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正>6月27日下午,第一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在湖南长沙开幕。作为本届博览会的重头戏之一,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在湖南宾馆成功举行。在研讨会上,中非共签署了8个农业对非合作项目,签约金额达27.47亿美元。在签约项目中,超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和坦桑尼亚农业出口加工区有限公司签署《超农科技与坦桑尼亚农业出口加工区投资合作框架协议》是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提供木薯技术支持。据了解,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木薯研究水  相似文献   

2.
从木薯在生物质能源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两方面,阐述了能源木薯的发展潜力和效益,并结合广西武鸣县木薯生产的实践经验,提出我国应加强木薯的基础研究,培育生产燃料酒精和抗逆性强的专用木薯品种,加大木薯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力度;政府和科研机构应加强对木薯的宣传,扭转人们的传统观念,引导农民引种、试种木薯,增加收入,促进木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锐  张蕙杰  陈天金  张帅 《农学学报》2021,11(8):98-103
中非农业科技合作是中非农业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中非农业科技合作有利于帮助非洲国家解决粮食危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发展中国家全球粮农治理话语权。本文立足于当前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的战略机遇,围绕科研平台建设、项目合作、技术示范、人力资源培训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现状,并指出在合作机制、推广深度、高新技术、可持续效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由此提出创新中非农业科技合作机制、丰富合作模式、加强推广力度、拓展合作领域、提高科技含量、促进科技与产业相结合,以及推进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中非木材贸易的产品结构特征与地域分布特征分析中非木材贸易现状;再分析了中非木材贸易环境的变化:非洲进口的原木量逐年上升、锯材贸易从单向进口逐渐发展为双向贸易。然后揭示了中非木材贸易环境变化的新特征。最后,提出应高度重视非洲森林资源潜力、鼓励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加深对非洲的投资与合作,国家在政策与资金上予以必要扶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木薯与马铃薯、甘薯并称全球3大薯类。非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薯产区。木薯起源于南美洲,传入非洲后,主要栽种于中非、西非和东非热带地区。在中非,木薯最迟于16世纪下半叶由葡萄牙人引入,并得到迅速推广;在西非,木薯于17世纪由葡萄牙人引入,经历了先慢后快的推广进程;东非地区的木薯迟至18世纪上半叶才开始引种,且推广相对缓慢。导致上述差异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贸易路径、奴隶贸易、灾荒和战争等。木薯的引种和推广深刻地改变了非洲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增长、发挥了备荒救灾的作用等,对非洲的历史和现实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木薯研究获突破 粮食安全更有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热带农业》2014,(6):74-74
经过5年的研究,我国首个列入973计划的热带作物研究—"重要热带作物木薯品种改良的基础研究"日前在海口通过课题验收,取得多个突破性科技成果,为木薯及其他热带作物的基础生物学和遗传改良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相关产业进步。木薯作为全球第六大粮食作物,在非洲、南美洲和东南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作为新型能源、工业原料和潜在的粮食作物,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是热带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龙陵县木薯产业发展现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因势利导,发掘潜力,持续稳定地推进木薯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木薯褐条病(CBSD)是热带非洲粮食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因此,乌干达国家作物资源研究所的Emmanuel Ogwok和同事一起,利用源自乌干达木薯褐条病毒外壳蛋白序列的小分子干扰RNAs(SiRNAs)技术,培育了转基因木薯品种。siRNA合成的品系在乌干达Namulonge地区的受控制土地上  相似文献   

9.
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推进我国木薯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木薯产业发展很快,已经成为热带作物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全国木薯种植面积为657万亩,鲜薯总产量700多万吨,总产值近30亿元。 一、发展我国木薯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木薯产业发展具有四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种植区域高度集中。全国木薯生产量的90%集中在广东和广西,已初步形成了产业的优势布局:二是种植技术比较先进。  相似文献   

10.
藤县木薯产业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藤县木薯种植现状及区域分布,分析了藤县木薯生产的潜力和前景,提出了藤县发展木薯生产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1.
据悉,海南省白沙县木薯综合试验站日前经农业部考核通过,成为海南省首家国家实施木薯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验站。  相似文献   

