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以芳樟195#1年生扦插苗为试验材料,通过二次正交回归旋转设计试验研究接种固氮菌、巨大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对芳樟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微生物菌剂对芳樟栽植的成活率和抗逆性影响极显著(P=0.001)。微生物菌剂处理后的芳樟的栽植成活率比对照组高出12.69个百分点,在积水、高温高湿逆境条件下,经微生物菌剂处理的苗木造林成活率降低了0~2.3个百分点,未经微生物菌剂处理的苗木造林成活率降低了5个百分点。用4种微生物菌剂处理可提高芳樟栽植的成活率和抗逆性。  相似文献   

2.
以芳樟195#一年生扦插苗为研究对象,通过二次正交回旋组合设计试验研究了接种固氮菌、巨大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对芳樟地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微生物菌剂对芳樟地径生长影响极显著(P=0.001),芳樟的苗高增长最大的是处理12(固氮菌=40亿只/盆、巨大芽孢杆菌=60亿只/盆、胶冻样芽孢杆菌=40亿只/盆、枯草芽孢杆菌=40亿只/盆),其地径增长量为4.80 mm,比对照组高出95.92%。微生物菌剂对芳樟的地径促生效果显著,且在不同生长期,不同的微生物菌肥组合对芳樟的地径生长有不同的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芳樟195#1年生扦插苗为研究对象,通过二次正交回旋组合设计试验研究接种固氮菌、巨大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对芳樟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菌肥处理能够降低最小初始荧光(F_o)和提高芳樟暗适应叶片最大荧光(F_m)、可变荧光(F_v)、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_v/F_m)、PSⅡ潜在活性(F_v/F_o)、传递给PSⅡ的电子数量(F_m/F_o)。微生物菌剂提高了芳樟的PSⅡ反应中心的活性、反应还原能力、光合速率、光能转换率和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微生物菌剂及不同组合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二次正交回旋组合设计试验研究了接种固氮菌、巨大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及不同组合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微生物菌剂处理的土壤有机质、pH值、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均达到极显著差异(P=0.0001~0.0055)。土壤有机质、pH值、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平均值分别是22.96 g/kg、5.47、18.96 mg/kg、15.68 mg/kg和41.74 mg/kg,分别高出对照组3.39%、10.76%、25.56%、63.50%和13.18%。表明不同微生物菌剂及不同组合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5.
以6年生芳樟油料林(牡丹1号)为研究对象,通过二次正交回旋组合设计试验研究有机肥和微量元素对芳樟的生理生化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和微量元素提高了芳樟的SOD、PODCAT,更加有效的消除了自由基,降低MDA,保护细胞膜的活性。在有机肥和微量元素的作用下,增强植株体内的保护酶活性,提高芳樟对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性,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以6年生芳樟油料林(牡丹1号)为研究对象,通过二次正交回旋组合设计试验研究NPK对芳樟的生理生化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N、P、K的作用下,芳樟的MDA、POD、CAT和SOD产生显著或极显著差异。N、P、K提高了芳樟的SOD、POD和CAT,更加有效的消除了自由基,降低MDA,保护细胞膜的活性。在NPK的作用下,增强植株体内的保护酶活性,提高芳樟对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性,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为经济、高效地促进芳樟生长及降低越冬寒害受损,以不施肥(CK)为对照,设置了生物酶肥250 g/株、钙镁磷肥150 g/株、钙镁磷肥300 g/株、氯化钾肥100 g/株、(氯化钾肥100 g+钙镁磷肥150 g)/株5种不同肥料处理,研究了不同施肥种类和用量对3年生芳樟可溶性糖、过氧化物酶、丙二醛、叶绿素含量,以及冠幅、一级分支数、冻害率的影响,并对肥料的抗寒性做了评价排序。不同肥料对芳樟各项生长和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效果不同,P150显著增加了芳樟的冠幅、一级分支数、POD活性以及叶绿素含量,较CK增加了可溶性糖以及减少了丙二醛,但没有显著差异,P300较CK冠幅显著增加,P150+K100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较CK显著增强,P300和酶250较CK的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K100较CK的一级分支数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减少,K100和酶250较CK的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综合肥料对芳樟抗寒性的强弱顺序为P150+K100P150K100CKP300酶250。要根据不同的需求来对芳樟进行合理施肥。