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闽南麻竹人工林地上部分现存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闽南地区麻竹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及现存生物量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模型m=a·(D2H)b对麻竹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和秆生物量进行估计较为可靠,而对枝、叶生物量的估计需引进枝下高因子h及模型m=a·Db·(H-h)C或m=a·Db·[(H-h)/h]C。闽南地区麻竹人工林地上部分平均现存生物量为39.518t·hm-2,按年龄分配为:3年生生物量最高,占59.17%,其次为2年生、4年生、5年生;按器官分配为:秆生物量最高,占62.81%,其次为枝、叶。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与秆生物量随竹秆高度增加而递减,枝、叶生物量自6~8m区分段分别向秆基及秆梢递减  相似文献   

2.
苦竹种群生物量结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从群落水平上研究了余杭苦竹种群的生物量结构.结果表明:(1)余杭苦竹种群的现存生物量为10 282.1 2 g·m,其中地上部分为6 113.67 g·m-2,占59.46%,地下部分为4 168.45 g·m,占40.54%.各组分别为:秆4 086.44 g·m-2,枝1 017.82 g·m,叶1009.41 g·m-2,鞭3 587.42 g·m,篼581.03 g·m-2;(2)苦竹种群中各个体生物量在1~4龄级的分配依次是:4.33%、25.60%、53.81%和16.26%;(3)苦竹种群中各构件单位生物量在不同年龄分株上的分配亦有差异,地上部分含量逐渐上升,而地下部分含量逐渐下降;(4)秆、枝、叶的平均含水率分别为46.97%、49.75%、59.42%,以秆最少,叶最多.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筇竹与黄皮树人工混交林中筇竹地上部分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1~4年生分株地上部分各构件生物量及含水率,建立人工筇竹分株地上部分各构件的生物量及总生物量模型,以期为人工筇竹林的经营管理及其碳汇项目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筇竹分株年龄的增加,各构件含水率和生物量均逐渐减少,筇竹1~4年生分株地上部分平均含水率分别为57.62%、53.40%、50.01%、42.66%,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33.99、123.31、109.76、85.39 g/m2;各年龄分株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分配均呈现出秆>枝>叶的变化规律。不同年龄分株的胸径与秆、枝、叶生物量及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均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以胸径为自变量建立的各年龄筇竹分株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在0.93以上,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也有着较强的适用性,可用于类似立地条件下的筇竹分株生物量估测。  相似文献   

4.
对集约和粗放经营的高节竹不同器官生物量及凋落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粗放经营,集约经营高节竹林的1-3年生竹占比从71%增长至81%,单株叶、枝、秆生物量比粗放经营分别高66.7%、60.8%、79.4%,整株生物量比粗放经营高74.63%.集约经营高节竹林单位面积叶、枝、秆、根鞭、凋落物和总生物量分别为10.1...  相似文献   

5.
不同经营方式对绿竹地下结构和林分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不同经营方式的绿竹林根系结构和生物量分布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粗放经营的绿竹林内,竹根干质量总量为317.61 kg·hm-2,竹根长度总量为45 304.91 m·hm-2,竹根表面积总量为98.65 m2·hm-2,竹根体积总量为0.018 1 m3·hm-2;在集约经营的绿竹林内,竹根干质量总量为1 333.12 kg·hm-2,竹根长度总量为143 338.46 m·hm-2,竹根表面积总量为3 089.15 m2·hm-2,竹根体积总量为0.583 1 m3·hm-2.无论是粗放经营的绿竹林,还是集约经营的绿竹林,0~40 cm土层都是竹根干质量、长度、表面积、体积4项指标集中分布的区域.在粗放经营的绿竹林中,0~20 cm土层竹根干质量、长度、表面积、体积4项指标所占比例最高;而在集约经营的样地中,20~40 cm土层4项指标所占比例最大.在粗放经营的绿竹林中,总生物量干质量为14 537.34 kg·hm-2,其中地上部分为12 575.34 kg·hm-2,地下部分为1 962.00 kg·hm-2;而在集约经营的绿竹林中,总生物量干质量为39 267.27 kg·hm-2,其中地上部分为31 518.27 kg·hm-2,地下部分为7 749.00 kg·hm-2.比较集约经营、粗放经营的绿竹林各组分生物量,发现集约经营绿竹林远大于粗放经营绿竹林,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叶,集约经营绿竹林是粗放经营绿竹林的5.68倍,其次是根,为4.23倍,差异最小的是秆,为2.03倍,生物量差异大小的顺序为:叶>根>枝>蔸>秆.在各组分生物量所占的比例中,集约经营、粗放经营绿竹林表现出相同的特征,即各组分生物量所占比例的大小为:秆>枝>蔸>叶>根.  相似文献   

