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一套小麦 4× 5双列杂交组合的根系为材料 ,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结合重复PCR扩增 ,分析了拔节期杂种与其亲本根系间基因表达的差异 ,并与杂种的 10个农艺性状表现和杂种优势进行相关分析。cDNA 2次PCR重复扩增中可稳定出现的带 (992 .4条 )占总带数 (12 4 1条 )的 79.97%。统计结果显示 ,杂种和其亲本间存在显著的基因表达差异 ,可概括为双亲共沉默型 (W 1)、单亲表达沉默型 (W2 )、杂种特异表达型 (W3)和单亲表达一致型 (W 4 )这 4种差异表达类型 ,其所占比例分别为 6 .74 %、5 .93%、4 .38%和 10 .4 8%。相关分析发现 ,各种差异表达模式与杂种性状表现的相关中有 3个呈显著相关 ,与性状杂种优势的相关中则有 7个呈显著相关 ,其中双亲共沉默型 (W 1)和单亲表达沉默型 (W 2 )与主穗长和单株生物产量杂种优势均呈显著正相关 ,单亲表达一致型 (W4 )与千粒重杂种优势呈显著正相关。双亲共沉默型 (W 1)和杂种特异表达型 (W 3)与根冠比杂种优势呈显著正相关。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基因的差异表达与作物杂种优势的形成可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基因差异表达分析揭示大豆杂种优势产生的原因,为探明大豆杂种优势的分子机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4×5 NCⅡ设计,配制20个大豆杂交种,以大豆苗期叶片为试验材料,应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析杂交种及亲本之间的基因差异表达模式,并分析其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结果】大豆杂交种和亲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基因差异表达,差异表达模式可分为单亲表达一致一型(110型)、单亲表达一致二型(011型)、双亲共沉默型(101型)、单亲表达沉默一型(100型)、单亲表达沉默二型(001型)和杂种特异表达类型(010型)6种,其中单亲表达一致一型所占比例最高(13.25%)。差异表达模式与杂种表现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百粒质量与011型呈显著负相关,与101型呈显著正相关;节数、脂肪含量与100型呈显著正相关;差异表达模式与中亲优势(MPH)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的MPH与110型呈显著负相关,单株粒质量的MPH与110型呈极显著负相关;差异表达模式与超亲优势(BPH)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单株荚数的BPH与110型呈显著负相关,单株粒数和单株粒质量的BPH与110型、虫食粒率的BPH与101型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大豆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的形成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小麦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理,本研究选用普通小麦品种(系)3338,6554和2410TD及其强优势杂种Ⅰ(3338×6655)和弱优势杂种Ⅱ(2410TD×6555),采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对生长至三叶一心(即分蘖初期)和产生二级分蘖时(即分蘖盛期)的幼苗叶片基因表达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杂种一代苗期基因表达较亲本明显不同,表现为数量水平和质量水平上的差异,但与分蘖初期相比,小麦杂交种与亲本之间在分蘖盛期的基因表达差异更明显,并且在分蘖初期主要为量的表达差异,而生长至分蘖盛期时,质的表达差异比例显著增高,这表明小麦杂交种与亲本间的基因表达差异与发育时期有关。分析发现,强优势杂种Ⅰ与其亲本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比例明显高于弱优势杂种Ⅱ。另外,无论分蘖初期或盛期,在强优势杂种组合Ⅰ中,增强型和沉默型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弱优势杂种组合Ⅱ,而单亲表达减弱型比例则较杂种组合Ⅱ低。本文还对mRNA差异显示中扩增产物的检测方法及杂种和亲本基因表达差异与杂种优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种间杂交和杂种优势利用是鹅掌楸Liriodendron spp.遗传改良的重要途径。报道了鹅掌楸不同交配类型和不同交配组合子代的生长表现及遗传稳定性,为杂交鹅掌楸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参试鹅掌楸交配组合39个,分属3种交配类型(种间杂交、种内杂交及回交),以鹅掌楸自由授粉子代为对照,在3个试验点进行子代测定。通过对各交配组合子代2年生苗进行苗高和地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就苗期生长量而言,鹅掌楸种间杂交、种内杂交及回交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种间杂交组合子代生长最好,种内杂交组合子代次之,回交组合优势较小。种间正反交组合间差异不显著,而同一交配类型的不同组合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表明在鹅掌楸杂种优势利用时,应重视杂交亲本的选择。同时,利用Eberhart和Russell模型评价了各杂交组合的生长适应性与遗传稳定性,并初选出生长快、适应性强、综合性状较优的组合J×L,而组合BK1×H和Z×WYS1生长较快,但稳定性较差。表5参16  相似文献   

5.
