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霉固体发酵产α- 半乳糖苷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碳氮比、氮源组成、含水量及发酵温度和时间对青霉N-3产α-半乳糖苷酶的影响.该菌28℃培养72 h酶活可达56.8 IU/g(干曲).  相似文献   

2.
琢-甘露糖苷酶(琢-mannosidases, 琢-Man)是生物界广泛存在的一种糖苷水解酶。通过已公布的甜瓜基因 组数据库预测琢-Man 基因家族成员,其蛋白序列都含有完整的Glyco_hydro_47 或Glyco_hydro_38 保守结构域。再将 筛选出的成员与拟南芥、大豆、番茄、可可树、葡萄、黄瓜、马铃薯、谷子的相应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进行进化分析比 对,建立系统发生树和保守基序的预测分析。结果表明,甜瓜基因组中含有8 个琢-man 基因,分为玉类和域类,并分 成5 个亚族。同一类成员的蛋白结构域具有较高相似性与保守性,并且大部分成员基序的顺序和种类相同,不同类 的成员之间基序差距较大。对甜瓜琢-甘露糖苷酶基因家族的系统分析鉴定,有助于甜瓜琢-甘露糖苷酶基因克隆和 功能的进一步研究,为研究其他植物琢-甘露糖苷酶基因家族的功能和进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分析α-甘露糖苷酶与木薯块根采后生理变质(PPD)发生的关系,为有效控制木薯PPD发生提供新思路。采用RT-PCR分析α-甘露糖苷酶基因在块根PPD发生过程中的表达模式,ELISA检测α-甘露糖苷酶活性变化。SC9完整薯块储存5 d后开始出现PPD现象,20μmol/L几夫碱喷施木薯块根切片可显著延缓PPD的发生。随着PPD程度的加重,α-甘露糖苷酶活性显著增高,在储存9 d时达到最大值326.24 U/L。MeMNS1、MeMNS4、MeGMII的表达随着PPD过程而逐步增强,且MeGMII表达最显著,采后9 d SC9块根中MeGMII的表达量达到对照的28.05倍,而MeMNS3-1、MeMNS3-2、MeMNS5表达的变化与木薯块根PPD程度间无明显规律。α-甘露糖苷酶参与木薯块根PPD发生的过程,且α-甘露糖苷酶活性与PPD程度呈正相关,其中MeGMII可能是参与此过程的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4.
从蜡梅中克隆α-半乳糖苷酶基因,通过对其酶学性质及基因表达分析,为研究蜡梅的低温适应的分子机理提供参考.通过PCR扩增获得α-半乳糖苷酶基金(CpGAL),构建了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CpGAL并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并分离纯化得到融合蛋白.利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pGAL基因在腊梅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差异.  相似文献   

5.
《吉林农业科学》2016,(1):95-99
探讨小花棘豆对大鼠卵巢α-甘露糖苷酶(AMA)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小花棘豆的毒性作用机理。将72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和试验Ⅰ、Ⅱ、Ⅲ组。分别饲喂低、中、高3个剂量的小花棘豆至典型临床症状出现,攻毒后每7 d每组随机采集2只大鼠的卵巢,检测大鼠卵巢AMA活性及表达的变化。在63 d的试验过程中,试验组及对照组大鼠卵巢高尔基体α-甘露糖苷酶Ⅱ(AMA1)和溶酶体α-甘露糖苷酶(AMA2)均有表达,但各试验组表达转录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显著,试验Ⅰ组大鼠AMA1和AMA2的表达及活性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第63天时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AMA的活性及AMA1的表达均极显著低于对照(P0.01),试验Ⅲ组AMA2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P0.05),但试验Ⅱ组AMA2的表达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小花棘豆中毒可影响大鼠卵巢AMA的活性及其基因的转录表达,且具有一定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7.
在NCBI基因组数据库中可检索到3个钝顶螺旋藻藻株、1个极大螺旋藻藻株、1个盐泽螺旋藻藻株和1个螺旋藻属未定种的藻株基因组序列。6个螺旋藻基因组序列来源的糖苷酶基因共计32个,编码蛋白含260~1 084个氨基酸,BLAST序列比对显示,与非螺旋藻种属来源的已知序列的相似性在49%~84%之间。系统进化分析表明,32个糖苷酶基因聚类成8个簇,另有3个基因分别单独构成进化分支。酶学功能预测显示,这些糖苷酶基因分别属于8个糖苷酶家族(GH3、GH9、GH13、GH23、GH25、GH38、GH57、GH104),具有8种糖苷酶催化活性(纤维素酶、溶菌酶、α-甘露糖苷酶、α-淀粉酶、普鲁兰酶、1,4-α-葡聚糖分支酶、肽聚糖结合功能、β-葡萄糖苷酶)。  相似文献   

