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1年10月,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上,我的一件参赛花艺作品《变脸》,一举夺魁,荣获金奖,并被评委一致公认是全场最佳作品。我认为这件作品之所以受到好评,是因为在选题、选材、造型、技法色彩、比例等方面,充分强调了作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完美地展现了东方艺术魅力与现代花艺时尚的珠联璧合。  相似文献   

2.
《中国花卉盆景》去年第7期刊登了一篇《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文章及根艺照片。我难以放下对作品的欣赏。我从这件作品中得到这样两点启示:一是如何利用状牛、状马来开拓创新。在根材中能制作似牛、似马的作品太多了,各种动物在某种意义上无任何意蕴,只具有观赏  相似文献   

3.
我从创作实践中体会到,大型作品固然难得,从材料的发现到制作,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轻巧别致的微型作品,也决不是容易的得到的。由于各种原因,近年来我着意创作一些微型作品,收获并不多。有一点体会,在这里作一简单介绍。为了创作微型作品,每次外出  相似文献   

4.
<正>7月底,我作为监委会成员参加了2014亚洲杯插花花艺大赛。不同于过去只能看到选手完成后的展示作品的是,在本次比赛中,我近距离、全方位地观看了各位选手在准备阶段、构架搭制阶段的工作,感触颇多。选手在比赛中充分展示了各自的特色,地域文化特征明显。本次参赛的16位选手作品风格各异、造型独特。冠军日坂明展位内的自选作品和餐桌花  相似文献   

5.
王声水 我的大作品用旧椅子和旧抽屉组成栽培容器,焊接形成架高设计,增加了作品的层次和张力。不同种类的植物互相配合,重现一个微缩森林的面貌。小作品用海蛎壳装饰旧铁锅表面,形成特别的质感。比赛前我做了充分准备,导师给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帮助我修改和完善作品。这次参赛我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我有信心今后在园艺行业里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6.
我有一件题为《栖》的根艺作品。作品表现的是一只落在树枝上休息的孔雀。当我完成孔雀的制作时,如何解决好孔雀的支撑问题便摆在我的面前。经过反复考虑,我从作品所要表现的东西入手,为这只孔雀配制了一只落地灯。华灯初上,飞鸟归巢。这样,《栖》中的孔雀和落地灯便和谐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了。  相似文献   

7.
巧用根皮     
有些作者挖到根料后不考虑作品的需要,急于剥掉根皮。在创作实践中使我认识到:一是剥皮很费工,不得法还会弄坏纹理。剥皮后的作品有的还要着色,徒劳无益;二是去皮后在干燥过程中极易开裂,破坏作品形象。更重要的是我发现根皮很有用。  相似文献   

8.
<正>王声水我的大作品用旧椅子和旧抽屉组成栽培容器,焊接形成架高设计,增加了作品的层次和张力。不同种类的植物互相配合,重现一个微缩森林的面貌。小作品用海蛎壳装饰旧铁锅表面,形成特别的质感。比赛前我做了充分准备,导师给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帮助我修改和完善作品。这次参赛我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我有信心今后在园艺行业里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9.
一件根艺作品从选材到制作成功,是需要花很大气力的,因而对保留好根艺作品,不让它霉烂变质,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这方面我曾有深刻的教训。我的一件名为“母子情”的作品,是自然形成,可谓天生丽质,但由于忽略了消毒,蛀虫乘虚而入,将人物部侵蚀,成了一件废品,至今想起仍是十分惋惜。为了不让这种悲剧继续重演,我采用了高温蒸煮法,即把已制作成型但未上光的作品,放入锅中(不论是铁锅、铝锅、高压锅均可)蒸或者是煮沸15分钟左右,然后取  相似文献   

10.
我也是《中国花卉盆景》的热心读者,根艺爱好者。在本刊1994年第一期彩页“根艺天地”的作品——“悠悠寿者”,我反复欣赏,认为是一件好作品:仙鹤玉立,频频整羽,好像在精心梳装,  相似文献   

11.
点评栏目好     
贵刊点评栏目中的每一篇文章,我都特别喜读。点评作者以其丰富的学识和实践经验,对某一作品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之处,作出有据、有理、有节的点评,同时表明作者自己的见解和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诚恳和友善。我每次一边读着点评文章,一边对照作品反复比较思考,不自觉地把我从"门外"引到"门内"。其收益远高于单纯对作品照图的自我孤陋寡闻欣赏和领  相似文献   

