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采用MIKE21模拟广东省潖江蓄滞洪区50a一遇洪水淹没过程,利用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潖江蓄滞洪区洪水淹没过程,可用于北江防洪规划。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森林小流域森林理水调洪功能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给三峡库区理水调洪型植被建设提供方法和依据,该文以四面山响水溪森林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主持开发的MMS(模块化模型系统),构建适合于三峡库区的分布式暴雨水文模型PRMS_Storm,模拟暴雨产流过程.结果表明:① PRMS_Storm用来模拟响水溪森林流域暴雨产流过程满足国家乙级洪水预报标准,可用来发布洪水预报;②综合不同森林群落水文功能评价结果,提出流域3种森林群落配置情景:针阔混交林型(情景1)、阔叶混交林型(情景 2)、综合配置型(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灌木林)(情景 3);③对各森林群落配置情景的模拟表明,各配置情景都可使地表径流减少20%以上,壤中流增加16%以上;与流域植被现状相比,各配置情景,分别可削减洪峰20.8%、9.6%和18.9%;最大降雨峰值0.8 mm/min的降雨过程削减洪峰的作用非常明显,尤其对短历时降雨洪峰的削减作用更明显;针阔混交林型理水调洪作用最优,是最优的理水调洪配置情景,其次是综合配置型,阔叶混交林型较差.但是,从所研究的响水溪流域实际情况出发,综合配置更符合实际,是最佳理水调洪型群落配置.   相似文献   

3.
为了给合理监测海南岛植被生态环境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基于2015、2017年海南岛MODIS NDVI数据、地表覆盖数据,利用一元线性拟合、均方根误差分析、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开展了海南岛植被覆盖面积反演技术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海南岛最主要的地表覆盖类型为森林,主要分布在五指山山脉一带;其次是耕地,主要分布在海口、临高、澄迈、文昌、东方等沿海一带;植被覆盖面积(森林、草地、灌丛、湿地)占总面积的65.67%,2017年地表覆盖状况与2015年类似;海南岛植被覆盖率总体较高,中部山区市县植被覆盖率高于沿海市县,其中,五指山植被覆盖率最高,其次是琼中、白沙;海口植被覆盖率最低,其次是文昌、定安;海南岛NDVI植被覆盖面积反演的最佳阈值为0.70,在此阈值下,NDVI对2015、2017年植被覆盖的空间识别率分别达78.64%、78.74%;海南岛各市县植被覆盖面积与NDVI反演值的最佳拟合模型为:y=0.898 9x+62 708 142.60,拟合值与真实值的相关系数为0.91,均方根误差占平均值的17.50%,较反演值误差减少了7.23%,沿海市县植被覆盖面积拟合偏差率较大、内陆市县拟合偏差率较小。  相似文献   

4.
洪水灾害是我国城市中发生较为频繁且破坏性较大的自然灾害之一,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针对已有研究中设定堤防一点漫决堤情景模拟方法较为单一的缺点,提出多点堤防漫决堤洪水演进方法。以哈尔滨市松北区为实证研究区,以水动力学方法为基础,以不规则网格为洪水灾害数值模型骨架,以一、二维非恒定流为洪水灾害数值模型控制方程,综合构建堤防多点同时漫决堤情景下洪水演进模型,并对研究区不同洪水频率情景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模拟多点破堤情景下,即0.5%频率、1%频率、2%频率的洪水演进及叠加效果,其中当破堤1 h后研究区最大淹没水深可达3 m以上,同时利用GIS空间可视化技术对研究结果进行可视化表达,为防洪规划设计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半城子水库流域为研究区域,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和SWAT模型对流域森林植被进行了优化配置和相应的流域水文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半城子水库流域适宜森林覆盖率为65.63%;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和灌木林植被适宜面积分别为1 148.9,617.2,2 252.8和1 343.1hm2。水源涵养林体系优化配置后,流域产流量从8 541 100m3增加为9 031 100m3,增加5.74%;半城子水库流域现状条件下,各天然林单位面积产流能力顺序为:灌木林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分别为3 974.57,1 448.32,1 349.82和1 100.36m3/hm2。增加灌木人工林和减少针叶人工林比例,可使小流域产流增加。  相似文献   

6.
森林植被与洪水,水土流失等灾害的关系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防灾减灾的角度出发,综合论述了森林植被与洪水、水土流失及其派生灾害的关系。森林在滞洪、水土保持等方面不容置疑的重大作用,森林植被的破坏将加剧洪水、水土流失,结合陕西省的状况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 森林水文学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在本世纪40年代首先提出的.从那时起,森林水文学已在各个不同层次和尺度被广泛地研究,从单株树开始,到整个林分,小流域直到大流域.其研究主要是针对森林植被对降水的再分配、滞蓄作用、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从而达到掌握集水区域产水量规律的目标.故森林水文学后来又被当作森林流域产水量管理的科学.  相似文献   