12.
<正>尼日利亚木薯农民合作联盟(BCFCU)称,该联盟已与联合银行集团签署协议以提高木薯生产。BCFCU主席Alhaji Al-amin Umara称该合作是在尼日利亚奖励性的农业贷款风险分担(NIRSAL)下开始的。他补充,该合作将使博尔诺州的木薯农在4年里获得贷款以提高他们的木薯生产。他指出,该联盟(拥有逾5万个木薯农)为3个当地木薯加工厂的150位女性木薯农安排培训。  相似文献   

13.
广西木薯产业提升制约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兴录  樊吴静 《农学学报》2015,5(8):119-125
木薯产业是广西特色优势产业,产业提升对广西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广西木薯产业发展现状,指出广西木薯产业提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广西木薯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产业提升的主要要制约因素;提出重新认识木薯产业的战略地位,推进木薯产业跨越式发展;选育推广高产高粉木薯品种,推进木薯品种更新换代;推广木薯集约化栽培技术,大幅度提高单产;整合加工企业, 充分发挥加工企业的龙头作用;强化“企业、薯农联动”机制,建立健全“种植、加工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完善木薯产业链,提高产业整体经济效益等提升广西木薯产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非洲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提高农业生产率,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从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坦桑尼亚的农业科研组织体系、资金投入和农业科研人员3个角度,具体剖析农业科研管理中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东非3国农业科研体系建设与中非农业合作的政策建议。东非3国应完善科研组织体系,提升高等院校农业科研的力量分布;强化农业科研投入,建立高效稳定的农业研发资金投入机制;在中非合作方面,加强中非教育与科研领域合作,共同开展学术交流、搭建科研平台,合力培养高水平农业人才,通过农业科技合作,助力中国农业"走出去",服务于非洲的农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正>柬埔寨狄皮公司和泰国Ubon Bio Ethano(lUBE)公司11月10日在金边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泰国UBE公司将无限量购买柬埔寨木薯,并保障木薯的价格稳定。签字仪式后,狄皮公司董事长狄皮向媒体记者表示,由于柬埔寨土地适合种植木薯,且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公司决定同泰国UBE合作,无限量购买柬埔寨农民的木薯,希望柬埔寨  相似文献   

16.
刘坚 《世界农业》2000,(10):3-4
今年 10月将在我国北京召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 2000年部长级会议"。这是中非关系和新中国 50年外交史上的创举,是中国政府巩固和加强中非友好关系的重要举措,必将产生深远的重大影响。为了配合这次会议的召开,本刊特邀请农业部刘坚副部长,非洲农业开发中心等单位的非洲问题专家撰文,介绍有关中非农业交流合作和非洲农业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正截至2017年年底,中非农业科研机构签订了多项合作协议,通过农业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推广和科技交流,致力于解决非洲国家农业发展遇到的突出问题,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农业科技,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效延伸了非洲国家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木薯优势区域概述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根据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划分琼西-粤西、桂南-桂东-粤中、桂西-滇南、粤东—闽西南等4个木薯产业优势区,并对各优势区的自然条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目标等作了概述;提出加强木薯产业政策指导、加快完善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木薯研发推广体系、建立全国和地区性木薯产业协会、培育龙头企业集团、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等建议,以促进我国各木薯优势区域的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木薯褐条病(CBSD)是热带非洲粮食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因此,乌干达国家作物资源研究所的Emmanuel Ogwok和同事一起,利用源自乌干达木薯褐条病毒外壳蛋白序列的小分子干扰RNAs(SiRNAs)技术,培育了转基因木薯品种。siRNA合成的品系在乌干达Namulonge地区的受控制土地上进行试验检验。结果显示,以种植6个月的植株地上部分的CBSD病斑为标准,相对于非转基因对照,CBSD转基因  相似文献   

20.
《吉林农业》2010,(6):43-43
中非农业合作是国家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区域之一。是新形势下国家支持非洲发展农业,解决粮食安全,保障非洲国家稳定。巩固和发展中非有好关系的重大举措,也是国家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