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利用巢式PCR和SSR技术研究了0,15,25,50,75,100,125,150 mg·L-1的硫酸二甲酯(DMS)对白花泡桐幼苗形态、植原体和DNA碱基序列的影响.结果表明,15 mg· L-1DMS处理3h可使丛枝病幼苗转变为形态上健康幼苗,但其幼苗内仍有丛枝病植原体的存在;25~125 mg· L-1 DMS处...  相似文献   

2.
利福平对泡桐丛枝病幼苗形态和内源植物激素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利福平对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组织培养苗形态和内源植物激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00,150 mg.L-1利福平处理30 d的患病幼苗均不呈现丛枝病症状,但PCR检测到100 mg.L-1利福平处理幼苗顶芽内仍有植原体存在.随着利福平质量浓度的增大和幼苗患病程度的减轻,幼苗顶芽内内源植物激素ZR含量逐渐下降、IAA含量逐渐升高.说明利福平对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幼苗内的植原体和内源植物激素变化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了解泡桐丛枝病发生与蛋白质变化的关系,以白花泡桐和毛泡桐健康、患丛枝病组培幼苗以及经15mg·L~(-1)和75mg·L~(-1)硫酸二甲酯(DMS)处理的患病组培幼苗为材料,采用iTRAQ技术研究这2个品种、8种材料的蛋白质表达谱变化。结果表明,12种蛋白质与泡桐丛枝病发生密切相关,其主要定位于叶绿体(7个,58.33%)和线粒体(3个,25%),功能与光合作用、蛋白质翻译、抗逆性相关。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显示部分蛋白质的基因在mRNA的表达水平与iTRAQ测试的蛋白质翻译水平结果一致。研究结果为深入揭示泡桐丛枝病发生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组培苗叶片、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了利福平和土霉素对其体外植株再生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福平和抗生素对泡桐丛枝病苗的芽诱导率和根诱导有抑制作用.当利福平和土霉素质量浓度分别为20 mg·L-1时,在MS NAA 0.3 mg·L-1 6-BA 12 mg·L-1和MS NAA 0.1 mg·L-1 6-BA 12mg·L-1的培养基上,丛枝病苗叶片最高芽诱导率分别可迭67.6%和48.4%;在MS NAA 0.2 mg·L-1 6-BA 12 mg·L-1和Ms NAA 0.3 mg·L-1 6-BA 12 mg·L-1的培养基上,茎段最高芽诱导率分别可迭32.5%和50.8%.  相似文献   

5.
以麻楝袋装实生苗为材料,叶面喷洒稀土后放入人工气候箱进行低温处理,测定其生理指标,并用主成分分析比较不同浓度稀土对幼苗抗寒性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0~300 mg·L-1稀土处理的幼苗相对电导率和脯氨酸含量波动,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多为下降,叶绿素含量保持稳定,SOD活性和MDA含量多保持稳定.500~1000mg·L-1稀土处理的幼苗相对电导率下降,脯氨酸含量小幅增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保持稳定或小幅下降,叶绿素含量普遍小幅增加,SOD活性多保持稳定,MDA含量减少或保持稳定,表明高浓度稀土处理有效提高了苗木的抗寒能力.用主成分分析对各浓度稀土处理的幼苗抗寒性进行评价,得出处理幼苗的稀土浓度对幼苗抗寒排序为1500mg·L-1>1 000 mg·L-1>700 mg·L-1>500 mg·L-1>300 mg·L-1> 100 mg·L-1>50 mg·L-1>0 mg·L-1.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利用化感物质香豆素对入侵植物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进行生物防控的可行性,采用培养皿生物检测法,研究了50,100,150 mg·L-1等3种质量浓度香豆素溶液对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质量浓度的增加,香豆素溶液显著降低了节节麦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以及幼苗苗高和根长的生长。从抑制率(RI)可知,香豆素溶液对节节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存在质量浓度效应的抑制作用。此外,不同质量浓度香豆素溶液处理对根长的RI值均明显大于苗高,表明香豆素对节节麦幼苗根长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苗高。幼苗生长试验中,仅50 mg·L-1溶液处理中,至第10天时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较第5天时增加未达到显著水平,这可能是节节麦通过自身调节机制对香豆素造成的损伤进行积极修复的结果。而150 mg·L-1溶液处理中,至第15天时脯氨酸质量分数较第10天时增加不显著,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则呈下降趋势。表明香豆素150 mg·L-1溶液处理第15天已超出节节麦的适应承受范围。以上结果显示:150 mg·L-1香豆素溶液对节节麦种子萌发具有较强的化感抑制作用,并通过影响植株抗氧化酶系统、细胞膜透性及膜脂过氧化作用等途径调节节节麦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以毛泡桐及白花泡桐丛枝病叶片、叶柄和茎段为外植体.建立了其体外植株再生系统.结果表明,毛泡桐丛枝病叶片、叶柄和幼嫩茎段在MS+NAA 1.1 mg·L-1+6-BA 8 mg·L-1,MS+NAA 0.1 mg·L-1+6-BA 4mg·L-1和MS+NAA 0.5 mg·L-1+6-BA 12 mg·L-1培养基上,最高芽诱导率分剐为73.88%,42.11%和25.00%;而白花泡桐的丛枝病不同器官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MS+NAA 0.3 mg·L-1+6-BA 12 mg·L-1,MS+NAA 0.9 mg·L-1+6-BA 16 mg·L-1和MS+NAA 0.7 mg·L-1+6-BA 20 mg·L-1,最高芽诱导率分别为91.11%,32.78%和13.33%.此外,1/2MS+NAA 0.5 mg·L-1和1/2MS+NAA 0.3 mg·L-1可分别作为毛泡桐和白花泡桐丛枝病幼芽根诱导的最适培养基.  相似文献   

