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已经发现二倍体马铃薯(2n=2x=24)联会消失突变体可以相当高的频率产生能育的2n 花粉粒。可以认为这样的2n 花粉粒是通过整个染色体组均衡分裂产生的,所以是第一次减数分裂重组(FDR)的产物。在联会销失突变体中,第二次减数分裂重组(SDR)配子的染色体数不平衡,导致其败育,所以可育的2n 配子就构成了一个同型的 FDR 配子群体。在6个杂交组织的306个后代个体中,发现了76个联会消失突变体,其中有23个花粉育性超过了20%。一些这样可育的突变体已成功地用作父本材料。几乎所有可育突变体均来自其双亲都可产生2n 配子的组合。另一种情况是在两个以正常亲本(只产生 n 花粉)与2n 花粉亲本的组合中,几乎所有突变体或是雄性不育,或是花粉育性低于20%。已经发现联会消失是由单隐性基因控制的,而减数分裂核重组的遗传机制还不清楚。尽管在育种上应用联会消失基因有一定困难,但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正> 利用能产生较高频率2n配子的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是实生种子利用与选育优良品种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在用压片法研究了马铃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2n花粉形成机制…。的基础上,用压片法进行了马铃薯胚囊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研究,目的在于了解  相似文献   

3.
采用新型栽培种(Neo-tuberosum,2n=48)为亲本,以IVP_(35)作授粉者,诱发孤雌生殖,获得了148份双单倍体无性系,从中筛选出能够产生FDR型2n配子无性系16份(纺锤体平行并融合类型11份,不联会突变型5份)。由于双单倍体孕性低或败育,以入选的16份双单倍体直接同S.tuberosum品系或品种杂交未能成功。同类型(A)入选的双单倍体无性系的系内或系间授粉,因配子体同型复等位基因作用产生的自交不亲和,也没能得到实生种子,而以产生2n配子的S.phureja品系的混合花粉授粉,在5个组合中获得25个浆果,共825粒杂交种子。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2n配子在多倍体进化及育种途径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近年来在马铃薯2n配子发生的细胞学机制、单双向有性多倍化中的遗传效应及在实际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做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利用3个2n配子材料(2x)在马铃薯(S.tuberosum L.)中进行4x—2x,2x—4x和2x—2x的杂交,获得了4个四倍体杂种材料;然后对它们进行花药培养,共得到32个双单倍体植株。检查其中23个植株,有2株是具5%以上2n花粉粒的双单倍体,1株是重组了2n卵基因的双单倍体。由此证明花药培养的倍性操作技术是转育马铃薯2n配子性状给双单倍体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新型栽培种(Neo-tuberosum)双单倍体杂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马铃薯新型栽培种(Neo—tuberosum,2n=4x=48)的双单倍体(2n=2x=24)与S.phureja (2n=2x=24)杂交,克服新型栽培种双单倍体雄性败育获得了成功。鉴定结果表明,杂种实生苗绝大多数保持了二倍性(2n=2x=24);实生苗可育株占总数78.36%。经减数分裂观察,入选的17个DP优良单株系主要是SDR型2n配子。为了选育出FDR型2n配子突变系,加强DP优系中的新型栽培种的遗传成分,即以D_(2012)—22(SY—m型)为母本,以DP优系为父本配制了回交组合,得到1000多粒种子,供进一步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连续多年对马铃薯的倍性育种研究,已创造出10份2n配子频率30%以上,花粉育性强,抗青枯病、病毒病及晚疫病,产量高,块茎性状较好的2n配子材料。将其与一批优良的4x普通栽培种杂交,获得了982n10-8等7份各种性状均超过对照的优良品系,从目前的试验结果来看,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8.
利用二倍体栽培种(S. phureja)“授粉者”(ⅣP35)诱导马铃著极早熟品种东农303 2n卵孤雌生殖获得四倍体无性繁殖系20余份。根据著肉、薯肉色的分离比例确定为第2次分裂重组核(SDR)的2n卵。此外,块茎芽眼的深浅、花粉育性和匍匐枝的长度等也有明显的性状分离。无性系PT_(3-3)、PT_(3-5)、PT_(3-6)和PT_(4-5)的花粉育性良好并产生自交实生种子以及不同无性系间的杂种实生种子。无性系PT_(3-3)和PT_(3-5)等具有一些优于亲本东农303的经济性状,如芽眼浅,薯形圆整,单株块茎产量较高。因此,由雄性不育的早期品种2n卵(SDR)孤雌生殖产生的四倍体无性系可作为选育早熟新品种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9.
由栽培马铃薯(4x)(S.tuberosum)与富利亚薯(2x)(S.phureja)杂交获得马铃薯双单倍体。依所采用的花粉不同,这些杂交所产生的后代包括不同数目的母体双单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杂种。由于存在胚株致死现象,仅有少量三倍体产生。由2x 花粉衍生得四倍体杂种,其频率比在以不同花粉授粉的条件下,从2x 花粉获得的期望频率要高些。H(?)glund(1970)提出两个假说来解释出现大量四倍体的问题,或是2x  相似文献   