中棉所47及其亲本苗期根和叶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国审高优势杂交棉中棉所47及其亲本苗期的根尖和顶尖叶为研究材料,采用差异显示技术(DDRT-PCR)分析了苗期杂种与亲本的根、叶基因表达差异,并结合中棉所47及其亲本的产量性状,分析了苗期基因表达差异与产量性状优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苗期根和叶基因表达有差异的带分别占总统计带数的38.8%和65.2%,叶基因表达有差异的带比根丰富得多,说明一些对杂种优势起作用的基因可能在叶中开始表达;(2)杂种和亲本间存在显著的基因表达差异,这些差异表达分为4种类型:I.双亲共沉默型;II.单亲表达沉默型;III.杂种特异表达型;IV.单亲表达一致型。在根中,这4种比例分别为6.5%、10.6%、6.5%和15.2%;在叶中,这4种类型比例分别为 4.4%、17.9%、15.1%和27.8%,两器官基因差异表达的类型比例趋势基本一致,单亲表达一致型所占比例最高,说明苗期这种表达类型可能对杂种优势的形成起主要作用;(3)进一步分析中棉所47的产量构成因素,单株铃数增加是杂种高产主要原因,进一步表明,苗期单亲基因表达一致型可能对杂交种后期单株成铃数的增加有较大的贡献。上述结果表明,苗期基因表达差异与杂种优势的形成存在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杂交鹅掌楸苗期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力变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不同生长季节,对19个杂交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Liriodendron tulipifera家系和2个对照家系苗木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力进行了测定,并对它们在家系间的变异以及与生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种酶的活力表现出生长前期低于生长后期的趋势,并且在家系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生长性状与SOD活力呈显著正相关,而与POD活力负相关不显著.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与北美鹅掌楸Liriodendron tulipifera的SOD活性均较低,有84.2%的家系SOD活性较两亲本种高,其余表现为两亲本种的中间类型;有63.2%杂种家系的POD活性表现为两亲本的中间类型.SOD可以作为评价和预测杂交鹅掌楸家系生长性状的生理生化指标之一.图2表3参10  相似文献   

7.
优良生态树种杂交鹅掌楸不同栽植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合肥市大杨镇试验地,研究4种不同栽植密度对杂交鹅掌楸林分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植密度对林分胸径和树高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根据差异显著性检验,不同栽植密度下杂交鹅掌楸胸径和树高连年生长量的差异不显著,而其胸径和树高平均生长量表现出显著差异.杂交马褂木的造林密度以2 m×2 m或3 m×3 m为宜.  相似文献   

8.
针对枣树花很小、去雄难的问题,以2个稳定雄性不育种质(JMS1、JMS2)为母本,以‘无核丰’和J5(高抗枣疯病种质)2个优异种质为父本,通过双亲罩网放蜂授粉实现控制杂交,组成3个杂交组合(JMS1×无核丰和JMS2×无核丰、JMS2×J5),利用SSR分子标记鉴定杂种。经2年试验共获果实632个,有种子的仅141个,其中JMS2×J5的128个,JMS1×无核丰的12个,JMS2×无核丰的1个。不同年份间和杂交组合间,果实含仁率差异显著。为鉴定JMS2×J5后代中的杂种,从20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对双亲互补型引物JSSR244。根据SSR带型的差异,从JMS2×J5的59个杂交后代中鉴定出58个杂种。与JMS2×无核丰、JMS1×无核丰相比,JMS2×J5的杂种容易通过控制杂交方式获得。  相似文献   

9.
据不同样地杂交鹅掌楸的生长状况不同,对其部分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杂交鹅掌楸生长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样地的鹅掌楸树高、冠幅和胸径均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容重、孔隙度、含水量在不同样地间存在显著差异,电导率、pH值和微量元素(交换性Ca(2+)、Mg(2+)含量和有效Zn(2+)含量)也分别达到显著...  相似文献   

10.
