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的根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1H NMR、13C NMR和MS鉴定为β-谷甾醇(1)、丁香醛(2)、雷公藤乙素(3)、3-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丙酮(4)、5,5'-二甲氧基落叶松脂素(5)、新刺五加酚(6)和16-羟基山海棠酸-18-O-β-D-葡萄糖苷(7)。其中化合物2、4、5和6为首次从雷公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热重和差热分析技术研究了雷公藤乙素(3)、新刺五加酚(6)以及雷公藤活性成分雷公藤内酯甲和去甲泽拉木醛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雷公藤乙素、新刺五加酚、雷公藤内酯甲和去甲泽拉木醛的热分解温度均大于200℃。结果可为雷公藤质量标准以及雷公藤煨制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研究雷公藤根心部分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从其氯仿提取物中分得9个三萜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雷公藤素D(1),雷公藤素E(2),直楔草酸(3),雷公藤素H(4),22-β-羟基-3-氧代-12-齐墩果烯-29-羧酸(5),雷公藤三萜酸C(6),雷公藤素G(7),雷公藤酸A(8),雷公藤醇A(9).抗肿瘤生物活性体外筛选实验表明:化合物7和9对P-388小鼠白血病细胞株的生长表现出强的抑制率,化合物1对A-549人肺腺癌表现出强的抑制率.  相似文献   

3.
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形态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对雷公藤种质资源进行调查,建立种质资源收集库,定期观察雷公藤表型性状,研究形态标记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雷公藤与昆明山海棠的叶片大小、叶背白粉、花序大小等主要分类特征存在显著的差异,但其变异是连续的,而且地理分布也是连续的;昆明山海棠、雷公藤均能适应长江流域的气候条件,但不同种源生长情况及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异.雷公藤与昆明山海棠现行分类问题值得商榷,两者应属同一种植物,雷公藤与昆明山海棠的遗传多样性预示着遗传改良具有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在雷公藤种质资源圃中对雷公藤3个类型132个单株,定期进行物候观察,结果表明:雷公藤枝条1a春、秋生长2次,以春梢为主,典型雷公藤与中间型雷公藤春梢生长集中于4月上旬至5月上旬,昆明山海棠春梢生长比典型雷公藤迟20d左右,生长季也长,集中在4月下旬至6月下旬。典型雷公藤5月中旬始花,5月下旬盛花,6月下旬花谢,果实10月上中旬成熟;中间型雷公藤与昆明山海棠花期比典型雷公藤迟10d左右。  相似文献   

5.
在浙江丽水种植雷公藤、雷公藤F、昆明山海棠等雷公藤属植物全分布区种质,分别调查其2年生、3年生无性系植株根系生物量、根系条数、最大根粗度与长度,并分别按种、类型与种源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表明,在同一地点栽植,雷公藤属植物种间、类型间根系生长存在显著差异,雷公藤产量显著高于雷公藤F,雷公藤F显著高于昆明山海棠;雷公藤、雷公藤F两个类型以丽水及其周边种源生长最好,说明在丽水及类似地区发展雷公藤药材基地应优先选用丽水种源,在低海拔山地应优先选用典型雷公藤。  相似文献   

6.
五指毛桃黄酮和香豆素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五指毛桃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补骨脂素(Ⅰ)、伞形花内酯(Ⅱ)、 5,3',4'-三羟基-3,7-二甲氧基黄酮(Ⅲ)、 5,7,2',4'-四羟基黄酮(Ⅳ)、 5-羟基-3,7,4'-三甲氧基黄酮(Ⅴ)、山柰酚(Ⅵ)、紫云英苷(Ⅶ)、金合欢素 7-O-β-D-吡喃葡萄糖苷(Ⅷ)、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Ⅸ)、柚皮素(Ⅹ)及胡萝卜苷(Ⅺ).经检索,化合物Ⅱ~Ⅹ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Ⅲ、Ⅳ、Ⅴ、Ⅷ、Ⅸ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乌饭树树叶中黄酮类物质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乌饭树树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利用色谱分离技术从中分离出4个黄酮类单体,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以及核磁共振技术进行分析鉴定,得出4个化合物,分别为白杨黄素( Ⅰ )、芹黄素( Ⅱ )、山奈酚(Ⅲ)和木犀草素(Ⅳ),这4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乌饭树树叶中提取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核桃楸树皮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研究了核桃楸树皮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采用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薄层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从其70%丙酮提取物乙酸乙酯及水溶性部分中分到11种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及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分别为:短叶松素(1)、花旗松素(2)、蛇葡萄素(3)、山奈酚(4)、槲皮素(5)、杨梅素(6)、阿福豆苷(7)、紫云英苷(8)、槲皮苷(9)、异槲皮苷(10)、杨梅苷(11).化合物1、3、5、6、8、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经DPPH试验,测定了正己烷溶性、二氯甲烷溶性、乙酸乙酯溶性和水溶性部分以及粗提物和分得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其中乙酸乙酯和水溶性部分及化合物1~6与对照组相比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9.
对决明子中蒽醌类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从决明子氯仿萃取物中分离得到7种蒽醌化合物,通过化学和波谱分析方法分别鉴定为:大黄酚(Ⅰ)、大黄素甲醚(Ⅱ)、大黄素(Ⅲ)、黄决明素(Ⅳ),大黄酚-8-甲醚(Ⅴ)、大黄素-1-甲醚(Ⅵ)、1,2-二甲氧基-8--羟基-3-甲基-9,10-蒽醌(Ⅶ).化合物Ⅴ~Ⅷ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0.
研究红叶李叶的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以硅胶、葡聚糖凝胶LH-20、高效制备液相色谱等分离红叶李叶乙醇提取物,根据光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鉴定17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豆甾醇(2)、胡萝卜苷(3)、羽扇豆醇(4)、熊果酸(5)、阿江榄仁酸(6)、Niga-ichigoside F1(7)、芹菜素(8)、山奈酚(9)、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0)、槲皮素(11)、槲皮素4'-O-β-D-葡萄糖苷(12)、金丝桃苷(13)、木犀草素(14)、木犀草素-4'-O-β-D-葡萄糖苷(15)、芦丁(16)、没食子酸(17)。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红叶李叶中分离得到。以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检测所得化合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化合物11,14和17表现出显著的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分别为32.18、34.65和34.12 mmol/L,活性强于Vc(IC50为55.22 mmol/L)。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在对太子山林科所地理种源试验林生长量调查的基础上,选择生长优良的31个种 源,通过钻取锥芯条取样,测定各样品的容积密度、管胞长度、然后对各项指标进行方差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源间材性表现差异性显著,其中安徽潜山、湖北远安、广东乳源、福建古田、 广东信宜等几个种源材性表现较好,容积密度、管胞长度等指标都较好。  相似文献   

17.
18.
19.
Ohne Zusammenfassung
Dr. L. L. J. Ossowski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