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以小秦岭的西枣乡与中转站2地调查的2个1 hm~2样地的数据为基础,基于泊松异质性分布,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分析了个体数大于100的种群的种内和种间相关性。结果表明:西枣乡样地中的白鹃梅和鹅耳枥,以及中转站样地中的漆均对多数物种有负相关,但受到其他物种的影响最小;中转站样地中的粗榧和接骨木对其他物种的影响较小,但受到大多数物种的抑制作用。中转站样地物种正处于剧烈的演替过程中,而西枣乡样地正处于群落演替的平缓期。同时,在这2个样地中,多数物种的种内关系在较小空间尺度(0~10 m)上表现为正相关,部分表现为不相关。这种现象有利于物种的更新,并能促进种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揭示局域物种多样性的形成与位点状况之间的关系,即物种多样性如何特异性地依赖于位点条件以及现实多样性和物种组成如何影响新的建植。[方法]利用野外田间试验,在不同扰动、不同种子添加方式处理下对12种亚高山草甸植物出苗建植情况进行观察研究。[结果]不同程度的扰动使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植被形成不同大小、数量和类型的空白位点,创建特定微生境条件,满足了不同物种繁殖体萌发及其幼苗建植的需求,即扰动处理会影响绝大多数物种的种子出苗及幼苗的建植。在演替后期的自然植被区,出苗的10个物种中有7个在中度扰动下出苗及建植成功率最高;而在演替早期的撂荒地有4个物种在无扰动条件下,4个在中度扰动条件下出苗及建植成功率最高。[结论]大多数物种在重度扰动即空白位点最多的处理下没有最高的出苗及建植成功率,种子添加方式也对大多数物种的出苗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式对黔中喀斯特地区植被进行样方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演替进程及群落高度增加,实生树木比例增加,但是S3大于S4阶段;喀斯特地区植被物种多样性增加,但多样性指数最大为S2灌木阶段,最小为S1草本阶段.演替阶段不同物种重要值不同,其中以云南鼠刺为整个演替进程的优势物种.乔木树种在各个演替阶段中S1阶段物种数量最少,而在S3和S4阶段物种数量较大;灌木树种在S2阶段数量最大,在S1和S4阶段数量较少.随着演替进程增加,乔木树种的盖度增大,尤其在S4阶段中乔木比例成分最大;灌木树种在S2中表现出最大的群落盖度,而S3和S4中则盖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4.
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的群落演替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式对黔中喀斯特地区植被进行样方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演替进程及群落高度增加,实生树木比例增加,但是S3大于S4阶段;喀斯特地区植被物种多样性增加,但多样性指数最大为S2灌木阶段,最小为S1草本阶段.演替阶段不同物种重要值不同,其中以云南鼠刺为整个演替进程的优势物种.乔木树种在各个演替阶段中S1阶段物种数量最少,而在S3和S4阶段物种数量较大;灌木树种在S2阶段数量最大,在S1和S4阶段数量较少.随着演替进程增加,乔木树种的盖度增大,尤其在S4阶段中乔木比例成分最大;灌木树种在S2中表现出最大的群落盖度,而S3和S4中则盖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同矿区煤矸石山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物种组成、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相似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种子萌发试验共记录9科24种植物,共446株,土壤种子库密度为835~2 873粒/m2;0~5 cm土层种子密度大于其他土层,种子在土壤剖面上具有垂直递减的分布特征;种子库密度随着时间演替不断增大;黄花蒿和虎尾草的种子密度最大,是矸石山土壤种子库的先锋物种和优势种。地上植被调查共记录到植物18科39种,物种数是土壤种子库的1.63倍;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普遍较低(0.28~0.49),无论是同一地域还是不同地域之间的变异性都较高;随着演替的推进,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之间的相似性逐渐增大,说明土壤种子库为植被的恢复演替提供了种源基础。随着演替的进行,土壤种子库对矸石山地表植被恢复的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6.
