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秋冬季节深耕既是棉花增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消灭越冬棉铃虫的有效方法。根据研究,棉铃虫一般在距地面2.5~6cm(深的可达9cm)处化蛹越冬,秋冬耕对棉铃虫具有多种杀灭作用:破坏蛹室,改变蛹体的自然状态,降低翌春羽化率;将部分虫蛹翻至地表,使其干死、冻死或被天敌啄食;将部分虫蛹翻入土壤深层,使其不能正常羽化出  相似文献   

2.
<正> 冬季耕翻既是棉花增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消灭越冬棉铃虫的有效方法。根据研究,棉铃虫一般在距地面2.5—6厘米(深的可达9厘米)处化蛹越冬,冬耕对越冬棉铃虫具有多种杀灭作用:①破坏蛹室,改变蛹体的自然状态,降低翌春羽化率;②将部分虫蛹翻至地表而被干死、冻死或被天敌啄食;③将部分虫蛹翻入土壤深层,使其不能正常羽化出土而被闷死,从而减少越冬虫源。其技术要求是:  相似文献   

3.
冬季耕翻既是棉花增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消灭越冬棉铃虫的有效方法.根据研究,棉铃虫一般在距地面2.5~6厘米(深的可达9厘米)处化蛹越冬,冬耕对棉铃虫具有多种杀灭作用:①破坏蛹室,改变蛹体的自然状态,降低翌春羽化率;②将部分虫蛹翻至地表,使其干死、冻死或被天敌啄食;③将部分虫蛹翻入土壤深层,使其不能正常羽化出土而被闷死,从而减少越冬虫源,其技术要求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1冬耕棉铃虫一般在距地面2.5~6cm(深的可达9cm)处化蛹越冬,冬耕可以破坏蛹室,改变蛹体的自然状态,降低翌春羽化率;可以将部分虫蛹翻至地表,使其干死、冻死或被天敌啄食;可以将部分虫蛹翻入土壤深层,使其不能正常羽化出土而被闷死,从而减少越冬虫源。冬耕时间越早越好,一般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就要抓紧进行,在大地封冻前(冻土层超过5cm)耕完,以延长风化时间,提高灭虫效果,并有利于多接纳雨雪。耕翻深度应在  相似文献   

5.
王玉堂 《农家科技》1998,(10):16-16
<正> 冬季耕翻既是棉花增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消灭越冬棉铃虫的有效方法。根据研究,棉铃虫一般在距地面2.5~6厘米(深的可达9厘米)处化蛹越冬,冬耕对越冬棉铃虫具有多种杀灭作用:①破坏蛹室,改变蛹体的自然状态,降低翌春羽化率;②将部分虫蛹翻至地表而被干死、冻死或被天敌啄食,③将部分蛹  相似文献   

6.
1.冬季深耕。棉铃虫在距地面2.5~6厘米(深的可达9厘米)处化蛹越冬。冬耕可以破坏蛹室,降低翌春羽化率;可以将部分虫蛹翻至地表,使其干死、冻死或被天敌啄食;还能将部分虫蛹翻入土壤深层,使其不能正常羽化出土而被闷  相似文献   

7.
冬耕可灭棉铃虫冬季耕翻既是棉花增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消灭越冬棉铃虫的有效方法。棉铃虫一般在距地面2.5厘米~6厘米(深的可达9厘米)处化蛹越冬,冬耕可破坏蛹室、改变蛹体的自然状态,降低翌春羽化率;将部分虫蛹翻至地表可使其干死、冻死或被天敌啄食;部分虫蛹...  相似文献   

8.
棉田冬季耕翻既是棉花增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消灭越冬棉铃虫的有效方法。根据研究,棉铃虫一般在距地面2.5厘米~6厘米(深的可达9厘米)处化蛹越冬。冬耕对棉铃虫具有多种杀灭作用:①破坏蛹室,改变蛹体的自然状态,降低翌春羽化率。②将部分虫蛹翻至地表,使其干死、冻死或被天敌啄食  相似文献   

9.
棉田冬季耕翻既是棉花增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消灭越冬棉铃虫的有效方法。根据研究,棉铃虫一般在距地面2.5厘米~6厘米(深的可达9厘米)处化蛹越冬。冬耕对棉铃虫具有多种杀灭作用:①破坏蛹室,改变蛹体的自然状态,降低翌春羽化率。②将部分虫蛹翻至地表,  相似文献   

10.
<正>玉米、蔬菜、棉花等作物田内存在大量棉铃虫的老熟幼虫,大部分棉铃虫落人土壤中化蛹越冬。这些棉铃虫蛹如果能顺利越冬,将会为来年棉铃虫爆发埋下隐患。秋翻整地,可以把病虫深埋于地下,使其窒息而死亡,病菌由于环境改变而不能继续存活;同时还可以使地下害虫暴露于地表,或被冻死、干死,或被鸟类啄食,从而减轻来年病虫的为害。因此,抓好秋翻,是减少棉铃虫、地老虎、蚜虫、叶蝉等越冬虫源的重要措施。秋翻整地要注意以下要点。  相似文献   