6.
运用标准竹和间接收获法来测定12年生浙南绿竹地上生物量,分析了12年生浙南绿竹地上生物量,分析了12年生浙南绿竹地上部分含水率及生物量分配情况,以及竹秆各段含水率及生物量分配情况,结果表明:1年生地上部分各器官含水率以竹秆最高,2年生地上部分各器官含水率以枝为最高;12年生浙南绿竹地上部分含水率及生物量分配情况,以及竹秆各段含水率及生物量分配情况,结果表明:1年生地上部分各器官含水率以竹秆最高,2年生地上部分各器官含水率以枝为最高;12年生鲜、干生物量的分配以秆为最高;12年生鲜、干生物量的分配以秆为最高;12年生竹秆含水率随高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竹秆鲜、干生物量分配比例均从秆基部向梢部逐渐降低;运用线性函数拟合秆生物量数学模型的相关性较高,可以用来估算12年生竹秆含水率随高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竹秆鲜、干生物量分配比例均从秆基部向梢部逐渐降低;运用线性函数拟合秆生物量数学模型的相关性较高,可以用来估算12年生浙南绿竹竹秆生物量。  相似文献   

7.
依据Harper的构件生物结构理论和种群生态学方法,对实心狭叶方竹种群的生物量结构和地下茎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实心狭叶方竹种群各构件单位的生物量配置为:秆(36.30%)>叶(21.13%)>枝(17.82%)>篼(13.43%)>鞭(10.18%)>根(1.14%).其中地上部分生物量占75.25%,主要集中在1~3龄;不同年龄地上部分各构件单位的生物量分配有较大差异.秆、枝、叶的含水率均以1年生新竹最高,并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小.(2)实心狭叶方竹秆基、秆柄和竹鞭等地下茎各构件较小;秆基和竹鞭上萌芽转化为壮芽的成功率较低;竹鞭主要生长在0~15 cm的土层,幼壮龄鞭有趋浅的动态,不利于其无性系种群的克隆生长,可能是导致其种源稀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绿竹笋用林单株生物量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绿竹林竹株生物量测定,结果表明:绿竹地上部分秆枝叶生物量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秆生物量随着竹株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地下部分竹根和竹蔸生物量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从各器官生物量在不同径阶上的平均值来看,不同年龄绿竹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比例有一定的差异,各器官生物量总平均分配比例排序为秆>枝>蔸>根>叶。  相似文献   

9.
在福建省永安市,采取标准地法对2~5年生橄榄竹的地上生物量进行测定,分析单株及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情况。结果表明,竹秆、枝、叶的平均含水率分别为45.5%、47.45%、55.65%,并随着竹龄增加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橄榄竹秆生物量自基部向梢部逐渐降低,近基部第1段(竹高1.5 m段)生物量占总秆重比重最大,达26.0%;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占总量的百分比大小排序为:竹秆竹枝竹叶;成竹生长在4年生时竹秆生物量达最大值,5年生时竹枝、竹叶的生物量达最大值,可进行竹材的采伐利用。采用线性、乘幂函数对地上部分单株生物量与胸径进行回归拟合,其相关系数均达0.84以上,可用于估算橄榄竹单株生物量。  相似文献   