鹅掌楸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主要形态区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鹅掌楸属植物是我国重要的濒危景观类植物,作为速生高大落叶乔木,其独特的景观效果使之成为城市中极佳的行道树和庭荫树种;同时,它抗污染性比较强,也用于工矿区的园林绿化.以中国鹅掌楸、北美鹅掌楸和杂交马褂木3个不同种鹅掌楸属植物为对象,研究了它们的生物学特性,探究了其主要器官(叶片、花朵、果实)以及生长不同阶段(苗期、幼年期、成年期)形态特征的主要区别,并分析了造成鹅掌楸属植物产生差异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其致濒原因进行了讨论,并以此为依据,针对鹅掌楸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深入思考其栽培策略,为防止其居群衰败和实施杂种适应性栽培试验,扩大保护植物种植系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人工远缘杂交,成功获得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L.,2n=4x=28)与大鹅观草(Roegneria grandisKeng,2n=4x=28)及鹅观草(R.kamojiOhwi,2n=6x=42)与Wawawai披碱草(E.wawawaiensisJ.R.Carlson&Barkworth,2n=4x=28)属间杂种F1植株。分析杂种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行为显示:E.sibiricus×R.grandis染色体配对构型为17.90Ⅰ+4.90Ⅱ+0.10Ⅲ;R.kamoji×E.wawawaiensis的构型为11.02Ⅰ+11.96Ⅱ+0.02Ⅲ。结果表明:老芒麦与大鹅观草存在一个染色体组的部分同源关系(St),鹅观草与Wawawai披碱草具有2对同源的染色体组(St和H)。本试验结果与前人细胞学报道一致,支持大鹅观草具有StY染色体组。鹅观草属与披碱草属具有不同的染色体组组成,应为两个独立的属。  相似文献   

12.
选择1日龄艾维茵商品代肉鸡200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500只.Ⅰ、Ⅱ、Ⅲ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苜草素、恩拉霉素、畜达肥(化学成分为林可霉素),Ⅳ为空白对照组,在相同条件下进行饲养试验,比较苜草素、恩拉霉素、林可霉素对肉用仔鸡的免疫器官发育和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Ⅰ、Ⅱ、Ⅲ、对照组肉用仔鸡成活率分别为96.2%、92.6%、93.4%、92.0%,Ⅰ组与其它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2)Ⅰ、Ⅱ、Ⅲ、对照组肉用仔鸡增重分别为2343.39、2283.21、2217.74、2210.83 g,Ⅰ组和Ⅲ、对照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Ⅰ和Ⅱ组差异不显著(P>0.05).(3)Ⅰ组肉用仔鸡全期肉料比最低,饲料转化率分别比Ⅱ、Ⅲ、对照组高3.8%、6.9%、7.6%.(4)Ⅰ、Ⅱ、Ⅲ、对照组肉用仔鸡的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5)Ⅰ、Ⅱ、Ⅲ、对照组肉用仔鸡胸腺重指数分别为2.86、2.63、2.73、2.64,Ⅰ与Ⅱ、对照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Ⅰ和Ⅲ组差异不显著(P>0.05);Ⅰ、Ⅱ、Ⅲ、对照组肉用仔鸡法氏囊重指数分别为0.63、0.52、0.47、0.53,Ⅰ与其它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表明苜草素对肉用仔鸡具有促生长,提高饲料报酬,促进免疫器官发育,增强机体抗病力,提高成活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药添加剂防治兔球虫病及其增重效果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40只家兔随机均分为4组,Ⅰ组为空白对照组,Ⅱ组为感染对照组、Ⅲ组为地克珠利组、Ⅳ组为中药添加剂组,用药组家兔饲喂含药饲料3 d后,人工感染兔混合球虫卵囊1×105。