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9优 138 (92 0 1A×N138)是一个高产兼顾优质的杂交中粳组合。 1994~ 1995年参加江苏省杂交中粳区试和生产试验 ,2 a区试平均比对照徐优 3- 2增产 9.5 0 % ,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 17.6 6 %。大面积种植产量在 9.75 t/hm2 左右 ;1997~ 1999年多点次出现 11.2 5 t/hm2以上的高产田块。其外观米质中上 ,主要理化指标达部颁优质米标准。突出特点是株型优良、生长繁茂、穗大粒多、灌浆速度快、结实率高、耐肥抗倒性好。 92 0 1A不育性稳定 ,配合力强 ,开花习性好 ,异交结率高。 N138恢复力强 ,花粉量足  相似文献   

2.
优质超高产杂交粳稻徐优201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徐优201(徐9320A×徐恢201)是一个优质超高产杂交中粳新组合。2003~2004年参加江苏省杂交中粳区试和生产试验,2a区试平均比对照9优138增产6.44%,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13.94%。大面积种植产量在9.50t/hm2以上。米质理化指标达国标3级优质稻谷标准。其突出特点:株型优良,穗大粒多,灌浆速度快,结实率高,抗病抗倒性强,高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  相似文献   

3.
优质高产香型杂交稻新品种宜香2084,系四川省宜宾市农科所水稻研究室用优质不育系宜香1A.与优质重穗型强恢复系宜恢2084组配而成。2002年参加本所新品种比较试验,平均产量9.87t/hm2.比汕优63增产13.6%;2003年参加多点试验,平均产量8.67t/hm2,比汕优63增产9.1%;2004年参加四川省优米B2组,平均产量8.523t/hm2,比汕优63增产3.0%。参加全国区试长江上游筛选试验.平均产量8.081t/hm2,比汕优63增产2.0%。2004-2005年参加陕西省晚熟区试,平均产量9.788t/hm2.比汕优63增产7.55%。该组合有稳产、丰产、质优、香型、抗病、适应性好等特点,广泛适应于我国南方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4.
桂糖 17号由桂糖 11号×崖城 6 2 /4 0杂交选育而成 ,中大茎、中早熟高糖、高产稳产、宿根性强、高抗黑穗病、抗旱能力强。公顷蔗茎产量 90 .0 t,产糖量为 13.7t;而新台糖 10号 (CK1)蔗茎产量和产糖量为 6 1.9t和 10 .3t/hm2 ,桂糖 11号 (CK2 )蔗产量和糖产量分别为 6 8.5t和 10 .9t/hm2 。  相似文献   

5.
陆两优996是湖南农业大学研究所用自育恢复系996与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两系不育陆18S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早稻新组合。2005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湘审稻2005008),2005年陆两优996在湖南、江西大面积种植中表现为株叶形态优良、茎杆粗壮、繁茂性好、耐肥抗倒、分蘖力强、穗大粒多、抽穗整齐、后期落色好,谷粒饱满、千粒重大、结实率高、丰产性好,深受农民的好评和称赞。2009年均口镇从湖南金色农华种业引进烟后试制5hm2,平均产量2.52t/hm2,2010年制种50hm2,平均产量3.25t/hm2,2011年制种100hm2,平均产量3.57t/hm2,高产田块达4.65t/hm2。现将其高产制种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甘肃陇东雨养旱作条件下,研究了21个美国德州冬小麦品种(系)扬花至灌浆期冠层温度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小麦不同扬花至灌浆期品种(系)间冠层温度、水分利用效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在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下,冠层温度较低的品种(系)有1R17、1R11、1R38,其产量分别比21个供试材料的平均值5.0 t/hm2高0.7、0.5、0.6 t/hm2,比产量最低的品种1R26高1.7 t/hm2;其WUE值分别比21个供试品种的平均值11.9 kg/(hm2·mm)高2.2、2.3、1.0 kg/(hm2·mm),比WUE最低的品种1R26[9.5 kg/(hm2·mm)]高4.7 kg/(hm2·mm)。  相似文献   