添加P对提高芳樟生物量和抗寒能力有显著效果,但不宜过量,P150+K100处理对芳樟抗寒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不同解磷菌剂对美国山核桃根际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旋  朱天辉  刘旭 《林业科学》2012,48(2):117-123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3种施P水平下绿针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蜡样芽孢杆菌3种细菌及其混合菌群对美国山核桃苗3个生长时期根际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4种细菌菌剂后山核桃根际土壤中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真菌数量减少,土壤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上升;3种施P水平下,随着施P水平的提高,各种菌剂对根际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逐渐降低,且3种细菌的混合菌剂较单一菌种对根际微生物数量及土壤磷酸酶和脲酶活性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
芽孢杆菌在微生物肥料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芽孢杆菌分布广泛,生理特性丰富多样,是土壤和植物微生态优势种群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微生物肥料中芽孢杆菌的研究及应用概况。阐述了微生物肥料的含义、种类,芽孢杆菌的应用种类、芽孢杆菌促生防病机制以及在微生物肥料中的应用。并对我国芽孢杆菌作为微生物肥料存在的问题、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磷钾肥对芳樟生长及产油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芳樟在田间条件下对磷钾元素的响应,提高芳樟产油量同时降低经济成本,为芳樟林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3年生的大田矮林叶用芳樟林为试验对象,设置了不施磷钾肥(CK)、施磷、施钾和磷钾配施4个处理,分析了磷钾对大田矮林叶用芳樟生长特性、叶片生理以及产量和出油率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施钾显著增加了叶绿素a和叶绿素(a+b)含量,促进了芳樟的梢粗和分支生长,但对梢长、株高、冠幅生长有所抑制,增加了叶片宽度,显著降低叶长与叶宽比值,增强了叶片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并降低丙二醛含量,显著减少了可溶性糖含量。磷肥对叶绿素b的合成效果最好,较CK也显著增加了叶绿素a和叶绿素(a+b)含量,但效果不及钾肥好,能促进芳樟梢长生长并增加梢分支数,但抑制了枝粗和叶片生长,增加了株高和冠幅,对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效果最显著,减少了丙二醛含量,增加了可溶性糖含量。磷钾配施显著增加了叶绿素a含量,促进了芳樟的梢长、梢粗及梢分支的生长,增加了叶片宽度和株高,但不利于叶长生长,对降低丙二醛的效果最佳,显著增加了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了可溶性糖含量。磷钾配施较CK的芳樟枝叶产量和产油量分别增加23.9%和24.5%;施磷肥的较CK单株增产8.4%,产油量增加了5.9%。[结论]磷、钾肥均能促进芳樟叶片叶绿素的合成,增强对外界抗干扰的能力,但是对芳樟生长和枝叶发育的作用效果完全不同。仅施钾肥不利于芳樟生长和出油率的增加,因此,不推荐大田管理单施钾肥。施磷和磷钾配施均能提高枝叶生物量和产油量,(P150+K100)g·株~(-1)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出防治黄栌Cotinus coggygria枯萎病的高效低毒杀菌剂,选择4种不同生物杀菌剂分别进行盆栽苗防治与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剂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菌剂对黄栌枯萎病有一定的防效,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植株的生长。盆栽苗中,枯草芽孢杆菌菌剂500倍稀释液防效最好,达到了77.85%;田间防效中,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和哈茨木霉菌剂500倍稀释液防效最好,分别为59.15%,55.00%。选择生物杀菌剂防治黄栌枯萎病时,优先选择枯草芽孢杆菌菌剂。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结合前期研发的微生物菌剂,以黄骅冬枣为研究对象,研究微生物菌剂对黄骅冬枣果实品质的提升作用及对土壤环境的改良效果。研究表明:获得的6株菌株均具有分解有机质、活化N、P、K的作用,微生物菌剂同常规肥料搭配使用(常规肥减施30%),可使冬枣产量提高65.5%,总糖含量由15.610%提高到18.98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由20.323%提高到24.771%,单微生物菌剂和微生物菌剂常规肥料复合2个处理未出现病果,单普通肥料病果率仅为1%,无肥料病果率最高达15%。  相似文献   

13.
以6年生芳樟油料林(牡丹1号)为研究对象,通过二次正交回旋组合设计试验研究微量元素和有机肥对芳樟油料林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微量元素和有机肥处理对芳樟叶绿素荧光参数存在极显著差异影响(P=0.0001)。不同微量元素和有机肥的作用有效提高了芳樟的PSⅡ反应中心的酶的活性、还原能力、光合速率、光能转换率、光能利用效率,促进了芳樟的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福建省南平市郊林场,分别以组培苗、扦插苗造林的6年生的优良芳樟无性系(187、PC1、PC2和变异2)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优良无性系叶精油及其芳香醇和樟脑含量,分析不同繁殖方式的芳樟叶精油含量、主成分及无性系在栽培过程中的差异性及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的繁殖方式对子代芳樟无性系的叶精油含油量及主成分有不同的影响,其中扦插子代樟脑含量变化不明显,组培子代芳樟无性系的樟脑含量比母本的樟脑含量降低了-12.50%~24.52%,但子代芳樟无性系在栽植过程叶精油含油量及主成分都能够较好保持稳定性,无性系187扦插苗造林更有利提高芳樟叶精油的品质。  相似文献   

15.