11.
<正> 棉铃虫于1990、1992、1993年连续严重发生,对棉花生产危害较大。因此控制棉铃虫的危害,必须从生态入手,进行生态调控,使棉田形成一种有利于棉花生长发育,而不利于棉铃虫繁殖生存的生态环境,这是控制棉铃虫危害的关键。生态调控的方法是: 一、耕翻灭茬,消灭虫蛹 棉铃虫在河北省一年发生四代,以蛹在土中3—5厘米处越冬。虫蛹有两怕:一怕蛹室被破坏,蛹体暴露而死亡;二怕土壤水分饱和,湿度大不能  相似文献   

12.
棉铃虫江西种群化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养虫室自然条件下系统观察了棉铃虫的化性。越冬蛹春季羽化的早批种群一年能繁殖5代,少量不完全的6个代;尺批种群只繁殖4代。影响化性波动(第4代和第5代的发生比率)的主要因素是越冬后成虫的羽化时间和秋季越冬蛹滞育诱导的时间,越冬后成虫羽化的早晚与4月份的温度密切相关;秋季越冬蛹滞育诱导的早晚取决于9月下旬至10月份的温度  相似文献   

13.
检疫害虫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燕平  衡学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2):250-251,257
美国白蛾是世界性检疫害虫 ,1998年后传入安徽省芜湖市 ,通过几年的适应而发生化性的变化 ,由每年发生 2代发展到现在以 3代为主 ;均以蛹在树洞、干基皮缝、落叶石块、土中及附近建筑物缝角等处越冬 ,翌年 4月下旬 1、2代蛹同步相继羽化。第 1代成虫 6月下旬羽化 ,第 2代蛹大部分于 8月下旬羽化进入 3代 ,一部分滞育越冬。此虫无论何种虫态 ,均可随人为活动传播扩散 ,繁殖快 ,可危害多种农、林植物 ,必须严防  相似文献   

14.
室内测定与田间试验表明 :雨水和土壤含水量对棉铃虫种群有较大的抑制作用。棉铃虫卵经雨水浸泡 8h,幼虫孵化率明显下降 ;中等雨水对棉铃虫卵有较大的冲刷作用 ,雨量越大 ,卵被冲刷的数量越多 ;初孵幼虫经雨水浸泡 1 h,其存活率明显低于对照 ;土壤湿度对棉铃虫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化蛹初期与羽化前 ,2 5 %的含水量对虫蛹有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15.
北疆棉铃虫越冬情况及诱集方法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北疆棉铃虫越冬情况的调查和实验分析,对近年来北疆棉铃虫种群的发生规律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即第三代化蛹率为91.6%,滞育比例为66.67%,越冬蛹的死亡率为49.21%;越冬蛹的羽化率为62.5%。同时还对几种诱蛾方法的效能进行了比较分析,初步得出:6月10日前,效果最好的是性诱剂;6月10日~7月20日,效果最好的是杨枝把;7月20日后效果最好的是黑光灯。  相似文献   

16.
潘继兰 《北京农业》2012,(31):41-42
正棉铃虫防治技术①清理田园。拔棉柴及麦收后灭茬能破坏蛹室,提高虫蛹的死亡率。棉铃虫蛹一般分布在距植株2~30厘米范围内,入土深度在2.5~9.0厘米的范围内,拔棉柴后能使部分蛹暴露于地表而被冻死或被  相似文献   

17.
对白银区武川乡玉米田棉铃虫进行田间调查的结果表明,棉铃虫在当地1a发生3代,其中以二代幼虫为害最重。幼虫主要为害果穗顶部的幼嫩籽粒和花丝,分别占总虫量的59.9%和33.9%;蛹在20cm以内土层中越冬,其中以0~15cm土层内居多,占越冬蛹量的94.7%。建议在二代棉铃虫1~2龄期,选用50%辛硫磷乳油、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等农药适当用量进行喷雾或涂抹果穗花丝,可获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1 农业防治 加大秋翻冬灌面积,推广无埂棉田,以减少越冬棉铃虫虫蛹量,实行人工捉虫挖蛹;麦收后及时灭茬,增加复播玉米种植面积,有效地压低各代棉铃虫虫蛹基数。  相似文献   

19.
室内测定与田间试验表明:雨水和土壤含水量对棉铃虫种群有较大的抑制作用。棉铃虫卵经雨水浸泡8h,幼虫孵化率明显下降;中等雨水对棉铃虫有较大的冲刷作用,雨量越大,卵被冲刷的数量越多;初孵幼虫经雨水浸泡1h,其存活率明显低于对照;土壤湿度对棉铃虫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化蛹初期与羽化前,25%的含水量对虫蛹有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松林重要害虫萧氏松茎象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措施,采用林间观察法揭示该虫的生活史和习性,通过室内外试验摸索了防治该虫的有效方法。结果表明:萧氏松茎象在云南昆明地区2年发生1代,跨3个年度,以幼虫、成虫和少量蛹在松脂混合物筑成的蛹室内越冬。成虫8月中旬开始羽化,10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11月下旬开始越冬,翌年4月下旬开始产卵,5月中下旬幼虫开始孵化,11月下旬幼虫开始越冬,第三年3月重新取食,7月中旬开始化蛹,8月中旬为化蛹高峰期,8月中旬下一代成虫开始羽化。每年4—5月在受害林分中喷撒绿色威雷水剂或噻虫啉悬浮剂2种药剂1∶200倍液对成虫防治效果较好;8月上中旬老熟幼虫期和化蛹高峰期人工刨除松树基部的松脂混合物并捕捉老熟幼虫、蛹和新成虫是防治该虫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