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入手,结合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农民工就业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农民自身问题,劳动力市场的制约,户籍制度问题,权益保障,农村劳动力供给剩余,需求不足五个方面,揭示了影响农民工就业的原因主要因为职业培训不足,就业信息缺乏,制度存在缺陷,农业、乡镇吸纳农民工能力有限,并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农民工就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民工潮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催生了一个巨大的就业服务市场,也对过去主要面向城市劳动者的就业服务带来了挑战.城市职业介绍机构针对农民工的就业服务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缺位问题,需要建立健全与农民工就业特点相适应的就业服务市场,强化政府行为,引导职业介绍机。构提供适合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规范,推动职业介绍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合作,实现农民工培训和就业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3.
十四、加强农村劳动力和农民工技能培训。为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制定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和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完善农村劳动力和农民工培训补贴办法。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远程教育等现代手段,向农民传授外出就业基本知识。继续组织实施技能扶贫计划,重视抓好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支持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劳务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训。  相似文献   

4.
实现高质量就业是当前受雇农民工流动的主要驱动力,职业流动能否提升受雇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对这一问题的探究有助于促进我国劳动力市场向着公平竞争、高质量就业的方向发展。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和内生转换模型,分析职业流动对受雇农民工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职业流动的发生对受雇农民工的就业质量有0.78%的正向影响,并且不同类型职业流动的影响效应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高技能流动和行业内流动都能显著提升受雇农民工的就业质量,提升程度分别为4.84%和2.78%;低技能流动和跨行业流动都能显著降低受雇农民工的就业质量,降低程度分别为2.87%和1.26%。平均处理效应显示,已经发生了职业流动的受雇农民工如果未发生职业流动时,就业质量会下降11.42%。倘若未发生职业流动的受雇农民工能发生职业流动时,其就业质量能上升15.46%。受雇农民工提高就业质量的最佳选择是高技能且行业内流动,低技能者无论是行业内流动还是跨行业流动都会显著降低就业质量。据此,提出针对受雇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受雇农民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引导他们实现理...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遭受的工资歧视、就业歧视和职业歧视现象较为严重,而政策因素和教育因素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消除农民工市场歧视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带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从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提升农民工的就业竞争能力等路径着力解决。  相似文献   

6.
徐旭晖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7):1501-1502,1504
劳动力被划分到不同的市场中去,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农民工作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就业力量,参与了社会经济活动,创造了财富和价值,但绝大部分农民工仍然陷于贫困境地并趋于贫困永久化。应当尽快改变这种局面,使农民工能真正走出贫困,缓减劳动力市场分化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就业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慧娟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4):409-412,417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该群体具有一些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新特征:平均年龄与初次外出务工年龄较低,未婚者居多;受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水平相对传统农民工有所提高;偏向于选择劳动环境和就业条件更好的行业;维权意识日益增强;需求层次从生存向发展转变。目前在新生代农民工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障碍和问题: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使农民工就业市场面临更大不确定性,整体收入水平不高,培训情况离市场要求有差距,侵害农民工权益问题突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面临户籍、住房、教育、社保等一系列制度性和现实性障碍。当前,中国经济在企稳回升之后面临着发展方式转型,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将出现地区性短缺和结构性短缺,农民工流向呈现多层次、多元化趋势,企业管理方式也将实现一些有利于农民工就业条件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在扶贫车间(卫星工厂)持续就业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现实意义。本文选取14个影响就业的因素,构建“三层五维”分析框架,对南疆地区4个卫星工厂的144户就业农户开展实地调研,利用logit模型对影响就业的因素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农业资本、经济条件、劳动力数量6个变量是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性别、农业资本、劳动力数量对农民工就业有负向影响,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条件对农民工就业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占农村流动人口40%的女性农民工因女性和农民身份受到歧视,就业较为困难。为改变这种状况,该文探讨其受到就业歧视的深层次根源,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促进劳动力市场公平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0.
3月中旬召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行动计划”现场动员会为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力度,实现农业损失劳务输出补,确保大灾之年农民增收,确保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和社会稳定起了积极作用,今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就业在去年基础上实现大的突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76万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不少于110万人,在今年5月底前开展各类现场招聘会500场次以上。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人力资本投资对返乡农民工与农村社会互动关系形成的影响,分析了返乡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加强返乡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强化返乡农民工职业技术和教育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卫生保健及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完善就业服务及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2.
正一、河南省农民工就业现状从调研情况看,尽管全国经济增速放缓,但河南并未出现农民工大量返乡现象,农民工就业保持了总体稳定、稳中有增的态势。一是农民工转移就业总量稳步扩大。据测算,2010年,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为2363万人,以此为基数,近年来年均增长95万人。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87.9%。二是农民工外出平均务工时间延长。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外出从事当前工作时间2年以上的占56.9%,其中2~5年的人员占35.9%,比2010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5年以上的占21%,比2010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平均务工时间稳定在8.6个月。三是农民工劳动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但不是强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农民工素质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14.
针对城镇养老保险不适应农民工群体的就业特点,一些专家提出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但个人账户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共济性差,基金的保值增值困难,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平等竞争及农民工的城镇化。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涉及众多的利益调整,还需更多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5.
从邯郸市人社局获悉,从今年1月起,该市在全市推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管理。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将拥有自己的就业档案,并被纳入政府就业实名制信息化管理中来。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7.
运用CitespaceV软件对所选635篇关于"农民工终身教育研究"的样本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该主题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城镇化对农民工终身教育的影响、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对农民工职业发展、就业方向与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在发展历程上,经历了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的研究、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终身教育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农民工终身教育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等发展研究;未来研究中,该主题将继续探讨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等重要议题与农民工终身教育之间的关系、探讨农民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合也正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农民工终身教育研究类型也将丰富化.  相似文献   

18.
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农村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审要措施之一。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对于提高广大农村劳动力适应现代产业的生产技能和业务技能、提高市场就业竞争力、进一步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工积极性、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村人口大量外出到城市和发达地区经商务工,是近年来社会科学研究的关注题目之一。按照社会学的理解,农民工流动不仅仅是劳动力的流动、人口的流动,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流动,包含了地域流动,职业流动和阶层流动三个方面。目前,西部地区现实和潜在的劳动力资源供给丰富,大批新增劳动力的涌入对当地劳动力市场构成压力,广大西部地区城乡二、三产业仍不健全,乡镇企业不够发达,能够吸纳农民工就业的岗位有限,一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很难靠就地转移方式来解决就业,西部地区依靠自身力量满足充分就业还需时日,需要跨区域流动来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20.
基于推拉理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入推拉理论分析了其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驱动机制中的适用性,并在剖析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参与主体的基础上,从政府-高校-毕业生、政府-高校-劳动力市场、政府-毕业生-劳动力市场和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等四个三维驱动系统分析,得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除了毕业生自身提高就业能力外,要构建毕业生、高校、政府、劳动力市场四位一体的就业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