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河西走廊盐碱地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河西走廊由于其独特的地形、地质、水文结构和干旱气候条件,极易形成盐渍化土地,利用工程改良模式、草畜培肥地力模式、林药栽培模式治理盐碱地,使盐碱地资源得到持续利用,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2.
松嫩平原盐碱化土地治理与农业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简介了松嫩平原盐碱化土地资源现状和盐碱化土地治理与改良利用的技术创新要点 ,并提出低洼易涝盐碱地开发水稻、盐碱化低产旱田改良、盐碱化草地恢复、盐碱湿地保育和盐碱泡沼养鱼的盐碱化土地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东新村土地资源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调查采样分析资料,论述了东新村土壤类型与分布、土壤肥力特征、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质量以及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良、培肥和合理利用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西部地区水土资源匹配模式与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分析我国西部地区水土资源时空分布及其利用结构等现状与问题 ,指出西部水土资源利用的根本问题不是资源匮乏 ,而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时空分布不均和利用效率低等原因造成匹配不当。并提出西部水土资源合理匹配主要模式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风沙土改良剂对白菜生理特性和生长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通过盆栽试验,选用泥炭和风化煤作为风沙土改良剂,分析其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对土壤的改良效果以及对白菜生理特性和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入8%泥炭明显有利于改良风沙土理化性质,表现为土壤容重、总孔隙度、pH值、全N、碱解N、速效P、速效K明显改善;促进了白菜的生长,表现为白菜的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高生长和生物量明显优于对照。尽管施入8%风化煤对风沙土的大部分理化性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白菜的生理和生长指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在8%泥炭处理中,土壤水分充足的条件下同微干旱相比,表现为有利于白菜生理和生长的改善和提高,但8%风化煤处理却表现为土壤微干旱优于水分充足。因此,认为泥炭是风沙土的优良改良剂,施用泥炭有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维持较高的土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6.
针对渭北旱原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光热资源充足,但降水有限,且年季分布不均,旱灾发生频繁,生态环境脆弱,土壤瘠薄,资源利用率低,土地生产力低等客观条件,陕西省农科院在合阳甘井建立旱地农业研究试验站,长期进行了渭北旱原资源高效利用模式和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攻关研究,先后构建了多种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模式和与此相适应的技术体系。实践证明,该项目研究成果对消除这一地区贫困,保证粮食供给,减少和控制环境污染,提高土地生产力,优化农田生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陈磊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1):386-393+403
基于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现况和学术研究前沿,采用文献梳理方法总结并分析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现状,结合国土空间治理的新时代背景,提出主体功能区治理理念下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改进路径思考。研究表明:当前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主要聚焦评价体系、驱动因素和提升政策路径三大方面,已有研究仍然有待从方法上加强空间计量的有益应用,指标体系应特别注重与国家和地方政策相符以确保其典型性与规范化,研究尺度应向县域和中心城市深入拓展,相关配套政策与制度改进应适应地区差别化管理要求并注重主体权益。同时,研究视角应与时代变革需求跟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管制的新时代国土空间治理模式,在传统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基础上,应更加注重政策优势叠加,形成一种集传统经济优势和政策优势为一体的国土空间强优势区土地资源利用与开发模式,充分发挥国土空间主体优势分工协作功能,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水平。  相似文献   

8.
甘肃西部地区的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十分丰富,对当地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利用率极低,已经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农业和经济发展。因此,在甘肃西部地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对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调查和研究表明,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为了合理利用甘肃西部地区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促进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加强政府部门监督和合理开发并重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广西凤山坡心地下河流域石山分布广泛、土地资源分布不均,通过对该地区的调查,介绍了该地区现有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发现传统的以粮食作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不仅经济效益低,更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质量下降、地下河管道淤塞,使得大面积优质土地无法耕种,良田受淹,严重影响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介绍了该地区其他资源,诸如:旅游资源、药用植物资源、畜牧业资源,重点介绍了该地区的天坑、溶洞、天生桥、谷地等特有的岩溶旅游资源,并根据该地区的自然资源特点以及景点分布,设计了一条以坡形地下河出口即三门海景点为起点经过平乐、江洲、那社,最终到达甲篆的岩溶景观组合旅游路线。为该地区改变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的生产模式,大力发展旅游业、畜牧业和中草药产业进行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松嫩平原中、西部地区土壤盐渍化非常严重,盐渍土改良对于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大意义。在大安古河道苏打草甸盐化土、碱化盐土和草甸碱土复区选择试验田,通过种植水稻,借助周期性的灌水、排水过程,溶洗土壤中的盐分,达到改良盐渍土的目的。经过连续4年的试验,土壤平均含盐量由试验前的0.45%降至第4个试验年的0.15%。从第1试验年到第4试验年,水稻产量由绝收逐渐增至4250 kg hm-2。试验结果表明,充分利用地表水资源,通过种稻改良强度盐渍土是可行的,同时也可为松嫩平原中、西部更大范围利用强度盐渍土壤资源、恢复生态环境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1.