8.
应用3S技术进行了拉萨市森林资源调查,并对拉萨市森林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拉萨市现有森林面积352 637 1 hm2,森林覆盖率为7 3%,以天然灌木林为主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74 9%.拉萨市森林植被处在西藏森林分布的北界,呈沿河谷坡地零星的间断分布,森林少,而且分布极不均匀.作者提出把"保护性林业"作为拉萨市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确实保护好现有天然灌木林;实行多层次、多林种、多形式的绿化造林,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建立复合生态系统,依靠科技兴林,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栅格数据的青海省羊智沟洪水动态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德国Gemo公司研发的Floodarea水文动力模型,基于气象和灾情资料,模拟强降水导致的山洪情景下逐小时淹没预警点的动态结果,通过淹没深度与累积雨量的拟合,有效的划分了羊智沟山洪灾害不同淹没深度下的临界雨量阈值。结果表明:1)羊智沟流域降水量呈略递减趋势,变化率为-0.02mm/年,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变化率约为0.032℃/年。2)逐小时淹没深度与6h累积面雨量拟合关系较好,通过0.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3)通过淹没深度和累计雨量的有效拟合,划分了羊智沟洪水临界雨量阈值,为羊智沟洪水灾害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森林覆盖率低,植被破坏严重,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对此现状,我们认为只有进一步加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改变地表性质,恢复和发展森林植被,大面积植树造林,种树种草,发展生产,才能改善西北生态环境,振兴大西北经济。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吉县清水河流域森林动态变化对水沙影响的初报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我们使用流域内(黄河中游河龙区清水河流域水文站断面以上425km~2)不同时期航片,判读出森林的动态变化。然后依据27年的水文资料,分析森林的动态变化对径流、泥沙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森林面积的增加以及土壤下渗和蒸发散的增加,年径流量、枯水期流量、洪峰流量以及悬移质输沙量都不同程度地减少。  相似文献   

12.
重庆地区森林水文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对重庆地区森林水文作用初步研究表明:该地区常绿阔叶林下黄棕壤和腐殖质黄壤,其非毛管孔隙持水量一般都达到或超过多年最大日降水量(140~230mm),而马尾松林下的黄壤和柏木林下的紫色土则一般低于多年最大日降水量.径流的洪枯比值、径流的Cv值、泥沙含量等随森林覆盖率的增大而减小,径流系数则与森林覆盖率成正相关.说明该地区森林对降水、径流的月际分布以及泥沙含量都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祁连山山地森林消洪补枯作用及功能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多年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把夏秋季集中、过多的降水储存在土壤内或转化为壤中流、地下径流,把冬季降雪储存于林内,到春天随着天气回暖以冰冻形式和积雪形式储存的降水逐渐消融补给河川,有效的缓解了中下游地区春旱和夏秋洪涝灾害;山地森林消洪补枯作用在于森林通过林冠层、苔藓枯枝落叶层、森林土壤层对降水进行截留、吸收、储存、转化,使发源于山地森林覆盖区的河川枯水期径流量增大、洪水期径流量减少、水资源利用率提高;森林覆盖率为65%的流域相对于森林覆盖率32%的流域没有引起河川径流总量减少.  相似文献   