10.
退耕还林区撑绿杂交竹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退耕还林区撑绿杂交竹林分的调查,分析了撑绿杂交竹林分生物量变化规律,以及生物量和其它因子的相关性,并采用幂函数、指数函数、线形函数以及二次函数进行拟合,得出结论:撑绿杂交竹林分胸径、秆高、秆重、枝重、叶重、地上部分总重、枝盘数、竹秆节数等因子间相关关系密切.其中,竹高、胸径与节数、枝盘数、地上部分总重、秆重、枝重的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胸径和秆重、地上部分生物量总重的拟合方程分别为:W=0.135 7 D1.7389,R=0.976 6;W总=0.192 732 e1.757 9D,R=0.952 05.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四川省石棉县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峨热竹分株地上部分基径、枝下高、全高及分株各构件生物量进行调查和测量,研究了其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结构和形态可塑性,构建了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研究表明:峨热竹各分株含水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同一龄级分株构件含水率高低表现为叶〉枝〉秆;峨热竹分株总生物量表现出多年生〉2年生〉1年生的分配特征,而同一分株各构件间则表现出秆〉枝〉叶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基径分别与各龄级秆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具有显著相关性,而全高与2年生及多年生枝叶生物量具有显著相关性;以基径和全高为自变量分别建立的线性模型可为相似区域峨热竹不同龄级分株秆和枝叶构件生物量的估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采用酶联免疫法对不同秆形的好运竹各部位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玉米素核苷(ZR)、脱落酸(ABA)进行测定。结果显示:IAA在直秆竹小枝和秆中的含量较高,GA3和ZR在鼓秆竹小枝和秆中的含量较高,ABA在各秆形中含量差异不显著。各激素在植株叶部的含量较高。ZR和ABA在竹秆中分布呈向基性减少趋势,IAA和GA3在竹秆中部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3.
天目山毛竹种群生物量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目山毛竹个体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依次为:竿62.9%、篼13.6%、枝8.8%、鞭6.9%、根4.4%和叶3.6%。胸径与基径、竹竿和总体生物量之间都有着很高的相关性,而基径则与竹篼有着极高的相关性。总体看来,胸径和基径与地上部分各器官有着较好的正相关性,而与地下部分的竹鞭和根没有什么相关性。用胸径与基径对各器官生物量的回归拟合的显著度都在0.9以上,说明通过对毛竹胸径或基径的测量就可较准确的推知各器官生物量。毛竹各器官含水量依次为:根鞭篼竿枝叶;即越靠近叶,则水分含量越低。竹叶N、P含量居首位,而竹竿的N、P含量最低,但其有机碳的含量最高。毛竹种群的有机碳储量为34.483 t.hm-2,其中地上部分碳储量为26.478 t.hm-2,地下部分碳储量为8.005 t.hm-2。毛竹的碳储量相当于每公顷固定了大气CO2126.438 t。而地上与地下部分N的总贮量约为0.306 t.hm-2,P的总贮量约为0.017 3 t.hm-2。  相似文献   

14.
喜树种源苗期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8个喜树地理种源的540株1年生苗木作试验材料,分析了苗期各器官生物量及其相关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各器官生物量(烘干)所占比例为:干29.54%,枝9.20%,叶30.75%,根22.74%,皮7.77%,其中以叶片所占比例最大;参试的18个种源中,以4号福建、8号和9号江西、11号和12号湖南种源生物量较大,其中以8号江西南昌种源总生物量和叶片生物量为最大。建立了用苗高(H)和地径(D)估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云杉立木生物量模型研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云南云杉为研究对象,对云杉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模型进行研建。建立云杉地上总生物量、树干、树冠、干材、干皮、树枝、树叶独立模型与材积相容模型,采用分级联合控制和度量误差模型方法,建立地上总生物量和所有分量相容的立木生物量模型,建立根茎比模型对云杉地下生物量进行估计。结果表明:建立的云杉地上总生物量、树干、干材生物量二元模型预估精度均达95%以上,干皮生物量模型预估精度达94%以上,树冠、树叶、树枝生物量的预估精度均在92%以上,地下生物量模型预估精度在88%以上;所建立的模型可以用于云杉生物量的估计。  相似文献   