1998—2012年,呼伦湖经历了连续15年的退水,在南岸形成了一个5 km×3 km的矩形退水湖岸。于2012年8月中旬对退水湖岸的植被进行调查,并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探讨15年来样地植被演替的序列。通过双向指示种法(TWINSPAN),在5级分类水平上将所调查的70个样方分为6组,利用去趋势对应分析(DCA)对样方排序,得到植被的演替序列为:藜科先锋群落(演替前期)→芦苇群落(演替中期)→羊草群落(演替后期)。比较各演替阶段物种多样性及组成发现:演替后期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明显高于演替前期和中期;物种均匀性则表现为演替中期明显低于演替前期及后期;随演替进展,多年生植物在群落中比例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7.
石漠化地区是我国西南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的重点和难点地区。通过对马山县岩溶植被年龄序列(石漠、草丛、灌丛、小乔林和成熟林)5个演替阶段15个样地(20 m×50 m)的系统取样调查,研究了停止人为干扰后岩溶植被的更新、演替及群落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沿石漠、草丛、灌丛、小乔林、成熟林的顺向演替发展,群落各层次的覆盖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乔木层覆盖度以成熟林最大,灌木层覆盖度以小乔林最高,而草本层覆盖度以灌丛最高;重要值≥10.00的科、属、种最大值出现在小乔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不同层次的结构明显不同,乔木层的植物密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小乔林最高;成熟林灌木层的植物密度显著低于小乔林和草丛(P<0.05),与石漠和灌丛差异不显著(P>0.05);森林阶段草本层的植物密度显著低于灌丛、草丛和石漠(P<0.05);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随着顺向演替发展而增加,但不同演替阶段不同层次的丰富度变化不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以草丛阶段最大,成熟林最小;灌木层的丰富度以小乔林阶段最大,石漠阶段最小;乔木层的丰富度以小乔林最大,成熟林有所下降;不同演替阶段群落草本层的生态优势度无显著差异(P>0.05),而灌木层和乔木层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岩溶植被恢复可分为恶劣物理环境阈值和顶极种缺乏的阈值两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内由不同功能特征的驱动种和关键种决定着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越接近演替后期,顶极种越丰富,群落驱动种和关键种向高级、大型和长寿植物发展的趋势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采用样方调查方法,通过Dominance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分析三江—水磨8个样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优势度及均匀度。结果表明:在8个点样方共记录植物310种,其中种子植物217种、蕨类55种、苔藓38种。从整体来看,植物Dominance指数与Shannon-wiener指数表现为:种子植物蕨类苔藓,而Pielou指数则与前两者不同,表现为苔藓蕨类种子植物:从不同类型的样地比较,各个指数的表现不尽相同:种子植物、蕨类、苔藓的Dominance指数最大值(1.262、0.677、0.250)出现在龙竹园、高峰地区、麻柳村;种子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最大值(3.007)出现在高峰,种子植物、苔藓Pielou指数最高(0.949、0.925)出现在黑土坡、大岩洞。Dominance指数高的植物群落物有优势物种;Shannon-wiener指数高的植物群落物种丰富,群落结构较为复杂,生态功能较好;Pielou指数较低的群落植物差异质性高。  相似文献   

9.
