随土壤深度变化,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桉树林和相思林的所有观测土壤物理变量...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城市不同林地类型对其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城市常见景观林银杏(Ginkgo biloba)林和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景观林对其土壤孔隙度和水分状况的影响,为合理使用绿化树种及控制与改善城市林业水分状况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水杉林能明显降低表层土的土壤容重(P≤0.05);而银杏林在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和对照组不显著(P>0.05)。2)水杉景观林能有效改善表层土壤的孔隙、持水性能及物理通透性,如水杉林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饱和含水量都明显高于同土层深度的对照组(P≤0.05);银杏景观林除0-10 cm土层土壤毛管孔隙度、土壤田间持水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外,其他指标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总体来说,水杉景观林能有效改善其土壤物理通透性、保墒储水性能及涵养水源能力,而银杏景观林对其土壤物理性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春季对我国南方落叶阔叶林采取不同强度地表人为火烧,以探讨火烧对不同深度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火烧后短时间内使土壤容重增加,同一土层火烧强度越大容重越大,土层越深容重越大;火烧后土壤毛管孔隙度降低,非毛管孔隙度增加,土壤总孔隙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火烧降低了土壤持水性能,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同一土层火烧强度越大持水性越低。不同强度火烧对土壤容重、通气性和持水性能等土壤性质的影响在垂直空间上存在一定差异,与对照相比,轻度火烧可影响0~10 cm土壤层,中度火烧可影响0~20 cm土壤层,而重度火烧能够影响0~30 cm土壤层,3种不同强度火烧对30~40 cm土壤层影响均不显著,相同土壤层在影响程度上重度火烧中度火烧轻度火烧。火烧对土壤的短时扰动程度直接影响后期土壤生态功能恢复和植被重建。  相似文献   

19.
樟子松防风固沙林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取环刀法和烘干法,对嫩江沙地不同林龄樟子松防风固沙林的土壤容重、持水量和孔隙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防风固沙林对土壤物理性质具有一定的改良作用,并且集中在0~20cm土层中;随着林龄的增长,土壤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在0~40cm土层变化规律性较差,但总体表现出一直升高。  相似文献   

20.
以松杉灵芝、韩芝、赤芝3种不同灵芝品种种植地为研究对象,对3种不同灵芝品种种植地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0~20 cm、20~40 cm土层下松杉灵芝的种植地土壤物理性质最好,并能有效地降低土壤毛管孔隙度,增加种植地土壤含水量;3种不同灵芝品种对种植地10~2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土壤电导率影响较大,对种植地0~10 cm以及20~4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土壤电导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