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对于提高杂交水稻产量有着重要意义。优化杂交水稻群体质量,扩大杂交水稻库容量,提高光合叶面积指数和光能利用率,增强杂交水稻根系活力,延缓根系和叶片衰老,提高杂交水稻库容的有效充实度,可实现杂交水稻高产。杂交水稻高产栽培实践中形成了以精确定量栽培、强化栽培、三定栽培为代表的等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杂交水稻高产栽培也存在栽培技术与我国农村发展不适应,以及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很好协调的矛盾。精准化栽培、生态化栽培和轻简栽培将是我国今后水稻生产发展急需技术。  相似文献   

2.
水稻膜下滴灌栽培方法与传统水田水稻生产方式的根本不同之点在于前者是好氧条件下全程机械化水稻栽培,后者是在厌氧条件下栽培,故水稻膜下滴灌高产栽培有其独有的特点。新疆土壤都为盐碱地,含盐量大,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有极大的影响。通过多年研究,总结出了本膜下滴灌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
隆回县羊古坳乡以其适宜的生态条件,历来是湖南水稻高产之乡,2011年首次突破第三期杂交水稻13.5t/hm~2的攻关目标而闻名世界。介绍了羊古坳优质杂交水稻在栽培上应注意高产与优质结合,选用适宜的优质杂交稻品种、高产优质的栽培管理配套技术和适时收获与适当的稻谷干燥方法。  相似文献   

4.
超级杂交稻优化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报道了超级杂交水稻两优培九等组合不同播种期试验、不同施氮水平试验、不同移栽密度与叶龄试验、改进的SRI与传统栽培比较试验的主要结果,并提出了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的优化技术。  相似文献   

5.
应用栽培模式图指导大面积杂交稻夺取千斤高产,是江苏省八十年代稻作栽培上的新进展,在我省水稻增产上收到了显著效果,深受广大干群的欢迎。 一、研制模式图的经过和出发点 杂交水稻育成是我国居世界领先地位的重大科研成果,而栽培模式图的研制与应用,把良种良法配套起来,把江苏省传统的精耕细作农艺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结合起米,向指标化、规范化、模式化的方向发展,使千万亩杂交水稻近两年连续亩产过1000斤,成为全国第一个杂交水稻亩产过1000斤的省.赣榆县朱堵乡农科站赣化2号高产试验田,连续4年在同一块田上由产1800斤以上,其中1983年有1.01…  相似文献   

6.
杂交水稻叶穗同伸规律及其在生产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东近年种植的8个杂交水稻优良组合为材料,研究了杂交水稻稻穗发育同伸叶的规律和稻穗发育与叶龄余数的相关关系,并且结合过去的研究,建立了广东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的叶齿模型。  相似文献   

7.
水稻钵苗移栽技术可实现壮秧无植伤精准有序移栽,具有诸多优点。在辽宁滨海稻区规模化稻蟹综合种养条件下,应用水稻钵苗移栽技术实现高产栽培,需要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的深入融合,需要围绕水稻、河蟹产量的最大化与品质的最优化做好育秧、移栽及田间水、肥管理等工作。阐述了规模化稻蟹综合种养条件下实现水稻钵苗高产栽培的四项关键技术,即标准化壮秧培育技术、精确移栽技术、精准施肥技术、科学管水技术,以利于水稻钵苗移栽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水稻高产与优质栽培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高产与优质栽培之间存在着冲突与矛盾,实现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是水稻生产发展的目标。本文论述了我国水稻优质生产的起伏,高产与优质之间的发展关系;在简要比较优质稻品种、优质稻谷和优质大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水稻优质栽培的主攻目标;在探讨遗传、环境和栽培因素对稻米品质影响的基础上,指出高产与优质栽培的矛盾在于产量和食味品质提升对幼穗分化期N养分需求的不一致;提出了以前期促长精准控施穗肥N为核心的水稻高产与优质相协调的栽培策略。  相似文献   