7.
晋南冬小麦品种更替与再高产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南部冬小麦主产区近半个世纪以来 ,由于多次品种更新 ,单产由 2 0世纪 50年代的6 34.5kg/hm2 提高到 90年代的 2 70 1.5kg/hm2 ,总产由 73.7万t增加到 2 6 9万t。分析品种演变规律和高产潜力 ,提出今后育种目标 :株形紧凑 ,叶片上举 ,株高 75~ 85cm ,穗数 52 5万~ 6 0 0万 /hm2 ,尽可能提高穗重 ,并把优质放在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8.
协优 5 7肥东县 3a制种 ,平均产量 3 .2 5t/hm2 。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增加每穗总粒数及提高结实率可提高产量。栽插过密、穗数太多会导致减产。单产 3 .0t/hm2 的产量结构应该是 :母本有效穗 3 0 0万~ 3 60万 /hm2 ,总颖花数 2 .2 5亿~3 .0 0亿 /hm2 ,结实率 45 %~ 5 5 % ,千粒重 2 7.0g。主要栽培措施 :( 1)适时播种并安排好播差期 ;( 2 )培育多蘖壮秧 ;( 3 )加强大田管理 ,搭好丰产苗架 ;( 4 )喷好激素 ,提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9.
"国稻6号"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用恢复系"R8006"与不育系"内香2A"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育而成的三系超级杂交稻组合.2004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并破格参加全国区试.该组合全生育期平均约126d,比汕优63迟4d左右;最高产量超12t/hm2;株型理想,茎秆挺拔、粗壮,抗倒能力强;同时表现出抗稻瘟病、白叶枯病;穗大、粒多,结实率高,米质优.栽培技术要点为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合理稀植.精确施肥,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0.
在引大灌区进行的春小麦氮、磷最佳配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在基施优质农家肥 4 5 t/ hm2 的情况下 ,以施纯氮 1 2 0 .0 kg/ hm2 、五氧化二磷 90 .0 kg/ hm2 ( N∶ P2 O5=1∶ 0 .75 )的处理春小麦生长表现最好 ,其穗长为 1 0 .4cm,小穗数为 2 1 .9个 ,不孕小穗数最少 ,为 2 .2个 ,穗粒重、千粒重分别为 4 0 .3 g和 5 4 .9g;折合产量为 5 3 6 7.8kg/hm2 ,较单施纯氮 1 2 0 kg/ hm2 处理增产 1 6 .7%。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 1999年省中籼区试及本所鉴定试验资料的相关及通径分析得出 ,有效穗数、最高苗数及每穗总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 ,有效穗与每穗总粒数、每穗总粒数与结实率和千粒重之间均呈较为显著的负相关。产量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增加每穗总粒数及单穗谷重均可提高产量 ,但同时还应该注重穗、粒重的协调。单产 10 .0 t/ hm2的产量结构应该是 :在栽插 6 0~ 6 6万苗 / hm2的条件下 ,控制最高苗数达 370万~ 390万 / hm2 ,使有效穗达 2 5 0万~ 2 80万 / hm2 ,每穗总粒数 170~ 2 0 0粒 ,结实率 80 %以上 ,千粒重 2 7~ 2 9g。  相似文献   

12.
杂交中籼新组合Ⅱ优838主要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Ⅱ优 8 38在省区试及生产试验中 ,平均产量为 8.41t/hm2 ,比汕优 6 3增产 6 .46 % ,且抗病性好 ,适应范围广。与汕优 6 3相比具有每穗总粒数多、结实率、千粒重高等特点。在栽培上应注意采用培育多蘖壮秧等方法 ,以增加有效穗 ,使其达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3.
钱优1号,系浙江省农科院作核所,用自育的优质不育系钱江1号A×浙恢7954杂交选育成的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 1 特征特性 该品种株高适中约115cm,抽穗整齐,分蘖力中等偏强,成穗率高,穗大粒多.一般有效穗255万/hm2,每穗粒数160~180粒,结实率高达80%以上,千粒重27g,米质优良,达国标三等;粒长6.7mm,长宽比2.9,穗粒结构协调,后期熟相特好.  相似文献   