10.
橡胶树三倍体种质创制及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工诱导的橡胶树三倍体种质为材料,通过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橡胶树通过有性阶段诱导产生的2n配子与正常配子(1n)杂交可获得纯合三倍体,其无性繁殖后代倍性表现稳定,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3x=54,三倍体细胞百分率达91.5%;RAPD及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表明,该橡胶树三倍体与热研7-33-97、RRIM600的亲缘关系较近,在分子水平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可判断热研7-33-97、RRIM600为该橡胶树三倍体杂交亲本来源.  相似文献   

11.
《中国马铃薯》2015,(4):193-198
以二倍体马铃薯‘USW4’和Solanum chacoense杂交产生的F1株系‘XD-3’为材料,检测其2n花粉产率和花粉活力。研究结果表明,‘XD-3’能产生2n花粉,2n花粉产率约7.7%,且花粉活力较高,达74.75%。在此基础上,开展了4x-2x杂交,进行了4个不同的杂交组合,平均杂交结实率为36.5%,但平均种子数/浆果仅0.67粒。4个不同的杂交组合共获得19个杂交后代,2对父本特异的SSR引物检测结果表明,有14个株系可以确认为真杂种;杂种植株的倍性检测结果表明,7个为三倍体,7个为四倍体。大量三倍体的产生为n花粉的直接利用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植物2n配子诱导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n配子育种在马铃薯、苜蓿、鸭趾草、红三叶草、越桔、辣椒、百合等作物育种实践中的应用,梳理了其应用具有的创造新的变异、转移优良目标基因等方面的现实意义,进而在介绍其诱导、发生机制的基础上,简述了2n配子研究及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用野生型农杆菌菌株B_6转化马铃薯试管苗组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野生型根瘤农杆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B6菌株对马铃薯四倍体栽培品种甘农薯2号、体细胞杂种C-1-7、二倍体野生种S.tarigense和2n配子材料09136.02的试管苗茎段、完整叶、半叶等组织进行离体浸染。研究发现:遗传率的大小与供试材料的倍性、组织是否致伤和伤口大小以及外植体的生理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为创制稳定遗传的甘蓝型油菜—菘蓝二体附加系,以花粉育性很低、在甘蓝型油菜品种华双3号(2n=38,AACC)上附加一条菘蓝(2n=14,II)特定染色体(g)的单体附加系(2n=39,AACC+1I_g)为父本,与正常的华双3号杂交,产生正常油菜胞质的单体附加系、经自交获得二体附加系(2n=40,AACC+1II_g)。该二体附加系的细胞学及基因组原位杂交观察表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染色体配对与分离基本正常,在终变期形成20个二价体,后期I进行20∶20的均等分离;第二次分裂中形成正常的四分体及四个子细胞,花粉的育性较高,自交结实好,产生的后代均携带菘蓝染色体。但也在少部分的花粉母细胞内出现菘蓝或油菜的落后染色体。该细胞学行为较稳定、育性较高的甘蓝型油菜—菘蓝二体附加系为菘蓝遗传研究及油菜育种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5.
新消息     
0183 杀配子剂处理对小麦花粉壁的影响——Gamal A. El-Ghazaly等人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研究表明,通常,当孢子花粉素沉积于花粉壁之前,用和不用杀配子剂RH0007处理的植株,其花粉壁的发育状况差不多.在孢子花粉素沉积于花粉壁阶段,处理植株的花粉壁比对照植株的薄80%,在这之后不久,处理植株的花粉粒干缩并败育.因此推断,杀配子剂显然是通过阻止孢子花粉素的形成而导致花粉死亡的.由于孢子花粉素只存在于种子植物的花粉壁及非种子值物的孢子上,因此杀配子剂不伤害植株的其他部位.  相似文献   