8.
多效唑对黄瓜及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采用穴盘育苗的方法,在黄瓜二叶期进行浓度为10,20,50 mg·L-1多效唑处理,在番茄三叶期进行浓度为5,10,20 mg·L-1多效唑(PP333)处理。结果表明:黄瓜喷施20 mg·L-1、番茄喷施5 mg·L-1浓度的药液效果最为适宜,该浓度下多效唑能有效地控制幼苗地上部的徒长,促进幼苗干物质的积累,有利于培育壮苗。  相似文献   

9.
以豌豆、萝卜、水稻为研究材料,研究不同浓度铜对3种常见作物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铜浓度的逐渐升高,豌豆和萝卜幼苗的根长、苗高、根鲜重及苗鲜重呈低促高抑现象;而水稻幼苗的4项指标则呈现为下降现象。铜溶液开始显著抑制豌豆、萝卜及水稻幼苗根生长的浓度分别为100mg·L-1、10mg·L-1、0.1mg·L-1。3种作物抗铜性强弱顺序为豌豆萝卜水稻。本试验结果表明,豌豆具有修复铜污染土壤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提高西葫芦产量和品质,以翠玉特早王西葫芦种子为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不同硒浓度对西葫芦幼苗根系生长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硒可促进西葫芦幼苗根系生长,提高幼苗根系保护酶活性。硒浓度为0.4mg·L-1时,西葫芦幼苗根系总长度、总面积、总体积、根尖数及平均直径最大,CAT活性最高,MDA含量最低,0.2 mg·L-1处理SOD活性最高。西葫芦幼苗根系生长的最佳Na2SeO3浓度为0.2~0.4mg·L-1。  相似文献   

11.
为了筛选适合秃杉扦插繁殖的方法,以6~7年生长健壮秃杉的1~2年生侧枝为插穗材料,将5种不同质量浓度的ABT1号生根粉(1000、500、250、100、50 mg·L-1)分别以5个不同处理时间(5、15、30、60、360 min)进行浸泡处理,随后于圃地进行扦插试验,12个月后调查扦插育苗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不同处理时间的扦插效果有显著差异.所有处理中,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的处理为使用质量浓度为250 mg·L-1的ABT1号生根粉处理15 min,其愈伤组织诱导率达83.33%;愈伤组织生长最佳的处理为使用质量浓度为500 mg·L-1的ABT1号生根粉处理30 min、质量浓度为250 mg·L-1的ABT1号生根粉处理5 min,其愈伤组织的直径均达到0.61 cm;生根率最高的处理为使用质量浓度为250 mg·L-1的ABT1号生根粉处理360 min及使用质量浓度为1000 mg·L-1的ABT1号生根粉处理15 min,其生根率均为46.67%;生根数量最多的处理为使用质量浓度为250 mg·L-1的ABT1号生根粉处理360 min,平均生根数量为2.43条;根系长度生长最佳的处理为使用质量浓度为500 mg·L-1的ABT1号生根粉处理360 min,其平均根长为10.04 cm;苗高生长最佳的处理为使用质量浓度为500 mg·L-1的ABT1号生根粉处理5 min,其苗高为7.88 cm;地径生长最佳的处理为使用质量浓度为1000 mg·L-1的ABT1号生根粉处理5 min,其地径生长量为0.58 cm;新梢生长最佳的处理为使用质量浓度为500 mg·L-1的ABT1号生根粉处理30 min,其长度达到3.93 cm.最适宜秃杉扦插繁殖的处理为使用质量浓度为250 mg·L-1的ABT1号生根粉处理360 min,此时扦插成活率最高,生根数量最多,苗木生长较好.  相似文献   