魏霞  龙翠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2,(5):2929-2931,2934
[目的]对贵阳市边郊不同人为干扰迹地土壤种子库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种子萌发试验,从土壤种子库数量、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对贵阳市乌当区马背山喀斯特次生林不同干扰迹地(弃耕地、火烧地和碎石堆积地)土壤种子库进行研究。[结果]土壤种子库中,弃耕地、火烧地和碎石堆积地的种子密度分别为7 919±616、2 791±350和4 204±372粒/m2,物种组成以演替早期阶段的草本植物为主。碎石堆积地土壤种子库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大,火烧地最小;弃耕地土壤种子库的Sha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大,火烧地最小;碎石堆积地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最大,弃耕地最小,表明火烧地土壤种子库的种子数量和种类组成最少,弃耕地优势种明显。弃耕地和火烧地土壤种子库的相似性较高。在0~15 cm土层内,弃耕地和火烧地土壤种子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碎石堆积地则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结论]该研究为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采用萌发法和分粒结合的方法对陕西省黄龙山地区白皮松Pinus bungeana林地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垂直分布和多样性等群落生态因子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黄龙山地区白皮松林地土壤种子库萌发期和落种期2个不同物候期的物种结构相似,全年土壤种子库共有物种44种,隶属34个属26个科;包括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4种类型。将土壤种子库分为0~5,5~10,10~15 cm 等3个层次,不同土壤层次间种子个体数和物种数差异极显著(P<0.01),均呈现上层(0~5 cm)>中层(5~10 cm)>下层(10~15 cm)的趋势。研究的12个样地土壤种子库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87,3.63和1.15,受人为活动影响强烈的样地多样性指数明显低于远离耕作区的样地。在整个的演替更新过程中,白皮松的更新能力强于其他乔木树种,主要表现在幼苗幼树和种子数占绝对优势,草本植物的种子数量和物种数都高于木本植物,在乔木树种更新能力弱的样地个别草本物种迅猛繁殖,导致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降低。图3表1参21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碳吸存潜力,选取演替时间为15a(演替初期)、47a(演替中期)、110a(演替后期)3个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析了各演替阶段的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可溶性碳(DOC)和微生物熵(SMQ)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演替中、后期不同土层的土壤SOC、MBC、DOC含量和SMQ均显著高于演替初期(P<0.05);与演替中期相比,演替后期土壤MBC、DOC含量有所降低,SOC含量和SMQ无显著差异。土壤SOC、MBC和DOC含量随土层加深而显著性降低(演替初、中期DOC除外),并随演替进行逐渐向腐殖质层富集。不同演替阶段MBC、DOC和SMQ均有显著季节变化,最低值出现在秋季,最高值随演替进程由冬季逐步转向夏季。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极显著相关(P<0.01),且土壤活性有机碳(MBC、DOC)和SMQ对土壤碳库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2.
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茂兰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养分与化学计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定量评价各影响因子对其的解释程度,阐明群落演替与土壤性状演变间的内在耦合关系,旨在为该区域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草本群落、灌木灌丛群落、乔林群落和顶极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等演替阶段为研究对象,每个演替阶段各设置3个固定样地,样地内根据不同小生境随机布设12个土壤剖面,分层取样,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含量,并计算其化学计量比。结果研究区土壤的SOC、TN、TP和TK含量均值分别为54.72、4.67、0.73和8.53 g/kg,且SOC、TP和TN含量相互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现出相对一致的变化规律;C:N、C:P、C:K、N:P、N:K和P:K分别为11.95、79.16、6.50、6.64、0.550 1和0.085 2;从变异系数来看,除TK含量和C:N属弱变异性以外,其余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均属中等变异性。随植被的正向演替,不同演替阶段的SOC、TN和TP含量基本上均呈上升趋势,而TK含量则呈倒“V”字型变化,表现为:乔林阶段 > 顶极阶段 > 灌木灌丛阶段 > 草本阶段;各演替阶段不同土层深度的SOC、TN和TP含量均表现为0 ~ 10 cm要高于10 ~ 20 cm,而TK含量则无明显变化。土壤化学计量特征随演替的进展其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在土壤剖面层次上,各演替阶段除C:N不同土层深度间无显著差异以外,其余也均表现为0 ~ 10 cm要高于10 ~ 20 cm。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层深度和群落演替是调控该区域土壤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因素,对其解释程度分别为32.82%和32.19%。结论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氮、磷养分含量丰富,植物生长受氮(或磷)素限制的原因可能是土壤养分含量的有效性偏低所致;减少人为干扰、加之适当的保护,促进群落的正向演替,提高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研究初步揭示了众多影响因子对土壤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的解释程度,对喀斯特森林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Microbes are decomposers of crop residues, and climatic factors and residue composition are known to influence microbial growth and community composition, which in turn regulate residue decomposition. However, the succession of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during residue decomposition in Northeast China is not well understood. To clarify the property of bacterial community success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factors regulating this succession, bags containing maize residue were buried in soil in Northeast China in October, and then at different intervals over the next 2 years, samples were analyzed for residue mass and bacter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fter residue burial in the soil, the cumulative residue mass loss rates were 18, 69, and 77% after 5, 12, and 24 months, respectively. The release of residue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carbon followed a similar pattern as mass loss, but 79% of residue potassium was released after only 1 month. The abundance, richness, and community diversity of bacteria in the residue increased rapidly and peaked after 9 or 20 months. Residue decomposition was mainly influenced by temperature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in the early stage, and was influenced by chemical composition in the later stage. Phyla Actinobacteria, Bacteroidetes, and Firmicutes dominated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in residue in the early stage, and the abundances of phyla Chloroflexi, Acidobacteria, and Saccharibacteria gradually increased in the later stage of decomposition. In conclusion, maize residue decomposition in soil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emperature and residue composition in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shifted from dominance of copiotrophic populations in the early stage to an increase in oligotrophic populations in the later stage.  相似文献   

14.