以6年生芳樟油料林为研究对象,通过二次正交回旋组合设计试验研究N、P、K组合施肥对芳樟油料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N、P、K组合处理能够降低最小初始荧光(F_o),提高芳樟暗适应叶片最大荧光(F_m)、可变荧光(F_v)、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_v/F_m)、PSⅡ潜在活性(F_v/F_o)、传递给PSⅡ的电子数量(F_m/F_o)。N、P、K组合施肥作用提高了芳樟的PSⅡ反应中心的活性、反应还原能力、光合速率、光能转换率和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不同微生物菌剂及配施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明确小叶杨与不同菌剂联合复垦技术对土壤的改良效果,为“植物+微生物菌剂”联合复垦技术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丛枝菌根真菌(AMF)、哈茨木霉菌(TH)和胶质芽孢杆菌(BM)作为修复菌剂,并以小叶杨为复垦植被,设置单施、混施处理进行土壤复垦。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来明确菌剂配施技术对该类型区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分别在BM单施与AMF单施处理组最高;pH值和电导率均以AMF+BM混施组最高;土壤酶活性与菌剂种类和配施方式密切相关,各菌剂处理组的酶活性得到了显著提高,AMF+BM处理的土壤酶综合指数最高,为0.84。菌剂配施促进了土壤养分和酶活性恢复,其中,AMF+BM处理的效果最佳,酶恢复指数为238.89%,养分恢复指数为178.15%。冗余分析显示,AMF+BM处理改善了土壤p H值、全P、过氧化氢酶、脲酶和土壤呼吸等指标。[结论]AMF与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的配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风蚀水蚀交错区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酶活性;其中,AMF+BM处理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7.
绿粘帚霉与坚强芽孢杆菌的亲舍性研究显示,绿粘帚霉发酵滤液在70%浓度以下对坚强芽孢杆菌的生长繁殖无明显抑制作用,在70%以上浓度,坚强芽孢杆菌的生物量有所下降;而坚强芽孢杆菌发酵滤液对绿粘帚霉的生长繁殖无明显抑制作用。这种状况有利于二者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协同作用的发挥,表明了两种微生物在松赤枯病生物防治中联舍作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研究杉木、湿地松、木荷、沙田柚、柑与矮林芳樟间种模式,芳樟的生长枝叶生物量结构,间作平均获芳樟油183.45kg/hm2,可获良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19.
通过16 S r RNA高通量测序方法,对优化配方施肥的芳樟林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芳樟林土壤细菌群落主要富集酸杆菌门、变形菌门和绿弯菌门;施肥土壤样地中的ACE指数、Chao 1指数和Shannon指数明显高于未施肥土壤样地;在施肥与未施肥土壤样地中,中坡和下坡位置土壤细菌α多样性均明显高于上坡。  相似文献   

20.
矮林栽培芳樟的香精香料原料林模式,一年砍伐一次或两年砍伐三次枝叶提取精油,会导致土壤肥力衰退,特别是氮、磷、钾等流失严重。为给芳樟矮林施肥提供技术支持,以4年生芳樟矮林为材料,研究复合肥施用量(0 g·株-1、12.5 g·株-1、25 g·株-1、50 g·株-1、100 g·株-1、200 g·株-1)对芳樟矮林生长和得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复合肥对芳樟矮林萌条长度和粗度有显著促进作用,施用100 g·株-1复合肥显著促进芳樟矮林萌条增长、增粗生长,而对芳樟矮林萌条数影响不明显。施用25~100 g·株-1复合肥均能显著促进芳樟矮林单株鲜重、单株叶鲜重、单株小枝鲜重和单株主枝鲜重,其中施用100 g·株-1复合肥对单株鲜重、单株叶鲜重、单株小枝鲜重和单株主枝鲜重效果最好。施用复合肥对芳樟矮林单株叶片、小枝得油率无显著影响,但主枝得油率随施用复合肥量的增加而升高。因此,施用复合肥是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