14.
以宁化县常丰里和石壁溪小流域为例,从宏观监测和微观监测2个层面监测了常丰里和石壁溪小流域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植被自然演替状况、植被覆盖度、林草生长量,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指标。该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 675 hm2,治理程度达到80.4%;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达80%以上;宜草宜林面积达80%以上;林草植被覆盖率从50.4%提高到56.0%;提高了防洪减沙效益,减沙率达70%以上;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从2 533 t/(km2·a)降低到1 500 t/(km2·a)以下。经过综合治理,流域内的水土流失面积、强度都已明显下降,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以森林覆盖率及其他空气污染物(PM10、CO、NO2、SO2、O38 h)和气象因素(气压、相对湿度、光照数、气温、风速)为研究指标,以黑龙江省13个市(区)为对象,应用3 a数据、依据面板数据模型分析PM2.5与森林覆盖率及其他空气污染物和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森林覆盖率较高城市的PM2.5质量浓度,低于森林覆盖率较低城市的PM2.5质量浓度。森林覆盖率是阻滞PM2.5质量浓度增高最主要的因素,其他空气污染物是导致PM2.5质量浓度升高的根本原因,气象因素对PM2.5质量浓度变化所起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6.
以宁化县过龙社、瑶背江、松子岗、方田、武层、陈田、社背小流域为研究区,从宏观监测和微观监测两个层面监测了研究区小流域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植被自然演替状况、植被覆盖度、林草生长量,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指标.结果表明: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呈下降趋势,已从治理前的74.88 km2下降到2013年的26.12 km2;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达 80%以上,宜草宜林面积达80%以上;林草植被覆盖率从49.2%提高到58.0%;防洪减沙效益提高,减沙率达70%以上;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从1997 t/(km2·a)降低到1 500 t/(km2·a)以下.通过治理,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显著减少,水土保持达到了预期目标,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基本达到了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后治理效果。  方法  以山东省蒙阴县张家村小流域为例,以水土保持基础图斑和效果图斑为单元,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无人机、移动终端等技术,通过调查测定和野外复核,对比分析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治理实施前后土地利用、林草植被覆盖、水土保持措施和水土流失状况变化。  结果  ①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后图斑变化数量共339个,变化面积870.60 hm2,变化方向主要为坡耕地/旱梯田转变为果园,其次为坡耕地变转为旱梯田;②基础年林草覆盖率31.13%,评估年林草覆盖率为45.69%,覆盖度均以中高覆盖(60%~75%)为主,林草覆盖提高率为14.56%;③水土保持措施保存率中,蓄水池保存率最高,为100.00%;谷坊最低,仅为55.56%,其余水土保持措施保存率均在80.00%以上;④评估年较基础年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400.39 hm2,水土流失面积消减率23.21%,水土流失治理度为76.78%。  结论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实施,明显改善了蒙阴县张家村小流域的生态环境,重点体现为水土流失减少,林草植被覆盖率提高。图5表5参11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森林水文研究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基于国内外近几十年森林水文学的研究成果,在简要介绍森林水文研究历史的基础上,概述了森林对降水、蒸发散、径流、泥沙和水质的影响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看,森林植被在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减少径流泥沙、改善水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研究方法、研究尺度、森林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等原因,各地森林水文效应具有较大差异.因此,今后森林水文研究工作必须加强水文过程物理机制研究,对于分析评价不同地带、尺度、类型的森林水文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安江水库四条入库河流水文状况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武强溪、进贤溪、新安江和练江等4条入库河流近20年的水文和气象资料的比较分析,得到如下结果:4条河流的年输沙量与年降水量呈显著的指数相关。单位面积上单位降水量负荷的年输沙量,70年代与60年代相比有增加的迹象。这可能与河流流域森林植被资源的破坏有关。武强溪与进贤溪相比,前者的年迳流深、迳流系数较大,洪水迳流量所占比例较小,枯水迳流量所占比例较大,土壤流失量显著地少,这些可能是森林植被的差异造成的。因此,加强各流域的封山育林,提高森林复盖率,对保护新安江水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蒋家沟流域内选择50个样地,对样地内地形地貌及土壤因子做主成分分析,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将影响水热分配的海拔、坡向因子作为蒋家沟流域立地类型组划分的依据,共得到高山阳坡、高山阴坡、中山阳坡、中山阴坡、低山阳坡、低山阴坡6个立地类型组。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对不同立地类型组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蒋家沟流域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流域面积百分比的大小依次为农耕地>草本>灌草>河滩地>滑坡>乔草>乔灌草>乔木。在低山阳坡立地类型组中,低覆盖率的灌草、草本植被覆盖类型占该立地类型组的很大部分,由乔木构成的植被覆盖类型仅占0.03%;在低山阴坡立地类型组中,以中、低覆盖率的灌草、草本植被覆盖类型为主,由乔木构成的植被覆盖类型为2.24%;在中山阳坡立地类型组中,低覆盖率的灌草、草本植被覆盖类型占该立地类型组的很大部分,有乔木构成的植被覆盖类型占13.66%;在中山阴坡立地类型组中,以中、高覆盖率的灌草、草本植被覆盖类型为主,由乔木构成的植被覆盖类型占21.93%;在高山阳坡立地类型组中,以低覆盖率的灌草和中、高覆盖率的草本植被覆盖类型为主,由乔木构成的植被覆盖类型占15.12%;在高山阴坡立地类型组中,以中、高覆盖率的灌草、草本植被覆盖类型为主,有乔木构成的植被覆盖类型占34.79%。实验结果对流域泥石流生物防治布局规划,减少泥石流灾害,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