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农作制度对土壤风蚀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不合理的农作制度是引发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壤风蚀的重要原因。以内蒙古武川旱农试验区为基地,研究了撂荒制、压青休闲制、粗放轮作制、保护性耕作制4种农作制度对风速、土壤紧实度、地表粗糙度、地表覆盖度、土壤有机质含量、表层土壤含水率、土壤风蚀量等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能够显著降低土壤风蚀,有效防止土地荒漠化。当前,北方农牧交错带应重点推广保护性耕作制,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印度荒漠化治理经验,为中国相关工作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分析印度荒漠化成因及其影响,并从机构、政策、技术层面对其治理具体措施与成效进行总结。[结果]印度治沙的基本经验是建立以政府为主的管理机构,确定行动方案,参与国际合作,加强荒漠化监测,开发治沙技术,重视资源管理,改进耕种技术。[结论]印度治沙经验对中国荒漠化防治工作的主要启示是完善国家防治机构,加强防治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以及农户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现状成因及治理的优化模式   总被引:111,自引:5,他引:111  
苏维词 《水土保持学报》2002,16(2):29-32,79
阐述了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发展现状 ,从碳酸盐岩的抗风蚀能力、成土过程、地貌结构、土体剖面、人口压力及耕作方式与产业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了西南岩溶石漠化的成因机理 ,探讨了石漠化治理应坚持的六条原则 ;在结合西南岩溶山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从生产 (技术 )、生态、生活与发展等 3个层面提出了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优化模式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成因及防治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苏维词  杨华  李晴  郭跃  陈祖权 《土壤通报》2006,37(3):447-451
土地石漠化是西南喀斯特山区一种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阐述了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的现状分布:土地石漠化面积约10.51万km2,占喀斯特山区总面积的20%,并集中出现在贵州和广西;分析了土地石漠化的危害:导致可耕地面积减少、加剧人畜饮水困难、旱涝灾害频率和强度增加;着重以贵州为例,从岩性、地表结构、特殊的土体剖面、钙性环境、降水和超载的人口压力及落后的生产方式等八个方面详细探讨了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的成因机理,并指出喀斯特地区的自然因素为土地石漠化形成的内因,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土地石漠化形成的诱因和主导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西南喀斯特山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开展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地质环境本底调查、制定土地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建立高标准的土地石漠化治理种苗基地、优化石漠化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就业结构、加强土地石漠化治理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大土地石漠化治理试验示范力度等八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滇东南石漠化山地不同土类地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滇东南西畴县石漠化山地4种不同土类的理化性质进行定点观测和地力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黑色石灰土的肥力较佳,其次是红色石灰土,这是由于黑色石灰土多年来进行封山育林,红色石灰土进行了平衡施肥;3年后黄色石灰土的理化性质有很大改善,土壤肥力有很大提高,这是退耕还林的结果;说明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耕地的平衡施肥有利于石漠化山地土壤肥力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沙漠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沙漠化研究伴随着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经历了近50年的艰苦探索历程,为国民经济建设和我国沙漠科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重点阐述了中国沙漠化研究领域在有关沙漠化的环境背景研究、沙漠化的物理学和生物学过程研究、沙漠化监测与评价、沙漠化景观生态学研究、沙漠化的植物逆境生理学研究、沙漠化地区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沙漠化整治模式和技术体系研究等方面的主要进展及成就。并进一步明确了开展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和目标。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高桥示范区的考察,对陕北丘陵沟壑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和方向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该区的种植业不应单纯追求粮食的再高产,而是应一方面提高种植业的自身效益,由温饱型向经济型转变,从经济型向高效型转变;另一方面,种植业要从单纯的粮食生产调整为配合商品优势产业——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从单纯的种植型发展为种养结合型。种植业结构调整,要以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为基础,以发挥区域性商品比较优势为手段,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前提,建设高效的区域性商品型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18.
石漠化的生态治理技术与治理模式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石漠化是制约中国西南岩溶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生态环境问题。总结石漠化生态治理现状和特点,旨在为制定更为合理的石漠化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等,系统总结了中国石漠化治理历程和发展阶段,以及目前中国石漠化治理的单项生态技术和综合治理模式。[结果]中国石漠化治理技术有工程技术7类26种,生物技术4类15种,耕作技术3类14种和其他技术,包括林草植被恢复模式、生态农业模式、生态畜牧业模式、水土保持模式、生态移民模式、生态旅游模式、综合治理模式和其他治理模式等8类生态治理模式。[结论]生态技术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治理目标影响,其适宜性因时而变。当前中国的石漠化治理应从减小人口压力,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陕北丘陵沟壑区种植业的结构调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高桥示范区的考察 ,对陕北丘陵沟壑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和方向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该区的种植业不应单纯追求粮食的再高产 ,而是应一方面提高种植业的自身效益 ,由温饱型向经济型转变 ,从经济型向高效型转变 ;另一方面 ,种植业要从单纯的粮食生产调整为配合商品优势产业——草地畜牧业的发展 ,从单纯的种植型发展为种养结合型。种植业结构调整 ,要以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为基础 ,以发挥区域性商品比较优势为手段 ,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前提 ,建设高效的区域性商品型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20.
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固原县位于黄土高原的西部,东邻甘肃省的环县、镇原,南接平凉和本自治区的泾源、隆德,西界西吉、海原,北连同心。地跨东经105°58’—106°57’,北纬35°34’—36°38’,面积6,414平方公里(约962万亩),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