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研究墙面绿化的降温增湿效应,对绿化墙面进行连续测量,并以无绿化墙面作为对照,探讨温湿度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采用墙面绿化后,绿化墙体比对照墙体室内平均温度降低0.66℃;绿化墙体内外墙面温差为1.08℃;绿化墙体外墙面比对照墙体外墙面平均温度降低0.79℃;温湿度日变化中,温度最高点出现在13∶00左右,14∶00温度有所下降,湿度最低值出现在13∶00左右,温湿度变化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墙面绿化一定程度上可降低THI指数,提高人体舒适度,缩小室内外温度差。  相似文献   

2.
秋季日光温室内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艳华  齐尚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235-7236,7239
[目的]为日光温室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日光温室的光照、温度和湿度并作相关分析。[结果]温室内空气湿度、地面温度最大值都出现在14:00左右,最小值出现在6:00前后。秋季温室内外地面温度存在6.8℃温差。光照南侧比北侧高960 lx;中间比东、西侧的高2230 lx、1560 lx;上层比中层、下层分别高73、720 lx。夜间空气湿度在90%以上,午后在80%以上。[结论]温室内空气湿度、地面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为单峰型曲线;地面温度水平分布呈现出中间高四周低规律;温室内光照度日变化曲线类型是倒"V"型,而空间分布为南强北弱,上强下弱的规律。温室内空气湿度比较高,尤其是在夜间空气湿度更高。  相似文献   

3.
不同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校园为例进行实地观测,比较详尽地分析了生物种群组成的多样性对园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植物群落内的主要环境因子光照度、地表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的日变化曲线与对照点日变化曲线相似;②3种测点中混合草坪-黄杨-国槐植物群落(草灌乔)在3种观测的植物群落中生态效应最明显,它的遮光率、地表0 cm处平均降温率、地表-5.0 cm处平均降温率、气温平均降温率、平均增湿效应分别为36.3%,34.7%,18.9%,6.9%,13.9%;桐树林植物群落(草乔)次之,混合草坪-黄杨植物群落(草灌)最小。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了优化校园园林生态系统结构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校园绿化环境对校园小气候的影响,对校内3个绿化地和1个非绿化地进行了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对比观测,并利用校外自动气象站的温湿度资料和校内各测点温湿度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绿化可以使校内气温下降,空气湿度增加,从而增加人体的舒适感。校内绿地和非绿地空气温湿度与校外气象站的温湿度观测值极显著相关,并可以建立回归关系显著和决定系数(R2)较高的线性回归方程。校园绿化可以改善校内小气候环境,校内的小气候环境与校外大的气候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苏州城市绿地系统中的3种节约型植物树群类型的6个研究样本的温度变化影响因素及其热能效应评估方法。结果表明,2月、8月3种类型树群的外环境温度对其树群内环境温度影响的相关系数(r)和回归系数(t)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二者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和直线回归关系;不同月树群内外环境的光照度对树群内环境温度影响的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明显不同,说明树群外环境温度、树群内外环境光照度对3种类型树群的内环境温度影响不同。研究样本树群8月和2月的降温热能效应折算净总电量为13 749.975 k W·h;树群平均单位面积降温热能效应折算净总电量为1.854 k W·h/m2。苏州市古城区面积约926 005.718 4 m2的城市绿地系统中的节约型树群,8月和2月降温热能效应折算净总电量为430 704.373 k W·h。  相似文献   

6.
校园内不同绿化树种片林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振威  孙丽  马杰  霍云凤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5):822-823,825
通过实地观测,研究了校园内不同树种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①片林内主要环境因子光照度、紫外辐射辐照度、空气温度、地表温度的日变化曲线与对照点相似,只有水汽压的日变化曲线与对照点不同;②3种片林都具有遮光、减弱紫外线、降温、增湿效应。3种中紫叶李片林的生态效应最明显,其遮光率、紫外线平均减弱率、地表温度平均降温率、气温平均降温率、平均增湿效应都最大,分别为90.5%、88.7%、12.9%、11.2%、21.7%;杨树片林次之;石榴片林生态效应最差。  相似文献   