9.
充分挖掘杂交水稻的高产潜力,是在有限耕地面积上努力提高单产的重要途径.迄今配制出来的杂交水稻在高产、超高产方面已有很多实例,而大面积生产状况与科研单位种植表现尚有一定差距,即有相当的生产潜力可发挥.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对云霄县目前杂交水稻产量潜力的制约原因及其丰产栽培配套技术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超级杂交水稻两优培九的生育特性及高产栽培实践,总结了该组合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1.
在湘北油稻稻三熟制区晚稻超高产栽培条件下,进行了两系杂交组合培两优特青“三虫两病”发生特点、种群消长、演替规律及影响种群变动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水稻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更有利于病虫繁衍,发生量和危害程度均有加重趋势,在时空结构及危害特点上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超高产中早熟玉米杂交种选育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分析了玉米超高产的潜在因素,着重探讨了玉米育种的重点—玉米育种材料的选育创新以及玉米自交系选育问题。明确提出:(1)在现有的玉米育种理论指导下,依靠现有的育种材料,在保持玉米经济系数和种植密度提高或不变的情况下,必须以提高玉米单株及其群体的生物产量为手段来提高玉米的经济产量;(2)以增加玉米植株节间的长度而不是增加玉米植株的全株叶片数为主要手段,从而保证高秆大穗品种一定的早熟性;(3)注意培育根系发达和茎秆坚韧的杂交种为高秆大穗品种的抗倒性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3.
进行了氮肥不同施肥方法对超高产水稻品种"沈农265"主要生理性状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沈农265"最佳施肥方法为施肥法A;CGR、NAR均与叶片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SLW与叶片含氮量呈显著正相关;在5个主要生育期叶氮、叶碳、叶绿素含量的最适值均与产量存在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14.
黄淮海超高产夏玉米生长发育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比较研究超高产田(15 000 kg/hm2)和高产田夏玉米的产量构成、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特性和灌浆速率等指标差异,探索超高产夏玉米生长发育特性。结果表明,超高产田夏玉米较高产田增产15.6%,穗粒数多3.7%,百粒重增加8.9%,超高产主要依赖于百粒重的增加;吐丝后超高产田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叶片SPAD值和总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高产夏玉米田,吐丝后10~40 d超高产夏玉米田子粒干物质阶段积累速率较高,吐丝50 d后,高产夏玉米田植株衰老,超高产夏玉米子粒仍维持一定的灌浆速率。超高产田夏玉米具有叶面积指数大、干物质积累多、叶绿素含量高和灌浆时期长等生长发育特性,有效增加穗粒数和粒重。  相似文献   

15.
通过近几年水稻花药培养在常规杂交育种及杂交稻育种中的广泛应用,尤其在与抗病、抗虫等转基因及其它育种技术相结合中展现的成果,说明了该技术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但是目前水稻花药培养技术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出愈率、绿苗分化率都不够高,影响后代的基因型的充分表达,因此有待于在应用中进一步的完善。水稻花药培养是水稻育种在微观领域与宏观领域的纽带。水稻花药培养在育种中的应用,加速了各种基因材料的获得,也加速了其它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6.
以黑龙江省育成的4个超高产水稻品种东农423、龙稻5、松粳3和松粳9为试验材料,以松粳6为对照,系统研究超高产水稻品种的干物质积累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在孕穗期以前干物质积累速率无明显差异,孕穗期到齐穗期干物质积累速率的差异明显加大;不同品种在整个生育过程中干物质积累量不同,差异显著;品种间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总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04;生育中、后期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97、0.928,说明高产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的优势在生育中、后期。  相似文献   

17.
水分胁迫下稻作幼苗酯酶等同工酶的 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电泳技术对稻作异养期幼苗在水分胁迫下的茎叶、根进行酯酶等同工酶的分析,以探讨稻作抗旱性和生化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水分胁迫后,水旱稻一些品种茎叶的SOD(超氧化岐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若干同工酶酶带活性增强,但在根系中酶带活性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弱。(2)水分胁迫后,水旱稻茎叶中的酯酶同工酶出现一条新的酶带A3。(3)水分胁迫后,早稻根系的酯酶同工酶A1酶带活性减弱程度明显轻于水稻。水旱稻杂种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下游稻区籼型两系与三系杂交水稻组合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根据2001-2008年国家水稻品种区试、审定及推广情况统计资料,对长江中下游稻区籼型两系与三系杂交水稻组合的比较分析表明,两系组合总体上产量高于三系、米质略优于三系、抗病虫性与三系相当,但不同熟期类型表现不尽相同;审定组合数、推广种植面积以三系为主,但两系审定组合数、推广种植面积及所占比率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中国杂交稻的"超感虫性"研究概况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介绍了高度感虫的中国杂交稻推广带来水稻害虫生态地位发生的变化.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上升为杂交稻上最突出的极易爆发成灾的重要害虫.20世纪70年代以前,白背飞虱只是水稻上的次要害虫,但80年代以来其种群大大增加.由于它从中国南部杂交稻种植区大范围迁飞,白背飞虱也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粳稻上的重要害虫.由于种植具有抗褐飞虱基因Bph1的杂交稻组合,褐飞虱种群曾得到暂时的控制.然而,抗虫性的杂交稻在中国中部和南部稻飞虱迁飞区推广以后,褐飞虱生物型发生了改变,对抗虫品种产生了适应性.1990年以后,以前表现抗虫的杂交稻变得高感褐飞虱.缺乏抗虫性主基因不是中国杂交稻对稻飞虱超感性的充分理由,杂交稻旺盛生长的杂种优势可能是稻飞虱生殖力提高的部分原因.中国杂交稻对稻飞虱的超感虫性是从不育系遗传而来的.因此,杂交稻抗虫性的提高有赖于不育系的改良.利用持久抗性和多抗性的IR品种如IR64作为恢复系是改善中国杂交稻的超感虫性的一种有效方法.杂交稻上二化螟和三化螟为害也有所增加.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是一种更有利的食料植物且耐虫性更强.进行水稻产量损失的估计,尤其是水稻本身对螟虫为害的补偿能力,以及螟虫和杂交稻之间的生态学关系的研究有助于评价杂交稻对螟虫田间抗性的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品种(组合)和栽培技术方面分析了淮北地区稻作生产的现状,以及进一步提高本地区水稻产量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论述了今后稻作生产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