试验结束时,Ⅲ、Ⅳ组家兔平均OPG值均为0,并且两组家兔均无死亡;Ⅳ组家兔平均日增重为30.9±6 g,经q检验,与Ⅰ组、Ⅲ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Ⅱ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此中药添加剂具有与地克珠利相当的对家兔球虫病防治作用,并有促进家兔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麻城黑山羊及杂交后代的胴体品质与肉质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麻城黑山羊及杂交后代胴体品质与肉质特性,探讨麻城黑山羊的改良和新品系选育。选用麻城黑山羊(Ⅰ,对照组)、波尔山羊×麻城黑山羊(Ⅱ)、麻城黑山羊×波麻F1(Ⅲ)、波麻F1×波麻F1(Ⅳ)和波尔山羊×波麻F1(Ⅴ)5组,以放牧加补饲的方式育肥,试验期90d,于试验始日及第90天称量,试验结束时于每个组选取12只屠宰并分析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结果表明,杂交后代的肥育性能较麻城黑山羊组均有所提高,其中Ⅱ、Ⅲ、Ⅴ组的日增量极显著高于麻城黑山羊(P<0.01);杂交后代的胴体性状较麻城黑山羊有较大提高,其中Ⅱ、Ⅴ组的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显著、极显著高于麻城黑山羊(P<0.05,P<0.01),Ⅱ、Ⅳ组的肉骨比显著高于麻城黑山羊(P<0.05),Ⅱ、Ⅴ组的眼肌面积极显著高于麻城黑山羊(P<0.01);各组间主要肉质性状除麻城黑山羊宰后24h的pH显著高于Ⅱ、Ⅳ组(P<0.05)外,其余差异均不显著(P>0.05);Ⅲ组的Fe含量显著高于麻城黑山羊(P<0.05),杂交后代肌肉的氨基酸组分完全,且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麻城黑山羊。结果显示,Ⅱ组是肉羊生产理想的杂交组合,Ⅴ组可用于进一步培育麻城黑山羊新品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以六倍体小簇麦为母本,天蓝偃麦草为父本,经杂交获得小簇麦─天蓝偃麦草三属杂种F1。杂种自交不孕,形态上呈双亲中间型,并保持双亲所具有的优良抗性。杂种体细胞染色体数2n=6x=42,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平均配对构型为30.75Ⅰ+5.24Ⅱ+0.22Ⅲ+0.03Ⅳ。讨论了克服F1不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选用5.5月龄无角陶赛特公羊与寒滩(小尾寒羊×滩羊)母羊的杂种公羔,研究饲粮中分别添加0(Ⅰ组)、0.075%(Ⅱ组)0、.150%(Ⅲ组))、0.255%(Ⅳ组)氧化镁,对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羔羊日均食入镁量与粪镁排出量随镁添加水平增加而线性增高,Ⅱ组食入镁量显著高于Ⅰ组(P<0.10),Ⅳ组显著高于Ⅲ组(P<0.10);Ⅱ、Ⅲ组粪镁排出量显著高于Ⅰ组(P<0.10),Ⅳ组极显著高于Ⅰ、Ⅱ组(P<0.01);镁消化率和存留率随镁添加量提高而有所下降,Ⅲ、Ⅳ组的镁消化率显著低于Ⅰ组(P<0.10),Ⅳ组低于Ⅱ组(P<0.10).各饲粮间的干物质、有机物质、酸性洗涤纤维的食入量及消化率差异均不显著(P>0.10).Ⅱ、Ⅳ组氮表观消化率(ND)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Ⅲ组显著高于Ⅰ组(P<0.10);Ⅱ、Ⅲ组氮存留率(NR)显著高于Ⅰ组(P<0.10),Ⅳ组呈高于Ⅰ组的趋势(P=0.134).钙消化率随镁添加水平提高而下降(P>0.10),Ⅲ、Ⅳ组钙消化率呈低于Ⅰ组的趋势(P=0.217,P=0.113).磷消化率似与饲粮镁浓度无关,其中Ⅰ(P<0.10)、Ⅳ(P<0.10)、Ⅲ组(P=0.126)的磷消化率均高于Ⅱ组.  相似文献   

17.