土壤种子库是植被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决定了群落的演替方向.对铜陵杨山冲尾矿库6个植被群落及相邻两处生境的土壤种子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尾矿内各植被群落种子库的种子密度间存在较大差异,变化范围为57-593粒/m2,平均种子密度为370粒/m2,尾矿坝体和周围山体种子库种子密度分别为999和121粒/m2,各样地土壤中种子均主要集中在0-5 cm范围内.尾矿种子库与坝体种子库间的相似性指数大于其与周围山体种子库的相似性指数,但尾矿内各植被群落种子库间的相似性较差,相似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308-0.636.可见,群落微生境对土壤种子库的种子密度和物种组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尾矿种子库种类与地上植被的平均相似指数为0.355,低于坝体种子库种类与地上植被相似性系数.3处样地土壤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坝体>尾矿>山体.尾矿种子库在农田土壤中萌发并正常生长的幼苗为16科44属53种,而在尾矿基质中仅为9科36属45种,均以禾本科、菊科和豆科植物萌发和生长状况较好,这3科构成了尾矿地上植被的主要类型.尾矿种子库在尾矿基质中萌发成活率为62.2%-91.2%,约为坝体和山体土壤种子库在尾矿基质中萌发成活率的2倍.说明,组成尾矿种子库的种子大部分已经适应了尾矿的极端恶劣环境或者其本身就是耐性极强的植物类型.  相似文献   

15.
以贵州茂兰国家级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3个演替阶段的乔木层优势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方调査,运用Levins和Pianka公式计算各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结果表明:樟叶槭、革叶铁榄、翅荚香槐、石岩枫、齿叶黄皮、皱叶海桐、狭叶润楠7个种群生态位宽度较大,在3个演替阶段均有出现.樟叶槭、石岩枫和齿叶黄皮分别是演替早期、演替中期和演替晚期的优势种群,具有最大的生态位宽度.演替早期重叠值大于0.70的种对有55对,而演替晚期重叠值大于0.70的种对有98对,表明随着演替的进展,种群的生态位重叠增强.在演替过程中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之间的关系复杂,生态位宽度呈下降趋势而生态位重叠值呈上升趋势,二者间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白刺灌丛(Nitraria tangutorum Bobr.)是在石羊河下游存活面积最大的天然植被类型,研究不同演替阶段白刺灌丛群落的结构和数量特征可为该区白刺群落保护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白刺灌丛生长及其生境状况,在石羊河下游选择了初期发育、稳定、衰退、严重衰退的群落,研究了各演替过程中各阶段的群落物种组成、生活型谱,群落盖度、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各演替阶段群落的相似性特征.结果表明,从初期发育阶段到稳定阶段的群落物种数量明显减少,而从稳定阶段至严重衰退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是逐渐增加的.在整个演替过程中,1年生植物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至严重衰退阶段时1年生植物所占的比重高达80%.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盖度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月份也不相同,5-10月群落盖度的平均值为稳定阶段>初期发育阶段>衰败阶段>严重衰败阶段.各演替阶段多样性Simpson、Shannon-Wiener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5-10月均呈现波动变化特征,Simpson、Shannon-Wiener指数大小顺序均表现为初期发育阶段>严重衰退阶段>衰退阶段>稳定阶段,而均匀度Pielou指数为衰退阶段>严重衰退阶段>稳定阶段>初期发育阶段.各演替阶段群落之间的相似性均较低,演替序列越相近,相似性系数越高.  相似文献   

17.