16.
在马铃薯抗晚疫病(Phytophora infestans)和抗乳状马铃薯胞囊线虫病(Globodera pollida)育种程序中,从双单体(2n=24)为亲本的杂交后代中获得的四倍体(4x)植株,大体上雌蕊是四倍体。在温室和田间对第一年和第二年块茎的测定表明,大多数高抗疫病的双单倍体的后代也表现高抗马铃薯晚疫病。用双单体PDH182和PDH247分别与一个四倍体杂交,选择一般配合力高且高抗马铃薯胞囊线虫病(PCN)的个体,其后代高抗晚疫病,且有1/3的植株也高抗PCN。对双单倍体×4x的杂交组合后代,在实生苗世代进行离体片鉴定,来快速筛选疫病抗性。观察来自不同抗疲病双单倍体后代的平均抗性,发现四倍体亲本之间是有差异的。试验同时证明,不同的双单倍体在疫病的抗性程度上,对后代的遗传传递力是有差异的。这可归因于未减数配子组成方式的差异,即减数分裂时第一次分裂的重组或第二次分裂的重组(SDR)都有差异。如果所有未减数配子都由SDR产生,则这种差异可归因于不同双单倍体之间抗疫病基因纯合程度上的差异。这种双单体×4x的杂交组合,每个授粉株只产生很少的后代。这少量的实生苗可能以比较高的频率产生带有目标性状的后代。由于必须种植这少量的实生苗,以便找到所要求的重组性状,所以在种植中寻求补救措施,而抗性鉴定要比常规育种方便得多。所得到的这些四倍体杂种可以同时在三个方面用于第二轮的育种工作:即,与其它的四倍体杂交;与双单倍体杂交以选择互补性状,以及产生综合多种抗性的双单倍体。  相似文献   

17.
利用2n配子途径实现有性多倍化是植物遗传改良的一种有效途径,人工诱导植物2n配子是克服天然2n配子比率低及难于利用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对木薯花序发育过程的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进行观察,以掌握木薯小孢子母细胞分裂过程中加倍的有效时期与花序发育及花蕾的外部形态特征的相关性,采用秋水仙素溶液棉浸法对木薯花序进行诱导,获得了加倍2n花粉。结果表明:当幼嫩花序长度约1.5~2.5 cm时,侧生小花梗开始出现,雄花蕾直径约1.0~1.5 mm时,木薯小孢子母细胞进入减数分裂前期Ⅰ至中期Ⅰ;该期采用0.3%秋水仙素+1%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花序4~5 d,可获得2n雄配子,最高诱导率可达12.56%。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花药与花粉粒发育的细胞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有效地通过有性杂交选育优良品种,本文对马铃薯的雄性器官进行了系统的形态学观察:1.马铃薯花药的孢原组织为新月形排列,成熟花药药室呈马蹄形。花药壁厚薄不均,药室内壁与中层细胞无明显区分;绒毡层为腺质型,其来源有二;外侧的来源于壁细胞,内侧的来源于药隔组织,并常有二型性。2.马铃薯花药中的造孢细胞产生3~4层时,进而变成小孢子母细胞。小孢子母细胞的减数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多呈四面体型排列,成熟花粉为2-细胞型。花粉圆球状,具3孔沟,花粉较小,花粉量较大。3.马铃薯花药的开裂,以孔裂为主兼部分纵裂。孔口边缘表皮下有纤维层状(即具条纹状加厚的细胞壁)细胞。部分纵裂部位有裂口异形细胞。花药开裂前,同侧两药室彼此勾通,有利于散粉。  相似文献   

19.
<正> 我市自1975年以来,在部分县(区)推广了单一微肥的应,有一定的增产效果,而多元微肥在本地区土壤上效果如何,尤其是应用于马铃薯上还是个空白。为了摸清多元微肥在我市马铃薯上的增产作用,1988年在本所中梁试验站内进行了马铃薯多元微肥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20.
甘蓝型油菜亚倍体(2n = 30)与白菜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为2n = 22、24~28、31,自交后代的染色体数 目为2n = 30~36。对此亚倍体自交后代进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指纹分析并按照类平均法(UPGMA)进 行聚类分析,它们被明显分为甘蓝型油菜类( Ⅰ)和白菜及白菜型油菜类( Ⅱ)两类。Ⅰ类植株基因组组成与甘蓝 型油菜相似, Ⅱ类植株则与白菜及白菜型油菜相似。在花粉的可染性、单角结实率和单株结角率等性状上, Ⅱ类植 株较Ⅰ类植株表现更好。据此推测白菜型后代是由A基因组染色体和与A基因组同源性较高的部分C基因组染 色体的配子结合而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