应用棉饼稻草日粮饲喂18只阉割公山羊,在其饮水中添加氧化镁时,对成功诱发尿石症的6只山羊血液及尿液生化变化特点进行研究.试验分4个时期:预试结束时为Ⅰ期,正式试验的第15~60天为Ⅱ期,尿闭发生初期为Ⅲ期,尿闭发生后2~5 d为Ⅳ期.结果表明:山羊采食棉饼稻草日粮后,尿沉渣晶体和结石的主要成分为磷酸铵镁和磷酸钾镁.Ⅱ期血浆尿素水平较Ⅰ期显著升高,Ⅲ、Ⅳ期血浆肌酐水平较Ⅰ、Ⅱ期显著升高,血液尿素/肌酐比值在Ⅱ期显著升高);Ⅲ、Ⅳ期血浆尿素与肌酐含量较Ⅰ、Ⅱ期显著升高,血液尿素/肌酐比值显著降低;尿蛋白在Ⅱ期明显升高,在Ⅲ期显著减低,但在Ⅳ期又急剧升高.血液磷、镁、钾含量在Ⅰ、Ⅱ期显著升高;在Ⅲ、Ⅳ期血钾、镁含量显著升高,血液无机磷、钠、氯含量显著降低.Ⅱ期尿液无机磷、镁、钾、铵含量较Ⅰ期显著降低,在Ⅲ、Ⅳ期尿磷、镁、钾、铵含量进一步降低,尿钙含量显著降低.结论:山羊磷酸铵(钾)镁尿石症尿闭出现后出现氮质血症,高钾、低磷、低钠、低氯血症以及肾机能不全,且随尿闭的持续而加重.尿液中无机磷、镁、钾、铵含量因参与晶体及结石形成而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SC/NSC比例日粮对徐淮白山羊消化道内碳水化合物消化率的影响。[方法]选取4只体况良好,体重(32±2.5)kg的徐淮白山羊,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十二指肠近端瘘管和回肠末端瘘管,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饲喂4种不同碳水化合物结构组成日粮,其结构性碳水化物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比例(SC/NSC)分别为3.52(Ⅰ)、2.06(Ⅱ)、1.28(Ⅲ)和0.84(Ⅳ)。[结果]降低SC/NSC比例,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徐淮白山羊瘤胃内和肠道内干物质(DM)、有机质(OM)、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及淀粉的消化利用率。随着SC/NSC的比例降低,DM与OM消化率显著升高,其中Ⅳ组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NDF消化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Ⅲ组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ADF与淀粉在整个消化道的消化率也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ADF消化率各组间差异不显著,而Ⅰ和Ⅱ2组的淀粉消化率则显著高于Ⅲ组(P0.05),并极显著高于Ⅳ组(P0.01)。[结论]日粮SC/NSC为1.28时,可以提高徐淮白山羊能量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各种省力化育林方式对林地土壤的影响,以辽宁东部山区人工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幼林为对象,采取单层遮阳网覆盖(Ⅰ型),双层遮阳网覆盖(Ⅱ型),黑色地膜覆盖(Ⅲ型),白色地膜覆盖(Ⅳ型)4种省力化育林措施,研究地面覆盖对土壤温度、湿度、容重、孔隙度等物理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省力化育林措施对造林地土壤具有显著的调节温度和保水作用,对幼树生长具有显著的辅助作用,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不显著。调节土壤温度效果表现为Ⅱ型>Ⅲ型>Ⅰ型>Ⅳ型>对照区;保水效果表现为Ⅱ型>Ⅲ型>Ⅰ型>Ⅳ型>对照区;土壤容重表现为对照区>Ⅰ型>Ⅳ型>Ⅱ型>Ⅲ型;土壤总孔隙度表现为Ⅳ型>Ⅲ型>Ⅱ型>对照区>Ⅰ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表现为Ⅱ型>Ⅲ型>Ⅰ型>Ⅳ型>对照区;红松幼树生长量表现为Ⅱ型>Ⅲ型>Ⅰ型>Ⅳ型>对照区。  相似文献   

20.
选用50头"杜长大"断奶猪,分成5组(每组2个重复),分别按每kg基础日粮添加50 mg硫酸铜(Ⅰ组)、150 mg硫酸铜(Ⅱ组)、250 mg硫酸铜(Ⅲ组)、150 mg蛋氨酸铜(Ⅳ组)、250 mg蛋氨酸铜(Ⅴ组),分两阶段进行饲养试验。第一阶段从正试期到第11周,每4周称量1次。第二阶段从第12周开始,将第Ⅱ—Ⅴ组每组各自重新分出一组,组成加Ⅱ组、加Ⅲ组、加Ⅳ组、加Ⅴ组,每组各4头猪,喂给与第Ⅰ组相同的日粮,原第Ⅱ—Ⅴ组继续喂给与第一阶段相同日粮。直至猪出栏。试验结果表明:每kg日粮添加50~150 mg蛋氨酸铜以及添加250 mg硫酸铜对猪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但添加蛋氨酸铜的作用要优于硫酸铜。此外,对于蛋氨酸铜和硫酸铜的添加剂量及其组合方式取决于猪的不同生长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