14.
徽两优6号特征特性·在凤台的产量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介绍徽两优6号的特征特性和在凤台的产量表现,并概述其高产栽培技术。[方法]基于已有徽两优6号的选育、试种、示范和推广试验结果进行概述。[结果]徽两优6号2008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0年被农业部任命为超级稻。该品种具有形态优良,抗倒性强;实粒数多,灌浆速度快;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广;产量高,抗病性和抗逆性强;米质优,食味好。2009年在凤台县的抽查调查表明,有效穗数平均为262.80万穗/hm2;穗粒数平均为197.1粒;每穗实粒数平均为168.5粒;结实率平均为85.5%;千粒重平均为28.0 g;理论产量平均为12.40 t/hm2。要获得高产,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的肥床旱育秧技术和大田栽插管理。[结论]该研究可以为徽两优6号在凤台及在条件相似地区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杉木观光木混交林C库与C吸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福建三明 2 7年生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和杉木纯林C库和C吸存的研究结果表明 ,混交林C库总量为2 2 2 5 0 8t hm2 ,比纯林增加了 2 1 85 %,其中活植物体部分和土壤碳库分别为 139 75 5t hm2 和 80 2 81t hm2 ,分别占C库总量的 6 2 81%和 36 0 8%.混交林和纯林杉木乔木层有机碳年均积累量 6~ 11年最大 ,分别达 7 35t hm2 和 5 79t hm2 .混交林乔木层 2 7~ 2 8年C净固定量为 7 970t hm2 ,折算成CO2 为 2 9 2 2 3t hm2 ,是纯林的 1 19倍 ,其中凋落物和死细根C年归还量分别为 2 5 2 8t hm2 和 0 871t hm2 ,分别是纯林的 1 0 5倍和 1 17倍 ;混交林和纯林中叶和枝C年归还量分别占凋落物C年归还量的 6 6 5 7%、2 3 81%和 6 1 0 3%、2 5 2 0 %;而 <0 5mm的枯死细根C年归还量分别占枯死细根C年归还量 6 0 %和 5 9%.凋落物中叶和枝及 <0 5mm的死细根是该森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归还的主体 .  相似文献   

16.
皖稻101产量构成分析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皖稻 10 1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优质中籼新品种。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 ,4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贡献的大小依次为有效穗数、结实率、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产量 9.0t/hm2 的合理穗粒结构为 :有效穗( 3 0 0± 15 )万 /hm2 ,每穗总粒数 ( 15 5± 5 )粒 ,结实率 ( 85± 5 ) % ,千粒重 2 6.0g左右。高产栽培的主攻目标是在确保足够有效穗数的前提下适度促大穗 ,协调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稳定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7.
对基于模型的水稻精确管理技术进行示范应用,结果表明:运用精确管理技术的水稻茎蘖数要高于农户方案;水稻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方案和农户方案(对照),精确方案平均产量9.77 t/hm2,比对照(8.87 t/hm2)高0.90 t/hm2,增产幅度10.15%;精确方案水稻表现为穗数多,穗型大,结实率略增,其干物质重量略高于常规方案和农户方案.  相似文献   

18.
以10个常规粳稻品种为材料,在玉溪市进行产量比较试验,并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云粳20号和楚粳38号产量较高,分别为9.2 t/hm2和8.18 t/hm2,综合性状较好;其增产的原因主要与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04—2005年在长沙(28°13′N)采用低肥(N135kg/hm2、P29.7kg/hm2、K112.1kg/hm2)、中肥(N180kg/hm2、P39.6kg/hm2、K149.4kg/hm2)、高肥(N225kg/hm2、P49.5kg/hm2、K186.8kg/hm2)3种施肥水平,对超级杂交稻两优293和准两优527的产量及生长生理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不同施肥量处理间超级稻产量及有效穗、每穗粒数、结实率等产量构成差异不显著,2年平均产量以中肥处理最高,其中准两优527为9.03t/hm2,两优293为7.28t/hm2;不同年际间超级稻产量及有效穗、每穗粒数、结实率等产量构成差异显著;超级杂交稻准两优527和两优293的适宜氮肥用量为150~180kg/hm2。与准两优527比较,两优293茎秆粗壮,根系发达、根系活力强、分蘖力强、但分蘖成穗率不高,而准两优527前中期生长平稳,分蘖成穗率高,抽穗后光合产物积累多和运转率高,有利于高产形成,但不抗倒伏,生产上应适量减少氮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采用分期播种结合辅助加温温室设施对水稻恢复系R1056及其杂交稻组合在开花期的高温耐性进行了鉴定,同时对R1056及其杂交稻组合的农艺性状进行了考察评价。结果表明,开花期在38℃高温处理下,R1056的结实率、花药开裂率和每朵颖花柱头上的花粉数分别为70.4%、75.5%和78,与耐高温对照品种N22相当,显著高于高温敏感品种;R1056配制的杂交稻组合的高温结实率、花药开裂率和柱头上的花粉数介于R1056和高温敏感品种之间。R1056农艺性状优良,配合力好,其配制的杂交稻组合株高较矮、穗数多、产量高。R1056不仅是一个优异的耐高温水稻种质材料,而且还是一个优良的三系杂交水稻恢复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