对湖北双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不同类型植物群落土壤种子库的植物种类、密度及优势成分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群落植物种类,分析了该森林公园植被在生态恢复中的进程。结果表明,种子库中有植物30种,分属19科,其中绝大多数为草本植物;种子库储量为100~400粒/m2,其中上层土壤(0~5cm)种子数量占种子库总数的58.2%,种子库主要物种为莎草、淡竹叶、苎麻、绊根草、马唐等,地面植物与种子库植物的相似度不高,这表明双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植被正处于生态恢复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8.
基于TWINSPAN分类的三江源区称多县高寒草甸退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选择了植被盖度、优良牧草比例、毒杂草比例、地上生物量变化值、0~25cm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值5项与草地退化最密切相关的植被与土壤指标,对2009年称多县高寒草甸样地调查数据和退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称多县高寒草甸退化状况可以分为6个类,及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和极度退化5个退化等级.在调查的63个样地中未退化样地16个,约占25%;中度退化样地25个,重度退化样地13个,中度和重度退化样地占60%左右;轻度退化样地7个,约占11%;极度退化样地2个,约占3%.随着退化等级的加重,植被盖度和优良牧草比例逐渐减少,毒杂草比例逐渐增大;地上生物量在未退化时最高,然后减少,到中度退化阶段地上生物量上下浮动,到重度退化时地上生物量明显下降;土壤有机质含量在未退化时最高,在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阶段土壤有机质上下波动幅度较大,在重度退化以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9.
科尔沁沙地沙丘演替过程的土壤种子库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研究了科尔沁沙地沙丘演替阶段(流动沙丘 半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 固定沙丘)的土壤种子库特征. 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和种子密度均以一年生植物为主. 流动和半流动沙丘土壤种子库密度约为90和364粒/m2,半固定和固定沙丘种子密度显著增加到723和8 880粒/m2 沙丘演替阶段种子密度的时间动态和土壤种子垂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流动半流动沙丘无显著差异(P0.05), 固定半固定沙丘则有显著差异(P≤0.002); 固定半固定沙丘的植物种子表现为持久土壤种子库类型Ⅲa, 并且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种子密度显著下降. 沙丘演替阶段土壤种子库的种子密度与植物在地上植被中出现的频度具有显著相关性,二者相关系数为0.568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分析以多度、盖度和重要值作为测度指标对群落多样性测度指数值的影响,研究适用于泰加林火成演替群落多样性分析的测度指标和测度指数。【方法】以新疆喀纳斯泰加林火成演替群落为研究对象,调查8种群落类型的383个典型样方数据,分别以多度、盖度和重要值作为测度指标,选取测度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优势度和均匀度的11个指数进行分析。【结果】以重要值作为测度指标,8种群落类型的同类型物种丰富度指数值、多样性指数值、优势度指数值和均匀度指数值变化趋势相同或相近;物种均匀度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大于物种丰富度;Patrick 丰富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对物种丰富度的敏感性较其它同类型指数高;McIntosh均匀度指数对物种丰富度的敏感性较其它同类型指数低。【结论】可以重要值作为喀纳斯泰加林火成演替群落的多样性测度指标,以Patrick 丰富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McIntosh均匀度指数作为群落多样性的测度指数。物种均匀度对喀纳斯泰加林火成演替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值的贡献要大于物种丰富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