12.
在我10多本插花作品影集中,收藏着第一届中国插花艺术展(1990年)至首届中国插花花艺大赛(2002年)的插花作品照片数千张。每次翻阅,总感到是一种美好的回味和享受,那些造型独特、构思巧妙、主题鲜明的插花令我拍案叫绝,回味无穷;而同时也想到那些花材随意丢弃和浪费的场景,又深深地刺痛和伤害我的心灵。我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与插花展览极不相称的场面?究其原因有三,一是节约意识不强;二是管理不够严密;三是评比标准欠妥,归根结底在于评比标准上。笔者亲身经历了国内十余次插花展览,不知何故,每次打动心灵的作品不是那些大制作、大手…  相似文献   

13.
贵刊96年第8期发表谢公望先生的文章,他对《古榕》提出修改意见,我认为值得作者考虑。90年至今,我三次读到《古榕》作品。认为这株古榕根美,作品的主题是不是想反映一个古字,我们暂不发表意见,只想通过讨论修改方案,达到互相学习。我赞同谢先生的建议。我的看法是: 右第一侧枝作为第一托,定位太低,使作品有一股压抑感,右侧  相似文献   

14.
一1989年,福建省第二届盆景展览在泉州举办,这是我迷上盆景后第一次有机会观摩全省性作品。在记忆中,是著名榕树盆景《凤舞》的原作者杨吉章先生通知我这个消息,同时还捎来口信,要我参观前先与他见面,虽然没说明原因,但语气中似有重要的事。我如约而至。老人一见面,寒暄都顾不上,马上领我去展场,来到一组小型作品前站住。很多年后回忆起来,依然无法忘记当时面对这组小品内心的震撼。一瞬之间,我忽然有一种很真实关于盆景的艺术感觉。我后来给这位作者同类作品写短评时,用清人王廷相"摆脱形模,凌虚结构"的话来概括它的个性,也许这样的概括有欠全面,但作者有非同寻常  相似文献   

15.
征稿启事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的家庭花卉消费需求逐渐增强。为此,从2013年开始,本刊将在现有内容的基础上,每期杂志增加8个版面的居家园艺文章,力求贴近家庭及大众消费。新增内容:花艺作品赏析,组合盆栽作品赏析,花艺作品或组合盆栽作品的制作过程,庭院、室内、屋顶等的立体绿化小品,庭院、阳台、窗台、露台等园艺景观的设计、布置与欣赏,花卉文化散文,我的养  相似文献   

16.
根艺作品《精采表演》参加首届全国根艺展览荣获一等奖,许多同行及国内外根艺爱好者对这个作品颇感兴趣,纷纷要求我谈谈创作经过。其实,我只不过是一个钢铁厂耐火车间的年轻女工,对根艺的痴迷探索只有两三个寒暑,《精采表演》是我三十件作品中比较满意的一个。艺术的道路是相通的,是互相联系的。我从小喜欢绘画,读诗,酷爱文学,几乎所有舞台艺术也都感兴趣,其中,也包括我国传统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会员,本人创作的榕树盆景《沧海横流》有幸获选参加在福建泉州市举办的第六届中国盆景展览。说实话,我和绝大多数的参展者一样,都希望此次新施行的评分制改革成功,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评委们评分(并非一定要得奖),看到从大奖、金奖、银奖到铜奖及所有参展作品的具体得分数字。结果希望落空。我  相似文献   

18.
回忆起前年在厦门举办“澳门杯”全国盆景展览时,有一组盆景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晋江地区选送的蔡继蔗先生创作的榕树盆景。两年间,我每次与蔡先生联系,希望将他的获奖作品的照片提供数幅,以便让更多的盆景爱好者能得到启示。但事与原违,拖拖拉拉,一晃已过去18个月了。蔡先生很谦虚,在他的回信中说:“我的作品大都是20年前在山野采集小苗培育而成的,创作手法守旧,不尽人意之处颇多,故迟迟难以满足……。”但对其他朋友,如苏天真、庄云峰的作品倒倍加赞扬。今年年初,经我再三催促才勉强寄来尚未发表的作品数幅,其中最能  相似文献   

19.
征稿启事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的家庭花卉消费需求逐渐增强。为此,从2013年开始,本刊将在现有内容的基础上,每期杂志增加8个版面的居家园艺文章,力求贴近家庭及大众消费。新增内容:花艺作品赏析,组合盆栽作品赏析,花艺作品或组合盆栽作品的制作过程,庭院、室内、屋顶等的立体绿化小品,庭院、阳台、窗台、露台等园艺景观的设计、布置与欣赏,花卉文化散文,我的养花故事,教你学养花,  相似文献   

20.
<正>我参与了北京世园会中国馆河南室内展区布置设计和盆栽国际竞赛的组织、策划、布展施工及撤展工作。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组合盆栽国际竞赛,25组植物造景作品、160余件组合盆栽作品和300多盆精品盆栽,在国际馆国际竞赛展厅集中展示,成为世园会人气最旺的打卡地之一,也将组合盆栽这种植物应用的新形式,形象生动地推送到大众的视线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