12.
用不同质量浓度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南方泡桐种子构建突变体库,并用获得黄化苗建立了体外植株再生系统. 结果表明,随着EMS质量浓度的增大,南方泡桐种子出苗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质量浓度为120 mg·L-1 EMS浸种12 h的南方泡桐种子突变体率最高.MS+0.1 mg·L-1 NAA+15 mg·L-1 BA是南方泡桐黄化苗叶片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1/2MS+0.1 mg·L-1IBA是其芽诱导根的最适培养基.  相似文献   

13.
试验研究了腐植酸对盾叶薯蓣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在120~360 mg·L-1的浓度范围内的结果表明,①腐植酸不影响盾叶薯蓣种子萌发时间,但能提高种子萌发率和发芽整齐度.腐植酸处理浓度为120 mg·L-1时,发芽整齐度比对照缩短7.4 d,萌发率可提高22.61~31.67个百分点.②种植盾叶薯蓣幼苗时进行120 mg·L-1腐植酸处理,可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根冠比,但对根茎的含水量没有影响.在种植幼苗时进行360 mg·L-1腐植酸浇灌处理,对幼苗的株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根系和根冠比的促进作用也最好.③在对幼苗进行腐植酸处理时,200、280、360 mg·L-1的处理均可使叶绿素含量极显著的提高;浓度为280和360 g·L-1的处理可使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研究豇豆种子在不同浓度(0、3.0、4.0、8.0、10.0、20.0、50.0、100.0 mg·L-1)的蛋氨酸硒溶液的影响下的萌发情况及其幼苗生长状况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浓度(20.0 mg·L-1)的蛋氨酸硒溶液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豇豆种子的萌发,而过高浓度的蛋氨酸硒溶液则会使豇豆种子发芽率显著降低;豇豆种子发芽指数的变化趋势伴随蛋氨酸硒溶液浓度的逐步升高,与上述发芽率呈现相似的先升后降的现象;适量(50.0 mg·L-1)的蛋氨酸硒溶液有利于增强豇豆幼苗体内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但当蛋氨酸硒溶液浓度超过此范围时,豇豆植株内此酶的活性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存在一定低浓度(10.0 mg·L-1)蛋氨酸硒溶液的环境下,豇豆幼苗体内丙二醛(MDA)含量随着蛋氨酸硒溶液处理浓度的升高而逐步降低,即浓度较低时,硒的存在有利于豇豆对抗逆境利于其正常生长;但当蛋氨酸硒溶液浓度持续升高时,MDA含量也随之持续增加,即硒浓度过高时,硒的存在阻碍其正常生长。豇豆幼苗体内脯氨酸(Pro)含量随蛋氨酸硒溶液浓度的升高与其MDA含量出现相似的变化趋势,在蛋氨酸硒浓度为10.0 mg·L-1时,豇豆幼苗体内Pro的含量达到最小值。因而,适宜浓度的蛋氨酸硒有助于豇豆种子的正常萌发及其幼芽的健康生长发育,但高浓度的蛋氨酸硒则会对豇豆种子的正常萌发及其幼苗的正常生长发育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铜处理对喜树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生理代谢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不同浓度的Cu 处理喜树种子和三叶期的幼苗,研究了Cu胁迫对喜树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及生理代谢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1)20~50 mg·L-1的Cu2 对喜树种子发芽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发芽势提前 ,但50~100 mg·L-1的Cu2 浓度均抑制胚根和胚芽的生长.(2)Cu2 对喜树幼苗的影响存在浓度和时间效应:低浓度(10 mg·L-1)Cu2 促进,如叶绿素含量、蛋白质含量等高于对照;高浓度(100 mg·L-1)Cu2 对上述各指标从6 d或9 d后起显著地抑制作用;而中等浓度(50 mg·L-1)的Cu2 处理效果趋向于高浓度的作用.低浓度的Cu在12 d之内对喜树幼苗生长是有利的,以后会出现胁迫;而高浓度的Cu,3 d后出现抑制,抑制作用比低浓度提早9 d.说明喜树幼苗能够忍受小于50 mg·L-1以下的Cu处理,高于此浓度生长受抑.(3)Cu处理后质膜相对透性、MDA含量在整个处理期内呈上升趋势,浓度越大,上升幅度越大;而SOD、POD 活性先上升后下降,与Cu浓度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吉林农业科学》2014,(6):55-57
以西兰花(Brassica oleracea L.var.italica Planc)为试验材料,采用叶面喷施K2Si O3的方法,研究了硅对不同浓度铬胁迫下西兰花幼苗地上部分生长和铬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0 mg·L-1铬胁迫处理促进了西兰花的生长,西兰花幼苗的苗高、单株鲜重、SOD活性、POD活性等均较对照提高,MDA含量降低;当铬浓度超过100 mg·L-1后,随铬处理浓度的增加,西兰花的苗高、单株鲜重及SOD活性、POD活性等均逐渐降低,MDA含量增加。由统计分析可知,Cr6+胁迫显著影响西兰花生长的浓度为100 mg·L-1。1~100 mg·L-1Cr6+可有效促进植株对Cr6+吸收与积累,但200 mg·L-1Cr6+处理西兰花对铬的吸收量减少。喷施1.5 mmol·L-1K2Si O3处理后明显提高了西兰花幼苗的苗高、单株鲜重以及SOD、POD活性,降低了MDA含量和铬的积累,减轻了铬胁迫对西兰花的毒害。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高温胁迫下水杨酸(SA)对菊花Chrysanthemum × morifolium幼苗热伤害的缓解作用,以扦插40 d的夏菊幼苗为材料,向叶片喷施不同浓度[0(空白),15,30,45,60 mmol·L-1]的水杨酸溶液,研究在不同高温时间[0(对照),24,48,72 h]处理下叶片叶绿素、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结果表明:喷施水杨酸能够减轻菊花叶片叶绿素质量分数的降低速度,用30 mmol·L-1水杨酸处理72 h后叶片叶绿素质量分数仅比对照(未进行高温处理)降低了1.7%;高温处理后,使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能够减轻菊花叶片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的增加,增加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的质量分数,以30 mmol·L-1的水杨酸处理72 h的效果最好。菊花叶片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仅比对照增加了86.8%,为4.76 μmol·g-1,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质量分数则分别增加了94.3%,112.1%和80.0%,均高于其他处理;高温处理后,SOD活性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POD和CAT活性逐渐升高,而且30 mmol·L-1水杨酸对于SOD和POD的影响最为明显,15 mmol·L-1水杨酸对于CAT的影响最显著。结果表明:短期高温胁迫引起了菊花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系统都受到了不容程度的伤害,水杨酸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减轻高温对叶片的影响。图4参14  相似文献   