8.
小花棘豆中毒对大鼠睾丸α-甘露糖苷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探讨小花棘豆对大鼠睾丸α-甘露糖苷酶(AMA)的影响,揭示小花棘豆的毒性作用机理。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和试验Ⅰ、Ⅱ、Ⅲ组。将小花棘豆全草粉碎后,按Ⅰ组添加150g/kg(含苦马豆素30mg/kg)、Ⅱ组添加300g/kg(含苦马豆素60mg/kg)、Ⅲ组添加450g/kg(含苦马豆素90mg/kg)的比例制作混合饲料,饲喂至典型临床症状出现为止。攻毒后每7d每组随机采集2只大鼠的睾丸,检测大鼠睾丸AMA活性及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在63d的试验过程中,试验组及对照组大鼠睾丸高尔基体α-甘露糖苷酶Ⅱ(AMA1)和溶酶体α-甘露糖苷酶(AMA2)均有表达,但各试验组表达转录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显著,试验Ⅰ组大鼠AMA1和AMA2的表达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试验Ⅲ组大鼠AMA1和AMA2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随着试验的进行,抑制效果愈加明显。说明,小花棘豆中毒可影响大鼠睾丸AMA的活性及其基因的转录表达。  相似文献   

9.
以D-果糖、葡萄糖、D-甘露糖和N-乙酰-D-氨基葡萄糖(NAG)为效应物,研究它们对猪精液碱性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ase,EC3.3.1.52)活力的影响及抑制机理.结果表明:在特定浓度范围内,低浓度的葡萄糖对NAGase活力表现为激活作用,而D-果糖、D-甘露糖和NAG对酶活力均表现为抑制作用,抑制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D-甘露糖、NAG、D-果糖;D-甘露糖表现为可逆的竞争型抑制,抑制常数KI为18.36 mmol·L-1;NAG表现为可逆的混合型抑制,抑制常数KI和KIS分别为16.98和55.26 mmol·L-1.  相似文献   

10.
11.
植物病原丝状真菌寄生性与RGS蛋白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9个全基因组序列已经公布的真菌为研究对象,通过OrthoVenn2同源基因簇比对、BLASTp比对和关键词搜索3种方法对G蛋白信号调控因子(regulators of G-protein signaling,RGS)同源基因进行比对分析,并结合SMART进行保守结构域分析,结果发现,49个真菌中共有229个RGS蛋白,每种真菌中所含有RGS蛋白的数量范围为3~9个,且死体营养型病原菌和半活体营养型病原菌的RGS蛋白数量高于活体营养型病原菌;根据RGS蛋白中保守结构域进行分类,可以划分为DEP-RGS、RGS-TM、PXA-RGS-PX、RGS、RGS-PAS-PAC、TM-RGS等6种,其中,具有RGS-PAS-PAC和TM-RGS这2种特殊保守结构域的RGS蛋白主要集中在半活体营养型病原菌和死体营养型病原菌;进一步对229个RGS蛋白进行遗传关系分析,发现具有同种保守结构域的RGS蛋白亲缘关系较近。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病原丝状真菌的寄生性与RGS蛋白数量和种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2.
从三峡地区自然腐烂的柑橘果实上分离出1株优势致腐菌,经r DNA-ITS序列分析和形态学观察,鉴定该菌为Penicillium citrinum。用来自三峡地区特有灌木疏花水柏枝(Myricaria laxiflora)的12株具较高抗氧化活性内生真菌,分析其对柑橘致腐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其中4株具有较好的拮抗效果,菌株SG-4的发酵液水相粗提物的抑菌活性最好,在柑橘中亦可抑制致腐菌生长,自然贮藏过程中有效阻止柑橘果实腐烂,说明可在三峡地区柑橘的生物保鲜中进行推广和利用。  相似文献   

13.
刘志雄  于先泥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0):2124-2127
采用同源克隆法结合3′-RACE技术从重瓣榆叶梅(Prunus triloba var.Plena)中分离得到了1个雌蕊和果实发育调控基因SHP的同源基因PrtSHP的全长cDNA(GenBank登录号:JF911701).其cDNA全长970 bp,包括1个编码244个氨基酸的735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蛋白质序列比对和分子系统发生分析表明,PrtSHP是拟南芥的SHP的同源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质的C末端结构域具有2个高度保守的模体(AG Ⅰ模体和AG Ⅱ模体),属C类转录因子中PLE进化系.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以新疆阿克苏地区冬枣采后贮藏中分离的病原菌桔青霉、皱褶青霉、链格孢菌、黄曲霉和黑曲霉为供试菌种,采用平板琼脂打孔法,用7种植物提取液对病原菌进行抑菌试验,以筛选对病原菌抑制作用的天然物质。结果表明7种(花椒、大蒜、八角、党参、桂皮、山楂和甘草)天然植物提取液中对5种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各不相同,大蒜提取液对五种病原菌都有明显抑菌效果,并确定大蒜对桔青霉最小抑菌浓度(MIC)为50%(质量浓度为0.25 g/ml)、皱褶青霉最小抑菌浓度(MIC)为75%(质量浓度为0.375 g/ml)、链格孢菌最小抑菌浓度(MIC)为50%(质量浓度为0.25 g/ml)、黄曲霉最小抑菌浓度(MIC)为50%(质量浓度为0.25 g/ml)和黑曲霉最小抑菌浓度(MIC)为25%(质量浓度为0.125 g/ml)。  相似文献   