16.
以黄秆乌哺鸡竹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竹子个体结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黄秆乌哺鸡竹各个相关结构因子之间的线性方程模型.结果显示,竹子各个结构因子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胸径是影响竹子其他生物量因子的决定因子;单株竹秆质量、竹壁厚以靠近竹基部表现最为明显,是竹材具可利用性的有效段位.研究结果可为估算竹子的生物量与生产力、描述竹子的秆形特征、量化各结构因子之间的关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试验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对马山县古寨乡喀斯特丘陵坡地麻竹林进行尿素、钙镁磷肥、沸石3种肥料的施肥试验,研究不同施肥组合对单株或单位面积的地上生物量分配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提高新竹地上生物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施用尿素500 g+钙镁磷肥1 000 g+沸石5 000 g、钙镁磷肥4 000 g+沸石5 000 g效果显著,且极显著高于不施用的处理,但在低P、低Si、无N或无P或无Si等3种情况下,杆重比例均为较低。各处理以竹秆所占的比例最大,为61.0%~88.8%,其次是枝。各器官比例与肥料施用比例没有直接的关系。初步认为,单株或单位面积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杆重达到较高时,秆、枝、叶较适合比例为73%~74%、18%~19%、8%。杆重比例的高低与单株或单位面积杆重、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关系无规律性,而单株杆重是影响单位面积杆重、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主要因子,随着各处理单株杆重增加,单株或单位面积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也增加。枝、叶所占比例无规律变化,但各处理中杆、枝比例表现出高杆低枝或低杆高枝的趋势。杆、枝和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增减与叶量比例的关系无规律性变化,叶片数量对单株或单位面积的竹杆、竹枝和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影响不显著,这可能与麻竹生物学特性有关。认为留好母竹,合理施用肥料是提高喀斯特丘陵坡地麻竹产量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8.
田大伦  朱凡 《广西林业科学》2011,40(2):81-84,78
通过定位观测取得的数据,对不同林龄两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积累特征进行研究,并对第1代、第2代杉木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7、14、20年生两代杉木单株生物量和林分生物量均随林龄增大而增加.树叶、树枝生物量随着林龄增长所占比例逐渐减小,但树干生物量比例逐年增大,树根生物量变化不明显.7、14、20年生第2代杉木林的单株生物...  相似文献   

19.
We investigated changes in sapling growth and morphology of Thujopsis dolabrata var. hondai (hiba) for 7 years after release from suppressed lighting by selection cutting. We examined changes in aboveground biomass, elongation of stems and lateral branches, and annual diameter increment at the stem base.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leaves per branch and per individual were also measured for morphological analysis. Under the suppressed condition before cutting, the crown consisted of orthotropic lateral branches, elongating up to the top of the stem or farther, and no branch was aborted. This crown type with large crown depth and concavity of the upper part had a bowl-like appearance. After the selection cutting, relative light intensity on the saplings increased from 4% to 26%. The increment enhanced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stem elongation 7 years after the cutting. Diameter growth at the stem base was particularly accelerated 2 years after the cutting. While crown shap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aplings was not conspicuous at 7 years after the cutting, some released saplings showed a superior stem elongation ratio to that of the lateral branches. Thus, the upper part of the crown of these saplings changed from a bowl-like shape to a convex shape like that of a dome. Our study suggested that suppressed hiba saplings with the unique bowl-shaped crown enhanced their growth rates rapidly in response to improved light conditions, but required much more than 7 years for the full process of crown transformation for us to identify future trees in this stand. An erratum to this article is available a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