18.
脱落酸、水杨酸和氯化钙对番茄幼苗抗冷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不同浓度脱落酸(ABA)、氯化钙(CaCl)2、水杨酸(SA)对3叶期的番茄幼苗进行叶面喷施处理,研究低温胁迫下(昼温/夜温=(10±0.5)℃(/5±0.5)℃)三种外源化学物质对番茄冷害指数及与抗冷性相关的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用10和15mg·L-1ABA、1400和1800mg·L-1CaCl2、300和400mg·L-1SA喷施番茄幼苗后,番茄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降低,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升高,冷害指数降低,对冷害具有缓解作用。所有处理中以1400mg·L-1氯化钙处理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Cr6+污染致大麦幼苗基因组DNA损伤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技术,研究了Cr6 胁迫对大麦幼苗DNA含量的影响及根系基因组DNA的损伤效应.结果表明,在5~80 mg·L-1的Cr6 浓度范围内处理7 d后,大麦幼苗根系的DNA含量随Cr6 处理浓度的增加明显降低,各处理组的DNA含量均低于对照,其中,5~40mg·L-1Cr6 处理组的DNA含量降幅最大.Cr6 处理后大麦幼苗根系的DNA增色效应随浓度升高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5~20 mg·L-1的Cr6 浓度范围内大麦DNA的增色效应明显高于对照,其中10 mg·L-1Cr6 的DNA增色效应最为显著,而40 mg·L-1以上的Cr6 外理后增色效应下降.Cr6 胁迫使大麦基因组的RAPD图谱发生变化,包括DNA谱带的增加、减少及其荧光强度的改变,且DNA多态性谱带的变化与Cr6 浓度具有正相关效应.通过对大麦基因组的DNA损伤的检测.可以评估Cr6 污染对植物的遗传毒害效应.  相似文献   

20.
用500和1 000 mg.L-1稀土溶液喷施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幼苗,置于3℃低温下3和7 d后,对其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2种质量浓度稀土处理的麻楝幼苗叶片的相对电导率,低温处理3 d后分别比对照显著增加9%和14%,低温处理7 d后分别比对照下降4%和11%.2种质量浓度稀土处理的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低温处理3和7 d后增加.低温处理3 d后,500 mg.L-1稀土处理的幼苗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比对照和1 000mg.L-1处理的均显著减少13%,低温处理7 d后,2种质量浓度稀土处理分别比对照显著增加11%和17%.稀土处理的幼苗叶片SOD活性在低温处理3 d后与对照接近或大于对照,低温处理7 d后比对照显著增加8%~11%.低温处理3 d后,500 mg.L-1稀土处理的丙二醛(MDA)含量比对照增加了8%,而1 000 mg.L-1稀土处理和低温7 d后的2种质量浓度稀土处理比对照减少了7%~11%.可见,500 mg.L-1稀土处理的幼苗经历低温7 d后以及1 000 mg.L-1稀土处理的幼苗经历3和7 d后均提高了抗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