7.
在黄河湿地郑州段选取裸地(对照)、草地、灌草、林地,研究了黄河湿地不同植被类型对风速、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地表温度和热压力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00~17:00期间,林地的风速最低,且林地空气温度、地表温度、空气湿度和热压力指数的变化幅度最小,灌草和草地次之,裸地最高;在9:00时,林地的空气温度和地表温度最高,空气湿度最低;在13:00时不同植被的阻风率、空气降温强度和空气增湿强度均表现为林地灌草草地,地表降温强度表现为林地草地灌草;在13:00时林地、草地、灌草的热压力指数均显著低于裸地的,且以林地最低。说明黄河湿地中的林地在降温、增湿、降低风速、调节区域小气候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稻田小气候特征及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水稻品种群体中的小气候状况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辽优20、辽粳294等8个品种为供试品种,观测群体中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收获后测定产量和品质,分析各气象因子在群体中的分布和变化情况及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群体中温度、湿度生长后期差异较大,其中湿度差异大于温度差异。水稻群体中温湿度的日变化规律与大气温湿度一致,中午群体中的温度在灌浆期高于大气,成熟期低于大气。群体中光照度从上至下逐渐减弱。太阳高度角较低时,群体上部光强减弱得快,下部减弱较慢;太阳高度角较高时,上部和下部减弱的差异不大。群体中平均透光率与产量成抛物线关系。品质与10:00—14:00时透光率的关系较为明显,直链淀粉含量与10:00的透光率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在黄河湿地郑州段选取裸地(对照)、草地、灌草、林地,研究了黄河湿地不同植被类型对风速、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地表温度和热压力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0017:00期间,林地的风速最低,且林地空气温度、地表温度、空气湿度和热压力指数的变化幅度最小,灌草和草地次之,裸地最高;在9:00时,林地的空气温度和地表温度最高,空气湿度最低;在13:00时不同植被的阻风率、空气降温强度和空气增湿强度均表现为林地>灌草>草地,地表降温强度表现为林地>草地>灌草;在13:00时林地、草地、灌草的热压力指数均显著低于裸地的,且以林地最低。说明黄河湿地中的林地在降温、增湿、降低风速、调节区域小气候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2015年春、夏、秋季选择大庆市区4块不同位置(距城市中心距离)的湖泊湿地及周边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尺度定量测定的方法,分析位置特征对周边环境温湿度的影响。每天8:00~18:00,每2 h分别对4块不同位置湖泊湿地和对照处的温度、相对湿度进行同步测定,连续测定7 d。结果显示:春、夏、秋季均具有增湿降温效应。其中,夏季的增湿降温效应最强,春季其次,秋节最差。在春、夏、秋季中,不同位置对湿地的降温增湿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城市中心湖泊湿地近郊区湿地2(距城市中心8.6 hm)近郊区湿地1(距城市中心40.4 hm)远郊区湿地。在三个季节中,温湿度日变化表现为早晚弱,中午强,受环境温度影响比较大。春、秋季12:00~14:00为降温增湿变化幅度最大时段,而夏季14:00~16:00为降温增湿变化幅度最大的时段。  相似文献   