15.
G蛋白信号调控因子(RGS)作为G蛋白信号途径中发挥重要的负调控作用的蛋白,其功能主要表现影响真菌菌丝生长、产孢等发育阶段,以及次生代谢产物、色素合成等致病性方面。近些年,随着学术界对于植物病原丝状真菌RGS蛋白研究的不断深入,产生了大量的学术报道,然而,尚缺乏对模式真菌与植物病原丝状真菌中RGS蛋白系统性对比分析的研究报道。该文对模式真菌与植物病原丝状真菌RGS蛋白的结构、分类进行综述,并通过SMART保守结构域、二级结构组成情况以及遗传关系分析,明确了植物病原丝状真菌与模式真菌中的RGS蛋白均具有保守的RGS结构域以及相似的二级结构组成情况,以及根据RGS蛋白的序列同源性,明确真菌中RGS蛋白可分为6大类,具有不同结构域的RGS蛋白分别聚类。同时,对不同真菌中RGS蛋白功能进行综述,明确植物病原丝状真菌中RGS的数量和类型均多于模式真菌,RGS蛋白功能具有保守性和独特性特征。为今后学术界进一步开展植物病原丝状真菌中RGS蛋白的作用机制解析,以及植物病原丝状真菌与其他模式真菌中RGS蛋白之间的关系解析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葡萄果穗附生微生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3个抗病性不同的葡萄品种贝达、夕阳红、87-1果穗附生微生物的分离计数和优势丝状真菌鉴定的结果表明,3个品种自幼果膨大期到成熟期,丝状真菌和酵母菌数量逐渐增加,细菌数量为先增加后下降;在幼果膨大期和着色期均为细菌占优势,成熟期时酵母菌占优势。不同品种在同一生育期酵母菌的出现频率和其他丝状真菌的种类及出现频率无明显差异,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真菌的数量和种类差异显,幼果膨大期的优势丝状真菌为盾壳霉属,成熟期的优势丝状真菌为交链孢属、芽枝霉属和茎点霉属。筛选出一株生长速度快、能在葡萄果穗表面定殖的瘦果红酵母(Rhodotorula acheniorum)。  相似文献   

17.
对稻瘟病菌致病机制的认识将有助于更好地防治水稻稻瘟病.在明确多个Rho族小G蛋白在该菌营养生长、分化孢子形成以及侵染致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Rho族小G蛋白调控因子-鸟苷酸交换因子(GEF)的功能.以生物信息学和分子遗传学方法,研究了稻瘟病菌基因位点Mgg_11178.6所编码蛋白的功能.结果表明Mgg_11178.6编码一个假定的Rho族小G蛋白鸟苷酸交换因子(MoRGF1),与多种丝状子囊菌RhoGEF亲缘关系密切;基因敲除突变体表现为生长速度减慢,产孢量明显减少,但是致病力没有变化.说明该假定的Rho族小G蛋白鸟苷酸交换因子(MoRGF1)可能参与稻瘟病菌营养生长与产孢过程的调控.  相似文献   

18.
丝状真菌启动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涛  黄建忠 《安徽农业科学》2013,(7):2862-2863,2865
文中综述了丝状真菌中用于开启异源或同源基因表达的启动子的最新进展。分别重点介绍了在丝状真菌中诱导型启动子、组成型启动子及其他一些启动子的应用情况,为在丝状真菌中表达异源基因或一些新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四个不同的园林土壤中真菌种类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共分离出7属14种真菌,其中毛霉属三种:即林木毛霉、丰盛毛霉和碎囊毛霉;曲霉属三种:日本曲霉棘孢变种、日本曲霉原变种和佩特曲霉;镰孢属一种;青霉属四种:绳状青霉、分枝青霉、短密青霉和桔青霉;芽枝霉属一种;木霉属一种即康氏木霉;轮枝霉属一种。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研究谢瓦氏曲霉间型变种中veA基因的结构及其与有性发育的关系,以谢瓦氏曲霉间型变种为有性发育研究材料对veA基因进行全长克隆,根据已克隆到的veA保守区片段设计基因特异性引物(GSP),使用RACE技术从总RNA克隆到了长度为2 515 bp的veA基因的cDNA。序列分析表明,该cDNA编码有562个氨基酸残基,其预测蛋白质序列与丝状真菌的其他种相应预测蛋白质比对结果发现,其相似性较好,保守区序列集中于蛋白质的N端。进一步研究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内只含一个内含子,长度为54 bp,位于起始密码子下游149 bp处。说明,已成功地从谢瓦氏曲霉间型变种中克隆到了veA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