11.
王康英  谢文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395-16396,16400
[目的]剖析红豆草水分生理特性,为红豆草的开发利用和耐旱特性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测定了甘肃省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典型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红豆草营养枝(茎、叶、花)水势的日变化以及其含水率变化规律,研究了含水率在各个时间段的变化情况,水势日变化与温度、湿度、光照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试验表明,红豆草营养枝水势与温度和光照呈负相关,而与湿度呈正相关。当温度为最低值18℃时,水势出现最高值-0.193 3 MPa,最低温出现在早晚;温度为最高值30℃时,则水势出现最低值-0.650 0 MPa,一般高温出现在一天中的14:00~16:00这段时间。当光照出现最低值8.8 lx时,水势出现最高值-0.193 33 MPa;当光照出现最高值105 448 lx时,水势出现最低值-0.650 0 MPa。当湿度出现最低值45%RH时,水势也出现最低值-0.650 0 MPa;当湿度出现最高值61%RH时,水势也出现最高值-0.173 33 MPa。一天中含水率高值出现在早上8:00、中午12:00、晚上20:00,低值出现在16:00~18:00,为74.37%~74.59%。[结论]红豆草营养枝水势与气象因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椤木石楠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分析仪,研究椤木石楠的水分生理特征及环境因子,分析在不同时刻影响椤木石楠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主要因子。[结果]水分利用效率与光合有效辐射、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在大部分时间段内,水分利用效率与气孔导度变化趋势相反;除09:00~11:00外,水分利用效率与胞间CO2浓度变化趋势相同;水分利用效率与空气CO2浓度、空气相对湿度变化趋势相同。[结论]这些因子不是单独发生作用的,往往综合起来作用;同时,各因子对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白蜡光合作用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方法]以白蜡优良无性系鲁蜡5号及原生绒毛白蜡为试材,对其自然生长条件下主要光合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鲁蜡5号与对照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均呈双峰型,峰值出现在10:00和16:00,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温度在32.85℃时净光合速率最大,两者无明显差异;在强光条件下,鲁蜡5号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胞间CO2浓度均高于对照;经相关性分析,鲁蜡5号的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呈显著正相关,气孔导度与湿度呈显著正相关,胞间CO2浓度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湿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为白蜡栽培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库车白杏茎直径和茎液流速日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库车白杏(Armeniaca vulgaris‘Kuchebaixing')茎干直径、茎液流速日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探讨环境因子对茎干直径和茎液流速变化的影响,为进一步认识库车白杏生长与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以色列PhyTech公司生产的Phytalk植物生理生态监控系统对库车白杏的茎干直径、茎液流速及其环境因子日变化过程进行同步自动采集,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库车白杏茎直径变化过程曲线呈不规则锯齿状24h左右的周期性波动变化,晴天茎直径变化过程曲线比较平滑,阴天和雨天波动较大;茎直径变化与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温度、太阳总辐射和土壤水势呈线性正相关,而与土壤温度和饱和水汽压差呈线性负相关.库车白杏茎液流速呈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雨天的茎流速率变化过程有较大的起伏震荡;茎液流速与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温度呈线性正相关,而与太阳总辐射、饱和水汽压差和风速呈线性负相关.[结论]库车白杏茎直径日变化呈白天收缩,傍晚、夜间复原或膨胀,与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温度、太阳总辐射、土壤水势、土壤温度和饱和水汽压差紧密相关;茎液流速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与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太阳总辐射、饱和水汽压差和风速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5.
高飞翔  淡建斌  孙向伟  曹晓蒙  李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733-5735,5873
[目的]探讨气象因子对白草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生长良好的白草植株的健康叶片为材料,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系统仪对其进行活体测定,研究白草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白草为C4植物,无光合午休现象,其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均为单峰曲线,光合速率最高值出现在12:00,蒸腾速率最高值出现在14:00;白草的净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相对湿度、气温及叶温的相关性不显著;白草蒸腾速率与气温及叶温呈显著正相关,与光强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白草的最佳浇水时间为1d中的10:00和18:0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验根施氮、磷、钾肥对轮台白杏叶片光能转换效率(Fv/Fm)的影响,为轮台白杏的田间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轮台白杏光能转换效率(Fv/Fm)的常用对数与氮肥施用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与磷肥施用量不相关;当钾肥(K2O)施用量超过0.2587 kg/株时,对轮台白杏的光能转换效率存在负效应.[结论]在高温、高光照、低空气湿度绿洲灌溉条件下,根施氮肥和一定量的钾肥,有利于缓解由气孔因素引起的轮台白杏叶片光能转换效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出具有实用性、廉价性,且能适应广州湿热天气的针叶佛甲草(Sedum Lineare)种植基质。[方法]通过设计几种不同配方基质进行种植试验,测定针叶佛甲草生物量及品质。[结果]T5种植基质(园林废弃物堆肥产品∶挪威肥"苗乐"=150∶1)的佛甲草生长情况最好,品质评价得分为7.65。[结论]采用一定的基质配方,提高基质的透气、透水性,针叶佛甲草可以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Q1、A2、H1、H2四种日光温室不同天气下的气温、地温、湿度、太阳总辐射量、太阳辐射透过率、太阳辐射差值的日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对12月、1月、2月日光温室内外最低温度、地温、湿度、升降温速率进行比较.【方法】采用U12-012温湿度光照度记录仪,使用"五点法"测定温室内室温、地温、湿度、辐射度及透光率.【结果】在日光温室室内日变化中,夜间最低室温由高到低排序为A2,Q1,H2,H1;Q1地温升温最快且温度最高;相对湿度由低到高排序是Q1A2H2H1;Q1透光率最高;Q1总辐射度最高值出现时间最早且持续时间最长;升温速率排序为H2H1Q1A2,降温速度排序为H2H1Q1A2.在日光温室周期性变化中,A2温室平均最低温度最高;四类温室平均地温均在12℃以上,月平均地温排序均为Q1A2H2H1.【结论】兰州市日光温室后土墙厚度应该在178cm左右,下沉深度应控制在50cm以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